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东南巢湖及其水系派河、丰乐河、杭埠河下游低洼圩区,有圩田12.5万多亩,年年受洪涝威胁,产量高而不稳。1954年大水后,逐年加高培厚堤防,联圩并圩,拓宽河道,兴建排灌工程,使大部分圩堤已达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圩田达3~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丘陵地区20多万亩冲田,常年沤水,历来低产,1973~1978年,在部分冲洼改沟开渠,平整土地,多已由一年一熟变两熟。
一、巢湖堤防
本县巢湖堤岸自杭埠河口至徐小河口总长2.9万多米,其中堤防长25128米,保护圩畈田面积6万多亩。
1949年堤防高程11~11.5米,顶宽2~3米,迎水坡大,一般为1∶4~5,背水坡1∶2。湖滩芦苇、茭草、杨柳挡浪,坡植护堤草。莲花圩、造福圩在民国年代建有两段直墙条石护坡,莲花圩直墙长500米,现存200米,墙顶高程12.1米。
1962年巢湖闸建成后,枯水年季节控制水位7.5米,低滩草木淹毁,堤防失去自然植被护堤屏障,年年风浪毁堤严重,1969~1972年4年汛期,用于护堤、抢险的草袋、木桩计费用达31万元。沿湖土质无粘性,多系纯白土,干则成灰,潮则成浆,1974年下九联圩推建湖堤长600米,并加以临时砌护,两年风浪,新堤全毁。
1969年成立孤山管理所,组织沿湖社队采石护堤。1973年县成立巢湖护岸工程指挥所,国家投资护岸经费53.4万元,连续4年,砌护险段砌体8万立方米。1983年巢湖高水位持续时间长,砌体被风浪冲塌1万多立方米,大兴圩堤防决口。年冬县组织岗圩协作,完成复堤土方,用商品粮基地建设基金91.1万元,翻修、补砌险段石方8.59万立方米。累计砌护堤长16351米,占堤防总长65%,砌体总量16.59万立方米。
巢湖堤防现状表
表6—7

二、派河治理
1956年春,县成立派河疏浚工程指挥部,动员三河、烟墩、上派三区2万民工,对上派以下20公里主河道进行首次疏浚,清除积淤土方42万立方米。改直在上派镇穿街的一段弯道,拆除分南北两街的太平桥,填实河床,两街连接。由于多处弯道未改,排洪不畅,几年后复淤。汛期上派公路大桥经常被淹,阻断交通,沿岸工农业生产屡遭水灾。1985年县作出根治派河规划,设计主河道排洪流量由原200立方米/秒,提高到650立方米/秒,裁7处大弯,缩短流程6公里。(1987年冬施工完成)
三、丰乐河治理
县境丰乐河堤长55.83公里,保护面积5.4万多亩。原河道通过流量300~350立方米/秒,1969年泄洪流量755立方米/秒(桃溪),沿河堤防除三十二联圩外几乎全溃。1975年冬修西大圩,退建桃溪以上河堤长14.5公里。1976年冬县成立丰乐河治理工程指挥部,组织受益的山南、花岗、丰乐三区和上派、义成两区支援,集中民工8万人,退建桃溪以下30公里河堤,设计通过1969年型洪水,河床口面宽150米。在退建中,以老堤为主,加高培厚,小弯裁直,退建新堤。结合退堤配套涵闸26座,桥5座,砌护险段7处,完成土方470万立方米,砌石1万多立方米,混凝土2900多立方米。国家补助工程经费20万元。永丰圩由于退建的堤防不实,1977、1978年两年连续破圩。
1985年堤防各段海拔高程:龙嘴24.5米,柳湾圩22.3米,黄堰坝21.5米,桃溪19.0米,马家渡17.9米,三河15.0米。堤坡一般迎水为1∶2,背水1∶3,顶宽4~6米。现有迎流顶冲险段50处,长13.6公里,已砌护38处,长11公里,砌体近5万立方米。
四、杭埠河治理
杭埠河原自王世六渡分洪入县境三河镇内与丰乐河汇流成新河下巢湖,河道弯曲狭窄,行洪受阻,两岸舒城、庐江、肥西常受洪害,尤以三河为重。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续修舒城县志》:“害莫大于前河(即杭埠河)。而疏导之法,必先下游,今自三河以下湖之口,皆属合肥、庐江县境,操纵无权,则疏之法穷”。
1977年省批准治理杭埠河规划,组织舒城、庐江、肥西3县实施。自王世六渡开新河道撇开三河镇经汪家圩至大潭湾与丰乐河汇流入新河,封实其它分洪道。新河大潭湾至巢湖口长10.2公里,规划两岸退建200—300米,通过流量由原800立方米/秒加大到2900立方米/秒,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北岸为肥西施工任务。6月,在新堤线上的8座防洪闸先行开工。11月,全县52个公社上堤7.2万民工退建老堤。1978年1月完成北岸退建任务,计土方238万立方米。新堤堤顶高程15.0米。
在杭埠河治理中,新河(后又合称杭埠河)相应配套一批建筑物:肥西在新堤上和沿湖老河封口处建有老虎、房土月、湖光、汪大沟、仓拐、鱼滩、滨光、东安、大兴、五合等10座防洪闸,排流洪量3.5~7.0立方米/秒。沿岸建有临岗电灌站和仓拐码头。三河按防御1969年型洪水位,兴建了防洪墙,墙长554米,墙顶高程13.7米,穿街分洪道进口堵实,出口改建涵洞后,减轻了三河镇防洪压力,但是船只不能进街,商品转运困难;老河活水变死水,积水污染严重。
杭埠河道重开老龙坝,直下巢湖,封堵了三叉河原出水口,使三叉河两岸三十二联圩、滨湖联圩形成一体,缩短了防线。
在退建拓宽方郢至三叉河段中,庐江要求肥西在河床内留土方19.7万立方米,筑同大圩堤,后围堰决口进水,土方仍残留河中。
五、圩田建设
圩田概况《宋史·叶衡传》:“合肥濒湖圩田四十里”。1803年(嘉庆八年)《合肥县志》记载合肥有圩85个,其中今属肥西的有:杨家圩、徐家圩、白露圩、黄小圩、尖土月圩(在今下九联圩内),牛角大圩,牛角上圩,西圩(今司圩),莲花圩,马鞍圩(今义公圩),西泊圩,南泊圩,永成圩(今新建圩),龚家圩、孙家土月、方家土月、俞家土月、周家土月、慈家土月(为今三十二联圩内的六合圩),临岗圩、东成圩、任倪圩(在今三十二联圩内),三包(里之误)圩、新梢圩、阮家圩、沙滩圩(在今沙滩联圩内),义成圩(在今六九联圩内),鱼(滩)圩、四合圩(在今滨湖联圩内),杨坡圩(今杨婆圩)。计圩土月30个,面积5490石,合27450亩,其范围在沿巢湖一带,派河口两岸,蒋口河下游,杭埠河沿岸,三河周围,丰乐河姚湾桥以下。清嘉庆至民国的150年间,圩田扩大8万多亩,沿湖围滩建成东安、五合、幸福、大兴等圩,派河圩区发展到中派以上,丰乐河圩田扩大到桃溪,伸展到界河。1949年全县圩田11万多亩。后以治圩为主,在派河中派以上圈建了筑新、建新、立新、胡湾、灯塔、乐平等圩,丰乐河桃溪以上圈建龙嘴、柳湾、西大圩等圩,发展圩田1.5万多亩。全县现有圩83个,圩田12.5万亩。
修圩联圩原始圩土月,是在自由围垦、争相霸占的情况下兴建起来的,水系紊乱,堤防单薄。民国期间,地方有识之士为缩短防洪堤线,把相连的小圩小土月联成一体的有龙周、新毕黄、杨杜徐、白马坝、崇圣、六合等联圩。1949年后政府对水利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岗圩协作,对圩堤进行8次大修:1950年春,以工代赈,恢复1949年破圩的堤防。1955年春结合堵口复堤,联圩7个,国家投资30多万元。1956年春,疏浚派河,利用挖方加固圩堤。1969年冬和次年春,进行丰乐河的圩口复堤,联成六九联圩。1975年龙潭河下游改道,联成西大圩。1976年退建丰乐河桃溪以下圩堤,拓宽河面。1977年结合治理杭埠河,改造了圩堤,理顺了水系。1984年大治滨湖联圩加高加固了巢湖堤防。至1985年,全县累计修建堤防83.7公里,开挖截洪沟66.5公里,新建、改建主要涵闸121座,砌护堤防35公里。联125个圩土月为12个。联圩面积9万多亩,联圩后缩短一半堤防。在修圩联圩中,国家累计投资砌护经费378万元。
联圩简介:
三十二联圩在县东南,跨丰乐河、新杭埠河左岸,南堤紧连三河大桥;联圩由方圩、神灵圩、任倪圩、王小圩、王家、柳家圩、苏家冲、天井圩、马家畈、花水塘、大张土月、王小土月、韭菜土月、潭小圩、临岗圩、六合圩、三合圩、太平土月、大龙塘、苍土月、东成圩、胡家圩、南圩、下复兴、解放圩、方土月、老新圩、张家圩、和尚土月、马小圩、南泊圩、庙圩等32个圩土月组成,面积31.8平方公里,耕地2.01万亩,包括畈田500亩,圩内地面高程11.5~7.5米。原堤防高程不足12.0米,1954年洪水,除方圩、神灵圩外,全溃。1955年春按联圩规划,联外河堤线13.5公里,统一标准,加高培厚;圩内排水分别在胡桥、王桥、大龙塘三处入河,建闸控制,圩后沿12.5~11.5米等高线开截洪沟拦截岗水入巢湖。动员岗圩协作施工,7月竣工,完成土方41万立方米。年冬在丰乐河堤神灵沟、方圩两处加砌方块石,木桩护基。1976、1977两年治理丰乐河、杭埠河,外河堤防高程由原13~11.5米已加高到15米。圩内建有电力排灌站7座,装机1440千瓦,流量8.84立方米/秒,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1972年县以圩内方圩为渠系改造试点,实行排灌分渠,田、林、路综合治理。经过连续两个冬春组织施工,田间两个排、灌系统已经形成,新开斗、农渠16条,格田成方960亩(占方圩耕地43%)。配套渠道节制闸1座,渠下涵、渡槽各4座,放水口22座,便桥33座,田头进出水口260个。填平老沟面积26.6亩。计完成土方6.17万立方米,国家补助建筑物经费2万元。方圩改造后,消灭串田排灌,保持了水、土、肥,便于浅水勤灌,及时薅烤,1973年粮食亩均产量483公斤较1971年增产3成,1974年亩均550公斤,又增产。
滨湖联圩在巢湖西岸,南沿新河,西隔三叉河与三十二联圩为邻。联圩由东安、五合、幸福、大兴、鱼滩、四合、复兴、同兴、段兴、合兴、太平土月、周大、周小、九联、方土月、造福、永固、和平、北土月、罗小等20个圩土月1.1万多亩组成,地面高程8~7米。杭埠河现行的新河故道,1926年(民国15年)为保同大圩,建老龙坝,改新河水进三叉河入巢湖,汛期三叉河成为沿河一片大小圩土月的心腹之患。1978年拆除老龙坝恢复故道行洪,封实三叉河进出水口,在沿湖大兴圩、五合圩两处总排水口建了控制闸,联圩形成。
联圩内大兴圩湖堤标准低,1980、1983年两次破圩。1983年冬和次年春县作为治水重点。10月堵口复堤前期工作开始,时圩内外水位9.5米,圩内水深1~2米,请省交通厅调来吸扬式挖泥船从水下湖底取土封堵两处缺口。由县水利局组织恢复圩内电力排涝工程。干部工人登腰盆、冒风雪,架线装机。值班工人放弃春节休假,坚持不停机,至2月底排完圩内积水180万立方米。3月,县调集全县圩区劳力4万人复堤。4月底工程竣工,堤顶高程由原12.5米提高到13.5~14米,顶宽4~6米。
新堤完工后,县水利局督导员、原局长张家常发起在背水坡植草护坡。他和管理单位议定植草标准,招标承包。在堤坡上栽爬根草,横向栽植,每行栽草宽20厘米,行距1米,堤顶至坡脚为25行,堤长1米,包干工资1元。农户纷纷认段承包,起早带晚栽培。10公里长坡,20天栽完,入夏青草满坡,发挥了护堤效益。
西大圩在县西南,丰乐河北岸。大圩由余家、廖渡、和平、徐小、大湾、杨家、郭家、油坊、荡南、荡北、瓦碟、永安、掇簸、韩家、崔小、胜利、范小、红卫等18个圩土月7489亩和低畈6569亩组成,计1.4万多亩。地面高程15~13米。原河堤“九里十三弯”,泄洪阻塞,龙潭河穿圩,低洼常涝,1949年至1975年的26年中,8次破圩,圩畈全淹。1969年大水后,受灾区在沿丰乐河和龙潭河两处小规模地联成青春和红卫两联圩,1974、1975两年又连续受灾。1975年县规划联成西大圩,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改建丰乐河堤防14.5公里,堤顶高程22.3米(柳湾圩)~19.0米(桃溪);切断龙潭河穿圩的下游一段河道,自汪小庄改道经欧家岗至桃溪镇出口入丰乐河,改道长5.5公里,底宽20米,流量531立方米/秒;沿西北岗坡开南、北两条截洪沟,南沟入丰乐河,北沟入龙潭河,沟长分别为5.5公里、3.3公里,沟底最大宽10米和2.5米。11月,从全县圩区动员劳力5.9万人施工,次年春竣工,完成土方232万立方米。圩内改造了“十里长荡”,开纵、横两条排涝主渠,先后建成三叉、中心庄、西畈等3座电力排涝站,排涝流量2.7立方米/秒。省、县计投资132.35万元。
新仓联圩在县南境新仓乡丰乐河北岸。联圩由刘小、邵小、石狮、街东、汪坡、西章、武家、崇圣、董小、凌冲等10个圩土月和低畈组成,耕地1.03万亩。1969年原圩均破。1971年新仓公社在复堤基础上,联外河堤防8.5公里,减少防线18.5公里。连续两年开挖截洪沟长5公里,兴建丁墩电力排灌站一座,装机5台,250千瓦;改造圩内排灌渠道,配套建筑物60多座。截洪沟上架设5座长30米的渡槽,槽底是从外地采购的混凝土预制板,每块重2吨,汽车无路运不去,板车载重量小用不上。42块预制板,全是社员从公路边抬到工地,运距2.5~5公里。在双拱桥施工中,原来先砌一拱,一夜大雨,拱下垫土沉陷,桥墩一边受力,倾斜,拱倒;后双拱同时安砌向中间合拢,桥墩受力均匀,建成。丁墩排灌涵基础在外河水位以下,施工中基坑浸水,机排电排无条件,公社组织车水,架两排水车,一排13辆连接抽排40个昼夜。3个冬春,公社干部除留一两人在公社办公外,均在联圩工地与民工同甘共苦,参加劳动,领导施工。累计完成土方87万立方米,投资工程经费45万元,国家补助23.9万元,其余皆自筹。
全县圩土月状况表
表6—8

六、改沤治冲
1972年秋,县革命委员会组织一批干部去江苏参观学习园田化,回来后把治冲列为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年冬县革委会主任陈硕峰在河东公社河东大队蹲点调查,这个大队有8条冲洼,冲田900亩,占大队耕地32%,岗水下冲,串田排灌,冲田土质僵冷,产量低而不稳。规划在冲心开排洪沟,沿土旁开截水沟,田头开排灌沟,达到岗水不下冲,冲水不过田的要求。计划开大小沟189条,长62公里,土方5万立方米,3年完成。次年春开排洪沟、田头沟116条,初步解决了排水问题。
1973年冬,改沤治冲在全县逐步展开。官亭区和官亭公社成立治冲指挥部,组织2500人,治理张大冲。张大冲长4公里,耕地800亩,在冲心破老水沟,开新排洪沟,沟长4公里,底宽1.5米;一边筑成机耕路,路宽3.5米;冲两侧开灌、截两用渠,引上游张大冲水库灌溉,截两边花水或灌或排,在排灌渠之间,平整土地,格田成方(见下图1)。1974年张大冲首次栽上双季稻300亩,秋种麦、菜、紫花草450亩。烂泥田改种一两年旱作物后,土壤形成团粒结构,能水作也能旱作。长镇公社集中力量治理石埠冲。石埠冲上是淠河灌渠,下是自然河道,洪水下来冲田一片白,渠水灌溉串田几十块,许多陷泥田,人下田,陷到大腿根,牛下田,陷到牛肚子。规划在渠、河之间开3条排水沟,排水沟之间,开灌溉沟,结合平整田块。(见下图二)。拆迁一个庄子(7户),填平5口小塘,搬掉一个大墩,整平七沟八洼,按规划开了新渠,原来215块410亩田平整后,格田成方为70块,450亩。石埠冲生产队冲田215亩,平整前,1973年粮食总产42吨,平整后,1974年由于部分低洼田垫了新土,减产34%;1975年恢复原产;1976年新土渐熟,复种面积增加,总产80吨;1985年总产提高到100吨,为改冲前的2.3倍。
在改沤治冲中,全县有32个公社(占全县公社60%)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计3577人,从事渠、路和田间的工程配套。馆驿公社专业队210人,建队5年,在改造的15条大冲里做桥、涵、闸520座,自采石、自制水泥预制构件,工程投入30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6万元。
全县共改冲68条,已平整7万多亩。不少冲田开了排水沟,无力配套建筑物,影响效益,1978年后,改冲停顿。
图一张大冲改造图图二石埠冲改造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