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示范繁殖农场
县农场创办于1951年,原在肥西、舒城、六安三县交界的界河南岸李大圩(地主庄园),有耕地400亩,1955年随政区划入舒城。县将紫蓬区农场改为县农场,场址在四合乡大黄村。1959年农场土地交县公安局为劳改农场,人员、设备并入新建的县农业试验站,站址在县城北郊桥泗洲。1960年试验站与县种猪场合并。1965年试验站撤销,恢复县农场,仍在四合乡原址,改称示范繁殖农场。1969年改为县“五·七”干校,1970年又复场。1971年县农科所并入,1974年划出。农场20年中迁并分合多次,生产很不稳定。
1965年以来,农场对水稻、小麦、大豆、山芋等各种新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示范繁殖和长期的联合区域试验,参试的品种中水稻有130多个,小麦103个,为全县提供粮油原良种2000多吨,杂交西瓜制种60吨。进行的科研试验项目主要有:早稻“矮一选二”,晚稻早熟农垦高产稳产的栽培经验;早稻“二九青”、“矮一选二”、中熟“圭陆矮8号”、“湘矮早8号”、晚稻“红梅早”、“先锋1号”等不同品种的选择搭配;配方施肥,鲜花草、饼肥、磷肥、碳铵混合使用的混合比;早稻不实率的调查研究等。1982年“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繁殖的“二九青”原种,经六安地区测试鉴定,无杂株,产量居地区首位。
1971~1980年,由于试验示范费工费时,成本增大,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经营亏损计24.7万元,年平均2.5万元。1980年开办油厂,增加收入;1981年改变生产队“大锅饭”的制度,责任到人,包产到田;1981~1983年亏损下降。1983~1985年商品粮基地建设投资17万元,改善农场水利运输和耕作的条件,1985年农业、工副业总收入127.56万元,除成本120.84万元,盈利6.72万元。场有耕地285亩,繁育水稻良种125吨,杂交西瓜种500公斤,加工油菜籽350吨。全场职工64人,其中干部10人。有生产车间200平方米,仓库500平方米,拖拉机、旋耕机各1部,脱粒机5台,电动机10台、68千瓦,以及棉花、饲料加工等设备。
二、县园艺场
场址在农兴乡。原为地主果园,50年代初由皖北行署紫蓬山林场接管,设园艺组管理。1956年2月,园地随林场下放肥西,成立园艺场,1962年省林业厅收回,后转交农业厅,1969年复交肥西。场园地713亩,生产梨、桃、苹果等。1972年果林间作茶叶。1980年建油厂一座。1985年有职工77人,其中干部14名。园地1013亩,其中果园347亩,茶园288亩,苗圃50亩。1985年农业产值23908元,工副业产值38882元,计62790元,盈利近1000元。
三、棉花原种场
棉种场于1971年由县示范农场分出,利用在柿树岗乡的原省农垦学校旧址建立新场,收回农垦学校下放给生产队的耕地490亩为棉田。年繁育“岱字15号”、“岱字16号”良种5吨。至1980年累计亏损40多万元。1981年逐步发展砖瓦厂、油厂、机械修配等副业生产,亏损逐年下降。1985年总收入53万元,其中农业7万元,工副业46万元。农业亏损0.7万元,工副业盈利7.8万元,两比盈利7.1万元。全场职工69人,其中干部11人。有中型拖拉机2部,收割机1台、60马力,轧花机2台及其它加工机械13台。
肥西县1949-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