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灾害,以旱涝为主。旱灾主要在丘陵岗区,涝灾主要在沿湖河圩区,“北旱南涝”,为主要特点。小的旱涝、暴雨风灾,及农林病虫害等,几乎年年皆有。本志一般仅记述成灾5万亩以上灾情。
本节辑录公元前122年~1985年间自然灾害资料。1948年前引用合肥旧志等文献资料,文字仍旧,部分内容有删并;1949年后主要摘录本县档案资料。
汉代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十二月,(庐州)大雨雪,民多冻死。
晋代
公元295年:元康五年五月,淮南大水,六月又水。
南北朝
435年:宋元嘉十二年六月,淮南等五郡大水。
513年:梁天监十二年,合肥大水。
唐代
643年:贞观十七年,合肥、舒城大疫。次年疫。
767年:大历二年秋,大水。
790年:贞元六年夏,淮南大旱,井泉俱竭。疫。
792年:贞元八年八月,庐州大水,百姓受灾,不能自存。
814年:元和九年秋,淮南等州大水。
833年:太和七年秋,庐州大水害稼。
861年:咸通二年秋,淮南不雨,至于明年六月。饥。
891年:大顺二年春,淮南大饥疫,死者十三四。
宋代
972年:开宝五年,庐、寿诸州大水。
1064年:治平元年,庐州水。
1135年:绍兴五年秋,大旱,庐、和、濠州为甚。
1164年:隆兴二年七月,庐、和等州皆大水,浸城郭,坏庐舍、圩田、军垒,舟行市中累日,人溺死甚众。越月积阴苦雨,水患益甚。
1167年:乾道三年六月,庐、舒等州水,坏苗稼,漂人畜。
1188年:淳熙十五年五月,淮水溢,庐、滁等州漂庐舍田稼。庐州城圯。
1194年:绍熙五年,大旱饥。是年冬,庐、滁、和州大饥,人相食。
1250年:淳礻右十年,合肥、庐江旱。
1274年:咸淳十年,春水,冬旱。
元代
1295年:元贞元年九月,庐州大水。
1296年:元贞二年,庐州蝗。是年六月,水。
1297年:大德元年,庐州路江湖汛滥,漂没庐舍。历阳、合肥自春即秋下雨。
1310年:至大三年五月,合肥、舒城蝗。
1318年:延礻右五年四月,合肥县大雨水。
1324年:泰定元年七月,庐州雨伤稼。
1326年:泰定三年五月,庐州屯田旱。九月庐州路蝗。十二月庐州路蝗。次年五月庐州路属县旱蝗。
1329年:3月24日,天历二年二月,合肥县地震。四月、七月庐州蝗。是年饥。
1336年:1月12日,至元元年十二月丙子,庐州地震。
明代
1454年:景泰五年十月,庐、凤等府大水。
1462年:天顺六年,合肥、舒城蝗。
1474年:成化十年五至九月,合肥大水,城市行舟,且北风连月。
1481年:3月9日,成化十七年二月,庐州地震。
1483年:成化十九年,合肥夏旱。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合肥偏涝。次年旱。
1493年:弘治六年九月(庐州)大雪,至次年三月乃止,积深丈余,中有五寸如血,山畜枕籍而死。
1504年:弘治十七年,合肥井泽涸。是年庐、凤氵存饥,人相食。
1507年:正德二年,合肥、凤阳大雨水。
1508年:正德三年,合肥旱,饥。
1512年:正德七年二月,大雪、色微红。
1513年:正德八年十二月,河冰厚二三寸,人马俱行其上。
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淮夏至秋七月大雨水,百年一见也。合肥涝。
1522年:嘉靖元年七月,庐、凤等府同日大风雨雹,河水泛涨,溺死人畜无算。
1523年:嘉靖二年,合肥旱。
1525年:嘉靖四年,七月,大风折木坏禾稼。
1528年:嘉靖七年,合肥偏旱。秋,合肥舒城蝗。
1530年:嘉靖九年,合肥偏旱,蝗。
1534年:嘉靖十三年,(庐州)旱饥。次年,旱饥。
1538年:嘉靖十七年四月,大雨、雪、雹坏秧麦。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合肥旱。
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合肥大雨,七至九月,河湖溢。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合肥大旱。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合肥旱,饥。
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七月,沿江大水,九月始退。合肥涝。
1561年:嘉靖四十年闰五月,合肥、舒城、庐江大水,坏民居。
1585年:3月6日,万历十三年二月,淮、扬庐州俱地震,江水沸腾。
1589年:万历十七年,(庐州)郡属县大旱饥。升米百钱,人相食。
8月6日,万历十七年六月辛丑,庐州地震。
1590年:万历十八年,合肥春旱。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七月,凤阳,庐州大水。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合肥涝,坏桥梁、田禾,漂没庐舍数百家。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八月,飞蝗北来,合肥食稻过半。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沿江以北夏旱,合肥禾稼枯,蝗。
1626年:天启六年,合肥、庐江大旱。
1640年:崇祯十三年,舒城、合肥旱蝗。
1641年:崇祯十四年,大疫,郡属旱蝗。
1643年:崇祯十六年冬,合肥庐江地震,响自午夜,如风涛人马骤之,林杪栖鸦俱起。
清代
1653年:顺治十年冬,鼓鸣大雪,鸟兽多死,合肥大饥。
1667年:康熙六年六月,合肥县蝗,禾麦尽空。
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合肥、庐江、舒城、巢县俱地震,如舟在风涛中,(合肥)城倾共百余丈,垣颓屋斜,处处有之。
1671年:康熙十年夏,蝗。
1672年:康熙十一年,合肥蝗。
1673年:3月29日,康熙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庐州(合肥)地震,风如雷,房舍倾倒。
1679年:康熙十八年,合肥大旱,饥。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三月,地震。
1688年:1月3日,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庐州府夜地动。
1694年:3月3日,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八日,庐州府地震。
1696年:2月22日,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二十日,合肥县地震。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五月,合肥县大水,圩田尽淹。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五月,合肥县大水,平地水深三尺,圩田尽淹。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二月,合肥县大风拔木。
1711年:康熙五十年,蝗旱。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春蝗秋旱。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蝗旱。十二月大雪,平地深四尺。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合肥县大旱,六月大蜀山有虎至,白日伤人。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闰八月,南城外有虎至,连抓死一人,伤二人。
1749年:乾隆十四年,大水。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合肥水,地震。
1770年:1月26日,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合肥地震。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大水。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大雨,雹。
1785年:乾隆五十年,大旱,秋冬疫。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合肥水,大疫。
1797年:嘉庆二年,合肥旱。
1811年:嘉庆十六年,合肥旱。
1814年:嘉庆十九年,合肥旱。
1821年:道光元年,合肥大疫。
1831年:道光十一年,合肥,庐江大水。
1833年:道光十三年春,合肥地震。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合肥旱蝗。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合肥,庐江俱大水,没田庐人畜,有入市深丈余者。
1856年:咸丰六年,江南北州县均大旱,庐郡旱蝗,米价腾贵,野有饿莩。
1858年:咸丰八年,合肥旱蝗。
1862年:同治元年,合肥旱蝗。
1866年:同治五年,合肥大风拔木,地震。
1868年:10月30日,同治七年九月十五日,合肥、巢县地震。
1869年:同治八年,合肥大水。
1871年:同治十年十一月,合肥被水,情形较重。
1880年:8月13日,光绪六年七月初七日丑时,巢县地震;又初八日已刻,合肥、巢县同时地震,自西北向东北,有声如雷。
1882年:光绪八年五月初五日,合肥乡间出蛟,平地水深丈余,淹没田、房、人口无数。
中华民国时期
1917年:1月28日,霍山地大震,合肥有震感。
1921年:1月24日,合肥稍觉微震,皆未成灾。夏,连降大雨,各河破堤,河水泛滥成灾,合肥涝。
1922~1928年:合肥偏旱。
1929年:合肥河水断流。
1931年:夏,大水灾。合肥县全境皆壑。圩堤悉被冲决,田禾庐舍,荡然无存。城乡人民死亡,尤属不可计数。
1932年:瓦埠湖涸,合肥旱。
1934年:合肥4至7月降雨37毫米,旱。
1935~1937年:合肥偏旱。
1938年:沿淮夏秋多雨,合肥偏涝。
1940~1942年:合肥偏旱。
1949年:7月涝,受淹农作物39.9万亩,堤坝决口234处,灾民5.7万人。发生流行麻疹等病5145人。秋旱,受灾21.6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夏旱,受旱50.4万亩,成灾21.6万亩。
1952年:7月旱,1.6万口塘坝干涸,成灾17.87万亩;17万亩中稻发生螟、夹虫害。
1953年:春、夏旱,塘坝多干,河水断流,成灾26.1万亩。至8月,遭风、旱、虫灾,共达82万亩。
1954年:夏,大水灾。5~7月降雨859.4毫米;7月31日巢湖水位12.93米;上派河水位14.50米;三河镇水位12.97米,街内水深1米多。全县破圩179个,冲毁塘坝2500口,受灾作物26.5万亩,绝收15万亩。秋后旱,成灾6万亩。冬大雪,平地积雪0.5米上下。全年受灾倒房3.8万间,灾民17万多人,死40人,伤101人。
6月17日10时8分36秒,官亭附近(北纬31°6′,东经116°6′)地震,震中烈度6度,震级5.25级。全县有震感,门窗响动。
1955年:夏旱,成灾16.6万亩。10月,发生流行性白喉病513例,死52人。
1956年:春旱夏涝,成灾5万多亩。春麦受黄疸病灾,减产严重。7月,中稻螟虫危害;2.5万亩山林发生松毛虫害。
1957年:7月7日,将军岭降暴雨124.8毫米,淹稻田5.48万亩,毁塘1385处,倒房520间,死3人,伤3人。
1958年:3月,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98例,死11人。5~7月,大旱,降水仅171.2毫米,塘坝多干,河水断流。庄稼受旱134万亩,绝收19万亩。8月,狂风暴雨倒房200多间,死11人,伤10人,成灾5万多亩。
1959年:春,发生麻疹、脑炎、白喉、百日咳等流行性传染病19207例,死708人。夏旱,受灾90.1万亩。7~8月,暴风雨(农兴、长镇夹冰雹)倒房839间,伤17人,触电死1人,黄稻落粒减产7万亩。
1960年:春夏,山区发生大面积松毛虫害。5月3日,全县10级台风,倒房2881间,死9人,伤85人。麦、油菜受灾9.8万亩。5月17日,暴风雨夹冰雹,倒房6120间,死26人,伤85人。
1961年:5月10日,全县8级大风,倒房47577间,伤17人。夏旱,成灾55.5万亩。山区周围11个公社发生狼害,咬死34人,伤35人,死伤牲畜400多头。
1962年:6月旱,成灾6.45万亩。7月涝,成灾2.4万亩。
1963年:5月21日,以上派为中心18个公社遭10级台风,加暴雨,倒房2379间,死6人,伤59人。夏涝,成灾3.74万亩。
1964年:4月5日,暴风雨和冰雹成灾,倒房2306间,死4人,伤14人。毁坏麦、油菜4.9万亩。5月15~16日,全县降雨151毫米,破圩43个,派河、丰乐河、界河沿岸平地水深1~2米,村庄浸水,淹没农田21万亩,冲倒房屋8893间,死3人,伤7人。7~9月旱,塘坝多干,河水断流,受旱44万亩,成灾18.5万亩。9月7日,43个公社遭10级台风,倒房5016间,死5人,伤3人,全县停电4天。
1965年:夏旱,成灾21万亩。
1966年:7~10月少雨,受旱70万亩,成灾43.9万亩。
1969年:夏,大水灾。7月4~17日,全县连降大暴雨,上派雨量450毫米;7月17日三河水位13.01米,镇内水深1米多。全县沿河村镇受淹。破圩119个,成灾17.7万亩,灾民13.7万人,倒房1.8万多间,死6人。
1971年:8月旱,成灾6.13万亩。9月23日夜狂风暴雨,雨量100毫米,倒房365间,死2人。
1974年:6月17日夜,全县10级大风,受灾作物12.3万亩,毁损房屋92239间,死2人,伤58人,断电杆453根。8月11~13日,大暴雨,涝36万亩,破圩12个,毁房5502间,死2人。县城沿河水深1米多。8月上旬,水稻螟害80万亩。
1975年:夏涝,破圩37个,崩堤24.5公里,淹18万亩;倒房2030间。
1976年:7月22日下午,长镇、青山、河东、高刘、长岗6个公社10级大风和冰雹,受灾6.5万亩,毁损房屋7200间,死1人,伤6人。
1977年:春,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276例,死88人。5月涝,受灾12.6万亩,倒房910间。
1978年:大旱,年雨量仅582.8毫米(上派站),较常年减半。7月,大小河流及淠河总干渠断流,塘坝干涸。受旱90万亩,成灾40.6万亩。全县52%村庄饮水困难。秋种无水。大旱持续到次年。
1979年:春旱,6月普降梅雨,大旱始解。
1980年:7月17~18日大暴雨,雨量达200毫米,受淹作物14.3万亩,倒房7500间。
1982年:6月15日,三河镇狂犬咬伤14人。
1983年:7月涝,破圩59个,受淹23万亩,绝收9.5万亩,倒房1万多间,灾民19.3万人。
1984年:6月12~13日大暴雨,柏堰湾水库决口,上派河两岸一片汪洋。淠河总干渠于新民坝泄洪150立方米/秒,天河两岸水深1米多,农田被淹。8月31日丰乐河山洪暴发,沿河受淹。全县受涝8.73万亩。倒房872间,死2人,淌失小麦、油菜籽千余吨。县城物资淹毁损失280万元。
1985年:4月30日,上派镇狂犬咬伤11人。
是年,农作物受灾总面积161569亩。其中成灾44999亩,无收12749亩。各种灾害面积为:旱灾28143亩,涝灾53777亩,病虫灾68211亩,风雹灾6670亩,其他灾4768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七节 动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