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常务副县长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乃至每一个领导者、决策者,无不重视搜集信息,研究信息,利用信息。县志是高密度的信息载体,是一个地方系统的客观的权威的资料全书。《肥西县志》的出版,标志着我县在信息和县情资料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全县人民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要借鉴历史,要从县情出发。研究历史、认识县情的渠道很多,然而象这样一部纵贯古今、横列百科的《县志》还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或缺的。
肥西从古到今,历经沧桑巨变。上古时代为东夷、淮夷之地;春秋为吴、楚交争,战国属楚国;秦汉建县,西北属成德县、东南属合肥县;自东晋后成德县废,全属合肥县,直至民国。1948年底建肥西县,至今已有40多年。纵观几千年历史,横看几十个方面,怎么搞清楚?只有通过修志,才能搞清楚。我县没有旧县志可循,很多问题主要依靠修志的同志考证、研究;修志之难,可想而知!幸赖各方支持,修志同志努力,终于修成此志,确实可喜可贺!我也为有机会参与主持其事(并且是《县志》完成阶段的工作)而倍感荣幸!
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县志》出版并不意味着修志工作结束,而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全县上下还要大力做好《县志》发行工作,让《县志》发挥“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成为丰富多彩的乡土教材,成为吸引外资的投资指南!此外,要利用修志资料提供咨询,普及县情知识;还要编写本县年鉴,整理资料,为下次修志作准备;根据可能和各方需要,编写部门志、专业志、山水志、乡镇志、厂校志专集,多方面地为我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这些方面,还要修志人员继续努力,并望全县人民和社会各方人士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
一九九三年六月
我县解放后的第一部新志——《当涂县志》,今天出版问世。这是盛世中的盛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值得庆贺。
修志是一项宏大的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从组建编纂班子,设计篇目,搜集资料,到分编总纂、定稿成书,历时12载,几届县政府为之作了积极的努力。我作为领导、组织完成总纂任务的最后一届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新志书交付印刷、正式出版之际,如释重负,喜不自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和全县人民,向为编纂《当涂县志》沤心沥血、付出艰辛劳动的数以百计的专、兼职修志人员,向具体指导、帮助我县修志工作的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和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新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广征博采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芜存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整理成编,基本上达到体例得当,资料翔实,观点正确,体现时代风貌和本地特色的要求。新志记事,本着贯串古今、详今略古的原则,侧重记述解放以后的史实,尤其详细地记述了我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历程和巨大成就。是一部纵贯当涂古今的巨著,也是一部横联当涂全社会的百科全书。
新志以1989年底为时间下限,对1990~1994年全县的主要情况,志书采用简述形式附录于后。这样,既能弥补从下限时间到完稿成书这段期间的史料空档,反映我县近几年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取得的新成就,发生的新变化,使志书与时代脉搏贴得更紧一些,又能为后人续修志书提供历史梗概。
新编《当涂县志》的出版,对于各级领导班子更好地认识县情,探索规律,正确决策;对于为今人、后人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从中得到教益和借鉴;对于向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在《当涂县志》的启迪下,全县人民必将更加自觉地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勤奋开拓,锐意进取,为建设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当涂而努力奋斗!
当涂县人民政府县长钱乃正
一九九五年二月
当涂,素称鱼米之乡,如今又是工业农业县。
记载当涂古今史实的新方志,在我来当涂就任之初,即获批准出版。这是几届县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编纂人员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修志目的在于用志。我作为本届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继任者,虽未参加新编《当涂县志》整个编纂的组织、领导工作,但志书的出版、发行和宣传志书、使用志书工作,责无旁贷,一定要努力做好。通过宣传、发行志书,组织读志用志,充分发挥志书借鉴历史、服务现实的功能作用;通过宣传、发行志书,让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当涂、熟悉当涂,在这块美丽富饶、投资环境优越的土地上大显身手,为加快当涂的“四化”建设作贡献。
当涂的过去,已载入史册;当涂的未来,等待我们去开拓、去创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愿和全县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求实创新,把当涂建设得更加繁荣、壮美!
当涂县人民政府代县长王月明
一九九五年八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序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