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村体育
解放前,民间传统体育有练拳、挤杠、翻石磙、举石锁、游泳,以及儿童打岗球、打石球、跳绳、踢毽等。武艺娴熟的知名人士有长临河乡的牛宏端、李逸山,撮镇的梁华宾,店埠的王世俭,梁园的陈大才。牛宏端住牛官堡村,清末民初人。传说他能踏雪无痕,步履薄冰,飞檐走壁,曾授徒百人。沿袭至今,该村仍盛行练拳。
解放后,继承传统活动,开展球类、田径、军体等项目。1952年,农村已有篮球场506个,业余篮球队376个,队员4152人;乒乓球桌87张,业余乒乓球队94个,队员376人。当时王铁乡建立的“铁联”篮球队,由毕业于黄麓师范的王正谊任教练,球艺提高很快,在与本县和巢县数十个农村球队比赛中,场场获胜。1954年午收结束时,“铁联队”应撮镇“前进队”邀请比赛,队员每人顺便挑小麦50多公斤带至撮镇粮站交征购,因而入场时脚穿草鞋,而前进队队员则穿白球鞋。球赛开始,观众1000余人,有人断言“穿草鞋的一定打不过穿球鞋的”。但结果铁联队却以61比37获胜,从而以“草鞋队”名传全县。
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农村体育蒸蒸日上,项目增多。篮球场1117个,球队发展到1001个,队员12012人;乒乓球桌150张,球队163个,队员652人;武术队4个,队员80人。还有一些人参加“劳卫制”锻炼。1958年,复兴乡有1058名青壮年达到“劳卫制”预备级标准,占全乡青壮年总数的22%。1959年后,农村体育解体,活动中断。1966年,南部水乡组织农民青年开展游泳项目,参加活动的1000多人。70年代前期,以民兵为主体开展军体项目,定期参加军体训练的4万多人。1978年后,农村体育逐渐恢复,但不如50年代前期兴盛。至1985年,有篮球场84个,球队82个,队员984人;乒乓球桌23张,乒乓球队22个,队员88人;武术队4个,队员100人;参加射击的1000人。
二、职工体育
50年代初,多数单位利用住地大院、前后空地开辟篮球场,会议室内设乒乓球桌。机关干部、职工,每天做早操、工间操;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射击、象棋等业余活动。1951年,篮球队有:县委会的和平队、县政府的战斗队、皖北行政干校的向群队、人武部的人武队、银行的银鹰队、店埠镇的五四队。此时,打乒乓球也很活跃。1952年,全县有职工篮球场15个,篮球队20个,队员240人;乒乓球桌34张,球队24个,队员96人。球队经常进行比赛活动。1954年青年节,县举行的职工篮球锦标赛,参加的有男篮16个队、女篮4个队。比赛后,县医院的“白衣队”、康复医院的“雪花队”、中学的“教工队”、店埠的“五四队”,获得好评,其中“教工队”、“五四队”分别获一、二名。1958年,有职工篮球场60个,球队发展到75个,队员900人;乒乓球桌48张,球队44个,队员176人。
由于篮球开展比较活跃,县外来访的客队较多。1963年到1966年期间,先后有省和合肥市11个单位篮球代表队,以及肥西、巢县、寿县、舒城、凤阳、定远、滁县、和县、含山、嘉山、芜湖等县职工代表队,到本县比赛80多场次,观众5万多人次。
1966年七八月间,机关、厂矿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游泳活动,参加人员约占中青年职工70%。当年7月,在省体委的统一组织下,本县选派杨开春、张勇生、王向群、宋巨光等16名游泳员,至董铺水库集训半月后,去安庆参加横渡长江活动。1969年夏季,为纪念毛泽东游泳长江三周年,县直又组织百余名职工游泳。1970年7月,县组织50余名青年,参加省举行的横渡长江活动。
1978年以后,职工体育广泛多样,一些青年职工多的单位,更为活跃。县纺织厂2000名职工,青年占80%。从1978年起,举办太极拳、气功训练班7期,培训体育骨干170多人,建立业余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桥牌等代表队12个。两次被评为省职工体育先进单位。1985年,全县有职工篮球场38个,篮球队41个,队员492人;乒乓球桌38张,球队33个,队员132个。有70%的干部、职工经常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三、老年人体育
1979年,以城镇为主的老年人体育日益兴起,项目有跑步、学拳、打羽毛球、下象棋、钓鱼等。当年,县棉纺织厂为离、退休干部、职工提供健康长寿条件,请教练传授太极拳,参加学习的老年人90多人次。1983年,县体委举办长跑赛,100余名中、老年干部、职工参加,县政府办公室发了纪念品。赛后推选6人参加巢湖地区老年人长跑赛。继又推选5人参加省“琅琊山长跑赛”,肥东一中68岁老教师武家详获第五名。同年,县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会员18人。协会制订章程,拟出活动计划。1984年,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迎春长跑赛,赛后推选代表参加合肥市老年人长跑运动会,武家详获60岁年龄组第一名;曹太禹、胡家康、赵天伦、纪春霞(女)分别获50岁年龄组第一、二、三、四名。会后参加华东六省、市长跑赛和登泰山活动。1985年,全县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老年人有900多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