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50年代,科普协会多次举办科学讲座,宣传科学种田和破除封建迷信,同时,聘请合肥及本地的学者专家讲解生物进化论、人造卫星、原子能、宇宙等基础科学知识。60年代初,科技人员经常配合有关部门到基层蹲点,搞“三田”(样板田、种子田、试验田)活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介绍科学种田,防治病虫害,畜禽饲养等经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本县科技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科技转为生产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宣传科技知识
(一)创办科技小报科技部门于1980年创办《肥东科技》,1981年创办《科学种田》,1983年创办《科技情报》和《农村科普》,1984年创办《致富信息》。这些小报和刊物,对宣传科学知识,传递技术信息,起了积极作用。《科学种田》刊物及时地介绍水稻、棉花、小麦栽培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先后刊出7期,共发行30多万份;《致富信息》小报,已发行12期,每期印刷5000份,除发到本县“两户’(专业户、重点户)和乡镇企业单位外,并同国内400多个县进行交流。《农村科普》小报,在1983年全省科协系统评报会上,被评为优秀科普小报,受到奖励。
(二)放映科技电影科技部门从1980年开始建立了科教电影队,经常巡回农村、工厂、农场,学校,放映科技影片和科技幻灯片。至1985年共放映《食用菌培植》、《蜜蜂王国》、《白叶枯病防治》、《猪瘟防治》、《孕期护理》、《婴儿常见病防治及护理》、《更年期》等科教片380部、567场,受教育人数达28万多人。加映科教幻灯片232场次。
(三)举办专题讲座1979年以后,邀请安徽省副省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纪珂来县讲农业现代化、2000年的肥东;尹鸿均教授来县讲高能物理。1980年,邀请全椒县花生专家陈荣模来本县农科所及部分公社传授种植花生的新技术,并进行现场指导,然后向全县推广。1983年,邀请扬州农科所水稻专家来本县传授种植水稻新技术,邀请江苏农科院山芋专家来本县传授栽培山芋新技术。
开辟科技画廊,举办科技广播以及举行科普创作等活动,对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1983年以来,科技部门配合农、林、牧部门推广农田化学除草7万余亩,从外地引进杂交稻威优64、汕优6号,棉花良种中棉所10号,花生良种白沙1016,优生速生树意大利黑杨以及良种鸡、鸭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县科学养鸡协会,1984年,引进推广防治鸡球虫病新药氯苯胍30万片,防禽霍乱病最有效药物——哈尔滨药厂生产的禽霍乱菌苗12万头份,对控制鸡球虫病和禽霍乱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维营养油是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的科研成果,它是运用现代油脂重整技术,以米糠油、玉米油、棉籽油、菜籽油等油为原料,通过脂交换反应等工序制成的一种高级营养油,该油纯净,油中的芥子酸成分由40%下降到15%左右,一般每公斤成品油含有500~1500克维生素E,5000毫克谷维素,以及其他营养成分。根据其营养成份及临床试验,对心绞痛、心血管病、高血压、低血压、脚气病等有一定的食疗效果。本县是全省油菜籽重点产区之一,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1984年5月县粮食局与科技大学签订了该项技术转让合同。在科大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经过试验,于同年9月在撮镇油脂化工厂正式投产,年生产设计能力为1000吨左右。这一新技术的引进,受到国家经委和农牧渔业部的重视,把撮镇油厂定为全国生产多维营养油3个示范厂之一,并作为全国多维营养油的技术培训中心。
浸出法制油,是一种先进的制油工艺,在国内属推广阶段,它的工序就是把第一次榨过的菜籽饼放在汽油里浸泡,使饼内含的油脂溶于溶剂,然后将渣滓取出烘干,再将油脂与汽油分离,本县于1984年从外地引进这一新工艺后,一面改建厂房、增添设备,一面组织技术人员、工人去上海、常州、无锡等地参观学习,同年底在撮镇油厂投产,现在每日可处理菜籽饼5万公斤,每百公斤菜饼只需耗汽油3公斤。浸出工艺的先进,主要是它的经济效益高,与一次压榨工艺比,每百公斤菜籽可多产菜油4公斤,出油率提高12%左右。按该厂现有设备和管理水平,预计每年可实现利税100万元以上。
LPGKl50型快速盲板过滤器,是县仪表厂与大庆油田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新型结构过滤器,具有装卸迅速,清除异物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可大幅度减轻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10倍以上。该产品于1984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
1985年,本县进一步实行内引外联,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开展横向联系,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县仪表厂与大庆油田科学院设计院合作,试制出具有美国巴顿公司80年代水平的“井口刮板流量计”5台,该产品现已列为国家经委1985年重大科研新产品,省经委也列为指令性计划。县衡器厂从合肥轻工机械厂聘请了5名工程师来厂协同技术攻关,使一吨级台称符合质量标准,领到了国家轻工部颁发的许可证,现该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全年产值达50万元。三十埠乡马岗塑料制粉厂与安徽省化工研究所合作,聘请该所的科技人员作为技术顾问,引进环氧粉末涂料静电喷塑技术,使产品200T/YE65装饰性环氧粉末涂料质量达到规定指标,受到用户好评,至年底已订货50吨。县钢球厂从1982年开始,就与国家航天部第四设计院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在试制F—I封闭式发生炉煤气家用双眼灶等新产品之后,1985年又从那里引进中低压调压器生产技术,现已试制成样机2台。每台售价1.4万元。复兴乡标牌厂电子仪器厂与合肥工业大学真空实验室、无线电系建立科技协作关系,分别引进真空镀膜技术、大屏幕数字显示器生产技术,至年底真空镀膜创产值12万元,大屏幕数字显示器已生产样机5台,并通过市级技术鉴定。为了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本县农业科技人员在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科技人员的直接指导下,承担了水稻“皖粳一号”的示范任务,全县示范面积1135亩,作单晚栽培的平均亩产475公斤、双晚栽培的平均亩产415公斤,比“秋收一号”平均每亩增产194公斤,比“双丰四号”平均每亩增产133.5公斤。9月,省农科院在本县召开“皖粳一号”生产示范现场会。地膜覆盖花生种植方法是1982年从外地引进的,1985年进一步推广这一先进技术,地膜覆盖面积达1585亩,平均单产275公斤,富旺乡地膜覆盖花生720亩,平均单产280公斤,比不盖膜花生增产1倍以上。
三、科技咨询
1980年,全县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农业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农民纷纷向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要技术、要良种。这年县科协在三十埠公社筹建了公社科普协会,向广大农民开展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同时进行了24亩杂交稻栽培技术联产承包和110亩中、晚稻治虫承包,这两项承包效益显著。人民日报于1981年9月22日作了报道,并受到中国科协的表扬和奖励。1983年,全县开展农业技术咨询24处、技术承包21222户,推广良种188835公斤,代销农药36616.5公斤,新技术示范860亩。在开展上述科技活动中,选择王集乡为重点,他们在科学种田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安徽省政府的重视,被授予“科普红旗先进单位”称号。现在,全县科技咨询服务更加广泛,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县办工业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咨询服务,对比较集中的问题,采取办培训班的办法,集中解决技术问题。1980年至1985年,共培训技术人员l万多人次,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回乡的高初中毕业生。另外,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科技赶集”活动,收到了多、快、活、实地传播技术的效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