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开辟的庐宁驿道、安庐凤驿道,均经县境。庐宁驿道自庐州(合肥)通江宁(南京),经县境店埠、西山驿等驿站,过东山口,入巢县(今巢湖市)境,长30公里;安庐凤驿道,由安庆经庐州通奉天(北京),在县境沿庐宁驿道西段从店埠向北,经梁园、护城、八斗岭入定远县境,长45.8公里。
民间交往古道:通往巢湖市,南路一条从撮镇,经六家畈、经县境长26.5公里,另一条从撮镇经桥头集、六步山口,长22公里;中路从店埠,经西山驿、东山口,长18.5公里;北路从梁园,经石塘、北山口,长17.5公里。通往全椒县,从梁园经乌龙、小岘山口、巢湖市境,长18公里。通往滁县,从梁园,经黄疃、古城、定远县境的界牌集,长47.5公里。通往定远县:东路从店埠,经梁园、八斗、响导,长43.5公里;西路从卅头,经元疃、白龙、清水桥,长29.5公里。通往寿州从卅头,经元疃、白龙、太平桥,长30公里。县内还有从白龙场,经草庙、店埠、撮镇、长临河至忠庙,长63公里。以上均是经县境长度。
附古代主要陆路图。
二、公路
(一)主干公路
合蚌公路民国14年(1925年)开始修建合(肥)蚌(埠)公路,仅就旧驿道整理加宽,是年修好从合肥至梁园段,次年从梁园向北续修,民国18年9月完工,大多系土路面,县境长45.8公里。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止日军车辆通行,在路上每隔50米挖成深坑,并毁掉桥梁。民国34年,修整路基、桥涵,并征沿路村民每丁300斤碎石敷路。解放前夕,路面、桥梁损坏严重、不能行车。

1956年3月,县投入民工ll9万劳日,将旧路裁弯取直达42处,长16.2公里,路基加宽到7.5米,路面宽3米,1957年1月完成。1978年进行改造,路基加宽到9.5米,路面铺柏油宽6米,次年完工。1985年进行店埠以北的改造,路面宽18米。预计1990年结束工程。1975年新辟合(肥)店(埠)路(与合蚌路平行),水泥路面,属二级公路,长11.2公里(含县城龙泉路1.7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1986年元旦通车。县内沿路汽车站有卅埠、店埠、路口、梁园、护城、八斗、响导等。
合浦公路民国19年(1930年)建成的合(肥)巢(县)公路(合浦公路西段),经县境30公里,系土路面。抗日战争时期,与合蚌路同时被毁。民国36年进行整修,次年铺成碎石路面。解放前夕,路面、桥梁损坏。1955年初动员民工建勤12.6万劳日,进行整修,铺成砂石路面,于第二季度竣工通车。1971年又行改造,路基加宽到9.4米,路面敷柏油宽6米。1985年路基再行拓宽到12米,铺柏油路面宽7米。县沿路车站有卅埠、店埠、西山驿等。
合芜公路1956年2月至1957年筑成合(肥)芜(湖)公路(原名合裕路),经县境21公里,宽7.5米,用泥夹碎石压成路面宽3米,厚度16厘米。1973年4月进行改造,路基加宽到9米,浇柏油路面宽6米,民工建勤6.08万劳日,当年11月竣工。1984年5月再行拓宽,路基加宽到17米,铺柏油路面宽12米。县内沿路车站有龙厂、撮镇、枣树蒋、桥头集等。
合青公路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建成合青路(起合肥经长丰县境至县内青龙厂,又名合造路),经县境26公里。1965年改造成砂石路面,民工建勤7万劳日。1982年,路基拓宽到10.5米,路面宽4米。县内沿路车站有元疃、路集、白龙、青龙、肖凤等。
(二)县公路
店忠公路1951年建成店(埠)撮(镇)路,1959年延伸至巢湖市的忠庙,改名店忠路。1982年,店撮路段铺成6米宽的柏油路面,撮忠路段铺成3.7米宽的砂石路面,共长33公里,沿路车站有撮镇、长乐、长临河、六家畈、大红村等。
店(埠)高(亮)路1958年建成土路,1959年铺成砂石路面,宽3.9米,长32公里,沿路车站有龙城、石塘,青春、王集等。
梁(园)古(城)路1956年建成土路基,1957年至1958年铺上砂石路面,宽4米,长41.2公里。1978年修通至定远县界牌集。沿路车站有张集、黄疃,范店、杨塘等。
店(埠)白(龙)路1964年至1968年筑成土路基,1980年至1983年铺成砂
肥东县区、乡公路发展概况表



石路面,宽3.8米,长29公里(分路口至白龙)。沿路车站有大新、高塘、草庙、同心等。
八(斗)范(店)路1965年筑成土路基,1978年铺成砂石路面,宽31.5米,长19公里。沿路车站有王子城、龙山等。
(三)区乡公路
从1958年至1983年陆续筑成区乡公路22条,总长162.8公里。先为土路基80年代前后,全部铺成砂石路面,晴雨通车。
(四)专用公路
县石料厂专用公路1976年建成西(山驿)横(山)公路,砂石路面宽3.5米,长4公里。
高亮电灌站专用线两条1979年建成高(亮)二(高亮二站)公路,砂石路面宽3.5米,长2.5公里;1980年建成高(亮)三(高亮三站)公路,砂石路面宽3.5米,长6公里。
(五)机耕路
村队间还筑有机耕路27条,供农业机械车行驶,全系土路,晴通雨阻。
(六)公路桥梁
过去县内有石拱古桥29座。解放后,公路发展,乡乡通车。在利用古道改建公路的同时也改造了石拱桥。现保存的古桥旧貌仅撮镇桥、石塘桥等,均不在公路上。
60年代前修建的公路桥,多用木架、木面或石台木面,耐久性差。1965年起,开始用钢筋水泥建桥。截至1985年计建大型桥1150米/1座、中型桥405.45米/9座、小型桥1075.5米/70座,涵洞1652个。

肥东县公路桥梁概况表






(七)运输
在未建铁路公路之前,县内客货运主要靠船、马、驴、轿、独轮车等,较普遍是肩挑。民国15年至36年,合蚌、合浦公路和淮南铁路建成后,县内外运输初见方便。
1.客运
管属1954年1月,合肥客车始通店埠、梁园。1955年6月,安徽省汽车运输公司淮南分公司在店埠设四等汽车站。1959年肥东汽车站划归滁县分公司领导。1964年下半年改属省汽车运输公司合巢分公司管辖。1970年4月,筹建客车队,巢湖分公司拨客车661A型200座/5辆,编为巢湖分公司第二车队(简称巢湖2队)。1972年,巢湖二队与肥东汽车站合并,车站负责编排客运线路和班次,组织客运,车队负责组织车辆和货运。1983年,随着行政区划变动,巢湖二队划属合肥市汽车运输公司,编为第九队,1984年九队拥有客车1920座/47辆。
线路1955年建站后,办理合肥——店埠——梁园1天1个班次的客运,7月增1班合肥经店埠至浦口客车,12月又增合肥经店埠至滁县对开班车。1959年开辟店埠—桥头集、店埠—高亮、店埠—石塘、店埠—古城,店埠—八斗等客运线,每天来回共10个班次。1964年,又辟店埠—大红村、店埠—响导、店埠—古城,店埠—阚集等客运线,每日3次,来回24个班次。1978年,再辟店埠—长临河、店埠—古河、店埠—巢县、店埠—文集、店埠—广兴等客运线。截至1985年从店埠发车至县内外的客运线48条,142个班次。另外,合肥至县内的客运线有合肥—撮镇每日10次,合肥—长临河每日6次,合肥—长乐,合肥—大红村、合肥—湖滨、合肥—桥头集江淮磷矿等处每日各4次、合肥—磨店、合肥—复兴集每日各3次,合肥—费集每日各2次,合肥—店埠每15分钟1次。
肥东县1985年汽车客运线路站点表




附埠汽车站概况
店埠建汽车站时,租用老街北头1间民房办公。1956年,新建4间平房于现站址。1958年,与公路站合并办公,共有房屋12间。1962年,油库大火,站房化为灰烬。1973年,在原址重建占地面积84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底层售票,二层办公,三层宿舍,主楼东联可容500旅客的候车室,东北通向960平方米的水泥停车场,一座800平方米的大型封闭式车间,还有油库、仓库、宿舍、饭厅计3000平方米。日发送客车约180班次(含店埠至合肥),旅客约8000人。
社会客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营客运业不正常,社会上出现个体户用自行车送客的现象,以店埠为中心,分送撮镇、石塘、西山驿、梁园等处,多达百余辆,票价比国营客车票高出3至4倍。1970年起,排头一带用自行车改装成小三轮车带客,1981年又改用柴油机发动的8人座位三轮车。1985年底,已发展到2664座/333辆。另有大集体客车6辆,从店埠至合肥往返运客。上述集体和私人的车辆,都经交通部门审查发给驾驶执照和行车证,票价同国营相等,不准增价。这类社会客运的发展,和缓了国营客运的紧张状况。
肥东县历年公路客运量表


2.货运
1955年,省汽车运输公司淮南分公司在店埠设汽车站,负责办理合肥、浦口、梁园、全椒、滁县等处的零担货运,年底即完成13.25万吨公里货运周转量。1964年,划属合巢分公司,是年货运量达5.71万吨。1970年,合巢分公司拨给嘎斯车12.57T/5辆,吉尔车8T/2辆,7618车床1台,充电机1台,水泵1台,编为巢湖二队(后改合肥市汽车运输公司第九车队)。1971年,增添小江淮60T/20辆,解放车10辆。1984年,拥有货车32辆,挂车25辆,营运能力220吨。
解放前,以店埠、撮镇、梁园、长临河等地为物资集散中心,从事挑运、手推独轮车运的约千余人。1953年,县在撮镇、排头,店埠、梁园、长临河、六家畈、双墩等7处成立搬运站(队),员工计391人;运输工具有8人拉大平板车8部、手推胶轮车30部、小平板车59部,另从合肥租赁大平板车4部。这些车辆从事粮食转运和民用杂货内流等运输工作。1955年,县对各搬运站进行一次调整,纳入国家计划。这年运输量即达12.8万吨。同年2月成立县长途运输站,配置平板车750辆、小推车250部,既负责全县各站车辆调配管理,又安排运输货物,协助国营汽车站完成偏僻地区(不通汽车)的货运。1958年,全县装运量骤增至85.7万吨,从业人员1700余名。1959年至1963年,因政策上的失误,集体运输业日渐萧条,有的工人下放,有的自动离职,从业人数下降到300人。1960年,成立地方国营肥东县搬运公司,下辖店埠、撮镇两个搬运大队,随因业务不景气,1961年公司又改为集体,工人精简下放,只剩店埠站20人、撮镇站40人,维持现状。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集体运输业复苏。县交通局接收了店埠、撮镇、长临、湖滨、长乐、梁园,石塘、桥头集等搬运站(桥头集由原水利运输专业队改编而成),以承担全县物资运输。十年浩劫期间,运输业勉维现状。
70年代初,运输业逐渐向机械化迈进。1971年,店埠搬运站,改装了柴油3轮机14T/7台。1975年,工人们出资购置小江淮8T/2辆。接着,石塘、桥头集、撮镇等站也私人集资,购置了罗马达克、大小江淮、解放牌、大轮拖拉机43T/9辆,逐步淘汰了平板车和大板车,解脱了重体力劳动。1979年6月,恢复县搬运公司(属大集体性质),归交通局领导,下设店埠、石塘、梁园、撮镇、桥头集、长临河等6个搬运站。1980年,公司建立一个直属车队,购汽车37T/7辆。交通局又单独建立一个汽车队,购车30T/3辆。1984年4月,这两个车队合并,成立肥东县运输公司,职工279名,各种货车1340T/27辆,修理机具(含车床)13部,固定资产120.35万元,年总产值76.2万元。
肥东县几个年份货运实绩概况表

1978年后,运输市场为适应经济开放而开放,工厂、机关的运输和个体运输激增。到1985年年底,个体运输汽车已发展到600T/161辆,乡镇成立运输公司有王铁乡、桥头集乡、撮镇镇、店埠镇等。县粮食局、县钢铁厂、县水泥厂、县化肥厂、县纺织厂、县机床厂、县水利局、县建筑公司等都拥有自己的车队。对这支庞大的社会运输力量,县交通局除给以统一管理外,还征收营业额1%的交通管理费,并指导他们相互配合,相互竞争,更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肥东县乡镇运输企业1977~1985年发展情况表

三、铁路
(一)铁路线
淮南铁路民国25年(1936年)建成通车,横穿县境南部22公里。民国27年春末,国民政府鉴于日本侵略军由南京西犯、下令拆毁淮南铁路。民国30年经日军重修通车。民国33年6月,日军拆掉合肥至裕溪口段的铁轨,用以铺水家湖至蚌埠段、接通津浦铁路,合裕段改行汽车。1949年7月,国家重修淮南铁路,县完成采办3500根枕木任务,使铁路很快通车。1980年开始在县境建复线路基。
专用铁路1959年,建成双山白云石矿专用线,长1.5公里;1982年,建成江淮磷矿专用线,长0.5公里。
(二)火车站
撮镇火车站民国25年(1936年)建站于撮镇北侧,建办公室和宿舍160平方米。1956年扩建,总面积12722平方米,其中到达仓库面积300平方米、发运仓库面积300平方米。属四等站。
桥头集火车站民国25年,本站建于桥头集西北1华里(老站址),建办公室和宿舍140平方米。1957年,建新站于桥头集北边,总面积12883平方米,其中仓库面积380平方米。属四等站。
(三)铁路桥梁
县内铁路桥3座位于撮镇西北两座,31号铁桥跨撮镇河道上,长81米、宽8.5米,3墩4孔;32号铁桥跨撮镇河道上,长41米、宽8.5米,两墩3孔;位于桥头集站东33号铁桥,跨王海涧河道上,长22米、宽4米,4墩5孔。
(四)铁路运输
撮镇、桥头集两站,1985年每日有4对客车经过,其中1对2次是直快。据1985年统计:撮镇站年发送客15万人次,到达客约20万人次;桥头集站年发送客15万人次,到达客13万人次。撮镇站发送的粮食、油料、花生等农副加工食品等达5万吨,运进的煤、焦炭、水泥、化肥、木材等生产资料和日用百货12万吨,桥头集站发送的磷灰石、磷肥、铁矿碴、红砂、生铁、白云石、白石粉、粮食等约11.8万吨,运进的煤、焦炭、石油、铁矿石、硫铁矿石等工业原料达13.1万吨。两站各有1台电动轨道吊车,最大起重能力10吨。
四、水道
(一)河道
县内河道能航运的,只有南淝河、店埠河及施口至黑石嘴沿湖带,其他都不通航。
南淝河它是肥东和合肥市界河,又是沟通本县和长江沿岸各大城市的重要河道之一。建国前,县内出产大米、土产品,多赖此河道输出,也靠此运进煤油、布匹和日用杂货。枯水季节,水最窄面只100米,最浅度只1.5米,木帆船尚需人力背纤;若逢大旱,河床见底,船即停航。1953年至1954年,政府组织民工进行大规模裁弯取直、疏宽浚深工作,以利300吨的驳船通航。1964、1976、1980三年间又进行3次机械疏浚,才保证了常年通航。
店埠河北通众兴水库,南流经撮镇至三汊河与南淝河汇合,入巢湖。该河原来在枯水季节或遇大旱即断航,经过1972年和1976年两次治理,可常年通航100吨位的船只。
(二)码头
南淝河经县境段设有施口、板桥两码头,店埠河设有店埠、撮镇两码头,沿湖带有万胡口码头。
施口码头民国24年(1935年),当地王文庆、王文焕在施口北岸垒石作船停泊处,从此形成码头。1953年至1980年经4次大疏浚后,可常年通航300吨驳船,1984年起,合肥每日至三河、白山、庐江、巢湖市等地对开的客轮,经此处停靠。年均客流量约7万人次,货物吞吐量约1000吨。
板桥码头建年无考。周围圩冈区的客货运都从此处进出。过往客轮与施口同。1984年起,年均客流量约11万人次,货物吞吐量约2100吨。
万胡口码头又名万家湖口,在长临河街南沿巢湖北岸。在县内公路未兴建之前,曾设有码头,但因沙滩带宽,没有港口,来往船只不能靠岸,客货船都要停泊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处,用大盆或小船运上沙滩,再用木轮牛车送上岸,客货运都不方便。公路修通后,凡货船都停泊在原码头以东约2华里的小河口。
店埠、撮镇两码头只营货运无客运,也未设航运机构,货船停泊时,由附近生产队组织人员下货,运费归生产队。
(三)渡口
县内共有20个渡口,分布在大的河道和解放后兴建的水库、水坝上(水库和水坝蓄的水,淹没村庄间的道路而形成的渡口)。渡口名称:
南淝河水系:马家渡、板桥、张湾、桥西、撮镇、孙滩。
新河陂:东明。
乌龙坝:沿河卞、小河沿。
袁河西:罗桥。
滁河:薛桥、孟桥、刘桥。
岱山水库:山头马、宽李、王胡、沙河。
众兴水库:王四老坟、张巷。
管湾水库:李岗。
县内渡船,大多是水泥制的,也有部分陈旧木船。渡工不固定的渡口,两头系绳,自行牵引。轮值撑渡的渡口,多由附近村庄摊人撑渡,对过渡人不取分文。固定渡工的渡口,收过渡费每人5分钱,或当时不收钱,在秋收登场向受益群众要粮食。1976年,沿河卞渡口曾发生超载翻船淹死19人的事故,引起省、地、县的重视,拨款2.05万元,更新渡船,制订了严禁超载等制度。
五、交通管理
(一)路政管理
隶属变化1953年5月始,设肥东养路工区,属滁县养路段。1956年,划属合肥公路管理段改称第三公路管理站。1957年,属淮南分局领导。1958年2月,公路管理站和汽车站合并办公,并改属淮南运输管理局管辖。1959年划属合肥公路管理段,1961年又归属滁县专区公路管理段。1964年,划属巢湖公路管理段领导,县公路站和汽车站分开办公。1968年,县公路站隶属巢湖交通支队和县交通管理站双重领导。1979年5月,县公路站改属巢湖地区公路总站领导,人、物、财等三权在上,同时接受县交通局领导。1983年,又划归合肥市公路管理总站领导。
公路养护1953年,县内的养路工区,负责管养合浦路合肥至古河段,合巢路柘皋至巢县段,计103公里。这时养路工属流动作业,炊具、工具、行李等都随身自带,工作到哪里吃住在哪里。1955年11月,县内大部分公路在工区的统一管理下实行道群共养。1956年,县公路管理站下设3个道班和一个小组,路工44名,养路174.7公里(其中道群共养97.8公里)。
1958年,本县根据省交通厅转发的“公路养护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常年群众养护公路组。县内合蚌路45.8公里,合裕路24.7公里,两公路均按每公里0.8人计算,合蚌公路38人,合裕公路20人。店(埠)六(家畈)路25.7公里,按每公里1.5人计算,计39人。群众养路工的报酬,以所在社队应摊的义务建勤总劳日换算工分总数为基础,代表工在这个范围内评工记分,多劳多得。另外每年每人补贴30—40个工,以照顾在路上伙食,每月发给每人伙食、剃头、洗澡、鞋费8至10元。
1959年,肥东站管养合浦、合蚌、合裕、店六、梁古等路156公里,两个道班,路工20名,群众养路12班、101名,当年报酬未定,思想波动较大。
1960年,国家对群众养路,补贴一定的口粮,养路队伍一直保持到1963年。
1962年,实行道班“1长4员制”,即班长、质量检查员,学习统计员、工具保管员、生活管理员。每个道班添置1至2辆小平车,1辆简易洒水车(用大桶改制的),1人1锹1镐。
1966年,省公路局规定,道班只养护干线公路,支线和区社公路则交公社管理,每公里每月由站支付17.13元以作补助。
70年代初,所有道班都盖了房屋,并注意改善工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
1977年元月,群众代表工正式列入国家劳动计划,归县公路站统一领导,生活费用、劳保福利,同于正式工。1983年,群众代表工又改合同制,工资分3等(35元、37.5元、41.5元)。
自70年代末到1985年,养路工作发生质的变化,县公路站不仅能整修现有公路,而且能建造现代化预应力公路桥(通济桥)、铺建柏油路(店埠路)、测量路线(合蚌路于1976年改道的土路基),采用较先进的养护技术。县站现有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2名;养路机械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1985年县站即拥有汽车60T/6辆、工程车1辆、压路机4辆、洒水车1辆,小吉普车1辆、小4轮拖拉机32台(每个道班1台,重要线路道班2台)。道工队伍由于退顶、招工,成员趋向年轻化,知识结构也高于过去水平。每个道班还配置电视机1台,丰富业余生活。
截至1985年底,县公路站计有职工305名,其中干部14名、正式职工142名、合同工149名。下设6个领工区:①梁(园)界(牌)、八(斗)范(店);②合(肥)蚌(埠);③店(埠)白(龙)、合(肥)青(龙);④合(肥)浦(口)五号路;⑤合(肥)芜(湖)、店(埠)忠(庙);⑥店(埠)高(亮)、青(春)文(集)。共19个道班。
肥东县公路管理单位养路里程表

肥东县1984年底养护道班情况一览表


征收费用县根据1950年中央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养路费征收暂行办法》的精神,制定征收额为:大型汽车每月缴大米最低60公斤,最高200公斤;小型汽车每月最低30公斤,最高100公斤;畜力车每月单套10公斤,双套15公斤,多套20公斤。1956年,专业运输按营运总额计征,其费率分别为8%、10%、12%,社会车辆按吨位计征,费率分别为每月每吨60元、70元、84元。征收范围:县内领有行车牌证的分类客货车(含三轮车)、革新机动车、胶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拖挂车、畜力车。暂行减半征收的对象: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学校、农村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自用车,银行运币专车,国营农、牧、渔场的拖拉机。暂定免征的有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学校等小轿车和小吉普,军用汽车,清洁车,消防车,救护车,洒水车,殡葬车,环保车,工程抢险车,安全监理车,农村从事农副生产的非营运性车辆。1982年,县根据省交通厅规定精神,对载客小三轮每月征收20元、小四轮30元。1984年1月1日起,除交通部门专业车外,其他所有从事公路运输的各类货车、大型拖拉机,一律按月核定载重吨位计征养路费。同年6月,对运输专业户,凡定期缴纳养路费的,给予三分之一的优惠减免,即一年一次缴清的,按8个月收费;分季度缴纳的每季度按两个月计征。养路费由公路部门全部上解国库。
1963年征收养路费6142元,1984年征收912070元,20年来增长147.5倍
(二)港航码头管理
解放初,合肥航运局在施口、板桥两码头各设航运代办站。1954年,改为施口航运管理站、板桥航运管理站。60年代初,合肥航运局授权施口航运管理站代管县内航运事务。两站都租用民房作办公住宿场所。县交通局运输股分管航运工作。
在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沿河湖的船民组织起来,分别建立了安徽省合肥港木帆船第一、第二运输合作社。县内自河清小学上溯至合肥东郊,划归1社,计船60只,船民180人;自河清小学以下至施口和县内沿湖带,划归2社,计船70只,船工200人。直到70年代末,均无私船航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经济开放,个体和集体的水上运输事业发展较快,截至1984年,本县在合肥港登记的个体户船只,有农业船18只、146吨,全部为12P柴油机;农货5只、104.8吨(内有长临河最大45P机帆船35吨,渔船1只,20P机帆船21.77吨)。集体船2个队,长临乡1队,船6只、167吨;湖滨乡1队,船11只、206吨。
(三)运输管理
1963年,县交通局下设梁园(辖梁园、古城、八斗三区)、撮镇(辖撮镇、店埠两区)、石塘(辖本区)3个交通管理站。1969年增设八斗交管站。1970年增设店埠、白龙两个交管站。1972年,县革委会成立交通运输市场管理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民间运输业。1984年,又设古城一个代办员。其职责是:贯彻国家有关交通运输的政策法规;负责农村短途运输的组织领导,维护运输秩序,管理运输市场。在组织农村多余劳力从事短途运输的同时,注意调节市场运输,避免与专业运输队争抢货源,执行“三统”(统一运输、统一货源、统一票证)政策。对涌进市场的小三轮车发放证牌,收取养路费。对参加社会运输的专业队、企事业单位的车队,收取民间运输管理费,1983年前收费率3%,是年后改收费1%。并向个体运输的小三轮车、小四轮车等征收养路费。检查过境车辆的运输手续和安全设备,对违章驾驶员给予批评教育,扣证罚款,扣留车辆等处理。
(四)交通监理
解放后,重大交通事故由县公安局处理,一般交通事故由区、镇派出所处理。1975年,县交通局成立车辆监理所,县公安局协助监理所处理车辆交通事故。1978年,为了确保淮南铁路的交通安全,县公安局协助铁路部门沿铁路线建立两个路、社治安联防领导小组,一个护路哨所,负责沿线道口、桥梁、涵洞的安全保护工作。1981年,撮镇派出所协助撮镇火车站设立治保会、防火会和义务消防队;桥头集派出所协助桥头集火车站成立路、社联防委员会。1985年,县车辆监理所、县交通局运管股、县公路站路政股合并为县交通监理站,统一管理交通安全设施和处理交通事故。
肥东县几个年份交通事故统计表

附重大交通事故
八斗汽车失火1974年3月12日下午3时,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三车队司机俞耀年,驾驶定远至合肥客车,行驶至本县八斗公社小普村附近,由于俞严重违章操作——直流供油,引起火灾,烧死9人,重伤3人,轻伤14人;客车后座的旅客砸碎玻璃,越窗逃出,幸免于难。这次事故,经济损失约10万元。俞经公审,判处极刑。
沿河卞渡船翻沉1976年7月27日,石塘区召开“反击右倾翻案风”万人誓师大会。中午11时许,大会结束,群众为急赶回家,分头从沿河卞,小河沿两渡口过渡。沿河卞渡船系2吨水泥货驳,限载16至20人。当上满20人正拟开船时,忽赶来20多小青年蜂拥跳上,船工连声制止,他们置若罔闻。渡船勉强驶至对岸,刚停靠时,一青年争先上岸,用扁担猛撑船头,借弹力上跳;不料船缆绳挣断,船迅猛倒回河心。顿时乘客大乱,船失重心,翻于水中。虽经各方抢救,仍淹死妇女19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邮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