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炼铁
县钢铁厂1958年8月,县成立冶金指挥部。各级党政负责人和机关干部近80%上阵,带领13万民工,分别到青阳山、桥头集、塔孜山、铜鼓山一带,安营扎寨,掀起大办钢铁运动。在3个月中,建立炼铁土炉1362座、13立方米小高炉10座。随后,土炉因炼不出铁而全部停止,13立米高炉到1961年也下马。仅10座13立米高炉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150多万元。1970年6月,在大办“五小”方针指引下,县又决定恢复桥头集钢铁厂,属地方国营企业。将原来两座土建结构的13立米高炉改为金属结构,同年8月投产。生产原料铁矿石、铁精砂、石灰石和煤,分别从马鞍山、黄梅山、铜陵、巢湖、淮南等地购进。由于路途远,周转环节多,费用大,成本高,加上管理差,于1982年2月再次停产。同年4月,经省计委批准,利用小高炉设备转产钙镁磷钾复合肥,1983年12月试产,日产80多吨。后因产品销路不畅,生产处于半停顿
肥东县钢铁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状态,亏损20多万元。1984年,县政府决定投资8万元,重新恢复炼铁生产。两座13立米高炉,日产生铁60多吨。因当时正值钢铁价格调整,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5年总收入,除弥补钙镁磷钾肥的亏损外,还实现利润12万多元。
二、仪表
肥东县仪表厂1958年,县在手工业联社铁业社的基础上兴办县机械厂,厂址在县城通济桥西侧,属地方国营企业。建厂初,职工60多名,生产厂房约600平方米。职工住草棚,睡地铺。生产设备很原始(夹棍锤,人拉风箱化铁炉),主要靠人力,手工操作,以生产、维修小型农具和加工零部件为主。次年改名为县中心机械厂,职工502人,添置普通车床5台,下设车工、钳工、工具修配、电机、木模、翻砂、锻工等7个车间班组。1960年至1962年先后将县机电厂、县粮食机械厂、合肥市动力配件厂、县五金厂并入,更名为肥东县农业机械厂,重点生产单帽犁头、手摇水车、小水泵管、山芋切片机、小钢磨等农业机械。1968年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生产下降,年亏损4万元。1969年制成C41—65kg空气锤,生产有了转机,年产值49万多元,利润2万多元。1971年3月,易名为肥东县锻压机床厂。1972年制成C41—150kg空气锤,定为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颁产品,并载入《机械产品目录》。年产值增至91.4万元,年利润8.2万元。1980年至1983年先后制成:流量仪表配套—各种型号高低压过滤器,XQQ系列消气器和流量计。1983年5月,载入国家仪表总局《仪表产品目录》,成为定点生产厂,增名为肥东县仪表厂,挂两块厂牌。空气锤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仪表销售给合肥、上海、北京、开封、济南、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等有关厂家。1984年6月,经省、市、县有关部门验收鉴定,批准为全面整顿合格的企业。1985年,拥有各种机床69台,汽车5辆,是本县规模最大的国营机械制造工业企业。
肥东县仪表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三、机械
肥东县农机修造厂1970年县拖拉机站和水利机械流动队合并成立县农机修造厂,厂址在县城老店埠河两侧,合蚌路南旁,属地方国营企业。是年7月1日投产。建厂初期,职工130多人,各种机床9台,以修理农业机械为主,兼制12″丰产24农用水泵、744型打稻机、400型粉碎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单一,连年亏损。1974年起,经过一番整顿,注意市场调查,增强应变能力,生产适销对路的10″混流泵、1吨拖车,开始扭亏为盈。1979年最高盈利17.5万元。1983年拥有机床40台,能生产2吨拖车。历年来修复中小型拖拉机3826台次,农用汽车60台次,农用水泵120台次。其他农机具7530件。1985年,总产值1372万元,上缴税金4.29万元。
肥东县农机修造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肥东县机械厂1952年11月由7名铁匠组成,年底即发展到32人,固定资产原值3984元(其中股金721元),主要生产大锹、锄、镰刀等小农具和生活日用铁器,年产值1.5万元。1956年,增产木、竹农具,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为地方国营店埠农具厂。1956年,通过企业整顿,改为集体工厂,主要生产电动机、手摇榨油机、轧花机、弹花机、5—15储油罐、金属热交换器、矿车、钢管折叠椅等。从1962年至1972年,年产值一直在50万元左右。1973年起开始逐年增长。1979年至1981年,机械产品销势下降,年产值稳定在70至90万元之间。1982年,生产各种运输拖车,销路解决,产值逐年上升到1985年的208.3万元。本厂位于通济桥西旁,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房面积9146平方米,职工306名,固定资产原值119.2万元,设备有40台机床,10台锻压机、10台电焊机、5台套冲天炉(铸造用)、3部桥式起重行车,属大集体企业。
肥东县机械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县农机具修造二厂1955年,撮镇3个木工组建木器社于撮镇火车站对面,职工20多名,草房10间。1958年,改成撮镇农具社,职工70多人,增盖工棚10间,生产小农具和生活日用品。因营业规模大,是年经县批准为地方国营企业。1962年,因国民经济的调整,改为集体合作工厂。1978年,随着产品的转轨定向和对外业务的扩大,改名为肥东县汽车配件厂。主要产品有744型人力打稻机,汽车配件,中、小铁木农具以及油料炒籽锅等。1978年至1981年,平均年产值50万元,1985年产值达145万元,创该厂历史最新记录。该厂现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房面积2870平方米,职工167名,固定资产原值21.5万元。
乡镇机械工业近年来,区以下35个农具厂中有近30个,为发掘机械设备的潜力,纷纷主动同中国水泥研究院、安徽省地质矿产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学院等10多个单位建立各种协作关系,为城市工业加工配套产品110多种。如长临机械厂,在省汽车公司帮助下,成为汽车配件定点厂,生产的配件有刹车调整臂、汽缸盖、出水管、轮箍等17个品种。长临通用机械厂在合肥市第一机械公司的支持下,定为扩散产品厂,新添置315吨液压机和300吨冲床设备,试制成5.5FXl6Dc轮圈,并签订了1986年生产5万只的合同。复兴乡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系真空实验室挂钩,试制成真空镀膜标牌,产品质量可靠、美观大方,赢得用户信誉,1984年同外贸部门签订500万张销售合同,价值20万元。撮镇轧钢厂于1984年创办,1985年完成轧钢1150吨,占年计划1100吨的104.5%。
四、五金
县五金配件厂1977年12月,原无线电元件二厂和冶炼厂合并为县五金配件厂,厂址在店埠‘五七’路西边。主要产品有钢窗、钢门附件、建筑用的排水管、制革用的削匀刀片等。建厂8年来,效益不高,仅1985年第一次超额完成生产计划,能按月发工资。该厂现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房面积2500平方米,职工100人,固定资产原值15.4万元,属大集体企业。
五、电子仪器
合肥市电子仪器厂1970年10月,以锻压机床厂的电机车间为基础创办了县元件一厂,属地方国营企业。厂址在县城老街中段,10多名职工,开始生产音膜片、扩大机。由于设备简陋,产量、质量不理想,从开始生产至1973年,年年亏损。1974年后,陆续添置设备,并先后制成故障探测仪、黑光灯、磁疗器、地震仪、电子管和半导体收音机,产品远销东北、山东、云南各地。至1978年,年盈利约1万元。1979年,厂址迁至公园路西端,兴建1幢1900平方米的三层生产楼。1982年,由于电子市场发生变化,厂内信息不灵,以致再次亏损。1985年,在省电力中心试验研究所的帮助下,试制成避雷器、监测仪、超声波流量计电表等产品,行销全国28个省、市,获利润3.64万元。
合肥市电子仪器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六、衡器
肥东县衡器厂1970年,县在计量所门市部(县城老街)兴办五金厂,属地方国营,职工16名,生产铝制箱牌、海壳等手工制品,质差价高,没有销路。1971年,厂址迁至撮镇路西旁。为寻求产品出路,于1972年从上海购进1台TGT—1000型台秤,仿制成功,经省轻工业厅检验,完全符合部颁标准,报中央轻工业部同意,布点生产。从此生产进入正轨,产值逐年上升。1976年制成医疗器械无影灯和手术反光灯。1977年更名为县衡器厂。1979年,产值闯进60万元大关,上缴利润6万元。1982年,在技术革新中改500圆型台秤为方型台秤,受到巢湖计量部门嘉奖。产品远销西安、成都、梧州、南通、无锡、苏州、杭州、沈阳、乌鲁木齐等地。1984年,经省轻工业厅批示,改名安徽省合肥衡器厂。1985年1月,县在本厂实行厂长负责制试点,民主选举李敦玲为厂长,实行四定(定职、定员、定额、定消耗),两包(包产量、包质量)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是年产值、利润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2.2%和146.1%,在全国质保体系检查中,评为合格企业;在全省同行业检查中,产品质量,名列前茅,取得95分的成绩。
肥东县衡器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上一篇:第二节 纺织
下一篇:第四节 电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