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内科
血液病专业50年代后期,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设立血液病医疗教学小组。继后,省立医院建立血液病学实验室。1964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病专业组采用同种异基因骨髓输注技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同期,安徽省立医院开展染色体研究。1978年以后,上述两所医院相继设立肿瘤血液病房,血液研究室等,在全省率先开展血液病实验诊断,项目有骨髓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染色、凝血机制测定、溶血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的各项检查、诊断性淋巴结穿刺活检、血液病染色体检查和干细胞培养等。
内分泌专业50年代末,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内分泌专业组。1960年成立实验室,主要进行人体内分泌实验。70年代,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将多种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新技术应用于临床。80年代,合肥市第一、二人民医院相继设立内分泌专业组,并建立内分泌实验室和同位素放射免疫实验室,开展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胰岛素、性腺激素、C肽、胰高血糖素等检测。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国内最早研制自动胰岛素泵仪器单位之一,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基金的资助。此间,省立医院开展胚胎胰岛培养,并移植成功。
肾脏内科50年代,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汪国良教授主持建立内分泌肾脏病专业组和实验室。60年代,该院开展结肠腹膜透析及肾脏穿刺活检。70年代,省级综合医院和合肥市级综合医院普遍建立泌肾病专业组。80年代初,合肥市省级各医院相继开展血液净化疗法,建立有血液透析室、CAPD透析室,对狼疮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采用新疗法。开展项目有:尿蛋白圆盘电泳、尿免疫球白测定、尿中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中肾素测定、心钠素测定、醛固酮测定、血管紧张素测定、铁蛋白测定等。
呼吸系统专业1952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肺科,主要开展肺结核病的治疗。1956年,安徽省立医院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陆续建立肺科,主要开展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炎、肺部感染等疾病的诊治和呼吸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当时,上述医院肺科,可进行硬质气管镜、支气管碘油造影、肺功能及痰结核菌检查。
消化系统专业50年代初,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最早建立临床消化专业组。60年代初期,省级医院和合肥市第一、二人民医院相继建立临床消化专业组。70年代,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率先引进纤维胃镜,并应用于临床。至80年代初,纤维胃镜的应用,已普及至县级医院。同时,合肥市的省市级医院先后引进肠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等。省级医院并在国内领先开展内窥镜直视下局部注射治疗溃疡病、胃癌及食道癌、食道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内窥镜局部止血、电切息肉等。随后,合肥市的几所综合医院亦相继将上述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在消化系统实验研究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普通外科
胃肠手术50年代,合肥市级医院外科开展胃大部切除术。1964年,市级各医院开展迷走神经切断治疗溃疡病。1978年改进为高度选择性神经切断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80年代初,市级医院对胃切除手术进行改进,技术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肛肠手术50年代,安徽医学院耿兆麟教授采用改良的克罗斯式切除环状痔手术和直肠癌的腹、会阴联合根治术,治疗肛肠疾病。1958年,省级医院和合肥市人民医院开展直肠悬吊、直肠前壁折迭,治疗直肠脱垂。60年代,省暨合肥市各大医院均能在临床施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
肝、胆、胰腺手术1957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首例肝左外叶部分切除手术。此间,其他省级医院已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于临床。60年代初,合肥市各医院亦均能进行此类手术。80年代初,胆囊切除术已在合肥市区级医院中普及。省市级综合医院均可作肝外科手术。1980年前后,安徽省立医院进行肝癌栓塞治疗。1985年,该院在临床进行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下端结石及胆总管下端狭窄。该院徐荣楠主任设计的袖套式胆道吻合手术,在全国医疗界获好评。
血管手术1958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1例股动脉外伤断裂人造血管移植手术。50年代初,合肥市省级医院在血栓闭塞性脉道炎治疗方面,采用腰交感神经节摘除方法,1963年后采用肾上腺网膜包裹方法,1980年后,发展应用大网膜移植股动、静脉吻合术。随后,市级综合医院普遍将多种血管造影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
妇产科
民国时期,合肥教会医院设有妇产科,其他私立医院设有产妇室,另设有私人产科诊所,开展接生和一般产科手术。50年代初,上海东南医学院迁来合肥后,在该院附属医院设妇产科。此后,合肥市妇婴保健院、合肥市人民医院等相继开设妇产科。
50年代中后期,各妇产科已能作阴道内全子宫切除和尿瘘修补等手术。1955年,合肥市妇婴保健院始开展子宫颈癌经腹、阴道内广泛性切除术。此后,市级综合医院妇产科均相继开展子宫颈癌阴道内全子宫切除等手术。70年代,市级综合医院开展腹膜外全子宫切除术。80年代,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妇产科均可作输卵管吻合等显微外科手术。60年代,上述医院应用化学新疗法治疗绒癌,使该病患者死亡率下降到20%左右。
70年代中后期,市妇婴保健院和市级综合医院妇产科,普遍建立围产医学小组,对高危妊娠进行科学管理,并采用B超诊断仪作胎儿及胎盘功能检查。80年代初,市各综合医院妇产科普遍使用产程图,部分医院使用妊娠图,同时开展优生遗传研究。
儿科
50年代初,合肥市省级医院和合肥市人民医院儿科能进行儿科一般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0年代初,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提出并推广口服补液法治疗婴幼儿腹泻。安徽省立医院儿科、胸外科在对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进行普查后,进行手术治疗小儿心血管疾病,其技术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60年代中期,市级综合医院儿科可进行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70年代后期,合肥市的省、市级综合医院儿科均设有新生儿疾病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和免疫系统临床专业组,并对儿科各专业的疑难病例均具诊治技术。80年代,合肥市省市级综合医院儿科及妇幼保健所合作开展小儿铁缺乏与伙食结构关系及其防治、健康儿童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和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体、各种自身抗体等测定和研究,均取得成果。
心血管专科
心血管内科1958年,合肥市省级医院开展应用中医中药进行高血压预防和治疗临床研究及心血管检查。1960年,合肥市医疗单位对劳动后低血钾症心电图改变的发现,受到国内学者关注。70年代初,安徽省立医院在省内首先开展心脏起搏器的动物研究。1983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已将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省级综合医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研制成两种型号遥控多路心电监护仪,应用电脑诊断,治疗心房纤颤和冠心病。1983~1985年,合肥市各综合医院已将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少数医院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低噪声P波,诊断复杂心律失常及复杂畸形心脏病。
心血管外科1956年,合肥市省级医院可作闭式二尖瓣扩张分离术。1960年,合肥市省级医院已开展低温下体外循环研究。1962年,省立医院及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在临床开展心内直视手术,包括法乐氏三联症矫正术等,其技术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1978~1985年,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恢复开展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及主动脉窦修补术等。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自体心包涤纶布复合补片作扩大右心室流出道材料,并应用于临床。
神经、精神病科
神经内科1957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神经内科。此后,省立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相继开设神经内科并作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脊髓造影等检查。80年代初,省暨合肥市级医院均置有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检查设备。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置有脑地形图和眼震电图检查仪。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置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该院在70年代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病,其技术获安徽省1978年科学技术成果奖。1985年,该院对安徽农村脑血管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改进治疗方法,使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由原来的40~60%,降到30%左右。
神经外科1958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设有脑外科,开展颅脑损伤、脑瘤摘除等脑部手术。1961年,该院正式设立神经外科。1962年后,省立医院在普外科内设立神经外科专业组。70年代中期,市级综合性医院均设有神经外科医师。1982年11月6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立脑外科,开展颅脑损伤救治。1983年,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研究所已能成功作脑立体定向条件下脑部手术。
精神病科1954年,安徽省合肥精神病院建成。此间,该院以临床诊断为主。70年代后期,该院按全国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引进症状量表、智力量表、个性量表。使用有锂盐、三环制剂、四环制剂等10多种药物,辅以中医、中药、电针灸、电抽搐、心理疗法等,治疗精神病。1985年,该院应用音乐——心理疗法、生物反馈、微波等技术治疗精神病。
骨科
骨折治疗50年代中期,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率先在临床应用四肢骨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随后,市级各综合医院亦在临床应用此项技术。70年代,省及合肥市级综合医院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治疗骨折。此间,安徽省立医院进行的“少儿型前臂下端骨折”的临床研究,其成果获国家卫生部1973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合肥市省级医院在临床应用的陈旧性骨折、手法治疗技术以及孟氏骨折治疗技术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安徽省立医院孔繁锦医师应用“摇晃牵抖”及“撬推”手法治疗肱骨外踝翻转骨折、小头颈移位骨折技术,获1980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0年,省立医院徐从波医师研制微型加压固定器,治疗尺骨鹰嘴和髌骨骨折,取得成功。
关节成形术与关节结核病治疗1954年前,合肥市医疗单位对关节结核采用保守疗法,仅作一些简单的病灶骚刮术。1955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陈启光医师在省内首先开展骨颈骨折软骨环成形和金属单环人工髋关节成形术。同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病灶清除术治疗大关节结核。1960年,安徽省立医院首先开展腰骶部结核病灶清除术。70年代,安徽省立医院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同种异体骨半关节移植、全髋关节置换、塑料全膝关节置换、不锈钢肘关节置换、下颈段病灶清除等手术,均具国内先进水平。进入80年代,合肥市省、市、县各级综合医院已普遍可作各部位关节成型术。
脊柱疾病与骨肿瘤治疗50年代初,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在临床中应用脊柱融合以及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脊柱疾病。60年代初,该院应用推拿方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963年,安徽省立医院在国内较早采用区域灌注化学疗法治疗四肢恶性肿瘤。80年代初,安徽省立医院在省内率先采用哈氏棒手术矫治脊柱侧弯,同时还将此项技术应用到脊柱损伤的治疗中。80年代初,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临床应用同种异体钙基质骨粉治疗良性肿瘤;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骶骨肿瘤的次全切除手术。
慢性骨髓炎治疗50年代初,合肥市省级医院对治疗慢性骨髓炎采用病灶清除一期缝合及肌瓣与血凝块填充术。50年代末期,安徽省立医院发展引用石膏填充死腔治疗该病。70年代末,合肥市医疗单位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慢性骨髓炎。
断肢(指)再植70年代初,安徽省成立断肢(指)再植协作组。1983年,安徽省立医院在临床应用的前外侧入切取带蒂腓骨术、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的肩胛皮瓣解剖及其在临床应用,当时在国内均居先进技术水平。泌尿外科
40年代,合肥教会医院曾开展过泌尿外科一般手术。50年代末期,合肥市级医院泌尿外科可作除肾移植外的各种疑难手术。1974年后,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等省级医院建立人工肾室,开展血液透析。1977~1978年,合肥市省级医院已能成功施行自体肾移植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
整形外科
50年代末期,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和合肥市人民医院均在临床采用手术治疗烧伤及其他损伤所致的疤痕挛缩整形术。60年代,合肥市的省级医院已能作头、倾面先天性和后天性缺损畸形及体表肿瘤切除后巨大缺损修复术。此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已将远位皮管转移全鼻再造术、阴茎再造术和耳分期再造术应用于临床。70~80年代,合肥市省级医院先后在临床应用多种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整形。
五官科
眼疾治疗50年代初,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最先建立眼科。此后,合肥市省级医院和市级综合医院及企业医院,均相继设立眼科或眼科专业组。
1955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在省内最先作人工晶体植入术。此间,省立医院进行的全角膜移植术,合肥市人民医院所作的鸡角膜、新生儿供体板层角膜移植术,在省内医疗界起步较早。70年代初,安徽省立医院已在临床采用红宝石激光器作虹膜切除。
口腔疾病治疗民国时期,合肥有少数从事镶牙、拔牙和一般牙病治疗的个体从业人员。1949年初,合肥和平医院、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肥市人民医院相继设立口腔科。1957年成立安徽省牙病防治所。1978年,市第二、第三人民医院和大型企业职工医院及区级医院也先后开设口腔(牙)科。1983年,合肥市牙病防治所扩建为合肥市口腔医院。此间,全市各医院口腔科普遍配置高速涡轮机。市口腔医院装备了断层全景X线诊断机、高频铸造机、超声波洁牙机、激光治疗机等。在治疗方面,市口腔医院可施行各种牙周手术、双侧颈淋巴清扫、全下颁骨切除肋骨整复、全舌切除修复、整颌、高频铸造等医疗项目。
耳鼻喉疾病治疗1951年,上海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由怀远迁来合肥,设有耳鼻喉科,可作扁桃体摘除、鼻中膈矫正及乳突根治等手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合肥市省、市级综合医院,相继建立耳鼻喉科(或与眼科合并称五官科),均可作颞骨切除、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镫骨切除等四类手术。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所作全喉切除发音重建手术亦获成功。此间,省级医院还先后在临床开展内淋巴囊引流术、迷路后进路三叉神经切断术、经鼻进路垂体病切除术、喉发音重建术、颅面联合进路切除侵入颅内的骨化纤维病等手术。70年代,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曹清太教授采用菌苗脱敏法治疗聋哑,其技术在国内医疗界受到赞誉。
麻醉科
硬膜外阻滞术1955年,合肥市省级医院将单次硬膜外阻滞术应用于临床,后在1959年将连续硬膜外阻滞术应用于临床,在1962年又将小儿骨骶骨管阻滞术应用于临床。此后,此项麻醉技术在全市各医院普及应用。
神经阻滞术50年代,合肥市各主要医院作手术麻醉,以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主。1958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腋路臂丛阻滞术。1972年,安徽省立医院在临床应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术进行人体麻醉。80年代初,安医附院创造中斜角肌旁入路臂丛阻滞术,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全身麻醉术50年代,合肥地区仅少数几家医院在临床使用陶根记麻醉机。50年代后期,国产第二代麻醉机问世后,省市级医院逐渐普及使用该机作手术麻醉。1954年,合肥市省级医院开始应用肌注硫喷妥钠基础麻醉,施行小儿手术。1957年,合肥市省级医院使用人工冬眠术,进行人体全麻。同时,省各医院还先后选用普鲁卡因——唛啶、普鲁卡因——琥珀碱、氟烷等作静脉麻醉。70年代,省各医院应用吗啡、芬太尼静脉麻醉,并将此种麻醉应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80年代初,合肥省市级医疗单位在医疗中,基本淘汰乙醚,普遍采用安氟醚、异氟醚麻醉药品和卡肌宁等肌肉松解药品施行麻醉术。此间,安徽省立医院创用氨茶碱催醒术,全麻后催醒有效率达93%。
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麻醉术1958年,安徽省立医院应用低温麻醉术施行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妊娠手术,并获成功,婴儿足月分娩,成为国内首例。1960年,合肥省级医院在临床应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麻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曾应用此种麻醉技术。
针刺麻醉术1960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国内首次采用针刺麻醉施行下食道癌切除术获成功。1969年,安徽省立医院首次采用针麻施行颅脑手术。至70年代,该院共采用针刺麻醉做手术400余例。70年代中期,合肥省市级综合医院在作四肢、甲状腺、肺、阑尾和剖腹产等手术中,普遍应用针刺麻醉术。
术中监测与急救复苏1961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应用大隐静脉切开置管,测量中心静脉压和输液抢救休克病人。此后,合肥部分医院开展气囊飘浮导管进行病人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排出量的测量。省市级医院并普遍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病人中心静脉压、心电图示波和描记、直接动脉压监测及颅内压、眼内压监测和血气分析等。80年代初,安徽省立医院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血尿渗透压监测、脑外科手术颅内压监测、麻醉期间食道下端括约肌压力监测等技术。当时,此类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急救复苏70年代末,合肥各级医院就急救复苏,应用急性正常容量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技术。80年代初,安徽省立医院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病人的麻醉管理中,提出防治心律失常、及时处理低血压、维护呼吸功能和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或经食道心房起搏的四大处理原则,有效提高了麻醉管理水平。
物理医疗
50年初,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直流电疗及太阳灯疗法等。60年代中期,合肥各综合医院均建立了理疗科。70年代,合肥市各医院普遍开展了激光、远红外线干扰、电疗、磁疗、体腔紫外线光化学疗法、调频电疗、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项目。
X线诊断
民国时期,合肥基督医院装备有旧式X光机,进行一般透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省立合肥医院配有小型X线诊断机,开展透视、胸及四肢平片、口服胆囊造影、胃肠钡餐和钡剂灌肠等项目的检查。50年代,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省立医院,均可进行肾盂、膀胱尿道、支气管、腹膜、椎管、脑室、四肢血管、子宫输卵管等各种造影检查和直线及多体层、计波摄影及眼球异物定位。60年代,合肥市省、市级医院多可作小剂量气脑造影、淋巴造影等多种造影检查和心导管检查。70年代,安徽省立医院引进双向快速换片机。80年代初,合肥市省级医院已将经皮肝穿造影、胰胆管造影、胃肠对比双重造影、径皮股动脉插管椎动脉造影、蝶窦造影、高卧位多轨迹体层摄影等技术应于临床。此后,市级医院也先后应用了此类技术。
超声诊断
60年代初,合肥市的省级综合医院相继应用A型超声诊断技术。70年代,合肥市级医院普及应用A型与M型超声诊断仪。70年代末,合肥省级医院引进双稳态超声诊断仪和二维实时B型超声显像仪。80年代初,合肥市级和大型工矿企业职工医院,均配置各种型号的超声诊断仪,在对心血管疾病、肝、胆、胰、胃、直肠等消化系疾病、泌尿系疾病、妇科疾病、腹部包块、眼科等疾病诊治中,均可作超声诊断。
心电检查
1956年,合肥省市级医院先后开展心电图检查。60年代开展心向量检查。70年代开展心功能检查和心脏监护,省立医院并开展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1985年,合肥市各市级综合医院均设有以心电功能检查为主的“功能检查科”或中心技术室。此间,心电检查技术已普及到区级及工厂职工医院。
检验诊断
临床检验50年代,合肥市各医院普遍开展血、尿、粪便等常规临床检验项目。60年代,各医院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有骨髓细胞学检验、出血性疾病和溶血性疾病检验等。此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省立医院使用电子血细胞自动计数仪,进行阴道细胞学及穿刺脱落细胞学检查。70年代中期,市级各医院已经普遍开展穿刺脱落细胞检验项目,省级医院普遍开展血红蛋白电泳、染色体检查等项目。血、尿常规检查已进入半自动化和自动化阶段。
生化检验60年代,合肥市级医院普遍开展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等检验项目,作血清蛋白纸上电泳、转氨酶、二氧化碳结合力、铁、钙、磷、镁、氨、氧及一般的内分泌检验。70年代中期,合肥市级医院已能开展血脂分析、血气分析、同功酶测定、各种激素和内分泌检验等项目。省、市级综合医院还先后引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应用于临床。
细菌检验60年代,省市综合医院均掌握各种标本的常规培养技术,并以此开展抗生素敏感度测定、结核杆菌培养、血液快速培养、尿液定量培养、肠道致病菌分离鉴定等项目。70年代中期,全市各医院普遍开展厌氧菌检查、细菌药敏试验、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皮质醇、癌胚抗原、甲胎蛋白检测等近20个检验项目,同时普及应用酶免疫技术。
病毒检测50年代中期,安徽医学院和省卫生防疫站开展乙型脑炎和流行性感冒等流行病毒株分离和鉴定。60年代,市卫生防疫站开展腺病毒、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毒的分离和鉴定。1961年,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应用血清学方法检出钩端螺旋体病特异抗体。合肥市卫生防疫站观察到蜡样芽孢杆菌所致食物中毒,此为合肥市医疗单位应用细菌学进行诊断的先例。70年代,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在国内首次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株,获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80年代初,安徽医学院开展巨细胞病毒研究,并建立一系列的检测方法。
遗传医学
70年代初,合肥市省级医疗单位首次提出克汀病为多基因遗传病的报告,遗传率为42%。此项发现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和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5年,安徽医学院成立医学遗传研究室。该室所著遗传与优生优育科学教育作品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品三等奖及国家卫生部、广播电视部科教宣传一等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中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