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天花病防治
1949年前,合肥天花病连年不断。从1954年起,合肥市实行全民普种牛痘,有效地控制了天花流行。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扑灭天花证明委员会证明中国已无天花。合肥市于1981年底停止普种牛痘。
霍乱与副霍乱防治
民国35年,合肥曾发生霍乱流行,受害者达千余人,死亡无数。1949年后,合肥市基本无霍乱疫情。1963年,合肥市有10所较大医院开设肠道专科门诊(最多时有17所医院),凡发现疑似副霍乱病人,立即采取隔离消毒、封锁疫区、追查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接触者和带菌者作相应处理,以防止疫情蔓延。对副霍乱疫点处理,执行及时宣(宣传)、消(消毒)、隔(隔离)、检(检疫)、服(服药)、追(追踪传染源)和一点不能麻痹大意、一点不能糊涂从事、一点不受任何干扰及消毒彻底、隔离彻底、封锁彻底等措施。
此外,根据疫情预报预测,对易感人群,如饮食服务性行业人员、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农民、船工、食堂炊事人员等,进行健康检查,做粪便细菌培养。发现健康带菌者,及时诊治处理。对饮用水源、自来水,实行定时作弧菌培养,力求做到防微杜渐。1985年,在合肥市郊区发现一例副霍乱病人,经收治并对疫点进行及时处理后,再无该类疫情报告。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
1951年后,合肥市几乎每年都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生,且发病急、传播快、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一般从当年12月开始,至次年2月急剧增多,3~4月达到最高峰,5月开始下降。根据历年疫情报告统计,合肥市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期,13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总病例数75%以上,最大年龄为75岁。1962年1~3月,合肥市染患此病的有74人,死亡7人。1963年春,合肥市发生流脑大流行,至6月20日共发病627例,发病率为140.9/10万。1967年,合肥市再次流行该病,当年1~5月中旬,省市两级医院共收治流脑患者3930人,死亡123人。1976年,合肥地区流脑发病率为196/10万。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反映:流脑流行存在周期性,时间为每5~10年局部流行一次。合肥市卫生部门在对该疫情控制和该病防治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1.发现脑脊髓膜炎病例后,立即切断传染源,对病人实行早隔离、早治疗;2.采用0.3%黄连素滴鼻,3%盐开水漱喉,口服磺胺噻唑,结合采用中药黄柏、黄连喷喉,口服大蒜等,进行预防。3.在流脑流行期间,给易感者接种流脑菌苗,并在各托幼所、小学校及其他有条件的单位,普遍采用盐开水漱口、漱喉,采用中药黄连、黄柏滴鼻、喷喉,口服磺胺嘧啶、磺胺噻唑、长效磺胺等药物进行预防。并限制各影剧院放映儿童场,规定成人进电影院看电影须带口罩入场,同时加强场间通风换气,延长场次间隔时间,推广湿式清扫。从历年流脑发病情况来看,采取以上防治措施效果良好。1969年,合肥市实行有计划地使用流脑菌苗,使该病发病人数明显减少。1977~1985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先后给易感者接种流脑疫苗累计达68.6万人次。1985年为该病流行周期。当年,合肥市流脑发病率为11.7/10万。
白喉病防治
据市卫生部门统计,合肥市1951年白喉病发病率为7.45/10万,1953年、1954年呈上升之势,1955年出现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123.3/10万,病死率达6.58/10万。后在1958年、1959年又出现两次流行小高峰。进入60年代,合肥市白喉病发病率被控制在6.78/10万。70年代,合肥市白喉发病率逐渐下降。1984年,全市仅出现4例白喉病患者。1985年,全市未发现白喉病例。
合肥市对白喉病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可能传染的区域,采取药物预防和带菌检查;发现健康带菌者,及时注射白喉抗毒素血清被动免疫预防;对患者周围的接触者,采用中药“吹喉散”预防;在流行期,对易感儿童实施白喉类毒素预防注射,增加儿童免疫能力。麻疹病防治
合肥解放前后,每年都有麻疹病发生和流行。1951年发病率为140./10万,病死率为0.76%;1953年麻疹病发病率上升到707.3/10万,病死率上升到1.73%;1956年后继续上升。1959年,全市出现麻疹病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1370.6/10万,病死率达2.88%,为合肥市历年麻疹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年份。从1960年起,该病发病率开始下降,然在1965年又回升到905/10万,病死率达0.1%。自1966年起,全市开始接种麻疹疫苗,致使麻疹发病率骤降,并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1984年,全市麻疹发病率为6.14/10万,1985年回升至20/10万,表明合肥市对麻疹病尚未达到完全控制流行的标准。
猩红热防治
1949年后,合肥市曾发生3次较大的猩红热病流行。发病率是:1959年为41.8/10万;1973年为108.2/10万;1979年为43.5/10万。合肥市卫生部门对防治猩红热病,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辅以对症治疗,精心护理。1973年,市卫生防疫部门随机抽查309例猩红热病人家庭成员1313人,检查结果反映:小学生发病率为57.8%;托幼儿童发病率为42.2%;散居儿童发病率为38.8%;中学生发病率为17%。最常见的传染源是患者,占发病数的51.1%。同年,调查合肥市永红路小学558人,查出阳性者40人,带菌率为7.2%。对上述被检人经采用1∶2000洗必泰溶液喷喉3次后复查,转阴率为82.5%。1979年,市卫生防疫部门组织对1所中学、2所小学440人进行猩红热病菌检查,查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带菌75人,带菌率为17%。1985年,合肥市猩红热发病率为4.6/10万,仍呈散在发病。病情以轻、中型多见,重型较少。
流行性感冒防治
1956~1957年,合肥市发生流感大流行,发病率高达4913/10万。其中男性占76.4%,女性占23.6%;成年人占73.09%,儿童占26.01%;工人占30.89%,教师及学生占30.79%,机关干部17.82%,医务人员4.63%,居住集体宿舍者占76.34%,散居者占25.66%。疫情发生后,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抽调人员组成10多个防治小组,对公共场所实行卫生监督,并加工中药苍术、香蒂、消毒香等药袋,用于预防,使流感疫势很快得到控制。
痢疾防治
1950~1966年,合肥市痢疾发病率在100~800/10万之间波动,最低为1953年,发病率为85.2/10万。1967年以后趋缓。1978年,全市痢疾发病率为486.1/10万,1985年为204.8/10万。
市卫生防疫部门对痢疾的防治,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饮水、饮食卫生水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流行期间,实施口服痢疾噬菌体预防,并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性消毒。对痢疾发病人数较多的单位和易患痢疾的特殊工种人员,给予口服噬菌体预防。60年代以后,合肥市医疗单位对痢疾病患者普遍使用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治疗,治疗效果较佳。脊髓灰质炎防治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合肥市于1956年确诊首例脊髓灰质炎患者,不治死亡。1957年,该病发病率在全市上升到10.53/10万,死亡率为0.84/10万。其后,该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达5/10万。
1962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对脊髓灰质炎易感儿童,实施试服小儿麻痹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但因液体疫苗运输储存困难,服用率较低。1964年,合肥市再度发生脊髓灰质炎流行,发病率上升到12.43/10万。1965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对2个月至7岁儿童实行普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进行预防,使该疫情得到控制。1965~1973年,全市脊髓灰质炎发病率被控制在2/10万以下,其中有4年未发生新病例。1974年后,该病在合肥市的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35/10万。1985年,全市脊髓灰质炎发病率为0.23/10万。
伤寒、副伤寒病防治
1951年,合肥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97.9/10万。1955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实施用伤寒、副伤寒菌苗进行自动免疫预防,以氯霉素为首选治疗药物,使该病发病率和治愈率双收显效。1985年统计,伤寒、副伤寒在合肥地区的发病率为3.58/10万。
病毒性肝炎防治
据市卫生防疫部门1959年疫情报告,当年合肥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313.2/10万。1964年,全市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为1233例。其中,5岁以下儿童占52%。1965~1985年,全市累计有肝炎病患者19759人,年发病率为531/10万,为历来发病人数、发病率最高阶段。据统计资料反映,该病在合肥市人口中的染患率,一直居各种传染病之首。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
1952年,合肥市乙脑发病率为6.25/10万,1953年上升到71.1/10万,病死率达2.69%。1953年秋,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采用乙型脑炎疫苗进行预防,同时动员群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该病疫势趋降,1966年降至51.21/10万,1972年后降至23.32/10万。流行性斑疹伤寒防治
1960年,合肥市发现首例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1975年5月4日,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首次在集体人群中确诊42例该病患者,此后未再发现此种病例。在防治该病方面,市卫生防疫部门主要采取对病人就地隔离治疗,同时动员彻底灭虱,搞好室内外和个人卫生等办法和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
1961年8月,合肥市发现首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至1963年,共发现8例,死亡1例。70年代期间,合肥市未再发现该病新患者。1984年6月复发现新病例,至1985年,全市先后新发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9人,引起卫生部门高度重视。市卫生防疫部门为此派医师对出血热疫点鼠的种类、密度和带毒状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对健康人群作抗体测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家鼠则是主要传染源。1985年,市政府采纳了市卫生部门与省、市科协、爱委会、生物学会等单位联合提出的“将合肥市建成无鼠害城市”的建议,在全市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灭鼠活动,从根本上铲绝流行性出血热病的传染源,从而使该病疫情在合肥市得到控制。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