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世纪30年代以前,合肥无公办医疗卫生机构。明末清初,合肥始有固定的国药商号,经营草药和丸、散、膏、丹及饮片等成药。另有中医医生在国药店坐堂行医。尚有走街串巷给人治病的郎中。
清光绪二十年(1894),德国人戴尔第来合肥传教,在德胜门天主教堂设“圣心诊所”。光绪二十三年,中华基督总会(南京)派美籍传教士徐鸿藻、柏贯之到合肥传教施医,由此西医始渐传入合肥。民国16年,刘锡麟(又名刘梦九,合肥人,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创立合肥民生医院,成为由国人在合肥创办的首家医院。民国26年,合肥县警察局设有清洁所,管理街巷卫生,为合肥最早的公共卫生机构。
合肥解放前,由于卫生医疗落后,曾多次流行霍乱。群众生病,多求神问卦。妇女生育,旧法接生。人口死亡率高达20%。。新生儿破伤风(俗称“七天风”)死亡率高达400‰。人均寿命仅为35岁。
解放前夕,合肥有县医院1所,床位12张,房屋13间,工作人员12名,其中医生2名。另有23家私人诊所。合肥解放后,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按照“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在省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新建、扩建医疗卫生机构,普及卫生常识,并在全市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使合肥的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到1952年底,合肥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114家,医院病床达425张,卫生技术人员增至851人。病床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比1949年分别增加0.7倍、9.3倍。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合肥市除新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外,还陆续建立了各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此间,市卫生局还重点抓了新建大中型工厂企业自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到1959年,全市各大型企业均建有厂医院或卫生科,中、小型企业普遍设立有卫生所或医务室。至1965年末,合肥市已形成以省属及驻肥部队大医院为后盾,以市属3所综合医院和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为主体,以工厂企业医务室(卫生所)、区医院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体系。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295所。其中医院19所。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4361人。由于医疗机构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曾横行于旧社会的天花、霍乱、鼠疫、性病等恶性传染病,在此前后相继绝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合肥有一大批医疗卫生机构被“砍、并、撤”,医务人员被下放到农村。至1970年,全市仅剩下12所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减至2817人。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市卫生事业恢复发展,在1979~1985年的7年中,仅合肥市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就达2755万元,比1949~1965年的投资总额1232万元增加了1.24倍。1985年末,合肥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0所,其中医院47所。有病床5616张,卫生技术人员10647人(其中医生5116人)。合肥市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的健康水平。1985年,合肥市人均寿命逾70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概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