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人民广播电台
合肥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合肥电台)始建于1958年7月。筹建工作在中共合肥市委直接领导下进行,并得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筹建班子仅有8人。发射机是省电台支援的一部原皖北人民广播电台曾用的1千瓦发射机,经过改装后使用。发射天线是两根52米木杆架设的T型天线。机房地址在合肥市南郊姚公庙省电台发射机房内,发射频率为1270千赫,波长236.214米。发射机的维护和值班工作,都由省电台发射台人员承担。节目制作、增音播出设备也全部采用省电台的,由省电台技术部统一管理。播出的文艺节目绝大部分是省电台的录音带。合肥电台借用合肥日报社(即现在的《合肥晚报》)的一间房子作为编辑部办公使用,地址在淮河路西段。
1958年7月23日,合肥电台开始试播。全天3次播音,上午5:30~7:40,中午11:30~14:00,下午至晚上16:50~23:00。全天总计播出时间为11小时50分钟。同年8月1日正式播音。采编和技术人员增加至17人,同时,内部发行广播节目报,每期约200~500份。
1961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合肥电台停止播音。
1979年12月,合肥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播音。1980年2月,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指配合肥电台使用发射频率为666千赫,批准发射功率为1千瓦。合肥电台的恢复工作由市广播事业管理局直接领导,利用合肥市有线广播站和合肥实验台的原有设备,既不要国家拨款,也不增加人员。发射机用合肥实验台的1千瓦发射机改成,由实验台承担中波发射任务。节目制作和增音播出部分是用原合肥有线广播站的设备。所有录音和播出放音机都是采用601民用双轨录音机。重建最大的工程是架设由增音室至发射台的通过市区7公里的采用市话电缆的传输线。合肥电台台址在淮河路合肥市人民政府后院的几间平房内。
1980年2月18日上午8:00~10:30,合肥电台开始试播。节目有音乐和语言节目。同年8月1日,合肥电台正式恢复播音,有效覆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每天播音12小时45分钟。节目用无线和有线两种传输方式同时播出。1991年,有线传输方式停止。随着广播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播出质量,从1982年开始,不断更新设备,录音机和放送机由双轨改用单轨,增加了4部LY635广播专用录音机,播出放送机改用4部LY221广播专用录音机,逐步淘汰了601民用双轨录音机,整个播出音质效果有了较大提高。1987年,新广播大楼建成,合肥电台于9月27日开始在新址播出,并有了较完善的录音、播出设施。调频发射功率为50瓦(1994年改为3千瓦),频率为91.3兆赫。1992年元月,合肥电台的中波发射功率由1千瓦增至10千瓦。发射机设在长丰县三十头省电台发射机房内,由省电台发射台承担发射任务。发射频率仍为666千赫。
1992年9月14日,合肥电台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广播宣传的重大改革,将传统的录音播出改为主持人全天直播,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全天直播13小时30分钟,分两次播出,第一次播音时间为6:00~13:30,第二次播音时间为17:00~23:00。直播节目共设“庐阳人行早”、“午间逍遥游”、“淮浦夕阳红”、“银河夜光曲”和星期天特别节目“共度好时光”等五个板块。其中:整点播报新闻,半点插播信息。新闻节目由每天3档6次,增至每天10档12次。
1980年,合肥电台恢复播音后,因无编制,无经费,实行“局台合一”的管理体制,一切业务工作由原实验台、合肥有线广播站的人员担任。1983年,合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合肥电台事业编制45人,内设办公室、专题部、文艺部、技术部、新闻部。1984年11月,增设经济信息部,台内机构为5部1室。至1994年底,共发展正式、业余主持人30多名,内部机构调整为总编室、新闻部、第一篇辑部、第二篇辑部、第三篇辑部、第四篇辑部、经济信息部、技术部、调频广播部、办公室。
节目设置合肥电台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贴近时代,贴近听众,贴近生活。
新闻类:合肥电台的广播宣传一直以新闻为主体。
1958年,市电台开办时,每天一档新闻(重播三次),每次15分钟。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中央电台)和省电台的新闻节目外,主要围绕“大跃进”、大办钢铁、人民公社等运动进行新闻宣传。还举办全市性的广播大会,开办时事、政治专题、讲座节目等。1980年,市电台恢复播音后,为了提高时效,增加信息量,本着新闻要“短、快、真、准、活”的原则,对新闻节目内容多次进行调整。节目由每天1档3次45分钟,增加到每天3档6次70分钟。播出的新闻信息也由每天七、八条增加到30多条,基本上做到:当天上午本市发生的重要新闻,在中午11点50分和13点的新闻节目里播出;下午发生的重要新闻在晚上和次日清晨的简明新闻中播出,为合肥市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服务作用。1981年,电台有位记者随工业部门送货到定远县,县里提出目前最缺的是轮胎,记者连晚用电话发来农村需要轮胎的稿子,电台便及时播出、安徽橡胶轮胎厂听到广播后,立即研究,第二天一早就送轮胎下乡,电台又在当天播出了轮胎受农民欢迎的消息。后来定远县副县长等领导同志亲自送锦旗到电台,上面写着“及时发挥广播宣传作用,大力加强工农联盟”。在报道形式上,根据广播的特点,采取录音通讯、录音报道、录音访问记、广播对话等形式,使听众喜闻乐听。1980年起开办的“今日合肥”,是以通讯体裁为主的新闻性专题节目,每周播出3次,每次15分钟。它通过典型事例,宣传党在新时期取得的新成绩,报道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新人新事,赞颂社会新风,同时批评不良社会风气。如1982年1~9月,合肥电台新闻节目播出了1479篇反映精神文明方面的稿件。1986年,宁平、朱庆泽采写的新闻专稿《新婚乐》获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1988年,宁平、陈桂兰采写的录音新闻《八胎生育,一路绿灯》获全国广播节目二等奖。1989年9月,合肥电台进行宣传改革,推出以模拟直播节目的“今天一刻钟”节目,内设“热线72188”、“灿烂星河”、“普通人家”、“文艺阳台”、“体育专列”、“心直口快”等多色彩、多内容、多形式的新闻专栏。每天早晨7:15第一次播出,重播时间为11:40、18:30。这个节目主要是编辑、记者身背录音机去基层录制的口头或现场报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听众。在1991年合肥地区广播、电视收视率调查中,该节目名列合肥电台节目榜首,成为“最受听众喜爱的节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庆典前后,该节目又推出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有奖征文活动(与市委组织部合办),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以录音通讯、专访、特写、故事、自述、传记等形式宣传了全市各行各业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因宣传形式活泼,人物立得住,征文活动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听众的认可。1991年,华曙虹、王怀喜采写的新闻《古镇三河遭受灭顶之灾》获中国新闻二等奖、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新闻一等奖。
1992年,改为主持人全天直播后,合肥电台每逢整点播报新闻,节目档次由原来每天3档6次,增至每天10档12次。其中:7:00、8:00新闻播出时间为15分钟,其余各档新闻播出时间均为5分钟。新闻性专题节目易名为“都市大潮”,每天7:20播出,每次10分钟。内容绝大多数是记者、编辑采制的先进人物和热点问题的录音专访。1994年6月13日,7:00和8:00的新闻节目再次改版,播出时间增至30分钟,除正常播报新闻以外,还新辟了“新闻追踪”(将原“都市大潮”专题栏目溶于其中)。“交通一分钟”专栏是电台与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联合推出的,从1992年10月中旬起,每天7:15播出,由电台和交警支队的同志通过电话,直接向听众报告头天或当天清晨的交通形势,有事实,有分析,在给听众提供道路交通情况的同时,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不仅如此,“交通一分钟”还帮助公安部门破获数起重大交通肇事案。“体育纵横”节目为体育爱好者报道国内外、省内外体坛赛事和信息,对体育界热点问题、热点人物进行专访、分析和评论。1993年11月,以节目名义组织了一支听众足球队,并多次参加比赛,荣获全国乙级联赛合肥赛区亚军,分获省、市“足协杯”奖第5名。从1993年起,该节目主持人还多次与省内外体育专业报纸如《体坛周报》、《体育信使报》、《足球俱乐部》等合作,推出体育竞猜活动,既丰富了节目内容,又扩大了知名度。“经济大视野”为经济新闻类节目,每天9:05~9:30播出,开设栏目有“经济理论探讨”、“国外经济”、“税务咨询热线”、“信息之窗”、“成功之路”、“律师热线”、“一周股评”、“企业家访谈”等。这些节目大都与合肥市有关单位合办,请有关人员到电台直播室直接与听众交谈。1995年10月停办。
社会教育类:1979年,合肥市广播站开办“业余英语广播讲座”、“业余日语广播讲座”。1980年,合肥电台续办,每周2讲,每次30分钟,重播2次。
“中学文科教学节目”每周6次,每次30分钟,重播1次。1978年7月1日,合肥市广播站开办“文化与生活”节目。1980年,合肥电台续办,每周2档,每档15分钟,重播2次。1981年4月1日起,改为每周4档,每次10分钟。这个节目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对文化生活和生活常识的介绍,提高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帮助听众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颇受听众欢迎。
1980年5月21日,合肥市广播站开办“知识园地”节目,同年8月,合肥电台续办,每周一次,每次15分钟,重播一次。这个节目密切联系实际,通俗地介绍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人们的视野,注意播出具有实用性的技术知识,广泛介绍现代化的新兴科技知识。
1980年5月21日,合肥市广播站开办“理论与实践”节目,同年8月,合肥电台续办,每周一档,每档15分钟,重播一次。内容紧密围绕“四化”建设的实际,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就实论虚,敢褒敢贬,同时注意回答群众在学习中提出的理论问题。
1980年5月21日,合肥市广播站开办“珍闻摘播”节目,同年8月,合肥电台续办,每周3次,每次5分钟,重播一次,主要摘播全国各地报刊登载的珍闻。
1992年9月14日,合肥电台推出了一系列的直播节目。例如:每个星期天上午8:00~12:00的“共度好时光”特别节目,融社会教育、娱乐、听众参与为一体。小栏目有“镭射金曲”、“空中沙龙”、“连心桥”等,听众既可欣赏到镭射金曲,也可通过电话与各行各业的公仆们在广播中进行直接的交流,以增进了解和沟通,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人与人”节目播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10:05~10:50。在45分钟时间里,主持人和听众一起讨论社交艺术,寻求和邻里亲朋建立良好关系、增进友谊的技巧,褒扬可贵的真情,鞭挞假恶言行。此外,还定期开通“心理健康咨询”、“法律咨询热线”,讲解案例,为听众提供前车之鉴。
“青春驿站”是以青年为主题的节目,每天17:20~18:00播出。在坚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格调上,注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高品位,让节目成为青年听众的良师益友。1993年夏季,该节目在听众中发起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并会同有关部门将钱、物亲自送往革命老区。同年还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青春潮”诗歌朗诵比赛,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们的小世界”节目面向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少年儿童,因注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因而受到小朋友的喜爱。1992年,高小平采编的少儿节目《温暖·福音·希望》获全国优秀少儿节目一等奖。1994年,该栏目与共青团合肥市委、合肥市少年宫建立长期联系,联合推出了“胡奶奶话成才”专栏,着重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人间晚晴”节目每天9:00~9:30播出,主要介绍老年人的生活动态,并邀请社会各界、各年龄层次的人士进入直播室,和听众谈论老人问题。1994年5月14日,在逍遥津公园举办的“皓首红心唱晚晴”户外直播联谊活动,吸引了300多位老年听众欢聚交流。“夜半私语”是每天22:00~23:00播出的节目。它在帮助听众调节情绪、消除烦恼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开设的小栏目有“请您倾诉”、“鱼雁传音”、“寻寻觅觅”、“专家门诊”等。
文艺类:合肥电台1958年建台初期,因限于节目来源和设备条件,自制的文艺节目较少。播出的文艺节目多是省电台及从其他电台交换来的节目,和少量省内外文艺团体在合肥演出的实况。
“合肥文艺”是1958年开办的文艺节目,每周一次,每档15分钟。选播本市业余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和演出的文艺节目,节目内容和形式都侧重地方特色。
根据“文艺面向工农兵,为政治生产服务”的方针,当时的文艺广播注重配合中心任务,大量播放教育性、鼓动性的文艺节目。例如:歌颂大炼钢铁的《钢水滚滚如金龙》,反美侵朝的《反击美帝侵略者》等。同时,照顾到地方特色,满足听众的不同需要,编排了一些南方戏曲、相声晚会、音乐欣赏、诗歌朗诵等专题节目。文艺节目编播中,优秀传统节目占31.84%,优秀现代节目占32.62%,直接配合中心运动的节目占34.63%,外国音乐仅占0.89%。即所谓“三三制”原则。
1980年,合肥电台恢复播音后,相继开办了“广播书场”、“地方戏曲欣赏”、“文学爱好者”、“曲艺专场”、“音乐欣赏”、“空中影剧院”、“星期天文艺专场”等节目。1985年,增办了“小百灵”、“知音”等专题性文艺节目。经过调整,文艺节目的比重增大,全天播音10小时40分钟,文艺节目有5小时,占全天播音时间的48%。
“您点播的文艺节目”是应听众要求安排的。它集音乐、戏曲、文学、曲艺为一体,同时还利用解答问题、谈心说教的形式,深受听众的欢迎。随后,又增设了“往日的旋律”、“名作欣赏”、“文学荟萃”、“听戏园地”、“开心笑”、“谈心亭”等栏目。节目时间由原来的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增至40分钟,由播音员解说改为主持人形式,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地方戏曲欣赏”是为满足广大戏曲爱好者的要求而开办的,它向听众介绍各剧种的唱腔、表演形式及其历史演变,使广大听众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戏曲艺术。
“文学爱好者”是对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的文学欣赏节目,在选材上注重作品的民族化、群众化,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
“广播书场”节目的优点是连续性强,听众面广,语言通俗易懂,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每周7次,每次30分钟。
“知音”是阳春白雪型的音乐欣赏节目。它向音乐爱好者介绍古今中外名曲、名家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提高广大听众的音乐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周一次,重播一次,每次30分钟。
“小百灵”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幼儿节目,内设的栏目有“小知识”、“小趣味”、“小顾问”、“小问号”、“快乐宫”等,寓教于乐地对幼儿进行“真、善、美”情操教育。每周一次,每次20分钟。(1992年改直播后停办)。
1992年,合肥电台改为全天直播后,文艺节目也进行了调整,新开设的文艺节目有:
“吉祥鸟”是热线点播节目,每天中午黄金时间12:00~13:30播出。为了扩大听众群,先后增设了“往日的旋律”、“温馨预约”、“音乐风情线”、“点点滴滴”、“午间乐话”、“欢乐天地”、“开心一刻”、“一日一句”、“名人名言”等10多个小栏目,以适应各年龄层次听众的需求。
“音乐沙龙”节目以弘扬民族高雅音乐,推广中国原创歌曲,提高广大音乐爱好者欣赏水平为宗旨,播出时间是20:00~21:00。设置的小栏目有“超越流行榜”、“难忘的旋律”、“周末音乐厅”、“沙龙话题”、“欧美音乐网”等。
“戏曲世界”每天播出时间是20:40~21:20,在“说戏听戏”、“曲艺杂谈”、“南腔北调”、“点戏台”、“空中京剧票房”、“著名演员唱腔欣赏”等栏目中,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剧艺术为宗旨,介绍了京剧、黄梅戏、越剧、庐剧等戏剧和相声小品中的精品,以及著名戏曲演员的唱腔选段。1992年,合肥电台录制的戏曲专题《声情并茂,余味无穷》和黄梅戏《柯老二入党》,分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戏曲广播研究会颁发的一等奖、二等奖。1993年2月,该栏目与安徽省振兴京剧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了“贺新春京剧票友演唱会”。1993年10月,又实况转播了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作品音乐会。1994年10月,与合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录制了5集黄梅戏广播连续剧《王奶奶幻想曲》。
“艺海泛舟”节目是文学欣赏节目。在40分钟的时间里,向听众介绍中外文化、名人名著,帮助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提高写作和欣赏水平。设置的小栏目有“艺海潮汐”、“小舟放晴”、“银海放送”、“书香一缕”、“花舟品茗”、“星空斑斓”等。
服务广告类:“为您服务”节目创办于1978年合肥市广播站时期,每周3档,每次5分钟,内容为市场信息,并介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常识。1980年,合肥电台恢复播音后,改为每周4档,每次5分钟,重播3次。设有“卫生与健康”、“听众信箱”、“商品信息”等小栏目。1981年2月10日增设了“庐大姐拉家常”栏目,采用两人对话形式,通俗易懂,有时“庐大姐”单独同听众聊天,或同更多的人拉家常,部分节目还配制了音响效果。由于节目深受听众欢迎,1984年改为每周7档,每档5分钟。据统计,至1987年2月,7年中播出的稿件达1400多篇,近百万字,收到6000多封听众来信,“庐大姐”成了广大听众的良朋益友。1986年11月,“庐大姐”专栏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柳淮清光荣地当选为合肥市中市区人民代表。
“庐大姐热线”由“庐大姐拉家常”演变而来。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0:30~11:20播出,听众可以拨通热线电话直接向“庐大姐”咨询生活常识,“庐大姐”总是热情地帮听众出主意,想办法,还定期请来专家、名医,直接给听众传授疾病的防治知识,听众也可现场求医。开播以来,深受听众欢迎,已接听听众热线电话近8000个。
“半点信息”节目是每逢半点播报信息,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播报9次,周六、周日每天播报3~4次。内容涉及商品供求、物价金融、交通水电、技术转让、物资设备余缺调剂、寻物找人、寻求合作伙伴、介绍投资贸易机会等。具有实用性和展望性,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提供方便。
1980年,合肥电台创办广告性节目“电视、影剧预告”,每周7次,每次5分钟,每日重播2次。介绍本市各影剧院上映、上演的电影、戏剧场次以及当天的电视节目。同时创办“广告、文艺”节目,每周7次,每次15分钟,播出商业、工业广告,以及公告、通知、寻人启事等。
1992年服务广告类节目有“空中商场”,每周一到周五上午11:20~10:00播出。在导购电话中,主持人直接回答听众有关商品价格、商情及销售地点。同时,主持人还漫步市场,向听众报告所见所闻,提供科学的市场分析等。
“百业采风”是电台和有关单位联办的节目,每周一到周五11:20~12:00播出。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能了解各行各业的风采,又可以参与热线抢答,获得一份意外的收获。到1994年底,联办的固定栏目有“黄山电视之声”和“消费者热线”。
节目交换1980年8月1日,合肥电台恢复播音后,文艺节目主要来源是参加全国城市电台和区域性电台节目交流会,在会上自带机器和磁带录制的节目。据统计,合肥电台自1981年参加全国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播电台文艺协作会,至1983年,先后去南京、无锡、青岛、大庆、包头、通化、常州、杭州、营口、苏州、哲里木、石家庄、郑州、镇江、呼和浩特、南通、芜湖、宁波等21个地区,录制回近3000小时的文艺节目,并为会议共提供自制的36小时文艺节目,其中提供的中篇广播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被评为二等奖;中篇广播小说《古镇传奇》、配乐广播小说《张玉良传》被评为三等奖;黄梅戏《哑女告状》被中国唱片厂翻录成盒式磁带和唱片,发行全国并远销香港、澳门地区。1984~1987年间,合肥电台每年参加6次节目交流会,即:2次全国市级电台、2次长江中下游电台、2次全国省会城市电台文艺节目交流会。每次录回节目约200小时。1984年,合肥电台张福正制作的连续广播剧《包公智除“螃蟹三”》在全国省会电台文艺协作会上获优秀节目奖。在历次举办的全国市(地、州、盟)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举办的文艺节目交换会上,1986年,张禹夫等人录制的黄梅戏广播连续剧《严凤英》荣获特等奖;1990年,戏曲专题《马兰花开,清香四溢》、连续广播剧《首任台湾巡抚》分获一等奖。1991年,戏曲广播剧京剧《徽班进京》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戏曲广播研究会颁发的节目一等奖。
1989~1991年,合肥电台交换回外地电台制作的各类文艺节目约900小时,带去自制的文艺节目71小时,其中:1989年10月制作的电影录音剪辑《巍巍昆仑》、1990年9月制作的音乐专题《战士和月亮的歌》、1991年10月系列文学专题《世界文学名著指南》,均获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播电台文艺协作会一等奖。
1992年,合肥电台参加了全国地市(州、盟)电台戏曲交换会,共带去10个小时的自制戏曲节目,交换回100小时的戏曲节目。
1992年9月14日合肥电台改为直播后,文艺节目主要是自制。
合肥调频立体声广播电台
合肥调频立体声广播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从1981年起开始筹建。1982年12月,安徽省广播事业管理局经广播电视部同意,暂指配合肥电台第二套节目调频广播频率107兆赫。筹建时由于经费困难,从省电台要了1部旧的500瓦调频发射机,经修复后使用。1982年,从市广播事业管理局经费中借2万元(后由市财政归还),由合肥市广播科研所代为进口了一部分节目制作、播出设备:日本索尼立体声录音座1台,监听机1套。美国EV8路调音台1部。随后又购买了国产50瓦调频发射机1台,国产立体声专业录音机2部和1部立体声信号发生器作编码器使用。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努力,1985年元旦,合肥调频立体声广播开始试播,每天播出1小时。
1985年9月,调频台划归合肥市有线广播管理站管理。
为了提高调频台的知名度,采编人员开始下基层深入到职工中间去举办听众点播文艺专场。文艺专场播出时间长短不限,各举办单位也可通过调频广播介绍该单位的生产发展情况和工作经验。为了解决经费困难,文艺专场实行有偿服务。从1985年到1988年底,共举办有偿播出文艺专场500多场次,涉及单位近100家。共收入约20万元,基本上解决了人员工资和办台经费的困难。
1986年底,合肥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拨款7.7万元,购置了1台从意大利进口的全固态1千瓦调频立体声发射机,播出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从1987年元旦起,正常播出时间增加为2小时,即:中午11:00~13:00。1987年4月,合肥广播大楼建成,6月,调频台迁至新址,天线架在楼顶,天线相对高度为48米,覆盖半径约20公里。节目信号传输采用电缆。
1990年3月,调频台划归合肥电台管辖,事业编制6人。成立合肥电台调频广播部。1994年7月1日,作为合肥电台第二套节目的调频广播,正式改名为“合肥文艺台”,发射频率改为102.6兆赫,与中波频率1053千赫同时播出。中波发射功率为1千瓦,由合肥中波发射台承担发射任务。
1992年,合肥文艺台改录音播出为直播,播音员除少数专职外,大多数为业余节目主持人。
合肥调频立体声广播刚开播时,节目来源主要是音乐盒带和参加全国省级电台立体声节目交换会录制来的节目。几年来,共录制立体声广播节目400余小时,节目内容有文学、诗朗诵、广播剧、戏曲、音乐、歌曲等。1990年,调频台划归合肥电台管辖后,节目由原来的每天播出2小时,改为6小时。至1994年,增加为14小时。改版后的节目以版块形式设置,内容以文艺类为主,同时增加了信息、新闻。开设的节目板块有:
“你好,朋友”板块每周一到周五早晨7:00~9:00播出。其中:“晨风短笛”栏目播出简洁、清新、富有寓意的小短文;“天鹅金曲”播出轻音乐;“信息快餐”播出天气预报等服务信息;“万燕点歌台”传递清晨的美好祝愿,以信件点播形式为主,其中,“限时专递”小栏目由主持人直接把电话拨到听众家中,与被点播人直接交流;“雅舍小品”栏目是和听友一起读书,欣赏佳作。每日一篇,形式不限。
“文艺万花筒”板块每周一到周五上午9:00~11:00播出。“流行金曲60分”介绍流行乐坛最新金曲;“艺术时空”播出艺海采风,介绍文艺简讯,以及文化界新人、新事、新观念;“都市调色板”领略都市风情,介绍世界各国风土人情。
“午安合肥”板块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1:30~13:30播出。小栏目有“午餐音乐”、“最新股市行情”、“八面采风”、“生活备忘录”、“您点我播”和“浪花之约”。尤其是“您点我播”是听众喜爱的栏目,以情感为红线,用一首首歌曲配上主持人饱满的真情诉说,让人们沉浸在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感觉中,道出平凡人的情感故事。“格力空间”板块每周一到周五下午15:00~17:30播出。这是一个以娱乐、猜谜、游戏为主的节目。其中,“影视大观”播出一些经典的电影录音剪辑,很受好评。
“今宵相会”板块包括“音乐风情”、“海外乐坛”、“空中音乐厅”、“东方有约”等栏目,主要以欣赏音乐、戏曲为主。后来开辟“高雅音乐”节目。“东方有约”是保留的唯一的谈心节目。
“信息”节目播出商业、工业广告以及公告、通知、天气预报、寻人启事等。
文艺台的新闻节目以报摘为主,并于每天晚上19:00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加强了新闻宣传的力度。
为了扩大广播宣传的社会影响,1992年起,合肥文艺台每年举办一届“征宇杯”业余歌手卡拉OK大奖赛。1993年起又每年举办一届“天鹅杯”业余广播节目主持人大奖赛,并从中选拔出一大批优秀节目主持人,扩大了文艺台的业余主持人队伍,同时,文艺台的知名度也大为提高。
合肥中波发射台
合肥中波发射台的前身是合肥实验台,筹建于1965年。原台址在合肥大西门省团校内。初建时只有2部发射机,总功率为1.1千瓦(1部1千瓦,另1部100瓦)。工作频率为1178千赫、600千赫。工作人员2人,隶属于省电台技术部管理。1966年,台址迁至安徽省粮食机械厂内,机房和工作用房面积为60平方米,天线场地约20亩,架设3副30米钢管天线,有发射机4部,总功率为1.6千瓦(1部1千瓦,3部200瓦),工作频率为600千赫、1050千赫、1178千赫、1250千赫。工作人员增加到4人。1969年,台址迁至合肥工业大学东南角,新建200平方米机房,架设了3副60米、3副30米钢管天线,院内占地20亩,院外天线场地50亩。1971年,发射机增加到14部,总发射功率为11.6千瓦(11部)千瓦,3部200瓦),工作频率8个:584千赫、600千赫、647千赫、900千赫、1050千赫、1100千赫、1178千赫、1250千赫。工作人员增加到6人。1973年,人员又增加到8人。仍隶属省电台技术部管理。
1976年,合肥实验台由省广播事业管理局移交给合肥市广播事业管理局领导。定编事业编制14人。1980年,合肥电台恢复播音,合肥实验台承担了合肥电台的发射任务,功率为1千瓦,频率为666千赫。
1983年机构改革时,合肥实验台改名为合肥中波发射台,定编21人,胡封元任台长。总功率仍为11.6千瓦,频率增加到11个,除合肥电台的666千赫外,实验频率为:603千赫、747千赫、801千赫、846千赫、1008千赫、1053千赫、1098千赫、1143千赫、1251千赫、1521千赫。
1992年1月,合肥电台发射机迁址后,合肥中波发射台仍只承担中波实验广播任务。1993年开始承担合肥文艺台的中波发射任务。频率为1053千赫,发射功率为1千瓦。
1994年,架设了两副76米铁塔发射天线,进一步改善了发射条件。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合肥解放后,作为皖北行署所在地,于1950年3月开始筹建合肥人民广播电台(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并于1950年6月5日试验播音,频率760千赫,发射功率1千瓦。1951年3月26日,根据中央新闻总署通知,合肥人民广播电台改名为皖北人民广播电台。1951年6月26日,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指示,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频率改为940千赫,7月1日正式施用。1951年12月20日,皖南行署与皖北行署在合肥合署办公,筹备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人民广播电台(台址在芜湖)与皖北人民广播电台共同筹建“安徽人民广播电台”。1952年1月21日,皖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用“皖南、皖北人民广播电台”呼号播音。经过5个月的筹备,1952年6月1日,原呼号改为“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并正式开播,使用频率仍为940千赫,发射功率1千瓦,全部设备都是原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是由皖北人民广播电台和皖南人民广播电台、淮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部分人员组成。
1952年,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建台初期,播音时间为每天早、中、晚3次,共播音390分钟。其中: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华东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00分钟,自办节目290分钟。自办节目中,新闻节目90分钟(包括纪录新闻60分钟),社会教育类节目60分钟,文艺节目105分钟,服务类节目35分钟。自1952年9月28日起,省电台每天播音时间增加到470分钟,其中:转播中央台和华东台节目60分钟,自办新闻节目130分钟(含纪录新闻85分钟),社会教育类节目90分钟,文艺节目135分钟,服务类节目55分钟。1955年5月起,省电台每天增加转播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对中国听众的华语广播30分钟,并将自办的纪录新闻作为临时性节目安排。
1954年,省电台在合肥市西南郊姚公庙新建发射台1座,发射功率提高到7.5千瓦。1958年,又扩大到150千瓦。省电台除搞好宣传工作外,还统管全省的广播事业建设。1955年12月,省电台在合肥市召开第一次全省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依靠群众,利用现有设备,分期发展,逐步正轨,先到村、后到院户地建设有线广播网”和“农村广播站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电台的节目为主”的方针。1958年,为加强对全省广播事业的领导,安徽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决定成立安徽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局与省电台管理合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省电台实行军事管制,停止自办节目,全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直到同年9月23日才开始恢复部分自办节目。自1969年5月26日起,省电台节目做了较大调整,全天播音时间增加到1025分钟,其中: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630分钟,自办新闻节目75分钟,社会教育类节目150分钟,文艺节目110分钟,服务类节目50分钟。1973年2月12日起,省电台增办英语教学节目,每天90分钟。1980年1月1日起,增办广告节目,每天30分钟。1981年,发射功率增加到200千瓦,频率改为936千赫,同时用50千瓦的发射机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频率为540千赫。1983年7月,安徽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改名为安徽省广播电视厅,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局台合一”的管理体制。省电台隶属安徽省广播电视厅领导。1984年,省电台发射台迁至长丰县三十头公社,同年增办调频广播,发射功率为10千瓦,频率103.4兆赫,主要是向全省转播台传送省电台节目。1987年,播音时间增加到155分钟。1985年,省电台增办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功率为500瓦,频率为98.8兆赫。全天中午、晚上播音计120分钟,主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立体声音乐节目,也自办了一些立体声音乐、戏曲节目播出。1986年底和1988年初,省电台对广播节目进行改革,新闻节目播出每天增加到9次,增办两个主持人节目,有新闻性的“空中交流”节目和文艺综合板块的“文艺你我他”节目。1986年10月,增加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的设备。发射功率10千瓦,频率720千赫。
1992年11月20日,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批复建立安徽经济广播电台。
安徽经济广播电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安徽经济广播电台从1992年筹建到1993年6月1日进入试播阶段,经过半年时间,于1994年1月1日正式播音。发射频率:中波864千赫,发射功率50千瓦,调频89.5兆赫。每天播音14小时,第一次播音6:00~14:00,第二次播音17:00~23:00。节目设置:每周一至周六有“七彩晨光”、“江淮时空”、“午间万象”、“晚霞缤纷”。周日有“星期天,您好”、“度假俱乐部”、“正午金三角”、“辉煌华灯下”。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