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世纪20年代末,合肥人娄迈三等集股在南门城墙内,开设游艺园,晚间露天放映无声电影。30年代中期,新安儿童旅行团路经合肥,放映无声影片,宣传抗日。40年代初,日军占领合肥期间,日伪组织在城内基督教堂,放映宣扬“大东亚圣战”影片。民国35年9月,肥光电影院开业,后几经挫折,时映时停,合计放映1年零3个月。11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服务处设立的合肥放映站也只经营3个月,便携机而去。接替放映站的革新电影院,仅映3场,遭捣毁。后来,国泰电影院继承“革新”房产,维持2个多月,便销声匿迹。
1949年1月,合肥解放。以1949年肥光电影院的重建为开端,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国营电影放映单位迅速发展。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建成了解放、光明、长淮3家新型的设备齐全的专业电影院;同时,工厂、机关、学校的电影俱乐部、电影队不断建立。尤其是1958年,在党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指导下,农村人民公社16毫米放映队迅速兴起。到1959年底,全市拥有各类放映单位86个,其中市区有专业电影院4家,固定座位3984个。为适应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1958年9月,市电影发行机构建立。
1959~1961年,渡过经济困难时期之后,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过程中,电影放映单位也相应进行整顿。1962年,通过对各类电影放映单位的审核登记和对放映人员的技术考核,市文化局撤销和停映了28个放映单位;撤销了1959年建立的市电影机械修配厂。市电影公司也一度被撤销。1964年,市文化局又对市区放映单位的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电影节目丰富,尤其是国产故事影片较多,一改建国初期主要放映国外影片的状况,大批国产优秀故事影片,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这时举办的电影展览活动,也较为频繁。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停滞和倒退。电影事业也和整个文化事业一样,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早在1964年9月,在文化大革命的前夕,报刊就开始对影片《早春二月》的批判。1965年底,《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不久,历史题材的影片便被封存。继之,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片也被迫停映。1966年夏季以后,“接见”、“访问”一类的纪录影片几乎占领整个电影市场。8个“样板戏”影片陆续发行之后,反复重映,节目极为单调。1973年,合肥市电影票房收入只有1963年的77%。1974~1976年,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革命样板戏汇映”,虽发文件通知各单位公费组织观看,影院优待票价,但观众仍寥寥无几。10年中允许上映的外国影片仅有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可数的几部故事影片。
1966年前影院已经形成的一套规章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之为“管、卡、压”,而全部废除。电影事业处于窒息状态。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开始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从1977年起,长期被无理禁锢、封存的优秀故事影片,开始陆续恢复发行。1977年与1976年相比,放映收入增长41%,发行收入增长41.5%。1978年、1979年连续两年,合肥市电影发行、放映收入又以平均47%的幅度上升。与此同时,一批停映单位重新恢复放映。部分工厂、机关的礼堂、俱乐部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外开放,放映电影。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共中央(1981)31号文件的深入贯彻,农村文化中心兴起,农村集体、联户或个人办的电影院(队)不断增加。到1985年底统计,合肥市区已有影剧院、开放礼堂(俱乐部)22家,固定观众座位24448个,并有对内放映单位56个。市区、郊区及市属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共有各类放映单位363个(其中个体、联户办电影队97个),构成了全民、集体、个人,多类型、多层次、多体制的电影事业的新格局,形成了遍布合肥城乡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
1982年以后,由于电视、录像、舞会等多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普及和家庭文化的发展,电影观众上座率明显下降,电影市场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合肥市文化局、市电影公司,锐意改革,在探索、开拓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改进发行方法,灵活调度影片。1983年,采用“重点影片,任务到院”的发行办法;1984年,试行重点和优秀影片“单片定场,超额奖励”排映方法。对内部放映单位,则实行懈底拆账,以调动各类放映单位的积极性。
二,加强宣传,深入组织观众。市电影公司主编、发行电影宣传刊物,举办电影知识有奖竞赛,培训业余影评员,开展群众性的影评活动。同时,还邀请电影艺术家和电影编、导、演人员与合肥观众见面、座谈,以扩大电影宣传的覆盖面。各家影剧院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改进售票方法,发售电影月票、季度票,方便观众。还组织建立了业余宣传员队伍,加强放映单位和工厂、机关、学校的联系。
三,提高放映队伍的技术素质,加强影院技术设备建设。市电影公司自1978年全省电影技术普查以后,不断地组织放映人员技术培训及技术等级考核。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目前,市区放映单位已全部采用氙灯新光源,在普遍可放映普通银幕、遮幅式和宽银幕电影的基础上,至1985年底,全市已有8家影剧院更用金属银幕,兼映立体电影。并有8家影剧院安装了夏季机械制冷设备。同时,市电影公司还鼓励和表彰放映人员开展技术革新活动。
四,开展竞赛,加强影院管理。全市影剧系统1981年10月开展了“文明服务,优质放映”活动;1984年一季度,开展了“文明服务,争贡献”百日赛活动;1984年6月,开展了“三比”、“三赛”(比改革,赛创新;比文明,赛面貌;比贡献,赛效益)评比活动;1985年5月,又开展了“三优一高”(优质放映,优良服务,优美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竞赛。这一系列活动与全国创“文明单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有效地提高了影剧院的文明建设水平。到1985年底,合肥地区已有5个电影单位被省文化厅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1958年9月,成立合肥市电影发行站。1959年4月,市电影发行站改名为市电影发行公司。1963年5月,撤销市电影发行公司,电影发行业务归口省电影公司。1964年10月,成立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合肥市分公司。1968年3月,成立合肥市电影公司(含电影队)革命委员会。
1969年元月,市电影公司与市属4家专业电影院、4家影剧院、3家工会电影院合并成立合肥市影剧院革命委员会。所属各影、剧院分别成立领导小组。
1972年6月,市影剧院革委会撤销,恢复市电影公司建制。至1980年市属三县先后建立电影公司,合肥市较为完善的市、县影片发行渠道即基本形成,并迅速担当起全市城乡各类放映单位和各种类别影片发行工作的重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