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剧场
合肥剧场位于市区淮河路中段,其前身是福建省旅肥同乡会十二姓在清乾隆年间建成的天后宫,时为祀奉天后娘娘所用,在春节期间,有杂耍百戏和徽班演出,是合肥古老的戏曲演出场所之一。迨至民国3年,徽州人方遇春在该地重建戏院,组京、徽两班唱戏,每年付给福建同乡会馆地皮租金约三、四百银元。后戏院倒闭,原福建同乡会馆十二姓之一的李后嗣,于民国8、9年间陆续建瓦房19间,自住并出租。民国37年,董良臣、段正宽、胡月天等集资在该处建新民大戏院,草木结构,演唱京剧。李姓每月收取地皮租。合肥解放后,该戏院由新生平剧社经营。后经修缮,内设舞台,高7.2米,深11米,宽18.3米,台口宽8.7米。特号座位275座,对号250座,普通号470座,计为995座,前台服务人员23人,后台艺人65人。1953年,戏院大厅倾斜,经市政府批准拆除改建,共投资12.5万元,历时8个月,于同年11月建成,命名为“合肥剧场”,为合肥解放后新建的首家大型剧场。剧场占地6亩,总体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实用面积1600平方米。分为三部分:前区为二层楼门面,一楼前厅94平方米;中区为观众厅624平方米,后区为表演台210平方米,副台有170平方米。舞台口高5.5米,宽10.8米。化妆室50平方米。舞台备有面幕、天幕、二道幕、腰幕、天条、边条。配大型配电柜1台,高频率扩大器2个,音箱2套,录音机2台,放映机2台,全套宽银幕放映设备和1台氙灯滤波器等,制冷空调设备齐全。设观众座位1068个。
该剧场自1953年建成启用后,至1985年,先后共接待演出剧团40个,演出收入145万元,放映电影1.64余万场,收入达180万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1984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明单位”,1985年被评为市文化系统“优质文明单位”。
长江剧院
合肥市长江剧院座落市区长江路东段北侧古教弩台南,1956年6月,由国家投资60万元人民币兴建,1960年12月底竣工开业。建筑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剧院内设观众座席1154个。主体建筑由舞台、音乐池、化妆室、放映室、休息室、观众厅、门厅等构成。舞台口宽13米,高6.4米,台深15米,舞台空间高度13.4米,观众厅长32米,宽24.5米,前厅有小卖部,放映厅两侧有观众休息室,后台有化妆室、洗脸间,设招待所。
1977年,该剧院将观众座椅更换为人造革软席,增至1284座。并多次将舞台、乐池、银幕、房屋进行修缮改造,演出和放映条件都有很大改善。该剧院自落成后至1985年,先后接待演出团体300多个。安徽省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等,曾先后在该剧院登台演出,日本久留米市青少年合唱团也在此作过演出活动。
该院注重经营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被省、市主管单位命名为“文明单位”。
合肥市长江剧院演出情况一览表

合肥市长江剧院放映情况一览表

花冲剧院
合肥市花冲剧院于1975年底兴建,1979年9月底竣工开业。总核资94.5万元。全剧院占地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门前双层台阶,台阶下面为1560平方米的广场。剧院系钢筋混凝土钢架结构,高度18米,门前平台192平方米,7扇对开大门,大门上方是活动式百叶窗。一楼前厅面积219平方米,装饰3盏15头吊灯;二楼观众前厅面积96平方米,装有壁灯和日光灯。楼上观众厅设阶梯式座位512个,楼下观众厅设座位785个。舞台口宽14米,高18米,深15米,副台面积300平方米,台前有50平方米的音乐池。剧场造型舒展大方,线条有力,简洁明快,大厅混响时间在5.12周/秒时,视线升起值平均为7.5公分,采用同排等高线,放映机、银幕的俯仰度在15度内,览视效果好。该剧院建筑设计曾获安徽省影剧院建筑设计优秀奖。
该院自开业后至1985年底,总计营业收入103万元。
淝滨剧场
合肥市淝滨剧场,其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私营人民剧社。由于场房简陋,不能适应演出需要,1956年由市政府2次拨款5.5万元进行改建,于1956年12月竣工启用,命名为“合肥市淝滨剧场”,作市庐剧团主要演出场所。扩建后的剧场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观众座位922个,并置有戏剧演出和电影放映设备。1969年后开始接待本地和外地剧团演出。1975年12月,始兼营电影放映业务。
上一篇:第四节 曲艺
下一篇:第一节 庐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