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早期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民俗信仰和古乐演奏欣赏等活动。据有关史料载,合肥曾为楚越属地,受楚越文化影响,先人以动物为图腾,约期举行图腾祭典。另,据考古发掘证明,合肥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古乐和随乐而舞的表演活动。到了三国时期,歌舞表演活动又有一定发展,曹操为庆祝胜利,令数艺伎在筝笛浦舟上载歌载舞,由于舟不胜载,致数艺伎殁于水中。
晋统一天下后,结束了三国纷争,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合肥社会文化亦渐有发展,出现了“风土明茂,皆胜淮左”的繁荣景象。到了唐宋时期,合肥社会文化呈多样化发展形势,不仅宗教文化盛极,民俗文化兴旺,且域内学子多,诗文丰,民间说唱、歌谣、戏舞、弦弹、鼓乐等文艺活动,都有较大发展。在文著方面,合肥早期见载于史的著文有《幽求子二十篇》(晋)、《合肥志四卷》、《文集二十卷》、《奏议十卷》、《唐文萃一百卷》(以上四为宋时)等。应该说,这一时期,合肥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明时期,合肥已渐发展成为一文化都城。域内不仅文才汇兴,著述丰巨,且戏舞、弹唱等表演活动,已十分活跃。江淮之间,依靠“杂百戏”谋生的艺众,其数当首推庐州。
到元朝末年,文墨艺演,相应发展,雅俗互见,形式多样。
到了清朝,乃至民国时期,作为合肥近现代文化,较前已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文学方面,著述丰繁。仅清朝时期,合肥见载于史的诗、言、集等著述就有近百部,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有许多著文至今仍为人们常喜诵谈。在演艺方面,作为合肥地方戏的“倒七戏”(又名“小刀戏”、“稻季戏”),已渐形成独立的戏种,在民间演赏两盛。民间的门歌、秧歌、说唱、狮子舞、龙灯舞、撑旱船、踩高跷等文艺形式和活动,日趋繁荣兴旺,盛极一时。这期间,民间对戏种已有了“大戏”和“小戏”之分,所谓大戏,即京剧,小戏则指的是“倒七戏”。民国时期,合肥民间已发展有数家专业戏剧班社,其中以费家班创建最早,人数最多,行当最全。
在清末民初时,合肥出有“五怪”,其中之一沈石翁,“一意真草,精能之极,人亡得亡,珍着拱壁”,曾名震京城,被冠为合肥以书法著称海内之始。在合肥文化界,时尚有被称为“三清”的三名文化骁将。此三人以善文著丰而名噪一时。
此外,合肥在民国时期,伴随演艺等文化活动的繁盛,城内除建有专业演出场所,并同时发展了形式众多的文化社区,如文昌宫、南园等。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也在民国后期相继出现。这些都说明,合肥历史文化,尽管有兴有衰,有起有落,但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并在江淮之间,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1949年合肥解放后,由于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合肥当代文化渐呈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多样式发展局面。至1958年,合肥相继建成几家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专业演出和放映场院,图书馆近20家,各类书店17家,专业文学艺术和表演团体9个,文学艺术队伍人数达到300名,社会主义文化苑地呈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
1958年后,合肥文化事业由于受浮夸风、“共产风”及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出现了一段时间不甚景气的局面。其后在1965年,虽渐恢复发展,然从1966年开始,又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破坏,出现了影院无电影放映,剧院停止演出,图书馆关门不再开放,书店柜架上除政治学习书刊外,极少见有文艺书刊发行销售。大批演职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工厂,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再教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市委、市政府落实了党的文艺政策和干部政策,恢复了原被撤销、合并或下放的文化单位建制,为大批干部平反昭雪,优秀影片和传统剧目重新搬上舞台,民间艺术活动重放光彩,文化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市政府又拨款相继建立或修缮了长江剧院、花冲剧院、解放电影院、光明电影院、长淮电影院、人民电影院,省政府在合肥兴建了安徽剧院,为文化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农村文化中心迅速兴起,农村电影院(队)不断增加。至1985年底,合肥市已有电影院、剧院、开放礼堂(俱乐部)22家,对内放映单位56个,郊区及市辖三县,共有各类放映单位363个,500~1000座席的影剧院(俱乐部)达30多个,郊区基本上乡乡都有影剧院。
在图书发行方面,载至1985年底,市新华书店已拥有4000平方米的营业大楼及书库,在市区共设立了7个中小型门市部,在大学和郊区设7个小门市部(或书亭),职工人数达300余人,图书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门类,语种除汉语外,还有英、俄、日、法语等,并出售音像制品。35年来,图书销售年均增长率12%,年销售额为1218万元,为1951年建店时约28万元的43.5倍;年利润由1.96万元增长到78.6万元,为建店时的40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解放初期仅有一小型图书室,现已新建了市图书馆大楼和两个少儿图书室。1985年与1949年相比,图书馆室由数十平方米增至2658平方米,馆员由3人增至28人;藏书由文学性、通俗性发展到综合收藏;语种由汉语扩大到9个外国语种;藏书由几千册增加到28万册。现在发展成为全市藏书、书目、业务技术、读者工作中心。
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显示重要作用。从1949年起,市政府、市工会、市团委先后兴建了文化馆(站)、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少年文化宫、少年之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农村、街道建立了文化站187个。工厂企业普遍建立了俱乐部、文化室等群众文化组织。逐步形成三级群众文化网络,群众性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诗歌、美术、体育、科普等活动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市文化市场,有长足发展。1983年正式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对全市的文化市场加强了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到1985年底已有歌舞厅30家,二级批发商22家,零售书、报专业户184家,租书专业户80多家,录像放映(包括三县)128家。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起到一定作用。
1978年,合肥市成立文物管理处,专业从事文物的保护、发掘、整理、收藏、研究工作。各种文物藏量已达2000余件,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品40余件,如太平天国、清末时期的铁炮15门。现全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古教弩台、包公祠;市级保护单位有城隍庙等17处,古城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0处,古墓葬23座,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合肥市已出现了一个以国有文化单位为主体,集体、个体、合资等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旺局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概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