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合肥县的科技事业几近空白。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合肥市的科教事业迅速发展。50年代末,随着安徽农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医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及11所中等专业学校的先后建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等门类迅速增多,学术水平很快提高;半导体、自动化等新兴技术开始兴起;各类科研机构相继建立,其中有首批建立起来的市属科研所8个,从业科技人员300多名。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分别于1958年和1959年在合肥历史上首次建立了安徽省科委和合肥市科委,从各方面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推动科学技术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工业上成功地研制出高精度大型矿物分离机,及安徽省第一台轮式小型拖拉机,生产并出口Y型翻斗车。在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科学种田和使用新式农机具,使农作物的品种增多,产量不断提高。医学实行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结合、传统医学与新兴医学结合的方针,不断开辟医学科学新领域,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
70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迁建合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合肥水泥研究院相继建立,省、市属科研机构发展到30多家。1978年,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建立,成为中国科学院除北京、上海以外的又一个基地,尤其是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建设和顺利运行,为在合肥建立科教城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电子工业部第16所、38所、43所相继迁建合肥。1982年6月,国务院在合肥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1986年,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胜利竣工,更使合肥的科教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为了把科技优势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合肥市政府专门制定了12条措施,对从事科技开发的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促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协作,并成立了科技经济协作办公室,专门为科技与经济联姻牵线搭桥。至1987年,全市紧密型半紧密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有36个。技术市场的开放,加速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步伐,与此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咨询服务机构。随着技术市场的日趋活跃,民办科研异军突起,成为合肥科技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大批出现,大大提高了工业、交通、通讯、城建和国防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科研能力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系统工程的应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速度;新医、新药、新的医疗技术设备,在防病治病,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市民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6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百兆电子伏特直线加速器的一次出束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同步辐射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肥东县人民医院研制的AH1型肠减压器,在1988年第33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合肥电机厂研制的QKSG1200千瓦高压潜水泵获国家科技成果奖。“黄牛面革草酶脱毛”等14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或国家科技进步奖。荣获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异步电动机分层多目标优化设计软件,可覆盖80%的异步电机软件,设计速度比人工设计提高2~3万倍。合肥还有全国最大,全世界只有两台的直流脉冲机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合肥市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共1824项,有98项科技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2项成果获安徽省科学大会奖;257项成果获合肥科学大会奖。1978~1990年间,合肥市共获省级奖励科技成果622项,获部委级奖励科技成果214项,获市级奖励科技成果431项。
1990年,合肥市已拥有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数百个,其中中央及部属12个,省属80个,市属23个,民办科研机构200多个;涌现出一大批厂办科研所和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员有8.6万余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4万余人。37所高等院校(其中普通高校10所,成人高校25所,军事院校2所)的科技活动在合肥地区科技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高校雄厚的科技实力形成了合肥突出的科技优势。
40多年来,合肥市的科学技术事业,从无到有,从脆弱落后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仅拥有一支攻坚能力较强的科技队伍,拥有一批实力较为雄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机构,而且还拥有一套科技学会、科学普及、科技情报、科学器材、计量测试和技术市场等管理服务系统。合肥市已被列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概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