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自1950年起,合肥市依据《婚姻法》第六条规定实施结婚登记。1955年6月,执行内务部《婚姻登记办法》。1980年11月,市、区民政部门执行民政部颁发的《婚姻登记办法》。自1986年9月20日起,执行民政部新颁《婚姻登记办法》。1990年4月,市民政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证件规范化的通知》,同时将有关法律规定汇编成《婚姻登记须知手册》,发给登记员及有关干部查阅执行。
登记程序
申请申请结婚,需当事人双方到场。居民持户籍册或身份证;籍属外地的一方,持原籍政府证明;职工干部持单位介绍信(后改为婚姻状况证明);现役军人持军官或士兵身份证;复婚或再婚者,需交验离婚证(丧偶者例外)。为杜绝冒名顶替,登记时当事人须交双方合影照片3张。1986年后,全市使用统一格式的《结婚登记申请书》、《婚姻状况证明》、《婚前体检证明》。
健康检查1956年,郊区时常发生因一方生理缺陷而申请离婚者。于是,区公所规定申请结婚者须作健康检查。1981年3月,市妇幼保健所开设婚姻保健指导门诊,承担全市适龄男女婚前健康检查和保健咨询的任务。郊区设立了婚前体检站。参加体检者经体检可领到《婚前体检证明》。
审查发证婚姻登记部门在颁发结婚证书前,须审查当事人双方有无强迫、包办、重婚、早婚等情况,发现不够法定婚龄的、非自愿的、造假证件及有疑点的,均不予登记;对符合《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办法》规定的,即准予登记,并发给《结婚证》。《结婚证》上盖有区人民政府印章;1983年改盖婚姻登记专用章。结婚证工本费,1979年为2角,1981年为1.6元,1988年为6.5元(含手续费)。
婚龄
1950~1963年,依《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始准结婚。合肥市因登记工作人员调动较繁,登记程序不甚完善,有部分早婚出现。据市妇女联合会1963年5月调查,某工厂38名已婚女工中,有4名系17岁结婚,有5名结婚时只有16岁。
1964年,东市区171对新婚夫妇,男初婚26岁以上的占58%,女初婚23岁以上的占46%。
1973年,合肥市执行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定晚婚年龄:城镇男28岁、女25岁,农村男25岁、女23岁。凡未达上述年龄申请结婚者,登记员均耐心说服劝阻。但在登记中,部分登记员往往以晚婚年龄代替法定婚龄,以致虚报年龄、开假证明、妄冒领证、纠缠吵闹等情况时常发生。1978年5月,市民政局报请市革委会批准,将市区晚婚年龄降为男26岁、女24岁,农村降为男24岁、女22岁。自1981年元月1日起,合肥市执行新《婚姻法》规定,结婚男不早于22周岁、女不早于20周岁。是年,执行省暂行规定,结婚男25岁、女23周岁为晚婚;凡未达晚婚年龄经动员仍坚持结婚的,准予登记。1986年后,执行特殊规定:凡大学在校生不得结婚(年满30岁和已经结婚者例外);民航空勤人员结婚年龄为男不早于26周岁,女不早于24周岁。
1963年1~6月合肥市中市区结婚人员年龄调查表单位:人

1963年1~6月合肥市郊区张洼人民公社结婚人员年龄调查表单位:人

涉外结婚登记
建国后,民政部于1983年8月颁布《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中国公民申请同外国人结婚,当事的中国公民、外国人、外国侨民均应持有《规定》所列之证件,向登记机关缴纳结婚证书工本费和手续费、翻译费。1984年9月7日~1988年底,市民政局共受理涉外结婚登记13对。其中,中国公民与外国人、中国公民与外籍华人各6对,外国人之间1对。
涉华侨、港澳同胞结婚登记
1982年5月,合肥市各区民政局开始办理涉华侨、港澳同胞结婚登记。翌年3月,民政部公布《华侨同国内公民、港澳同胞同内地公民之间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申请结婚当事人须双方亲到登记机关提供规定中所列的证件,每对缴纳结婚证书工本费8角,登记手续费10元。1982~1985年,市区共计登记7对,其中内地女性公民6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