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灾民收容所
民国20年7月,合肥大水,灾民“卧泥凫水,死亡枕籍”。县红卍字会于当局赈款未到之时,设立了临时收容所,收容少量生命重危、朝不保夕的饥民。
难民收容所
民国27年春,合肥基督医院设立难民收容所,收容部分自沦陷区逃出的难民。是年5月,合肥城沦陷,该所收容未及逃离的平民和大户留守者300余人,免费供给其食宿。日军入城数日内,搜捕无辜平民数千人,在苗圃(今市体育场位置)、卫衙大关等处集体屠杀,避居所内者得以幸免。入夏,所内避居者因居住拥挤,炎热缺水,营养不良而患病者日众,日军宪兵队怕酿成瘟疫,乃解散收容所,将避居者驱入其划定的难民区。
省会区临时收容所
位于小南门汪姓空宅,系民国36年元月由合肥县冬令救济委员会举办。该所专门收容流落街头的灾民难民,经费由县冬令救济费拨充。对所收人员,该所日给2餐,标准是每人每日熟米1市斤,油盐菜草150元。4月,所内灾民陆续回籍。
遣散人员收容所
位于东门外。1949年6月11日设立。下设行政、会计、总务三股,负责资遣战俘、旧公务人员。2个月后遣散完毕,收容所撤销。
灾民遣送站
位于北门道士岗,1950年5月建立时称灾民联络站,由各公安派出所抽调治安干事组成。联络站设站长1人、办事员1人,其余为联络员,负责街头收容工作。对动员回乡的灾民,该站均发给车票,并计程发给口粮。11月,该站迁至东门外(火车站附近),改称灾民遣送站。1951年6月撤销。
合肥市临时收容所
1953年5月,市生产教养院抽调干部数人建立灾民收容所。该所利用西门二里街南面(现庐阳饭店附近)观音庙2间房屋,收容入境灾民和游惰乞讨者。1956年12月,更名为市临时收容所。1958年8月,随教养院迁至亳州路。翌年10月,再迁东郊螺丝岗原东风炼焦厂旧址,改称东风收容所。该所拥有草房40间(925.6平方米),可住500人,1962年3月撤销。
合肥市外流人口劝阻站
1959年初建立,位于火车站附近。2个月后,并入市临时收容所。1961年7月,购草房数间恢复设站,并派人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处劝阻外流人员。工作中工作人员曾有随意搜查、扣押群众,将一些探亲、上学、做工的人误当外流人员的现象。1962年3月撤销。
合肥市民政局自由流动人口接转办公室
1962年6月建立,设有收容教育、食宿管理、遣送安置3组,负责收容和接转外地送来的自流人口。该办公室借用当时停建的胜利浴池一楼作为灾民登记和休息处,1965年3月撤销。
合肥市外流人口收容遣送站
前身为市自由流动人口接转站,1962年4月就着东风收容所原址建立,主要负责收容接转、审查处理合肥地区的自流人口。是年,民政部确定合肥接转站为安徽省5个自流人口对口接收站之一(另为芜湖、安庆、蚌埠、宿县接收站),担负送往省外和接收省内自流人口的任务。1963年,合肥市收容、接转、遣送自流人口的任务加重,省民政厅拨款在北门道士岗北坡兴建新站。该站共征地2.8亩,盖瓦平房50间,于翌年末竣工迁入新址。1972年,改称市外流人口收容遣送站。1982年,增加护送被解救受害妇女回乡的任务。1985年,又增加中转、遣送无理纠缠的上访人员的任务。全站分业务、行政两股。业务股掌管对收容人员的审查、教育及遣送;行政股负责所内人员食宿管理和环境卫生。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收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