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组织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根据中共江淮区党委决定,于1月31日成立中共合肥市委,隶属中共江淮区党委领导。4月,改隶属中共皖北区党委领导。1952年4月,皖北区党委与皖南区党委合并,成立中共安徽省委,省委机关驻合肥,中共合肥市委即隶属安徽省委领导。1949年后,肥东、肥西、三河也相继成立县委,均直属区党委(后为安徽省委)领导。
1949年2月,中共合肥市委成立之初,下辖三区两镇党委,不久改辖4个区委,31个支部,计有党员401人。截至1985年12月,中共合肥市委共下辖机关党组138个,县委3个,区委4个,直属党委56个,基层党委363个,总支部236个,独立支部6667个,党员总人数达132989人。
机构
1949年1月31日,中共合肥市委内设工作机构有:组织部、宣传部、职工部、财政经济委员会(既是市委工作机构,又是市政府行政机构。1955年10月撤销)、新合肥报社(同年2月5日设立,4月20日与皖北日报合并)。1951年,增设秘书处、纪律检查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1952年增设统战部、工厂管理委员会、党训班。1953年增设讲师团、商业党委、学校党委。1954年市委秘书处改为市委办公室,市委工厂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工业工作部。1955年,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更名农村工作部,商业党委更名为财经贸易部。1956年增设政法工作部、文化教育部。市委机关总支改为市直机关党委。1957年7月,撤销文化教育部,农村工作部和郊区区委合并成立郊区工作委员会,增设手工业党委。另成立合肥日报社。《合肥日报》为周六刊。1959年,增设交通工作部、基本建设工作部、初级党校、教育党委。1961年5月,市委工业部、交通部、基本建设部合并成立工业交通部,另增设交通工作委员会(又称交通党委)、基建工作委员会(又称基建党委,同年11月与交通党委合并为基建交通工作委员会)、机械工业工作委员会、冶金工业工作委员会、轻工业工作委员会、重工业工作委员会。教育党委、卫生党委、文化党总支合并成立文教工作委员会。《合肥日报》改名为《合肥晚报》。1962年,相继撤销交通工作委员会、机械工业工作委员会、冶金工业工作委员会、轻工业工作委员会、重工业工作委员会,政法工作部改设政法领导小组。1963年2月,市委文教工作委员会撤销。1964年5月,市委财经贸易部改设财贸政治部。9月,市委工业交通部改设工业交通政治部。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市委机关受运动冲击瘫痪。1968年4月3日,经南京军区党委批准成立合肥市革命委员会。8月,市革委会撤销三部一室,改设八组:办事组、农业组、政工组、工交组、财贸组、教卫组、群工组、综合计划组,另下设合肥报社革委会。1969年2月,经中共安徽省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中共合肥市核心领导小组。3月,市革委会八组减为四组一室。即: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工宣队办公室,另下设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新合肥报社革委会。1970年12月,中共合肥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市委。市委除单设秘书组外,其他内设机构仍与市革委合署。1971年,市委增设秘书组、机关党委。1974年12月,撤销人民保卫组。1975年,市委和市革委会下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市委另单设秘书组、机关党委、合肥通讯社党委、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党的核心小组。同年12月,市委、市革委会机构分设,撤销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恢复市委组织部和统战部。1976年,恢复设立市委办公室、宣传部、机关党委、合肥通讯社党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1977年,市委内设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合肥通讯社党委、机关党委、党校(同年10月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改设)。1978年,恢复设立政法领导小组。合肥通讯社改称合肥报社。1979年6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7月,《合肥晚报》复刊。9月,增设革命斗争史料收集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10月,增设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1981年11月,革命斗争史料收集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1982年7月,政法领导小组改为政法委员会。
1983年5月,恢复设立讲师团。6月,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共合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为市级领导机构。9月增设政策研究室,另将原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老干部局。11月增设保密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市委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市直机关党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信访办公室、老干部局、讲师团、党校、合肥晚报社。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合肥市委工作机构沿革表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共合肥市委工作机构沿革示意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共合肥市委工作机构沿革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