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银两
唐宋时期,合肥通用白银。宋仁宗规定纳税收银,明世宗正式确立银两制度,银两成为法定货币。清代银两成为本位货币,乾隆年间纹银为标准成色,国库收支、商品交易均以银两计价核算。鸦片战争后,合肥市面制线、铜元、银元与银两并用,银两作为本位币的地位未变。
清代至民国初期,合肥流通的银两种类有元宝银,每只重45两;中锭,每只约重10两;锞银,每只重约3~5两不等;碎银,重量多在1两以下,有粒银、滴珠、福珠等名称。计量银两的标准一般皆使用漕平(征收漕粮所用银两的计算单位,一般每两等于36.6587克),其成色为二七宝(指含银量为986‰,每锭50两,折合纹银时升水即增加实值2.7两,故名)。
银两制度沿用至清末,种类名称过杂,成色高低不一,计算十分繁难,已不适于应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虽于民国3年颁布《国币条例》,并在各造币厂统一铸造袁世凯头像币,但银两制度依然保留,币制上的弊端未除。民国22年,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凡持有银两者,可就地向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至此,在合肥沿用多年的银两制度正式结束。
银元
又称“洋钱”。鸦片战争后,随着门户开放,外国银元大量涌进。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开始鼓铸有蟠龙图案的“光绪元宝”(通称龙洋),受到清廷赞许,于是各省先后设厂仿制,市面流通的银元日益增多。
合肥流通的银元种类有:墨西哥的“鹰洋”,西班牙的“本洋”,广东、湖北、江南(即江苏)、安徽等省铸造的“龙洋”,以及民国时期铸造的有孙中山头像(习称“孙洋”)、袁世凯头像(习称“袁洋”)和帆船图案(习称“船洋”)的银元。居民多喜用湖北、江南两省铸造的“龙洋”,“孙洋”、“袁洋”次之。“鹰洋”贴水1分左右,“本洋”更要小2~3分。
金属辅币
合肥县流通金属辅币新中国成立前,合肥县市面流通过的金属辅币种类很多。清代,先后流通制钱、铜元。民国期间,流通过铜元,银角、镍分币、铜分币。
制钱:又称铜钱,外圆、中有方孔;正面标有当朝帝号,有别于前朝旧钱和民间私铸钱。清代规定铜钱成色为红铜7成、白铅3成,光绪年间改为铜铅各半。制钱面额一般为1文,500文为一串,1000文为一大串。合肥市面流通的制钱主要来自邻省铸钱局,面额有1文、5文、10文,咸丰年间所铸的50文大钱不多见。清末停铸制钱,改铸铜元,制钱逐渐退出流通。
铜元:外圆、中无方孔,又称铜板、铜子、铜钞。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广东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4个字,背面有蟠龙图案。光绪三十二年,“光绪元宝”改为“大清铜币”。民国期间铸造的铜元有“开国纪念”、“共和纪念”等不同字样,每枚重库平2钱,等于制钱10文。合肥市面流通的铜元,以10文一枚或20文一枚的最多,50文一枚的流量甚少,100文一枚的不流通。铜元与银元的兑换率起落不定,每枚银元可兑换300~340枚铜元。本国银元又比外国银元兑换率略高一些。在银、钱并用时期,凡大宗商品的批发价、大件商品和贵重商品的零售价,均以银元为计价单位。零星的生活用品均以铜元为计价单位。民国35年发行新的铜辅币后,铜元多被销熔。
银角:又称小洋,有5角、2角、1角、5分4种。
镍分币:民国25年中央造币厂铸造,有5分、l0分、20分3种,正面为孙中山头像,背面为古代布币图案,并有“民国二十五年”字样。
铜分币:民国25年中央造币厂铸造,正面分别为孙中山像或12角圆形图,背面为古代布币图案,有半分、1分、2分3种。
合肥市流通金属辅币新中国成立后,在合肥发行过金属币和纪念币。1957年12月1日第一次发行的金属辅币,有1分、2分、5分铝铸币。1980年4月发行1角、2角、5角铜锌合金铸币和1元铜镍合金铸币。此币发行后很快为民众所收藏,在市面上流通极少。纪念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流通性纪念币,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币,国际儿童年、国际妇女年、国际和平年纪念币,还有体现中国民族传统的生肖系列纪念币等。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纸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