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的古驿通信可追溯到元初。至清嘉庆年间,庐州府至各县间有干线驿站11处,马(差)夫371人,驿马332匹。合肥县驿配备的人、马占全府7成以上。县境干支线驿路、铺递路线共有52条,长达430公里。清代,安庆府至江宁府(今南京)和顺天府(今北京)的驿道均通过合肥,金斗驿为其重要腰站。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清(国家)邮政正式开办。由安徽省芜湖海关兼办的邮务办事处改称大清邮政官局,并设有全国独立的邮界(邮政总局)。受其辐射的影响,清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庐州府邮政局正式设立,这是省内继芜湖、大通、安庆之后的第四个邮局,为合肥近代邮政之发端。光绪三十年(1904),合肥县村镇相继开办的邮政代办局(所)有26处。其基本业务有信函、包裹、汇兑等。宣统三年(1911),合肥境内邮政局(所)已达32处,约占全省18%。包裹、汇兑以商界寄交为主,信函以官府交发为多。平民百姓因生活穷困,除邮寄少量平安家信外,其他用邮极少。
民国元年(1912),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国民政府决定废府州为县。因邮政为外国人掌管并自成系统,故邮局仍沿用府州旧称,只是将庐州府邮政局改为邮务局。邮务局先后开办代售印花税票、平快函件、代订代购刊物图书、简易人寿保险业务。
民国27年,日军侵占合肥。合肥邮局奉令先期撤退,在歙县改建合肥邮局办事处兼皖南第二准备局(不久并入屯溪邮局)。同期在合肥县城西乡后方县政府所在地新设南分路口邮局。次年,根据交通部“只要敌人不公开干涉就维持下去,保持与后方通邮”的容忍政策,合肥邮局部分留守人员租房作简单复邮,只售邮票,不办投递,邮件由群众查认自取。直到民国29年,合肥邮政业务才全面恢复。
民国31年,合肥邮政分属两个系统:
一是国共两党控制区。该区原有三河、梁园2个二、三等局,后陆续增设南分路口、雨农集、众兴集等3个三等局(均属今肥西县境),罗家疃(今肥东县境)军邮联络站,133军邮局(驻梁园)。各局(站)统属安徽邮政管理局(后方)办事处(先驻立煌,后迁霍山)和邮总第十一军邮总视察段管理。战时,省内、省际8条秘密军邮路线有2条起经合肥。
另一块是沦陷区(日、伪占领区)。该区有合肥、长临河二、三等局2处,另有城乡代办所(柜)16处。各局(所)属日、伪控制的安徽邮政管理局(驻安庆)管辖。沦陷初期仍执行中华邮政一整套规章制度,邮政业务量及收入大幅度下降。民国32年,日、伪强行接管邮总驻沪办事处后,对沦陷区邮政干预增多,先是限制皮革、医药包裹邮寄后方地区,后又停兑后方邮局开发的汇票。这一时期,通邮内容仅限信函和小包邮件。合肥沦陷区与国共两党控制区往来的邮件只能在东边柘皋,南边化子岗,西边官亭,北边梁园4个点,由身穿绿色马甲和肩背邮袋标志的邮差交接。
日本投降后,安徽省政府迁驻合肥,先后恢复和新辟合肥至安庆、六安、裕溪口、蚌埠、巢县、立煌(今金寨县)、水家湖等7条公路委办邮运线,其中水家湖委办汽车还接转水蚌铁路线邮件。同时,合肥至芜湖、三河定期的江湖水路邮运班次继续保持。同年,合肥至界首集特长旱班邮路开通,疏通了去皖北与邻省的邮路,也是省内战后最长的步班邮路。合肥邮局作为省内票款准备局、公务电报承转局、邮袋调拨局、邮件转运局之一和全省唯一的包裹资费(测算)中心局,地位日趋重要。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再次挑起内战。中华邮政为扭转经济困境,在全国范围掀起“改良邮政运动”。民国36年,合肥邮局晋升为一等乙级邮局,增办了国内报值挂号函件,试发“区内试验函”,设立公众服务组(台),定期举办邮政民意测验,采取扑灭“死信”等措施,改善邮政服务。同年在城内省府门前建成第一座新式邮亭。民国37年,该局配备了第一部自行车和快信差专投快递邮件,还恢复开办了定额汇票、国内航空保价包裹等业务。
解放初期,人民邮政在维持“中华邮政”基本业务及规章的同时,致力于人民群众通信联系,传递驻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9兵团部与地方各级军政机构往来文件,积极为支前服务,为渡江战役服务。
建国后,合肥市邮政通信事业历经恢复、重建,几经调整、整顿,步入稳步建设、长足发展的新时期。
1950年1月,政务院批准“邮发合一”,报刊发行开始成为邮局的基本业务。当年合肥邮局开办“征询信函”、“快递小包”新业务,加快农村邮件报刊传递,确保土地改革运动的通信需要。1952年,开始贯彻、落实“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业务方针。1954年,战胜百年罕见的洪水和大风雪,保持市区和各毗邻市县的邮运畅通。1956年,开通了建国后省内第一条自办汽车邮路(合肥至安庆)。1957年,首次使用航空班机带运邮件,并先后对皖北(阜阳)、皖南(宣城)等地区实行空运、空投报纸,使省报当日到县。“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邮政部门受高指标的影响,追求“社社设局”、“队队通邮”,超越了自身能力,使积累减少,设备和场地难以更新改造。在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后,邮政经济开始好转。“文革”运动初期,邮政秩序混乱,邮件积压、损毁,事故、差错屡见不鲜。1971年(邮政分设后第二年),合肥邮局安装使用第一台包裹收寄机,试用自动售邮、售封片、售报机,试制和组装第一台两轮摩托车投入农村运邮。1973年,在第一条省际铁道邮路(裕溪口~徐州)上附挂邮政车厢并派出押运员。1975年开辟建国后首条省际自办汽车邮路(合肥~南京)。1977年,首批启用3台报纸捆扎机,结束手工捆扎报纸的历史。1978年开通合肥——北京铁道邮路(自备火车车厢),实现省到首都直接运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导下,邮政通信企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自1979年起,合肥邮局恢复收寄工业品包裹,开始办理收寄去台湾的信函;恢复集邮业务,开办了省内首家集邮门市部;恢复办理“代发广告”、“存局候领”业务,成立报刊零售调拨中心;全面推广质量管理,建立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在经营单位先后推行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1985年,正式实行局长负责制,开展创建标准化局(所)活动,还新办了国际特快专递业务。是年,合肥邮局所属邮政支局(所)共46处,职工1055人;邮路总长度3682公里,其中铁道邮路1640公里,汽车邮路1971公里(自办汽车占91%);委办航空邮路有6条,邮运汽车46辆,牵引拖挂车22辆,摩托车3辆,自行车300辆;收寄函件2946.8万件、包件24.4万件、汇票59.1万张,订阅报刊累计7539.2万份;邮政总收入501.2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5162元。
自1986年起,合肥邮局开办邮政储蓄、国内有声信函、国内特快专递、邮政快件等新业务。与此同时,首批信报箱群在西园新村生活小区建成使用,报刊制签微机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接着,合肥邮局接管了合肥地区机要通信业务,推行国际信函规格标准化,相继开通合肥——武汉、合肥——郑州省际自办汽车邮路,并启用6~10吨货车运邮。1990年,推行局所、班组优化通信作业组织管理;建成并启用省内首家全国邮政编码微机查询台。是年,合肥邮局所属邮政支局(所)有45处,职工1353人;邮路总长度3806公里,其中铁道邮路1107公里,汽车邮路1903公里;航空班机运邮路线11条;邮运汽车60辆,牵引拖挂车54辆,摩托车4辆,包裹收寄机10台,报纸捆扎机8台,邮件传递升降机4台,微机3台,邮政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当年收寄函件4152.6万件、包件51.2万件、汇票51.2万张,订阅报刊累计5266.2万份;邮政总收入1711.4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12724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概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