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管理机构
1956年6月,合肥航空站组建,站址在三里街机场内。站内设航空调度室,有气象、通讯、商务、机务等工作人员30多名。其调管范围:以三里街机场为中心,半径50公里以内的区域。1958年,合肥航空站辖新组建的阜阳航空站。1959年,民航安徽省管理处在合肥市成立,与合肥航空站机构合一,有50名职工,受民航上海管理处和安徽省政府双重领导。
1960年8月,民航安徽省管理处扩编为民航安徽省管理局(简称省局)。局内设办公室、会计室、机务组、商务组、场务组、通讯科,有职工70多名,辖合肥、阜阳、芜湖、屯溪4个航空站。1962年,改属民航总局和南京军区空军领导,并增设航行科。1964年,省局机务组扩编为机务队。翌年,增设运输科,撤芜湖航站,设安庆航站。1966年,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由徐州调驻合肥三里街机场,归省局代管。1969年,省局归属民航上海管理局和南京军区空军双重领导。同年始,省局实行义务工役制,民航全体人员着空军军装,一切规章制度军事化。1972年,省局按复退转业军人的有关规定,开始办理民航义务工退役复员和干部转业工作,并增设后勤处。1977年省局迁址骆岗机场。1980年3月,受民航总局和安徽省政府双重领导。自3月18日起,按照上级指示,将义务工役制改为固定工制,并向社会招工。翌年,第十四飞行大队组建运输飞行一中队,承担3架伊尔—14型飞机的航班飞行任务。同年,省局将所属的安庆航站撤销。1983年,省局内设16个科室机构,下辖屯溪、阜阳航空站、第十四飞行大队。1984年,增设调研室、职教科、服务公司、机场管理委员会,撤销后勤处。
1985年,省局内设纪委、政治处、工会、调研室、团委、公安分处、科教科、计划劳资科、安全检查科、生产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财务科、航行训练科、通讯导航科、机务科、运输服务专业科、物资设备科、修建科、航材科、机场管理委员会、服务公司等21个职能部门;下辖2个航空站和第十四飞行大队;有职工583名,其中空勤133名,地勤112名,通讯导航60名,航空气象31名,场建维修63名,公安保卫16名,航空油料供应25名,其他人员143名。全年完成客运量23411人(次),货运量49.61万公斤,运输营收208.5万元,亏损230.27万元。1987年省局有职工718名(含各类工程技术人员467名),其中空勤人员128名,地勤人员172名,通讯导航72名,指挥调度17名。年完成客运量64638人(次),货运量108.15万公斤,是自1957年通航以来的最好实绩,分别比1985年同期增长1.75倍和1.18倍。
指挥调度
1965年,合肥航空站调度室有2名调度人员。在简陋的指挥塔台上,调度员用无线电特高频、中频收发报机和几条市话线路,负责指挥管制以合肥三里街机场为中心、半径50公里区域内的飞机滑行、起飞、降落等一切飞行活动,严格把好“接收、放行、指挥”关。1957年,合肥航空站增设通讯、气象部门,建立收、发报台,改建指挥塔台,配备2名报务员,用2部401型收讯机,靠人工(电键、耳机)拍发无线电通信电报。1960年,收发报台增添2台国产7512型收信机,2部804型予行发大器,1部203型予行放大器。1961年,机场指挥塔增添2套TC5型中波收发报机,2套美国产ARC—3型超短波收发报机,1套苏联产3m型收发报机。1962年,机场为指挥调度人员增配了塔台车,在机场天气复杂的情况下,使指挥人员可驶抵起机线实地指挥。1963年,航行调度室使用可遥控的超短波收发报机与飞行员联络。1964年,机场安装2台国产648型信标机,建起信标台。1965年,增设100瓦超短波特高频收发报机1台。1977年12月,建于机场跑道南端的南近、南远归航台,安装国产100F型(功率100瓦)长波机、GH—500C型(功率500瓦)长波机,QTE—10型汽油机各1部。建于机场跑道北端的北近台、北远台、北超远台,分别配有国产GH—500C型长波机等各种型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共15部。指挥塔台配有控制桌,设有对讲机、电话小总机、超短波设备、扩大器气压高度表、风向风速仪、望远镜、信号栓、自动录音等设备。调度室配有直通各机场的专线电话和自动录音设备。1978年,航行科增设了领航室,并在机场东北端建起拥有15部国产各种型号、不同功率报站发射机的发报台;在机场跑道终端建起2座固定塔台取代了塔台车;在机场西南方建起雷达站。雷达站使用513型雷达,负责监视、引导航线飞机,测定各类飞机距骆岗机场的距离和方位。是年底,合肥民航正式担负区域指挥调度任务,担负管制自沙沟经徐州、薛镇、宣城、屯溪、景德镇、黄梅、阜阳、虞城至沙沟之间的航空区域。1980年,因雷达站513型雷达使用频率干扰了安徽电视台4频道的节目收视,故将其移到天津张贵庄民航机场。
1985年,领航室改为航空资料情报室;指挥塔台装备了4台PCny特高频收发讯机,3台7512型收发讯机,2台222型收发讯机。20名指挥调度人员,大都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或天津民航机械专科学校,他们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练,都能出色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1987年,省局投资110万元,从美国进口了单方向服务仪表着落系统。使用该系统可在天气复杂的情况下,保证飞机安全着陆。除此,机场收发报台还配备了电子电传机,淘汰了使用人工(电键、耳机)发报的无线电报机。
勤务保障
1956年,合肥航空站无通信导航及其他勤务保障设施。航空油料由民航上海管理局供应,合肥航空站机务部门代管,三里街机场派车装运,然后卸入油库规格为47×3×50立方米的油罐。加油时,工作人员用小板车推油桶到飞机下用手摇泵往飞机上加注油料。1957年,站里建立气象哨。翌年,建起四级气象台。气象台配有13名工作人员,设气象观察、预报、报务、填图、探空5个业务项目。机场3名油料员开始使用油车装运航油。1959年,机场建立发报台,负责发合肥航站的气象预报。
1960年,合肥航空站设通讯科。科下设收、发报台。1967~1969年,机场新建500平方米的航油储存库1座,并将油料员增至10人。1973年,合肥民航计有80多名通信导航人员。1977年,三里街机场气象台升格为二级,并迁至骆岗机场,安装了711型测雨雷达和62甲型单边带接收机。是年国家投资830万元,在骆岗机场兴建了1座油库。油库占地面积80777平方米,库内有25个油罐,总容量为11145立方米,可储航空煤油7626吨、航空汽油600吨,是民航上海管理局系统内的第二大油库。油库化验室,除辛烷值测定项目外,对其他油质项目均可进行化验检查。1978年,机场装备200门双席供电交换机1台,并建起无线电维修组,成立了机场保障场务队(30余名工作人员)。
1980年,骆岗机场油料供应人员增至15名。3月15日前,机场所需油料由南京空军后勤部申请供应计划,油费由民航总局统一与军委空军后勤部供应部门结算;3月15日后,由省局申报计划,向石化部门订货购买。1983年,省局组建修建科。科下设3个分队:一分队负责养场、机械维修和绿化工作;二分队负责水暖和配电站工作;三分队负责木、瓦、油漆、金加工、电焊等场务保障工作。1983年在民航总局及民航上海管理局对民航油料供给系统4个项目的检查评比中,骆岗机场油库荣获3项全国第一。
1985年,合肥民航有航材管理人员11名。绝大多数的航材购自中央所属的220多家企业。机场安装了4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建立了较为广泛的通信网。机场气象台固定发报范围包括北京、腾县、商丘、沙沟、宿州、阜阳、蚌埠、寿县、南京、六安、合肥、含山、上海、山村、宣城、黄山、屯溪、祁门、景德镇、黄梅、安庆、岳西、武汉、成都等30余个站。机场地面勤务保障门类包括机务维修、通信导航、航空气象、油料供应、场务保障、间接保障(航空器材、机动车辆)等。机场有勤务保障人员454名,其中工程机务112名,通信导航60名,航空气象31名,航油供应25名,场建维修63名,其他人员163名。
1987年,骆岗机场勤务保障人员有488名,其中工程机务132名,航空气象45名,机动车辆及运输人员87名,通信导航74名,航空油料及航材供应35名,其他人员115名。
飞行安全管理
1957年1月,合肥民航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指示,把飞行安全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开始对客、货空运进行安全检查。1958年,贯彻执行中国民航总局发布的《关于确保飞行安全的命令》,逐一落实《命令》对思想、技术、调度指挥、气象、机务、通讯等工作提出的14条要求。1965年,建立了领导干部值班制度。至1969年底,三里街机场先后成立了绝对保障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贺龙、邓小平、谭震林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乘专机来合肥的安全飞行、安全起降和专机警卫工作领导小组。该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专机安全保障和警卫方案,参加专机试飞,组织检查各部门工作。
1981年10月,骆岗机场公安分处成立,处下设派出所。其职责是会同省局商务运输部门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旅客售票、验证、登机手续,并对旅客的行李及托运货物进行安全检查。1982年,民航第十四大队二中队因安全飞行18年,而荣获中国民航安全飞行奖杯。1983年,机场执行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规定乘坐民航班机的国内旅客必须持县(团)级以上机关主要领导人签字的专门介绍信,购买机票必须持单位财务支票而不是现金;外宾购票必须持有效证件。旅客登机前,由机场公安人员查验机票、登机卡片、身份证(护照)和行李物品。是年,武警安徽省总队组建骆岗机场安全检查站,购进了美国产X光检查仪和国产安全门设备。12月,刚刚成立的合肥民航安全委员会即严格执行民航总局的规定:空勤组成员思想、技术、身体不符合飞行条件时禁止飞行,天气不符合飞行条件时禁止飞行,飞机、地面导航等设备有故障时禁止飞行。翌年,合肥民航成立监察科,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骆岗机场管理委员会,共同做好民航客、货运输安全工作。
1985年,合肥民航奉命取消国内乘客乘飞机需持县(团)级以上机关介绍信及财务支票购买机票的规定。8月7日,民航成都管理局第七飞行大队B—2418号波音—707型客机因故需在骆岗机场紧急降落,机场在20分钟内即做好迎接飞机紧急降落的各项准备工作,使飞机按照指令安全着陆。至1987年,在合肥骆岗机场安全起降的有李鹏、万里、李德生、张劲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有出席中共党代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代表团的专机。是年,合肥民航共检查出发、过境旅客43843人(次),检查行李物品108207件,发现其中证件手续不符的有94人,查出的危险物品有433件。
附1:英雄机组
1980年1月5日,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5548航班662号机组,驾驶伊尔—14型飞机执行合肥——屯溪——杭州——上海航班的飞行任务。15时20分从上海返航飞至杭州——屯溪上空时,一歹徒持手枪突然闯进驾驶舱,图谋劫机飞往台湾。机长仪维海临危不惧,驾机仍按预定目标继续飞行,不幸被歹徒开枪击中而光荣牺牲。机组其他人员英勇机智,与歹徒周旋斗争,终使歹徒毙命,取得了反劫机斗争的胜利。17时55分,飞机安全着陆于浙江陆桥军用机场。1月15日,国务院追授仪维海为反劫机英雄,记特等功;仪维海机组被命名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
附2:飞行事故
1963~1984年21年间,合肥民航计发生10起飞行事故,其中里—2型飞机1起,运五型飞机9起。以原因分,属机组过失8起,机械故障2起;以等级分,属一等事故1起,二等事故4起,三等事故5起。
1963年夏,民航上海管理局一架里—2型飞机,飞北京——合肥——上海航线航班。在合肥三里街机场进场着陆时,机组人员忘记放飞机起落架;机场调度指挥亦未发现飞机未放起落架,没有尽到责任。致使飞机肚皮擦地落下,飞机损坏,造成三等飞行事故。
1967年7月1日6时58分,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的一架运五型8087号飞机,在浙江长兴县担任灭松毛虫飞行作业任务中,误将山脊最低处340米高判为270米高。该机采取300米高度进入,并过早地减小油门,降低速度,当发现不能超越山脊而加大油门拉升时则为时已晚,于7时零1分撞在马鞍山凹部距山脊1.4米处起火。机上人员烧伤,造成二等飞行事故。
1971年6月14日,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三中队一架运五型8104号飞机,在浙江宁波地区飞行。因机械故障,发动机冲压机匣部扩散器的40个螺钉全部松动露出,使冲压叶轮被打坏。其中有两个螺钉脱落经扩散器叶尾进入第6、8气缸,将前排电嘴打坏,致使两个气缸不工作,发动机严重抖动。该机只好场外迫降,造成三等飞行事故。
1972年2月,第十四飞行大队三中队的一架运五型飞机到安徽寿县执行农业飞行作业任务,在寿县机场着陆时,由于刹车过猛,飞机反扣过去,造成三等飞行事故。
1975年3月30日,天气良好。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的一架运五型8091号飞机,到安徽当涂县横山林场执行灭松毛虫飞行作业任务。飞机于14时23分起飞,14时40分到达作业区。机组未看到设在山顶做引导用的红白旗,只看到白信号旗。此时飞机由副驾驶操纵。该机顺白信号旗由西南向东通过作业区,180度回升;当完成第一次作业右转拉升时,机长才发现西头山上的红白引导旗和烟火,旋即从副驾驶手中接过操纵杆,亲自操纵左转并上升到200米后,又右转继续爬高,想通过红白旗引导进行作业。但红白引导旗设在380米高的口袋形山谷的顶端。当飞机进入山谷的外口时,副驾驶发现前面的山高于飞机,认为飞过去有困难,即将油门变距杆推到最大(机长认为能飞过去)。当飞机进入山谷时,机长才意识到无法脱离这一险境,即推油门变距杆,并带杆改向右前方的凹形山梁飞去。在飞机接近山梁即将撞山的瞬间,机长放下襟翼才勉强超越山梁。但因上述动作造成飞机失速下跌,左下翼与山顶相撞,左轮触地,又跳起向前冲出7、8米,右起落架被撞坏,左起落架被折断。由于前冲惯性使飞机急剧右转180度,因而使飞机在顺山坡下滑26米时才停住。虽人员安全,但飞机报废,造成二等飞行事故。
1977年6月17日,第十四飞行大队运五型8107号飞机,在南昌向塘机场执行向奉新县小兴区空投物资任务中,因航行天气低于飞行标准,机组要求将原计划由承修、靖安、安义至奉新航线改为经高安去奉新。经批准后,飞机于10时15分由向塘机场起飞,想目视锦江飞越高安,但因航行天气不好,等飞行高度低到100米时,才断续能见地面。加上此时是洪水泛滥期,地貌改变,误将另一条与锦江夹角15~30度的小河判作锦江,
致使飞机偏航20公里,在断续能见之中绕飞寻找高安时撞山失事,造成机毁人亡的一等飞行事故。
1981年6月26日,第十四飞行大队一架运五型8104号飞机在浙江江山县执行灭松毛虫任务。飞机于8时在衢县机场起飞后,因8号作业区风大颠簸而改去18号作业区。8时40分钟飞机到达作业区后,机组人员打算以高度800米通过。由于此时喷药设备故障,右座去检查设备,左座去拉升飞机,而使飞机误人口袋形峡谷,于8时50分撞在江山县的一处山坡上,造成二等飞行事故。虽人员安全,但飞机报废。
1984年7月20日,第十四飞行大队的一架运五型8110号飞机在黑龙江省尘山基地由西向东起飞后约1分钟,因飞行员操纵不当,使飞机在距跑道头约1.5公里处坠毁,造成2人重伤的二等飞行事故。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