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南淝河与其支流四里河、二里河、板桥河水流汇集,径穿市区,注入巢湖,通达长江。历史上,此河一直都是合肥主要的水路运输干道。战国时期,有水运繁昌的白渡港。秦汉时期,是江淮之间重要的水路通道,设有二里港。《史记·货殖传》载:“合肥受南北潮(湖),皮革、鲍、木输会也。”表明合肥向南通巢湖达长江,向北连瓦埠湖通淮河,水路贯通南北,沿途物资丰富,水运十分便利。三国时期,合肥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上交通,成为魏、吴逐鹿江淮的必争之地;吴舟师进攻合肥就多达11次。
隋唐时期,周围各县的漕粮大都通过合肥水路运抵京师。唐贞观年间(627~649),右武侯尉迟恭在“故城东南六里,淝河南岸岗阜”筑“金斗城”。流经城北的一段淝河改名为金斗河,河畔兴起了小史港,交通便利,贸易兴旺。
宋元时期,成批的物资通过合肥水路运转。南宋乾道七年(1171),淮西帅郭振屯守庐州,实施了“截金斗城之半”,“跨金斗河,拓其北”的宏伟规划,将金斗河、逍遥津、包河、凤凰桥四水围入城内,与南淝河航道并网相连,舟楫相通。
明代,合肥是江淮之间重要的漕运转输地。永乐十八年(1420),庐州府所辖的合肥、巢县、无为、庐江、舒城、六安、霍山、英山8州县的赋粮和其他物资,大都从合肥水路转运京师。各县所产的贸易商品,如粮、油、棉、竹木、桐油、茶、麻、皮革、家禽、家畜以及矾、铁等矿产品,也大都经过合肥水运集散。正德七年(1512),庐州知府徐钰因惧农民起义军从水路攻进合肥城池,下令封闭西水关,切断城内河流的水源。穿城而过的金斗河改道,船只不能直达城内,原小史港废,港埠顺南淝河自然坡岸南移。万历十七年(1589),合肥知县胡正享于城东门外主持建筑王公闸,蓄水利于船舶航行。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庐州知府王成主持修复王公闸,蓄水便利水上运输。光绪二十四年(1898)芜湖利济轮船公司的小火轮首次开通合肥——芜湖客运航班,从而结束了合肥有史以来都是木帆船运输的历史。后因津浦铁路建成通车,长江航线敞开,芜湖、安庆、蚌埠迅速崛起,合肥水运较之往昔的地位有所下降,码头变成了小区域性的货物集散地。
民国时期,随着淮南铁路通车和公路汽车运输开始,合肥水路运输日渐萧条。特别是日本侵略军占领合肥期间长期实行水上封锁,使民间水运业几乎断绝,一些民船被日军破坏,不少民船因长期不给使用而腐烂。抗日战争胜利时,民船数量比抗战前减少了71%。民国35年(1946)后,民间水运稍有恢复,却常遭受国民党军警和湖匪的掠劫,致使参加水运的船只仍然稀少。
1949年1月合肥解放后,战勤司令部即组织民船和民工,运送兵员和军用物资至长江北岸,为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做出了贡献。
从1950年起,水运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营合肥轮船营业部和合肥航管站先后成立,受帮会控制的船行被取缔,各种形式的运输船队组建。过去那种靠扬帆、撑篙、摇橹、背纤进行驱动的单一的小吨位的木质帆船,逐渐被机械驱动、航速快、吨位大、可拖带化编队的钢质或半钢质船舶所取代。浆砌块石码头、仓库、堆场逐步取代了自然岸坡,各种装卸机械流水作业,使运量及效率大大提高。80年代,合肥市航运公司船厂不仅能中修、大修各种船舶,而且还能自行建造100吨级钢驳和135匹马力钢质拖轮。这一时期,尽管公路、铁路、民航运输发展迅速,水运占各种运输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水运综合实力仍然保持适度的增长:合肥港货物吞吐量年均递增15.8%,客运量年均递增13.5%。1985年,其旅客发送量是1952年的64.4倍,占当年四大运输业总量的0.82%;货物吞吐量是1952年货物吞吐量的143.8倍,占当年四大运输业总量的26.8%。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节 航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