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4年,军政当局调军工修筑合肥经店埠达梁园公路,边修边通汽车。
民国16~23年,省建设厅和省公路局等单位组织力量,在驿道的基础上陆续修建合肥—六安、合肥—浦口、合肥—安庆、合肥—蚌埠和杨小店—桃溪等5条总长209.3公里的公路。其中合六、合浦、合安路,于民国18年11月被国民政府分别定为京藏线(南京—庐州—六安—拉萨)、京滇线(南京—庐州—安庆—昆明)之一段。民国27年,为阻止日军侵进,省政府饬令有关部门将能通车的公路彻底破坏。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合六、合浦、合安、合蚌等公路经过修整恢复通车。1949年1月,合肥辖段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88公里,系单车道,属砖头、瓦砾、碎石铺筑的简易砂土路面(部分为土路面)。这一时期的公路弯道多,坡度陡,标准低,连较好的合六、合安公路也只能是逢晴天勉强通车。
1949~1952年,因支援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和治理淮河运输的需要,有关部门对合六、合安、合浦、合蚌及杨桃路进行整修,使其达到了晴雨通车的要求。按照“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方针,至1958年新建了合肥—裕溪口、合肥—寿县等干线公路;修建了上派—周老圩(农兴)、店埠—六家畈、梁园—界牌、合肥—造甲—庞谷堆、曹庵—水家湖—朱巷、上派—三河、严店—丰乐、王拐岗—高刘、环湖东路、桥头集—长乐、二十埠—四十井、吴山—炎刘和金家岭—黄山集等乡村道路(多为土路);建成了围绕市区的一环路;将合六、合安、合裕3条主干道出入口路段,拓宽改造成双线行车道(泥结碎石路面)。
1963~1965年,公路部门在主要干、支线公路上陆续铺筑沥青、渣油表处路面,改善公路路况。1966~1973年,公路建设速度缓慢,每年仅修建、改建1~2条公路。
1974年,全省第一段一级公路——合裕路合肥市郊4公里路段建成。其后,陆续新建的道路有合肥——双墩、青春——文集、杜集——隆兴等22条县、乡公路和企、事业单位的专用公路。由于缺乏严密的总体规划和经费不足等原因,上述公路多数工程技术标准偏低,质量较差,难以适应交通量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交通部门于1975年移线改造了合肥—六安公路,使其超过国家二级公路标准。从1978年开始,省、市政府及交通公路部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以合肥市为中心的6条主要干线公路及一些支线公路,按照国家规定的线路标准进行改造。1981年国家计委、经委和交通部划定,东西走向的上海—合肥—伊宁和北南走向的烟台—合肥—汕头公路分别为312、206国道。1984年,合肥市郊区和肥东、肥西、长丰三县贯彻执行“国家补贴,地方自筹、群众投劳”和“民需民办”的方针,发动民工建勤140多万个工日,完成土方157.5万立方米,按四级路标准改建或新建了响导—赵亮、高刘—高店、双墩—夏店、卫乡村—关镇等42条、计344.9公里泥结碎石路面的乡道;修建了省外贸学校等单位3条、计9.5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专用道。1985年公路改造和建设的步伐加快,合肥—芜湖、合肥—淮南、合肥—安庆、合肥—蚌埠公路大规模拓宽取直改造工程先后竣工。至年底,辖区内共有177条(段)晴雨通车公路,总长1529.31公里,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1公里。其中国道4条(段)(222.08公里),省道5条(124.6公里),县道32条(551.43公里),乡道103条(518.5公里),专用道33条(112.7公里)。在这些公路中,一级路8.85公里,二级路121.66公里,三级路130.6公里,四级路1187.4公里,等外路80.8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0.58%,7.96%、8.54%、77.64%和5.28%。以路面等级分,高级(水泥混凝土)路面28.6公里,次高级(黑色碎石、渣油和沥青表处)路面476.61公里,中级(泥结碎石)路面1024.1公里,分别占里程的1.87%、31.17%和66.96%。另有乡村晴通雨阻的土公路(机耕路)532条,计2347.3公里。上述公路,线多面广,对沟通城乡之间和乡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改善偏僻地区交通不便的状况,提高车辆分流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至此,以合肥为向外辐射中心,以一、二级公路为主骨架、干支线纵横相连的合肥地区的公路网初步形成。
合六路
合肥—六安公路,横穿皖西微丘地带,是合肥通往大别山区和河南、湖北等省的运输动脉,为312国道(上海—合肥—伊宁)之一段。
清康熙年间,自庐州府治西平门(今大西门)起,有驿道经三里庵、三十里岗、小蜀山、官亭、半个店、金家桥至六安州治(今六安市),总长180华里(90公里)。经过演变,至民国16年,合肥至六安“有汽车路”。民国27年,此路毁坏。民国34年11月修复,晴天勉强通汽车。1950年,此路东起合肥孝肃桥(今芜湖路桥),西至六安小东门,全长84公里,有木桥18座,石拱桥1座。其中合肥辖区路长59.2公里(六安辖区路长24.8公里,在五十大庙分界),有木桥9座,石拱桥1座;路基宽5~6米,路面宽3米。日交通量30~40车次,高峰时近100车次。行车时速7~10公里。
1952年以后,公路建设部门改大铺头至五十大庙路段3米宽的砖头瓦砾简易路面,为晴雨通车的5.5米宽的泥结碎石路面;改农学院至大铺头(下称农大段)7.2公里路段,为路基总宽30米、中间有明沟分隔带的左右各宽5.5米的泥结碎石双行车道(老路段废弃)。1965年全省第一段双车道渣油表处路面——合六路农大段建成,用资250.5万元。
1974年,大铺头至六安段日均混合交通量近3000车次,路窄、坡陡、弯多的状况亟待改变。省、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抛开老路,大规模另辟新线。市辖段工程于1975年11月动工,1979年4月竣工(六安辖段已先期竣工)。建成后的新线路与老路相比:路基宽由7.5米增为20米,行车路面宽由5.5米增为9米,弯道由443个减为16个(平曲线最小半径由15米改为600米,不含市区内5个弯道),最大纵坡由9%降为4.5%。此路有永久性桥梁18座,设计荷载汽车—20级、挂车—100级(以下此单位省略不注),途中285道涵洞与路基同宽,较老路里程缩短3.73公里,总造价为1210万元。该路的路基宽度、弯道半径、视距等三项指标都超过了国家二级公路的标准。
农大路段是市区西部的出人口,1980年日均混合交通量已达8514车次,车辆在此经常阻塞。省、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此段按一级公路标准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并分期施工。是年10月15日先动工改建农学院至五里墩(105医院)1.4公里路段。改建后路基总宽不变,路中分隔带为2.8米,左右行车道各宽11.1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层厚22厘米,石灰土基层厚30厘米),两侧水泥预制块人行道各宽2.5米,并埋设了下水道。1982年7月5日交付使用。1986年11月按城市主干道三块板式标准,改建五里墩—大铺头6.37公里路段。改建后路基总宽60米,中间上下行6股快车道宽22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层厚24厘米,粉煤灰、石灰基层厚30厘米),两条快慢车道分隔带各宽3.5米,两条慢车道各宽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层厚18厘米,粉煤灰、石灰基层厚18厘米),两边绿化带各宽4.5~7.5米,两旁水泥混凝土人行道各宽2~5米;七里塘纵坡由6%降为2.1%。两期改建共用资2447.97万元。1987年冬季高峰期日混合交通量达1944车次(五里墩点),行车时速18~40公里。
合六路经过两次大的改造之后,公路管理部门计程起讫由合肥孝肃桥至六安公路局(十字路口),全长80.07公里,其中合肥辖长56.03公里(含孝肃桥至农学院5.5公里市区道路);沿线与环城铁路专用线(十里庙处)立交,与合淮、王高、上小、官山、杨桃等15条公路子交。交通运输部门计程起讫合肥汽车站——六安汽车站,全长79公里;起经市区明光路、蚌埠路、寿春路、蒙城路、安庆路、环城路、蜀山路等路段。
合浦路
合肥—浦口公路,横穿皖东微丘地带,是合肥通往江苏、上海等省、市的运输动脉,为312国道之一段。
清康熙年间自庐州府治威武门(今大东门),经店埠、西山驿、柘皋至巢县有一条驿道。民国14年、17年,此道经军工和省建设厅开筑修建,于民国19年始通汽车。民国22年省公路局修通合肥经柘皋、巢县、含山、和县、乌江至浦口公路。民国27年此路被毁坏。民国36年9月修通合肥经柘皋、全椒至浦口公路,晴天可通汽车。民国37年底,国民政府军队撤退时将路基、路面和部分桥梁破坏,此路不通汽车。1950年此路西自合肥孝肃桥东至南京浦口(今浦口公园),全长174公里,有桥梁2座;路基宽7.4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其中合肥辖长34.4公里(巢湖和滁县地区共辖长139.6公里,在东山口分界),有木桥8座,石拱桥1座。后经整修,于1954年实现晴天通车。
1956~1972年,省、市公路部门将合肥辖段二十埠至东山口路段,进行了两次大整修。先改3米宽简易路面为5.5米宽的泥结碎石路面;后将全段改建为路基宽9米、渣油表处路面宽6米、最大纵坡3%、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的四级路。沿途8座永久性桥梁设计荷载均为汽车—13、拖车—60。
合肥—店埠段,是合肥东部出入口路段。东端连接合肥——蚌埠、店埠——高亮、店埠——忠庙、店埠——白龙,西端连接东七里站——众兴等干支线公路,运输量大。省公路局决定老路线不变,再新建一条平行于老路且与店埠镇、二十埠分别相接的二级标准水泥混凝土路。新路于1975年动工,1986年元月交付使用。全长10.2公里(取直后比老路段缩短900米),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面层混凝土厚22厘米,基层自下而上为17厘米厚片石、8厘米厚泥结碎石和20厘米厚石灰土),最大纵坡2%,平曲线最小半径1500米;5座永久性桥梁,设计荷载汽车—13、拖车—60、挂车—100。1985年日混合交通量高峰期6426车次(店埠点),行车时速30~45公里以内。
合浦路几经整修和改造之后,公路管理部门计程自合肥孝肃桥至浦口公园,全长173.1公里,其中合肥辖长35.7公里(含孝肃桥经芜湖路、明光路和蚌埠路至二十埠6公里市区道路);沿线有2处(市三里街、肥东县二十埠)与铁路线立交,并与阚(集)桥(头集)等6条公路平交,有永久性桥梁34座。汽车运输部门计程自合肥汽车站至南京(中央门)汽车站,全长184公里,起经市区明光路、蚌埠路、二十埠等路段。
合安路
合肥—安庆公路,纵贯江淮南部微丘地带,是合肥通往皖南地区及江西等省的运输动脉,为206国道(烟台——合肥——汕头)之一段。
清康熙年间,自庐州府治德胜门,经派河、舒城、桐城、高河埠、十里铺至怀宁县城(今安庆市)有一条驿道。民国17年,省建设厅沿原驿道修筑合肥至舒城土公路段,继而逐段改造。民国21年,全路通车。民国27年,此路被毁坏。民国34年11月修复,晴通雨阻。据1950年实测,北自合肥茶亭(今芜湖路西端),南至安庆汽车站(小东门),全长185公里,路基宽6~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3.5米。其中合肥辖长42.8公里(六安和安庆地区共辖长142.2公里,在桃溪桥北头分界),有木桥9座,石台木面桥1座;日交通量20~30车次,高峰时近100车次,行车时速20~30公里。
1958年,市西南郊被辟为工业区,因运输繁忙,故将芜湖路西端至南七兽药厂4公里路段沿老路增建了一条复线,成为路基总宽26米、中间2~6米宽绿化带、左右各宽5.5~6米的泥结碎石路面行车道。1963~1964年,将兽药厂——桃溪桥38.8公里路面,由3~3.5米宽改建成5.5米宽的全省第一段沥青表处路面。1966年又将芜湖路西端至南七兽药厂复线路段合并(路基总宽不变),建成沥青渣油表处宽16米的一块板式一级路段。
1975年,因合安路南郊出入口路段日交通量达2000车次,省革委会决定对其进行改造。施工中辟兽药厂至二轮窑厂(今合肥窑厂)3公里路段为路基宽18米、渣油表处路面宽15米,拓二轮窑厂至桃溪桥35.8公里路段路基宽12米、渣油表处路面宽9米,此工程于1979年9月竣工。
1985年,因合安路日交通量达6439车次(南七点),省人民政府决定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市辖段工程于5月动工,将合肥窑厂——肥光小学8公里路基拓宽为23米、渣油表处路面拓宽为17米;将拓馆驿——桃溪桥21.5公里路基拓宽为18米、渣油表处路面拓宽为12米。1988年11月竣工后,其最大纵坡4%,平曲线最小半径400米,涵洞124道,7座永久性桥梁设计荷载汽车—20、挂车—100。
合安路经多次整修和改造后,公路管理部门计长自合肥芜湖路西端至安庆汽车站(小东门),全长184公里,其中合肥辖长42.8公里(含芜湖路西端至南七兽药厂4公里市区道路);全段与1处铁路专用线和10条公路平交。汽车运输部门计长自合肥汽车站至安庆汽车站,全长188.3公里,起经市区明光路、蚌埠路、芜湖路和金寨路等路段。
合淮路
合肥——淮南公路,纵贯江淮北部微丘地带,是合肥通往两淮(淮南市、淮北市)煤炭基地及河南、山东等省的运输动脉,为206国道之一段。
清光绪年间,自庐州府治拱辰门(北门)始,有驿道经熊家店、罗家集、下塘集、车王集、庄墓桥、史院集、朱家集至寿州(今寿县)。1955年交通部门始建合肥(双岗)——岗集——吴山——瓦埠长68公里公路(其中双岗——钱小店路段与原驿道走向基本一致)。1957~1959年又先后建成寿县——大孤堆——庄墓——钱集68公里公路(其中徐庙——庄墓路段与原驿道走向基本一致),吴山——杨庙——庄墓35公里公路,大孤堆——洞山15公里公路。由上述4条路(段)构成的合肥——淮南公路,其走向是合肥(双岗)——岗集——吴山——杨庙——庄墓——曹庵——大孤堆——淮南(洞山),全长106公里(合肥辖长103公里,淮南辖长3公里,在金家岭分界),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日均交通量200~300车次,限行车时速25~30公里。
1966~1982年,此路经多次改建、整修,改3.5米宽的泥结碎石路面为6米宽的渣油表处路面,将路基拓宽为8~11米。其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大纵坡6%,较先前缩短里程1公里。与此同时,将十里庙至岗集(西郊环湖东路)改建成合淮路出入合肥的分流路。路长11.9公里,路基宽12米,渣油表处路面宽9米。
1985年,因此路日交通量达2650车次,加之弯道多、路面窄、强度差、事故多,省、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其拓建。是年7月至次年6月,合肥辖区内的岗集——金家岭路段,被改建成路基宽18米、渣油表处路面宽9米、平曲线最小半径100米的有385道涵洞和15座永久性桥梁的二级标准公路。1987年夏季高峰期日混合交通量3259车次(舒大郢点),行车时速25~45公里。
合淮路几经改造之后,路况标准提高,较原线缩短里程2.5公里。公路管理部门计程:主干道自十里庙起经岗集至淮南安成铺,全长99.4公里(合肥辖长96.4公里);主干道自市区西农学院起,经合六路、十里庙、岗集至淮南安成铺103.9公里(合肥辖长100.9公里);分流道自市区北阜阳路桥起,经双岗、岗集至淮南安成铺104.2公里(合肥辖长101.2公里)。公路运输部门计程自合肥汽车站至淮南田家庵汽车站,长112公里(合肥辖长106.7公里),起经市区明光路、濉溪路等路段,途中与环城铁路立交(十里庙处)或平交(舒大郢处),与吴(山)炎(刘)、杨(庙)下(塘)、曹(庵)水(家湖)等13条公路平交。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车—13、拖车—60。
合芜路
合肥——芜湖北(二坝)公路,原为合肥至裕溪口公路,斜穿皖东南微丘地带,是合肥通往九华山、黄山及浙江等省的运输动脉,为406省道。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公路局曾一度将毁坏的淮南铁路南段路基整修成公路,使合肥至裕溪口始通汽车。一年后因铁路复建,此公路关闭。1956年为架设过江高压电线和便于裕溪口物资集散,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指示沿淮南铁路线新建一条起自合肥螺丝岗,经大兴集——撮镇——巢县至裕溪口码头的合裕公路。工程于是年3月动工,次年3月竣工,用资57.97万元。建成后长112.6公里、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有木桥17座和石台木面桥3座的晴雨通车公路,其中合肥辖段27.8公里(巢湖地区辖长84.4公里,在葛家洼分界),有木面桥6座。日均交通量200车次,行车时速25~30公里。
1958~1974年,螺丝岗至大兴集4公里路段经多次整修,将原路基7.5米宽拓为30米宽,将单行车道改为中间用林带分隔的双行车道。后施工部门铲除分隔带,将路面按一块板式用渣油和沥青表处,将大兴集——龙塘——葛家洼23.8公里路基加宽。1978年,合裕公路延伸至芜湖北(二坝),改称合芜公路。
自合肥、芜湖、黄山等地列为开放城市后,合芜路交通量增大,1984年日均交通量达3282车次。因此路失养、损坏严重,省人民政府决定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对全线进行改造。合肥辖段于当年11月动工,1987年10月竣工。竣工后,大兴集至葛家洼23.8公里路段路基宽17米,渣油表处路面宽14米;弯道由28个减为18个(平曲线最小半径由250米提高为300米),最大纵坡由5%降为4.8%;81道涵洞和5座永久性桥梁与路基同宽。工程总造价1173.3万元。1987年日混合交通量8760车次(电站点),时速25~45公里。
合芜路几经改造之后,市公路管理部门计程自合肥螺丝岗(含当涂路0.53公里)至芜湖二坝渡口,全长122公里(合肥辖长27.8公里),有永久性桥梁21座。公路运输部门计程自合肥汽车站至芜湖汽车站,全长130公里,起经市区明光路、裕溪路(螺丝岗)等路段。辖段内有5处与铁路平交,另与3条公路平交。途中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车—13、拖车—60。
合蚌路
合肥——蚌埠公路(经合浦路合肥至店埠16公里路段叉向正北),纵贯江淮北部微丘地带,是合肥通往淮北市及江苏、山东等省的运输动脉,为402省道。
清康熙年间,自庐州府治威武门起,有驿道经店埠驿(镇)、路口汛、梁县镇(今梁园)、护城驿(护城)、八斗岭、麻埠桥至定远县城。民国14年,军工在原驿道基础上开筑合肥——店埠——梁园公路段。民国18年,省公路局修通合肥经定远至蚌埠的土公路。民国27年,此路被毁坏。民国34年11月,省公路局曾利用毁坏的淮南铁路北段路基整修成公路,使合肥——下塘——水家湖——刘府——蚌埠一度通汽车。不久因铁路复建,公路关闭。民国37年店埠至梁园段路基(4.5米宽)被修复,晴天可通车。
1956年3~12月,公路部门将全线51处计37.9公里路段裁弯取直,使此路较原线缩短里程4.47公里。是时路基宽7~7.5米,路面为3~3.5米宽泥结碎石结构。
1978年,因店埠一麻埠桥路段日均交通量达600车次,省公路局决定对其进行改建。改建后路基宽9米,渣油表处路面宽6米,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大纵坡3.5%。全辖段较原线缩短里程0.3公里,有弯道159个,永久性桥梁8座,7.5~8米宽的涵洞175道。1985年,此路日均交通量增至1528车次,省人民政府决定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另建一条新线。新线于当年11月动工,1990年10月1日建成。建成后路基宽18米,路面宽12.8米,最大纵坡3%,平曲线最小半径500米,全长43.6公里,比老路段缩短里程0.9公里。沿程有涵洞275道、永久性桥梁10座。桥梁荷载汽车—20,挂车—100。
合蚌路经三次大的整修和改建,里程比始建时缩短。市公路管理部门计程自店埠汽车站至蚌埠汽车站(施家洼),老路全长148公里,新路全长147.1公里。公路运输部门计程自合肥汽车站至蚌埠汽车站,全长164公里,起经市区明光路、蚌埠路路段,至店埠,再转进合蚌路(老路)。老路冬季高峰期日混合交通量6039车次(梁园点),行车时速30~45公里;新路段行车时速可达80公里。1985年合肥市辖区域主要公路状况一

1985年合肥市专用道路简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