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古老的缝纫业是以一家一户的手工个体形式存续发展的。服装款式为单一的中式便衣。面料多为土布,少有丝绸和毛皮。到19世纪后期,随着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列强的“洋货”越来越多地流入合肥,尤其在“洋布”、“洋机”(即缝纫机)流入后,匣缝纫业传统的一针一线手工作业的生产方式被打破,极少数缝衣大店开始购用缝纫机取代针线活。传统单一的便衣款式也被打破,采用“洋布”等机织面料,机制西装(民间泛指中山装等机制服装)在市面日渐流行。一些无资本购用缝纫机的个体缝衣店,仍沿袭手工,承做便衣,但活计不景,收入微薄,只能勉强糊口。至1949年前夕,合肥街面计有开业缝衣店铺84家。此外,在背街尚有许多居家单一承做便衣的个体缝纫户。
1949年合肥解放初期,部分被服工人因原所在厂、店关闭而失业。这部分人员在人民政府扶持下,自愿结合,于1950年8月建成大众被服厂、群众被服厂和联营被服厂,专系加工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御寒棉衣及子弹袋。此间,缝纫业开业店铺逐渐增多。至1952年,全市服装及鞋帽开业店铺发展到196户,缝纫互助组10户,从业人员达到546人。同年,安徽省兴建最早的服装生产企业——公私合营合肥被服厂和合肥市爱民被服生产合作社相继成立,由此,合肥有了批量加工成衣服装的生产企业。
1955年,合肥市从事加工服装鞋帽的个体劳动者,90%以上加入了生产合作社。相继成立的企业有和平鞋帽、长征制鞋、新中被服、新华被服、新民被服和新丽被服等生产合作社。1956年,公私合营合肥服装厂成立。此间新组建的缝纫企业,其主要生产工序逐步由手工转为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1956年6月,合肥和平鞋帽社和新中被服社生产的男女童装和西装,选送全国手工业产品展览会展览,受到广泛赞誉。是年,合肥服装鞋帽业人均产值达到4500元,居全市手工业务行业之首。
1960年,部分街道工业企业并转归口,缝纫企业数增至21家。1961年,合肥缝纫业生产呈下滑趋势。经过1963~1965年3年调整,缝纫业整体生产效益恢复上升。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使合肥缝纫业生产再度出现下滑。由于合肥缝纫业生产企业多为集体所有制,职工工资普遍与职工个人劳动实绩挂勾,故这种下滑趋势到1969年就基本停止。1970年再度出现回升,年总产值平均回升幅度逾20%。
1976年3月,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成立,对合肥缝纫业实行专业化管理。该公司初成立时,下辖服装厂7家,制鞋厂2家,制帽厂1家,另辖跨行业小型针织厂3家,并相继组建服装研究所和服装鞋帽供销经理部,使整个缝纫业生产经营出现新的发展局面。1979年后,合肥缝纫业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同时实行面料直供,自产自销,各生产企业由原单一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给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1980年5月,合肥缝纫业生产的男童隐条短袖衫、儿童绣花连衣裙、男童镶条套装等7种产品,在安徽省服装造型设计选优评比中,分别获优秀奖和良好奖。1984年,合肥服装厂生产的“玉兰牌”男衬衫获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后又于1985年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各式成衣服装和鞋帽产品,不仅内销全国17个省、市,还外销美国、西德、加拿大、伊朗、坦桑尼亚和日本等国家。出口产品额占合肥市二轻工业系统出口产品总额50%以上。
1985年底统计,合肥缝纫业(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系统)计有生产企业13家,职工总人数3320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34万元,净值683.6万元,各种生产设备2673台(套),其中,进口设备占19.64%。当年产各式成衣服装196.78万件,其中,内销服装占66.6%,出口服装占33.4%。产各式鞋帽产品189.22万双(顶),其中,出口布帽89.82万顶,占帽品总产量68.95%。完成工业总产值3357.1万元,实现利税339.4万元。其经济效益居安徽省同行业首位。
合肥历年服装鞋帽生产量示意图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