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机器工业在本世纪20年代已开始萌芽,但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1949~1957年,是合肥工业开创奠基阶段。此阶段初期,合肥工业处于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阶段,年工业总产值在千万余元。从1954年开始,合肥市开始投资建厂,创办现代工业企业。到1957年底,合肥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518家。其中: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71家,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4家。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企业490家,重工业企业28家。这些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合肥机械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的架构,为合肥工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期间,合肥工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得力于上海内迁企业。从1954~1957年,合肥先后从上海内迁近50家工厂。这些工厂迁来合肥后,有的独立建厂,有的合并建厂,有的则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带动建立新厂。这些工厂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加速了合肥工业启动和发展的步伐,而且解决了当时合肥工业发展存在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及生产管理经验不足等诸多困难,为合肥工业的大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至1957年,合肥市工业总产值上升至16000万元,比1949年增长72.67倍,比1952年增长11.2倍,比1954年增长3倍。
1958~1976年,是合肥工业曲折发展阶段。此阶段,合肥工业虽在总体上有较大发展,但其间起落波动较大。1958年“大跃进”,在全民大办钢铁运动的推动下,全市各行各业一哄而起,掀起大办钢铁热潮。在工业企业建设中,同样是一哄而起,抢上了一批不具备条件上马的工厂,以致这批工厂在1961年,或因资金问题,或因技术、设备问题,或因原材料短缺问题,相继被迫下马。几经折腾,不仅造成资金和财富的极大浪费,而且使合肥工业发展伤了元气。1962年和1958年相比,合肥市工业总产值下降28.9%。
经过1963~1965年的3年调整,合肥工业逐步恢复元气,重又出现健康发展形势。然在1966年后,又遭受连续10年的“文革”浩劫,使合肥工业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和破坏。在1966~1976年的10年中,合肥工业企业单位数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减少了8.2%。1976年的工业总产值虽比1966年增长1.64倍,但与“一五”计划期间相比,其增长幅度低254.7个百分点。较“文革”前1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则更低了552.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合肥工业在“文革”年中所受到的破坏是十分惊人的。
1976年后,是合肥工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工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外引内联,一手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手抓技术引进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加大创优质产品力度。一批质量好、效益好的新产品,如电冰箱、彩电、洗衣机、自行车、摩托车、计算机、客货两用机动车等,都在这一个时期发展起来。至1985年,合肥工业已拥有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电力、纺织、缝纫、食品、建材等31个大行业,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乡级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88家(不含中央部属及省属在肥企业,下同),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9.265亿元。国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62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钢、钢材、铝锭、铝制品、各类建材产品、汽车、拖拉机、挖掘机、液压机、叉车、电动机、变压器、高压开关、无线电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冷暖空调设备、洗衣机、自行车、摩托车、手表、搪瓷制品、玻璃制品、机制纸、药品及医疗器械、化肥、农药、化工原料、橡胶轮胎、塑料制品、服装、家具、自来水笔、卷烟、饮料酒、工艺美术品等,累计达1700多个种类。其中:1项为国家金质奖产品,6项为国优银质奖产品,65项为部优产品,269项为省优产品。优质产品率达19.5%。有150多种产品出口外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个工业生产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