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市于1977年成立环境保护监测站,内设水室、气室、生物室、仪器室、综合技术室和办公室,于1980年正式开展水、气、噪声例行监测,于1981年底建成2000余平方米监测楼。1984年站内机构调整,设监测分析室、中心实验室、生物室、大气自动监测室、工程师室和办公室。
1985年合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主要仪器、设备统计表

1985年合肥环境保护监测站重大例行监测工作统计表

90年代,市监测站职工中技术人员占75%以上。站里已建立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可进行全天候自动监测,自动记示SO2、NOx、CO、TSP(颗粒物)等大气污染指标和气温、风向、风速等物理量指标。市监测站因工作认真,数据上报及时、完善、真实,而成为国家重点监测站之一,连续三届获“省优质实验室”称号,1993年被评为“国家优质实验室”。
水环境监测
地面水监测合肥市水质监测工作始于1972年,起初主要由市卫生防疫站担任,监测范围仅限于南淝河。1980年市环境监测站在市防疫站连续8年监测的基础上,从董铺水库至巢湖施口区共设监测采样点12个,其中在南淝河支流店埠河中设点1个。各点均于每年丰、枯、平水期3次采样监测。在十五里河大板桥处和入巢湖口各设采样点1个,由市自来水公司每隔2个月监测采样一次。各监测采样点位置:董铺大坝、二水厂泵房、四里河入口处、水西门桥、屯溪路桥、合钢(河下游段)、板桥、施口、农场河、巢湖航标、巢湖、农场河口、大板桥。1982年监测站共设置采样点14个。其分布为董铺水库3个,分别在水库上游、董铺岛、水库距大坝100米处;南淝河7个,分别在四里河、水西门桥、屯溪路桥、化工厂(河下游段)、合钢(河下游段)、板桥码头、施口小学附近;巢湖施口区3个,分别在航标灯处、农场河口、巢湖西南;十五里河1个,设在大板桥。1985年全市地面水监测采样点18个,1992年减为16个。
监测项目统计:1980年14项,1984年18项,1985年21项,1992年21项。
地下水监测1981年,全市有地下水质监测采样点114个。其中省308水文地质队设点37个(深井4个、潜井33个),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设点61个(深井3个、浅井58个),市环境监测站设点14个(深井3个、浅井11个)。各点均于每年丰水、枯水期进行水质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
合肥市大气监测工作始于1980年6月。1981年市环保监测部门分别于1、4、7、10月中旬,同时在10个监测点连续5天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此外,全市设降尘采样点13个,每月采样称量一次。按行政区划分,1981年大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各监测点分布情况为东市区3个(安徽拖拉机厂、合肥日用化工厂、合肥火车站),中市区2个(合肥酿造厂、市政府广场),西市区4个(合肥重机厂、省物资厅、中医学院、邮政机械厂),清洁对照点1个(苗圃)。1985年监测单位对上述各点设置稍许作了调整:大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监测点设置为东市区3个、中市区1个、西市区5个、清洁对照点1个;降尘监测点设置为东市、中市、西市各3个。按功能区分,1985年全市大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监测点分布在工业区4个,商业区1个,居民区2个,交通频繁区2个,清洁对照区1个;降尘监测点分布在工业区4个,商业区1个,居民区1个,交通频繁区2个,清洁对照区1个。至1992年,市区大气监测布点位置未变。
噪声环境监测
80年代,合肥市按功能区分共计选取了8个环境噪声监测固定点。其中交通区3个,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二类混合区、高空观测区各1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