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合肥市土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年未有69015人,人口密度为9202人/平方公里。1951年,第一次区划调整,成立郊区,从肥东、肥西划入8个乡,1952年土地面积131平方公里,比原来扩大16倍多,人口密度降到1057人/平方公里。1964年,土地面积增到328平方公里,年末有461856人,人口密度为1408人/平方公里。1978年,土地面积扩大到458平方公里,1982年末人口为815155人,人口密度为1779人/平方公里。前后18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加371人。年均20.6人。1985年末,人口为881421人,人口密度为1925人/平方公里。3年时间内人口密度又增加146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年均增加49人。1987年,每平方公里超过2000人。1990年末,人口为1002014人,人口密度增加到2188人/平方公里,5年内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加263人,年均增加50.6人。1953~1985年,合肥市人口密度一直在1200~1925人/平方公里之间。42年来共有13次较大区划变动,人口密度随之出现较大波动。
市区人口密度
民国17年《安徽户籍调查合肥户口统计表》记载,城内东、西、南、北、中5个区域共6388户,44010人。环城以内土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8473人/平方公里。《安徽地理》一书记述抗战前合肥县城人口,约6~7万人,包括东门外、西门外2镇,城区人口密度无变化。民国36年,城区人口为62089人,老城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279人。
解放后,合肥市“老城区”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现中市区所属环城公园以内8个街道,面积5.3平方公里。1982年普查常住人口123326人,人口密度为23269人/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普查,环城路以内8个街道实有常住人口139000人,人口密度26226人/平方公里,其中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5万人以上的有县桥、益民、鼓楼3个街道;安庆路街道和逍遥津街道分别包括杏花村部分菜地和逍遥津公园,故人口密度稍低。老城区环城路以外原面积约2.2平方公里部分,1982年人口普查367639人,建成区扩大到60平方公里,扣除环城马路以内5.3平方公里,按54.7平方公里计算,人口密度为6721人/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普查有常住人口466226人,合肥市建成区已扩大到64平方公里,扣除环城马路以内5.3平方公里,按58.7平方公里计算,人口密度已增到7942/平方公里。
郊区人口密度
合肥市城市建设占地不断向四周延伸,市区与郊区犬牙交错,无固定分界线。据1979年航空摄影测量(1983年绘制,1984年印刷)的合肥市郊区区划地图,土地面积423.8平方公里。1982年合肥市总面积458平方公里,建成区为57平方公里,扣除老城区7.5平方公里,按400.5平方公里计算,普查总人口330847人,郊区人口密度为826人/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郊区有常住人口366893人,城市建成区扩大为64平方公里,按394平方公里计算,人口密度为931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增加106人,其中常青、城南、城东、林店等乡镇人口密度1000~1500人/平方公里。密度较低的为西北角三十岗乡(444人/平方公里)和东南角的大圩乡(405人/平方公里)。
人口分布特点
合肥市人口以老城区为中心呈向心性集中。旧城的鼓楼、县桥、十字街、四牌楼、范巷口、三孝口为居住密集地段,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区人口密度高于郊区,近郊高于远郊。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市区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近郊的常青、城南、城东乡已被城市建设占去1/3~2/3土地,人口密度已接近2000人/平方公里。全乡日趋城市化。
合肥市建成区面积:1949年初7.5平方公里,1965年50平方公里,1985年60平方公里,1990年64平方公里。规划中新合肥城已在酝酿之中。旧城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已有19个点状分布居住小区陆续投入使用,每小区3000~20000人不等。市中心人口有向各居住小区流动趋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