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设备
民国时期,私人开设的医院、诊所,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设备简单,无正式病床。县卫生院只有几名医务人员,几张简易病床,1台显微镜。
解放后,医疗设备从无到有,不断充实更新。解放初期,一些区医疗机构,只有听诊器、体温表、小外科用的器械和接生包。唯有条件较好的高河区卫生所,备有下腹部和难产手术器械包,可做下腹部手术和难产上钳手术。几个区、乡卫生院设有检验室,只能做3大常规化验。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设备也得到不断充实与更新。县区卫生院和一些乡卫生院都充实更新了一些先进、大型的医疗设备。如200毫安X线机、心电图、超声波、B超、综合手术床等。具有5种医疗器械(X线机、显微镜、高压消毒器、手术器械包、计划生育器械包)的有11个区、镇、乡卫生院,占区、镇、乡卫生院总数的35%。
县医院于50年代初购置1台显微镜。1954年添置了1台手术床、两个下腹部刀包。1958~196O年,先后添置l台冰箱、1台光电比色计、1台30毫安X线机、1台干燥箱、2个氧气筒。1969年,添置1辆跃进牌救护车、1台综合手术床、1台冰箱。1983~1985年,添置了一些大型高、精、尖设备。
怀宁县1985年主要医疗设备统计表

二、服务
医疗服务与医疗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观,前者的核心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病员治病服务,把医疗当作服务的本领,病员就成了服务的对象;后者的核心是金钱,是经济效益,把医疗当作创收的手段,病员就成了创收的对象。怀宁县的医护人员在下限以前坚持的是医疗服务观,从巡回医疗、门诊、住院诸方面搞好医疗服务。
(一)巡回医疗
根据中央提出的“三大方针”、“四项决议”的要求,各级医疗机构组织巡回医疗队,面向基层,面向工农兵,为农业生产服务。
1949年夏,县内遭严重水灾,麻疹、天花、回归热、疟疾、伤寒、痢疾等疾病广泛流行,县组织大批医务人员,配合皖北、安庆中心医院医疗队,深入灾区,进行预防与抢救治疗工作,一年内,共门诊4499人次,住院57人,抢救505人,治疗修堤民工9918人次。
1950年,县医院首次组织医疗队下农村支农,为血吸虫病流行区调查病情,经几个月时间,共调查11个区27个乡,检查出有明显体形特征的晚期血吸虫病人765人,为全县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病原依据。
1954年,县境遭特大水灾。1954~1955年,上级派来大批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深入县内灾区,开展救灾医疗工作。先后派来的有天津、上海、安徽医学院医疗队、中央防疫队、安庆地区医疗队共39人,县组织的医疗队312人,分赴沿江及沿湖、河地区,与民工、群众同吃同住,积极开展医疗与预防。
1965年,蚌埠医学院师生48人,赴龙泉公社,在社员家吃住,同社员一超消灭血吸虫病。经1年多的会战,消灭钉螺面积50余万平方米,治疗大批病人,在各流行队打水井48口,实行了粪水管理。
同年,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指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县卫生系统开展了“卫生工作如何面向农村,卫生队伍如何实现革命化”的大讨论。之后,组织了大批医疗队,送医送药下乡,培训不脱产卫生员,开展群众性卫生工作,为农民服务。
1968~1970年,安庆地区和县直卫生医疗单位,下放大批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支援农村,开展防病治病。
从60年代至70年代,省、地、县和安庆市,曾10多次组织医疗队赴县内农村进行支农工作,尤其水旱灾时期,都及时地给予了支援。全县基层医疗单位,在防汛、抗旱、兴修、双抢时,均全力以赴,做好本地区疾病的医疗和预防工作。
1976年唐山发生地震,在地区卫生局统一组织下,县卫生系统组织了一支12人医疗队,赴安徽省固镇县救治唐山地震伤病员,历时4个月。
巡回医疗队,服务热情,工作积极,不怕苦、脏、累,不怕担风险,他们吃住在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到村庄、田间、地头、劳动工地;他们还积极帮助区、公社卫生院、血防组,建立手术室,开展外科、妇科、五官科和化验服务;指导诊断疑难病症,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水平。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病人,做了许许多多艰苦的防治工作,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受怀宁人民称颂。
(二)门诊
以1985年统计:区、镇、乡卫生院平均院日门诊56人次。其中区、镇卫生院平均院日门诊76.8人次,最多的168人次,最少的44人次。乡卫生院平均院日门诊46人次,最多的百人次,最少的11人次。
县医院建院初期,医疗工作重点以门诊为主,并担负出诊、健康检查、下乡抢救病人等任务。1951年,门诊2.29万人次,健康检查2280人次,婚检990人,下乡抢救病人2565人次。
50年代末,门诊设置11个医疗科室,实行门诊24小时应诊和出诊制。1959年门诊6.21万人次,出诊1654人次,健康检查1210人。
70年代初,门诊工作量较大,1973年门诊达6.92万人次,出诊1654人次,健康检查1210人。
80年代初,相继加强了门诊第一线工作,安排主治医师、科主任上门诊,设立门诊部,建立门诊急诊观察室等。为方便病员就诊,1984年在建设路另设立了门诊部,主治医师轮流上门诊。建设路门诊部于1985年底停诊。至1985年门诊科室设置达16个,夏季安排门诊导医员,方便了病员就诊。
(三)住院
1985年,区、镇、乡卫生院共有病床640张。根据高河、月山、三桥、洪镇、新安、黄龙6个区卫生院和皖河、育儿、江镇、腊树、雷埠、平山、黄龙、温桥、黄墩、石镜、月山等11个乡卫生院1985年统计:年平均病床工作日121.41天,年病床周转次数26.08次,年病床使用率37.57%,年治愈率78.62%,年好转率53.78%,年病死率0.64%,出院者平均住院4.69日。其中,区、镇卫生院年平均病床工作日135.18天,年病床周转次数27.01次,年病床使用率49.69%,年治愈率81.69%,年好转率88.2%,年病死率0.48%,出院者平均住院日5.58天;乡卫生院年平均病床工作日107.64天,年病床周转次数25.15次,年病床使用率25.45%,年治愈率75.55%,年好转率19.36%,年病死率3.8%,出院者平均住院日3.8天。
县医院建院初期,住院病人较少,简易的8张病床,且无配套设施。
1954年,建设路住院楼建成后,住院设内科、外妇科两个病区,设病床30张,1959年病床增至70张,全年住院1285人次。
1961年,新建传染科,设病床100张,分内、外妇、传染科3个病区。
1971年,县医院搬迁至姜网,3个独立的病区用房1081平方米。1975年病床增至120张,病床设施基本配齐,病员住院条件有所改善。
1980年病床达150张。病区管理有所加强,相继制订了病房管理制度,如建立门卫、探视、陪伴等项制度,病区管理基本上达到规范化。1985年底,病床增至170张。
80年代起,实行二级查房和每周行政总查房制度。召开“工休座谈会”,广泛听取病员和病员家属意见,抓病历书写,护理记录,体温图描绘的检查评比,医疗质量逐步提高。1973年治愈率46.9%,1985年治愈率为63.4%;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3.7%,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96.6%。
三、技术
(一)中医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的民族瑰宝。通过5千余年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至今,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
清时,著名的痘科专家丁悦先,精于伤寒的张天泽,医德高尚的章光裕等28位医家撰、辑的医籍24种55卷,对怀宁县中医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设立了国医馆,民国25年1月22日公布了中医条例,民国32年9月22日重新颁布了医师法,明确提出“冶中西之于一炉,无分轩轾”。于是,中西医在法律上获得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中医。1950年11月,首次召开了全县中西医人员会议,贯彻毛泽东主席对中医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指示和“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的题词,会上并成立了“怀宁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筹备会”,推选夏澍为主任委员,郑海涵为副主任委员。
1951年,全县有中医241人,中医兼营中药78人,中药81人,针灸1人。
1957年,全县安排中医到联合诊所的177人,乡卫生所10人,全民卫生医疗机构10人。
60年代,全县有中医230人,90%以上都得到妥善安排;对丧失工作能力,生活有困难的社会名老中医,给予每人每月定期补助10~15元。1966年元月,县卫生科对中医学徒进行资格考试,对9名合格的中医学徒发了证书。
70年代,全县有中医160人。
1979年,县医学会邀请著名老中医、省中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可望,安庆市中医院副院长殷子正,中西医结合医师吴养初,安庆市一院针灸医师崔厚生讲学,提高了中医水平。县卫生局组织两名中医对名老中医查玉候临床经验进行整理,编写了《查玉候医案选》。这年还向省中医学会推荐论文16篇。
1980年,县举办了中医学徒提高班,学徒23人,学习7个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学》、《伤寒论》、《温病学》和其它中医理论,提高了中医水平。
1985年,全县有中医134人。有高年资的,也有一大批中青年和学徒形成了队伍的梯形结构,素质较好,充满生机,在临床上发挥着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独有的疗效优势。
(二)西医
【内科】县医院50年代至1960年,除诊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外,对当时的寄生虫、肺结核、肝炎、小孩青紫、浮肿病等病的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1963年小儿头皮静脉滴注应用于临床。1960年前后,偶尔做腹穿和胸穿,1964年开始行心包和骨髓穿刺,70年代普遍应用。1968年11月试用心电图检查,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80年代对微循环有所研究。60年代临床诊断基本上局限于物理诊断,70年代逐渐进入生化诊断。80年代,随着医技科室齐全,检查手段进一步加强,内科诊断水平有较大提高。
区乡卫生院,多数能治疗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泌尿、传染病等系统常见病及一些疑难病症和危重病的抢救处理。高河、月山、三桥等区卫生院,能掌握“三穿”处理“三衰”等病情。一般区乡卫生院对危急病人,能做到及时诊断与抢救治疗,特别是喷洒农药季节,重视农药中毒病人的抢救处理,使许多病人得到抢救。红星乡卫生院1983年前中毒病人较多,每年要抢治200多人,成功率100%。皖河乡卫生院,仅1982~1985年,抢治服农药中毒者341人,由于抢救及时,大部分被救活。
【外科】县医院1957年前只能做阑尾手术和创伤缝合、脓肿切开引流。1958年~1959年做阑尾手术22例,疝囊修补16例,痔核摘除及痿管切除37例。1960年,正式建立手术室后,下腹部手术基本上正常开展,偶尔做一些胃穿孔修补、胆囊引流和肠梗阻手术。1965年秋始,在蚌埠医学院医疗队的帮助下,进行胃、脾、胆囊切除手术,开展了I类以上手术80多例。60年代末开始,能独立做胃大部切除和脾切除。80年代初开始,已能独立进行胆囊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乳腺癌根治和全胃切除,直肠癌根治,空肠胆管十二指肠间置术等,并开展了部分泌尿外科手术。
从1954年至1985年,先后有7个区卫生院和总铺、红星、黄墩等乡卫生院开展了外科手术;现高河、月山、三桥、洪镇区卫生院和红星乡卫生院,能进行胆囊、胃、脾切除等手术,黄墩乡和黄龙区卫生院能进行下腹部手术。三桥区卫生院近年间做了大小手术800余例,其中胃切除160余例。黄墩乡卫生院,从1979年至1985年共手术420余例。
【传染科】县医院于1961年建传染科,至70年代前期,主要收治肺结核、肝炎、流脑、乙脑、白喉等类病人。70年代后期,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急剧增多,死亡率达33%。针对现状,传染科组织一批人,以王士伦医师为主,进行攻关,初步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至1984年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死亡率降低到4%。对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从诊断到治疗均有一套趋向规范化的方案,基本上解决了怀宁县传染病人的诊疗问题,并对区、镇、乡卫生院在诊疗上具有指导作用。
【妇产科】50年代县医院妇产科与县保健站合署顶岗,主要解决难产,宣传新法接生和培训农村接生员等项工作,对解决老法接生、产妇产前子痫大出血、感染死亡率高和小儿破伤风发病率高等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60年代,逐渐开展古典式剖腹产,子宫次切,卵巢肿瘤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等手术。70年代起,改古典式剖腹产为子宫下段切口及卵巢肿瘤、宫外孕、子宫全切等手术,配合安庆市医院医生做子宫脱垂、尿漏、阴道子宫切除手术。1971年6月,首次在针麻下为一病妇成功切除重达14公斤巨大卵巢囊肿。
各区乡卫生院均设有妇产科,大部分能实行孕检、新法接生、刮宫、上环、结扎和计划生育指导等。高河、月山、三桥、洪镇等区卫生院能做剖腹产、引产手术。
【五官科】县医院1958年建科后,开展刮砂眼、拨牙、倒睫手术和诊治常见的五官科疾病。1978年开展鼻息肉、翼状胬肉、眼球摘除、扁桃体摘除等I类手术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从1981年开始,逐步开展了上颌窦根治、甲状舌骨囊肿切除、气管切开、颈侧贯通伤清创缝合、间接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食管异物取出、颁下腺摘除、乳突根治、支气管异物取出、耳源性脑脓肿等手术。
多数区、乡卫生院,只能对耳、鼻、眼、喉、口腔的一般疾病作一般检查与治疗。月山区卫生院可诊治五官科较难病症,近年来做了乳突根治术14例,内腔镜取异物6例。
【口腔科】县医院1978年以前除拨牙外,不能进行口腔科疾病的治疗。1980年以后,逐步开展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颌面外科手术。1983年,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开展了口矫术,由活托、局托发展到全口牙修复。
【骨科】县医院1983年5月正式建立骨科,开始以小夹板、髓腔针、石膏固定术等方法收治四肢长骨骨折病人。9月始行截肢术。后逐步开展关节离断术、高位截肢、膝关节、髋关节融合术以及脊柱骨折病人的诊治。1984年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病人。
石牌镇、洪镇等卫生院的骨伤科,远近闻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检验科】县医院50年代初,开展三大常规、脑背液检查和做康氏反映。1958年开展肝功能、尿糖自动加温快速反映和部分生化检验,如二氧化碳结合率。1975年开展细胞项目检查。1982年开展细菌培养和免疫检查。1980年起,开展三大常规、肝功能、生化以及细胞、细菌、免疫等项目的检验质量不断提高,1983年被列入为省临床检验中心质控单位。
28个区、镇、乡卫生院设有化验室,区镇卫生院和江镇等乡卫生院,能做肝功能和“抗O”检验。
【放射科】县医院1959年建科,一间15平方米机房安装30毫安X线机,开展一般透视,偶尔摄胸部平片和四肢长骨片。1971年安装北京产200毫安X线机,开展常规透视、摄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1978年,检查项目增加了口服、静脉胆囊造影、钡剂灌肠、静脉肾盂造影。1984年起,相继增加摄头颅、副鼻窦、乳突、眼眶、视神经孔,已具备开展胃肠双重造影技术;增拍五官科、口腔科、脑外科片。除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能准确诊断外,对早期不典型肺瘤、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骨肿瘤、早期胃肠道肿瘤亦能及时诊断。
全县有18个区、镇、乡卫生院设置放射科,一般能做摄片检查。月山、高河、三桥、黄龙等卫生院能做胃、肾、胆、头颅摄片造影和五官科特异检查。
【病理科】县医院1985年5月1日开诊,开展了病理标本试验、脱落细胞检查和针皮穿刺肿瘤检查等项目,并推广应用癌肿诊断快速检验技术,为解决手术对病变的定性和范围及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专科】一些区乡卫生院和县医院根据自身独有的业务技术,设置了专技科室,现已设置的有痔瘘、中医小外科(皮肤)、骨伤、口腔、牙病等科和推拿、按摩、拔火罐、贴膏药、针灸等专科。这些专科对治疗某些疾病起到了独特的效果,不少是医学遗产,祖传秘方验方,花钱少,治好病,病员乐意求治。皖河乡卫生院从1972年开展痔瘘手术,共手术7639例,疗效达90%以上。
【护理】1952年刚建立的17个区卫生所,每所只有1至几名护理人员,门诊、病房医护不分,医务人员既医又护,既护又医。50年代中、末期,已开始重视护士工作,明确了护士职责,重视护士业务技术学习。这时护理人员虽少,技术素质较差,但做的护理工作是大量的。不少医院只有1~2名护理人员,承担了门诊、病房的护理工作,多数医院因住院病人少,只实行日夜班一班或两班值班制度。
60~70年代,门诊与病房都有扩大与加强,护理人员也随之增多,护理工作亦有加强,各医院均建立了护理常规,有护士负责人抓,有院长具体管。大部分护理人员都能严格护理操作规程,有交接班、护理记录和差错事故登记等主要规程。病房实行3班制,按护士长安排,完成不同功能的护理工作。
1978年后,培训一大批青年护理人员,充实了护士队伍。1979~1980年,县卫生局分别在高河、月山办了2期护理培训班,每期3个月,有在职的初级护理和待业青年共71人,充实了护理队伍。现各卫生院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能较熟练地完成检查体温、脉膊、呼吸、血压、发药、注射、褥疮预防处理和一些精神、生活方面的护理。有些护士还能熟练地掌握输液、输血、输氧、洗胃、导尿等技术操作。大部分护理人员,热爱护理专业,坚守岗位,精心医护病人,使许许多多危重病人在医护配合,精心医护下,治愈出院。
基层医疗单位的护理人员共124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14.6%,其中护士53人,护理员71人,护士占护理人员总数的23%。
县医院建院初期,由于人员少,只设一间注射室,包罗一切护理工作。1961年至1970年,住院分3个病区,2个护办室,设护理负责人。1971年起,设3个病区,2个护办室。“文革”前期,实行“医护一条龙”,护理质量有所下降。70年代末,护理队伍素质提高,对危重病人处理的应急能力较强,质量较高。1984年设立护理部,配备总护士长2人,下设3个病区护办室,配备护士长5人。从此,护理工作进入规范化。
(三)中西医结合
怀宁县中西医结合是从建国后开始的。50年代,对肝炎病采用维生素、肝补汁、葡萄糖配以中药茵陈、桅子、大黄等药物治疗,疗效好,费用低。用中药三妙散重加银花治疗淋巴管炎,用针灸配以西药治疗阑尾炎等较为普遍。
1952年,外科医师郑海涵在芜湖中医学校学习回到县医院后,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用于临床,他收集整理的治疗瘰疠(淋巴结核)方剂颇有名气。
1971~1974年,县卫生系统选送了13名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西医赴中医院校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经考试合格,发给了毕业证书。从1971~1977年,县共举办西学中学习班16期,其中卫生医疗单位医士以上人员8期293人;赤脚医生8期376人次。学习时间1~3个月,学习课程有中医基础、中草药、针灸、内、外、妇儿科等。学习结业,经测试,成绩均达到优良。
1977年,县成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协作组”,开展研究并经应用中西药物治疗肠道疾病18例,急性阑尾炎15例,肠梗阻1例,溃疡穿孔9例,均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一年,全县各医疗单位都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学习小组,订立学习制度,组织西医医士以上人员系统学习,全面提高。除自学外,还多次举办讲座、学习班,集中学习,研讨疑难问题。
1971~1979年,县血防站月山血防组,运用针刺麻醉做脾切除手术183例,获得较满意疗效。其它医疗单位亦运用针刺麻醉施行颈脂肪瘤切除、乳癌根治、上下腹、上肢、拔牙等手术,成功率达98%。
70年代,县医院派出4名医生参加安庆卫校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结业后,用于临床,对肝、肾疾病及阑尾炎的治疗,收到一定疗效。
1981年4名中医配合西医治疗慢性肝病、肾病、支气管扩张、哮喘、脑溢血后遗症和功能性子宫出血、宫外孕等症,疗效较好。
1982年,县医院成立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组,配合地区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科研项目,对100例阑尾炎和40例急性胆囊炎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好。同年,采用中药加激素治愈一例变应性亚急性败血症病人,其远期效果良好。
1983年6月,县举办中医学术报告会,请安徽中医学院讲师张笑平授课,时间两天,64人参加学习。
在中西医结合中,还开展了非药物疗法。县、区、乡3级医疗单位,在临床上采取用针灸、推拿、拔火罐和民间验方防治疾病,中西医均可应用,具有花钱少、疗效好的特点。
全县中西药结合正处在发展阶段,有135名在职西医初步掌握了中医辩证施治。他们能根据病情,用“四诊”进行辩证诊断,用中西药物进行辩证论治。在临床上使很多疑难病症得到满意疗效,使许多被久病困扰的病人恢复健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