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普协会
(一)县科学普及协会
1956年3月,根据省人委的规定,成立了“安徽省科学普及协会怀宁县支会”。它是在县委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县委团结和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领导科技工作的助手,县委分管科技工作的副书记兼任主席,另有若干兼任的副主席。1960年1月23日,召开了首届怀宁县科学技术代表大会,成立了“怀宁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并选举产生了县科协委员会。1961年,全县有科普协会会员200名。“文革”中,县科协无形解散。1978年3月恢复了“怀宁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83年8月,县科协与县科委合署办公,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两套人马,按各自性质和任务开展工作。至1985年,先后组建科学技术群众团体34个,共有团体会员2325人,利用和发挥学科多、人才众、知识广、阵地多的优势,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与教育,技术培训与咨询,技术承包与智力开发,组织自然科学学会进行学术探讨,活跃学术阵地,为振兴怀宁经济献计献策。
(二)乡镇科普协会
乡镇科普协会是县科普协会的组成部分,是由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某种技术专长的农民、能工巧匠、回乡知青、基层干部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科普团体。到1985年5月中旬,全县已成立乡镇科普协会27个,共有会员2252人,其中平山乡96人,石牌镇70人,月山镇128人,高河镇70人,腊树乡92人,雷埠乡69人,皖河乡105人,黄龙乡69人,大洼乡99人,龙泉乡113人,温桥乡63人,三桥乡90人,小市乡76人,黄墩乡124人,枫林乡74人,三祝乡55人,秀山乡43人,金拱乡78人,育儿乡160人,万桥乡94人,五横乡38人,凉亭乡70人,总铺乡76人,石镜乡81人,洪镇乡83人,红星乡78人,山口乡58人。
1983年,省政府授予平山乡科普协会“农村科普红旗单位”称号,1984年出席全国农村科普经验交流会。
二、科研单位
(一)县农科所
怀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县农科所),创建于1959年,所址初设麻塘湖畔,征地8余亩,作为试验田。1963年,所址迁往巨网,接收当时县财贸系统的房屋与场地,改称县农科所。1964年春,县农科所迁至黄龙,接收原怀宁县苗圃的土地房屋,并报安庆地区农业局批准正式成立。1984年改为怀宁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主要任务是开展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培训农民技术员,承担国家、省、地、县4级下达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良种繁殖、杂交水稻播种与鉴定等科研项目。有试验田88亩。1985年,有干部7人,工人23人。
(二)县气象站
民国20年(1931年),在县城安庆建立雨量站,负责记载气温与雨量。1950年在安庆正式建立“怀宁县气象站”,后移交安庆市。1958年由省气象局与县人委会联合筹建“怀宁县气候站”。1959年2月7日正式开展气象观测工作,并先后在各区及皖河农场设立气象观测哨组,隶属县农业局,有工作人员2人,业务由省地气象局、台管理。1960年3月改称“怀宁县气象服务站”。1964年1月,改属省气象局,人事、物资、财务、业务均由省统一管理,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站长1人。1968年3月,改属县农业局,业务仍由省管理。1971年1月,始为科局级机构,隶属县革委会建制,改称“怀宁县革命委员会气象站”,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正、副站长各1人。1976年12月,复改称“怀宁县气象站”,隶属关系不变。70年代后期至1984年,先后在龙泉、育儿、红星、总铺等地设立了民办公助形式的气象哨,进行气象要素观测。
(三)县植保站
1956年,总铺乡总铺村在螟虫防治样榜点的基础上建立水稻病虫测报站,固定2~3人,指导病虫防治。1958年,安庆地区在红星乡建立棉花病虫测报站。1962年建立县病虫测报站,由农业部门派专人先后在龙泉公社、黄龙农科所蹲点测报。1974年在皖河公社永固大队曹桥生产队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有工作人员4人,常年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为防治提供情报和方法。
1979年元月,建立了县植保站,病虫测报站隶属于县植保站。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和防治,以及除草、灭鼠等植保技术培训和指导,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3年出席了省政府召开的农业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会。1985年,有高、中、初级职称的工作人员11人,其中站长1人,副站长2人。
(四)县畜牧兽医站
建国初,畜牧兽医工作由县政府建设科管。1952年成立县兽医协会,下设5个分会,吸收地方兽医人员参加,年底有会员129人,其中全民4人。同年,正式成立县畜牧兽医站,调配干部4人。1958年上半年成立三桥、凉亭、江镇、洪镇、山口5个兽医诊所和6个兽医协会,国家技术干部11人。同年,与县水产合并,改称县农业局畜牧水产股。同年下半年,以区建立兽医站,公社成立兽医诊所,至1959年底,全县计建7个区兽医站,22个公社兽医所,兽医人员减为95人。1960年,各地集体兽医人员下放回乡,各自为业。1962年,开始恢复地方兽医组织,吸收地方兽医人员,至1963年,恢复成立县畜牧兽医站,各区、公社建立畜牧兽医站、所,全县有全民兽医人员10人,集体兽医人员97人。1968年,区畜牧兽医站下放到公社以社建站。计建立皖河、腊树、雷埠、平山、龙泉、温桥、黄龙、黄墩、三桥、小市、高河、金拱、万桥、育儿、五横、凉亭、总铺、石镜、月山、洪镇、江镇、红星、新洲、老峰、长风、白泽26个公社兽医站,保留新安区兽医站和石牌家畜检疫站,全县有集体兽医人员117人,国家技干12人。
1973年建立城关公社畜牧兽医站。1975年恢复成立在“文革”中被撤销的县畜牧兽医站。1979年广圩区划到安庆市后,全县有集体兽医人员130人,全民14人。
1981年撤去新安区兽医站,成立三祝、枫林、秀山3个公社兽医站,城关公社畜牧兽医站改为石牌镇畜牧兽医站。
1985年底,全县有皖河、雷埠、腊树、石牌、平山、大洼、黄龙、龙泉、温桥、黄墩、小市、三桥、三祝、秀山、枫林、高河、育儿、金拱、万桥、凉亭、五横、总铺、月山、石镜、洪镇、江镇、红星等27个公社兽医站和石牌家畜检疫站、县畜牧兽医站各1个,共有集体兽医人员162人,全民24人,其中畜牧兽医师2人,助理师、技术员12人。
县畜牧兽医站在组织与指导开展畜禽疫病防治,推广良种繁育,开展技术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县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简称县土肥站。在土肥站成立之前,土壤肥料工作由县农业局农艺股负责,并确定技干专管。1958~1960年,在全县开展了第一次土壤普查。1979年10月组建土壤普查工作队,从1979年12月至1985年底,在全县开展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先后有59人参加普查工作。土壤普查结束后,土壤普查队拆销。1981年4月,正式成立了县土壤肥料工作站,1984年机构改革时定编7人。站内现设土壤、肥料两个专业。
三、基层农科网
基层农科网,由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区农技站,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组组成。1960年各区都相继建立了农技站,各公社、大队、生产队都自发地组织了农业科学研究推广组织,这便是后来形成农村基层农科网的基础。至1972年,全县除各区农技站外,共建有28个农科站,333个农科队,4643个农科组。除农技站的专业骨干外,农民参加科学实验推广人数达1.99万人,有实验田近万亩,普遍开展“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丰产片”活动。基层农科网,在进行农作物优良品种栽培、繁殖、示范、防治植物病虫害、进行农业新技术试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粮食产量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79年全县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为适应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农科网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1980年,全县除7区3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外,各乡镇均配有1名专职农技员,各乡先后成立了科普协会和各种专业性质的研究会,如养猪研究会、养鱼研究会等,基层农科网得到巩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