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报刊
怀宁县城安庆,曾是安徽省会驻地,报刊发展的水平和规模,均居全省首位,先后有报刊百余种,通讯社50余家。报刊分官办、民办两种,以民办为多数;有少数以民办面目出现,但实为官办;还有一部分是大、中学校的校刊、校报。除此,还有少量革命者办的地下报纸和大量的由政府编印发布的《公报》。
最初的报纸,在形式上多采用册装,直至辛亥革命后报纸才逐步摆脱了落后的册装形式,“报”与“刊”才有了明显的区分。
解放以后,县政府对报刊的出版发行进行整顿。1956年创办了《怀宁报》,始为内部刊物;1957年1月1日公开发行,为5日报,8开4版,计出93期限;1958年4月13日,改为3日报,同年6月25日改为4开4版,出46期;1958年8月27日,改为隔日报,逢单日出版;1960后4月1日改为《怀宁日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题写报名,星期一出8开两版;1961年2月20日停刊,共出770期。
(一)报纸

(二)刊物

二、通讯社

三、广播
(一)广播站、台
【收音站】1953年夏季,省人委广播管理处分配怀宁1台5管直流收音机,建立怀宁县收音站,始设县文化馆内,每天由1人负责收音,至1955年建站时止。
【广播站】县广播站:1955年建立怀宁县广播站,设在圣埠区(安庆)区公所内。1956年开始正常工作,对圣埠、广圩两区正式广播。1957年怀宁县广播站从安庆迁至县城石牌镇,与《怀宁报》社合并办公,一个大门,两块牌子。1959年春,全县广播因线路倒杆而自行消亡,县广播站只得以县城广播开展工作。1963年底,县广播站被撤销,机器设备置县文化馆内。1964年,由县文化馆派1名同志开广播,早晚各1次。1967年,县城广播停止播音。1968年县广播站恢复,改名为“怀宁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69年3月22日,成立怀宁县革命委员会迅速普及农村广播网领导小组,同年10月12日,成立了怀宁县普及农村广播网办公室,县广播站在普网办公室领导下,负责全县普及农村广播网的技术与业务工作。1970年,县广播站通过电话线路,定时向全县输送县办新闻、天气预报和县委召开的全县广播大会实况等节目,一个以县站为中心,区、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农村广播网在全县基本形成。1971年底,县广播站经过20天日夜会战,实现了全县广播载波化,使电话、广播同时使用1对中继线,互不干扰。
1972年,县广播站进行了机房改造工作,按照操作程序,直接在操作台上控制机器和节目的播放,改变了过去播音与机房不分,机器开关零乱的操作局面。1978年以后,县广播站仅仅是起呼号和发文的名称作用,实体是“编播组”,后改为县广播局“编播股”。1984年县广播站复名,属股级机构。
区、镇、乡广播站:1965年先后在高河、月山、广圩3个区所在地分别建立了高河广播站、月山广播站和广圩广播站,并分别与区文化站合署办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河、月山、广圩3个广播站先后停播。
1969年上半年,县革委会成立了普及农村广播网领导小组;下半年成立了县广播网办公室,狠抓普及农村广播网工作。到1970年9月底,全县共建区、社广播放大站28座。他们是:腊树、平山、黄龙、龙泉、温桥、小市、黄墩、三桥、石镜、总铺、凉亭、万桥、金拱、育儿、高河、五横、洪镇、江镇、山口、红星、长风、白泽、新洲、老峰等公社和月山区、洪镇区、黄龙区、三桥区等广播放大站。年底,又增建了皖河、雷埠两个公社广播放大站。1971年上半年,原新安公社划分为秀山、枫林、三祝3个公社,又增建了秀山、枫林、三祝3个公社广播放大站。至此,全县共建区、社广播放大站32座:广圩区、月山区、黄龙区、三桥区、洪镇区、新安区、高河区及皖河、雷埠、腊树、平山、黄龙、龙泉、温桥、小市、黄墩、石镜、总铺、凉亭、万桥、金拱、育儿、五横、山口、江镇、红星、三祝、秀山、枫林、长风、白泽、新洲等公社广播放大站。
1972年,平山公社划为平山、大洼两个公社。年底,又增建大洼公社广播放大站。至此,全县区、社广播放大站计33座。
1974年4月,经县革委会政工组同意,除保留黄龙区、新安区两个区广播放大站接转县广播站载波信号外,将高河、三桥、月山、洪镇、广圩5个区广播放大站分别下放给高河、三桥、月山、洪镇、老峰5个公社直接管用,改为公社广播放大站,并继续担负该区的县站载波收转任务。
1975年11月,始建了城关公社广播放大站,并正式呼号播音。
1980年,广圩区划归安庆市区,老峰、长风、新洲、白泽4个公社广播放大站划归安庆市所辖。自此时起,全县区社放大站计30座,他们是:新安区、黄龙区及秀山、枫林、三祝、高河、金拱、育儿、凉亭、五横、月山、石镜、万桥、总铺、三桥、小市、黄墩、黄龙、大洼、平山、温桥、龙泉、洪镇、江镇、山口、红星、皖河、雷埠、腊树、城关等公社广播放大站。
1985年,县广播电视局决定,将原来的黄龙、新安两区广播放大站改名为转播站,公社广播放大站改名为广播站,同年新建巨网乡广播站,全县有区、镇乡转播站计31座;它们是新安区、黄龙区转播站;月山镇、石牌镇广播站;皖河、雷埠、腊树、平山、大洼、黄龙、龙泉、温桥、小市、三桥、黄墩、秀山、枫林、三祝、万桥、育儿、高河、金拱、石镜、凉亭、五横、总铺、红星、洪镇、巨网、山口、江镇等乡广播放大站。
(二)网路、喇叭
【农村网路】农村有线广播网路包括:乡广播站~村民委员会的主杆线路(供电线路);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的支杆线路;村民小组~各用户喇叭的用户线。
1955年,县广播站设在龙狮桥。建站前就开始了广播线路的架设安装工作,架通了圣埠区所辖的十几个村镇近20公里的线路,共安装舌簧喇叭近600只。这是县内最早的农村有线广播网路。1957年,县城石牌镇,在电力杆上附挂广播线路,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安上高音喇叭,首次有了有线广播。
1958年掀起普网高潮,县广播站的广播音频电压通过电话直接通到各生产大队。大队以下的用户线路大多用旧木料、杂木杆建成。全县60%的生产大队,40%的生产队或自然村都通了广播,共安装喇叭2000多只,但到了1960年春天,由于浮夸风和3年困难的原因,全县农村有线广播先后垮掉。
1965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题词。下半年,高河、月山、广圩3个区广播站配备了专职线务员,架设了区直机关的广播线路近20公里,安装喇叭近千只。到1969年底,全县404个大队通播300个,通播率达74.26%;6096个生产队通播2200个,通播率只有36%。
1970年,是农村普网高潮阶段。省委除5次召开电话会议外,还专门召开了两次各地、县普网办公室负责人会议,抓农村普网工作。8月9日,县革委会召开了全县普网紧急会议,部署普网工作。从县委书记庄志禄到各区、社一把手都狠抓普网工作。9月10日,全县除新安公社3个点外,腊树、皖河、雷埠、平山、黄龙、龙泉、温桥、小市、黄墩、三桥、石镜、月山、总铺、凉亭、万桥、金拱、育儿、高河、五横、洪镇、江镇、山口、红星、长风、白泽、新洲、老峰等27个公社都通了广播,县委、县革委会于当日晚19:00发出喜报。
1971年,在大普网的基础上,公社至大队的主杆线路由1000公里增加到1500公里,全县共架设广播专线路达3.45公里,入户喇叭由4.99万只增加到8.70万只,占全县总农户的68.5%。
1973~1975年,以石条绑桩、石条杆和4.5米长的水泥杆代替了矮小的杂木杆,全县有47个大队架设了水泥杆1312根,石条杆、石条绑桩307根,有10个公社41个大队进行了入村线路的整顿,将铁丝换成了铁芯塑料线。
1976~1980年,做好线路的更新和涂油工作,全县有25个大队的主线杆线路埋设地下广播线,9个公社32个大队用电灯零线通广播,通电地区用电力杆附挂线路,重新架设的线路都涂上了防锈油。
1981~1983年,因先后遭受龙卷风、雨雪和水灾,农村广播网路毁坏严重。
1984年~]985年,全县农村网路恢复缓慢,只有1060公里,村通播率只有33.4%,喇叭入户率只有13.6%。
【专线建设】专线是指县站到各区、社(乡)广播站的广播线。1975年底~1976年春,架设了县至皖河、腊树、雷埠3个公社的专线18杆对线公里。这是全县首次架设的广播专用线,解决了这3个公社接转县站广播讯号长期占用电话线路的矛盾。1976年9月到年底,分别架通了猫山至平山专线8.5杆3对线公里;平山至黄龙专线4杆2对线公里;黄龙至三桥专线11杆对线公里。1977年又架通了三桥至新安的专线11.2杆对线公里。1979年,先后架通了平山至洪镇至月山的专线36.7杆对线公里;新安至高河专线10.8杆对线公里。1980年又架通了皖河过河线。这样,全县各区、社都能通过自己的专线收转县站的广播节目信号。专线建设均使用5.5米水泥电杆和12#铁丝,并途上防锈油,派专人分段维护,到1985年底,全县专线使用良好。
(三)载波
为解决广播、电话共用线路的矛盾,使之同时开放互不干扰,1971年12月,在安庆地区广播局组装的样机的基础上,开展了载波会战。年底,县广播站的载波发送机通过带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利用电话中继线向全县输送载频信号,各区、社广播放大站又利用低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通过简易接收机发出广播音频信号至扩音机放大,改变了原来靠邮电线路传输信号的做法,既保证了电话的正常使用,又保障了广播信号的及时输送。到1985年底,广播载波仍在各广播放大站使用,效果较好。
(四)调频
调频广播是一种较新的广播方式。1985年下半年,开始筹建县广播站调频发射台,由安徽省广播器材厂无偿提供1台50瓦电子管调频样机,频率为106.5兆赫,年底开机试播,高河、月山等地可收听。
(五)广播宣传
【宣传方针】从1953年建县收音站到1955年建县广播站,没有自办节目,主要是收转中央台及省台节目。1958年县广播站与报社合并,与《怀宁报》社同一宣传方针: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旗帜,宣传总路线精神,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期,广播宣传出现了失误,即为浮夸风推波助浪。1958年8、9月份,编辑部传达毛泽东同志给生产队长的一封信,大意是希望生产队长尽力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头天传达,第二天就收回,广播里就出现了龙泉公社领导人亩产5万公斤的讲话录音,给浮夸风再次升温。
1966年到1971年,围绕“文化大革命”进行宣传,有稿则编,无稿则摘,“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广播稿则摘抄报纸与《红旗》。
1972~1976年,广播宣传方针是集中宣传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1977年以后,明确了广播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县委、县政府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努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要求上,办好广播节目。
【自办节目】1958~1963年,始有自办节目。开始曲是《东方红》,有《新闻》、《文艺》、《先进人物讲座》、《天气预报》等节目。文艺节目来源于县剧团,录制后就播放。先进人物讲座经常请李焰松、曹玉琴等先进人物上广播。每天约有100分钟的自办节目。
1964~1967年,没有自办节目。
1968~1980年,自办节目有开始曲《东方红》、《新闻》、《全县联播》、《文艺》、《天气预报》等,约90分钟时间。
1981年起,自办节目有《新闻》、《理论讲坛》、《文化与生活》、《科学种田》、《大众科学》、《卫生与健康》、《读报之窗》、《为您服务》、《明天节目预告》、《文艺》、《天气预报》、《黄梅戏》、《周末晚会》、《音乐》、《歌曲》、《戏曲》、《星期天相声》等,还有结合中心的《专题节目》。全天145分钟。
1984年,自办文字节目调整为《新闻》、《富民园地》、《理论讲坛》、《农业科技》、《青少年之友》、《生活顾问》、《周末漫谈》、《法制宣传》、《明日节目预告》、《为您服务》。自办文艺节目调整为《清晨一曲》、《黄梅戏》、《评书连播》等。
1985年6月2日起,开办了《全县广播站联办节目》。
【编播制度】1958年~1961年,怀宁县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基本上是《怀宁报》编发的稿件,稿件由报社把关。
1972年以后,编审制度逐渐明确,编辑室将编播的稿件,送交县广播网负责同志审阅。
1978年以后,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编播工作制度,这些制度包括:《编辑岗位责任制》、《播音岗位责任制》、《值机岗位责任制》、《业务学习制度》、《采访制度》、《评编制度》、《评稿制度》、《评播制度》、《考勤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对促进编播工作,提高编辑业余水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84年以后,对编采人员实行责任编辑制度。对《新闻》节目及小节目,实行分工包干。打印每日用稿,责任编辑签名。审稿制度比较严密,局长分管宣传,亲自审稿;局长不在家,由副站长审稿。监听制度一环套一环;播音员录音后,交当班编辑校对,发现差错及时纠正,播出监听,每天3次,分自办文学、文艺节目、转播节目、节目衔接、列出表格,交当班编辑监听填好监听表。在基层广播站设立监听点,经常听取听众反映,提高广播宣传质量。
四、电视
(一)电视机的普及
1970年8月,县广播站购进一台825型35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这是县境内第一台电视机。当时将5单元8频道外接天线安装在用3根木料接成的18米高的杆子上,收看经鹞落坪(岳西县境内)差转台接转省电视台5频道电视节目。这是当时唯一的信号源,信号微弱,图象模糊。
是年国庆节前,县委会购进一台上海104型黑白电视机。这以后,电视机逐年增加。但绝大部分是机关、学校、商店、街道等集体购买的,私人购买的少,城镇多,农村少。
进入80年代以后,城、乡家庭电视机拥有量大幅度上升。据1985年底统计,全县城乡已拥有各类电视机1.44万台,其中黑白的1.41万台,彩色的274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电视接收网。
(二)信号网与覆盖面
1970年,通过鹞落坪差转台接转省电视台5频道节目,这是当时唯一的信号源。进入80年代后,县内信号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一般用1频道收大龙山电视差转台差转的省电视台节目信号。1981年该台增大功率后,一频道电视信号对县境覆盖面为100%。县电视转播台建成后,其信号能覆盖石牌镇、皖河区和平山、黄龙、大洼、江镇等乡。月山、洪镇两区的大部分地区,能收看安庆市电视台8频道电视节目。一些边远地区能收看桐城、潜山邻县电视转播台节目,所有这些电视信号,在县境上空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覆盖网。
(三)电视录相放映
1984年8月,县广播电视服务部购回一部日产小1/2录相机和两台22寸彩色电视机,成立电视录相放映队,于9月10日晚,举行了首场放映。这是县内第一个录相放映点、队。
不久,皖河乡广播站、县文化馆、石牌供销社、县水产公司也都先后成立了录相放映队。接着,在部分农村集镇,如三桥乡供销社经理部、洪镇乡供销社、月山镇供销社、月山文化站、高河文化站、腊树小学、黄龙小学成立了录相放映队,还有6个个体户经营录相放映业务。到1985年4月,全县共成立录相放映队24个,从业人员70多人。
(四)县电视转播台
1983年筹建县电视转播台,于1985年底建成。翌年元月2日下午2时,举行了怀宁县电视转播台开播典礼。每天开播1次,从19点开始到节目结束,每天播放3个半至4小时节目。
转播台发射功率为50瓦,铁塔高度30米,用6频道发送信号,图象载频168.25兆赫,伴音载频174.75兆赫,中心频率为171兆赫。
转播台设备有:发射机1台,中频调制器1台,电视信号发送器1台,录相机2部。
1986年4月2日,县编委对转播台定为事业单位,股级机构,隶属县广播电视局,台长1人,工作人员4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