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书店
安庆为省、府、县同城而治,系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清末至民国年间书肆较多,还有前店后坊的印刷厂,自印自销。如鸳鸯栅的“广文印刷厂”,北正街的“大中华印刷厂”,吕八街的“东方印书馆”等。图书兼文具的书局、书店更是鳞次栉比,从倒爬狮至龙门口,古有文化街之称。较有规模影响的书店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创建的“黄宝文书局”,店址西正街,除经营图书外,还经营石印、木刻,从业人员5人,1956年归文具口。民国15年(1926年)开业的“萃文书局”,以出租连环画为主而发展起来的。民国18年开业的“世界书局”,系宋绍年、宋其正合资经营,经理宋其正,从业人员3人,1956年归口图书业。民国25年开业的“韩世忠书社”,是以出租连环画而发展起来的小本经营书店。在龙门口开设的“商务印书馆分销处”,经理宗吉吾,住上海,副经理丁效宏主持工作,有工作人员7人,主要经销商务版书籍,如《万有文库》、《四库丛书》、《四角号码字典》以及中小学教科书等。民国30年曾迁上海,民国35年3月迁回安庆,1954年改营文具。民国34年国民党官办的正中书局,专营批发,以中小学教科书和其它社科书为主要业务,当时规定学校必须用“正中书局”发行的课本,所以营业量很大。经理先是何学权,后派黄继康来筹建门市部,因安庆解放未果。1949年,由安庆市店接收。
进步书店有民国16年(1927年)春由安庆一师徐佰坤在该校开设的“皖江书局”,民国17年安徽大学杨起田在该校设“安徽大学贩卖部”,发行一些进步书刊。
安庆以外还有石牌镇的“茂清文具书画店”。店主周茂清和其弟清末随其父由江西来石牌,租正街一门面以经营毛笔为主,不几年,就将租屋买归已有,扩展到加工各种色纸,出售文具用品。大约在民国14年左右,开始经营书画,抗战时又增开石印业务,在民国23年前后,有徒工8人,从业30余人,经营范围有四书、五经、古典名著、学生规范作文、字典、裱画、轴画等,货源主要取于上海、芜湖等书局。石牌地区的公文、布告均由其包印。同时还帮人加工或出售一些自制的裱画、轴画等,1951年底停业,书画交新华书店发行。
高河埠中街的“中益书店”,由李新华弟兄几人合资经营,李新华负责。民国37年开办,经营品种有学生用书、作文、精典小说,兼营少量文具用品。货源主要是从上海、芜湖等地邮寄或偶尔派人前往进货。年销售量按当时价值计约万元以上,1954年私改停业归百货口。
1949年10月,开始筹建新华书店,并由县财政拨给大米0.65万公斤,作为购书资金。12月中旬,在洪镇正式成立新华书店怀宁县店,由洪镇区委出面租赁私房一间(约15平方米),开始营业。1950年1月,随县府迁至石牌镇文化馆,营业间约30平方米,人员由开始1人增至7人。同年5月,随市县合并,并入安庆市中心支店。1950年12月,市县分开,迁回石牌镇,重新建店,称新华书店怀宁县支店,人员8人,至1952年3月,在石牌镇后街租一门面,约70平方米,正式营业。1958年9月1日,按统一规定,改称怀宁县新华书店至今。从此,一直担负着怀宁县图书发行任务。
(一)发行类别
【政治理论书籍】1949年建店初期,主要发行《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书。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首批发行150册,全年发行1500册。1952年4月、1953年4月分别发行《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三卷。]954年首批发行《斯大林全集》第一卷。1955年发行《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6年发行《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和《八大文件》。1957年发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60年发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和《列宁选集》第四卷。1963年主要发行《列宁与现代修正主义》、《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等“九评”文章。1964年大量发行《毛泽东著作选读本》甲、乙种本。1965年《毛主席语录》公开发行。“文革”10年,前期主要发行马列6本书,后期发行“批林批孔”小册子,每种数字都以千、万计,超量发行。1977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6万余册。1979年至1985年,先后发行《周恩来选集》4650册、《邓小平文选》1.25万册、《陈云文稿》4920册、《刘少奇选集》3000册、《朱德选集》1300册、《毛泽东论党的组织》5000册、《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1500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500册、《十二大政治报告》1.20万册、《整党决定》1.70万册、《党员必读》1.70万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10万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件汇编》500套、《政治经济学》1300册。
【课本】课本的发行,是书店的主要任务。1952年,共发行课本销售额1.90万元,1954年为2.20万元。50年代末,由于学校急剧增加,小学由解放初的119所增为311所,中学由解放初的5所增为10所,故1959年课本销售为9.20万元,比1952年增长3.84倍。“文革”期间,学校开学不正常,初期停课闹革命,致使课本销售几乎处于空白。到三中全会以后,才趋于正常。到80年代,全县有职业中学3所,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28所,初中班31个,小学418所。在校中、小学生达11.09万人。1985年,课本销售达240万册,48.80万元,比1952年增长24.68倍。中专教材,由于只有师范和卫校各1所,1985年销售0.56万册,0.27万元。
【科技书籍】50年代,发行少量的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书籍。60年代,这些书的发行也是有限的。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科技书籍的发行引起了重视,1979年1~6月,县城门市部就主动征订30.76万册,0.29万元。1980年征订1.50万册,0.60万元。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前进,科技书籍发行的种类涉及到机械、轻工、交通、电力、家用电器、建筑、医药卫生、手工技术、农、林、牧、副、渔等方面书籍。1980年发行科技书籍4.55万册,3.14万元。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开始活跃,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增加,如1982年发行《早稻栽培技术》500册,《常用化肥使用技术》400册,《副业生产手册》110册,《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800册,《农民服务台》500册。另外,关于养鱼、养猪、养兔、栽桑养蚕、果树之类的农村科普读物,广泛发行,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科技书籍的发行量进一步增加,]984年8.27万册,5万元;1985年猛增为35.30万册,12.48万元,约是1980年的4倍,占当年图书销售18.57%。
【少儿读物】少儿读物主要是启发少儿的智力,是教育的基础,带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50年代发行的少儿读物以连环画为主,品种仅30余种,发行量不大。60年代发行量有所增加,年近万册0.20万元,约200余种。1978年以后开始注重少儿读物的发行,在各门市部设立了少儿专柜、专架,门类涉及文学、图片、优生优育、低幼读物、科学幻想等方面,以连环画和课外辅导读物为主。1982年共购进《铁道游击队》、《水浒》、《东周列国志》、《红楼梦》等系列连环画15万册,码洋5万元。购进课外辅导读物有;《小学语文总复习》700册、《小学数学总复习》700册、《小学数学辅导及习题》500册、《小学数学习题集》800册、《小学生作文选》(1~5年级)500套,《小学语文复习指导》500册、《小学数学复习指导》500册、《小学数学总复习必备》600册、《小学语文总复习必读》1000册,全年共购进约2万册,码洋约0.80万元,基本全部售出,很少积压。1985年,全年销售4.34万册,1.36万元。
【图片】图片主要发行领袖像、宣传画、年画(包括门画、对联、年历、挂历、中堂等)。
领袖像:50年代,先后发行过马、恩、列、斯、毛泽东和朱德的挂像。后期又发行各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林彪像,年均发行量约1~1.50万张。“文革”10年,主要发行毛主席标准像和生活像,“文革”一班人像超量发行,年发行量达百万张。1977年,发行华国锋标准像,全开、对开、4开张,共发行15万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反对个人崇拜,领袖像发行趋于正常。
宣传画:主要是发行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和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的宣传画。50年代曾发行过镇反条例、抗美援朝、婚姻法以及农业互助合作、经济建设方面的宣传画和图解等,约7000~8000张。1958年关于“三面红旗”的宣传画也批量发行。1982年,发行全国人口普查宣传画840套。1985年,共发行“五讲四美三热爱”宣传画3000多套。
年画:年画是中华民族的特有习俗,年发行量很大,且季节性较强。50年代,年约发行2~3万张,中期增加了门画、对联和历画,年发行量达5~6万张。品种近百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年画发行量直线下降,至1963年开始回升。“文革”期间,由领袖像和样板戏剧照代替了年画。到1977年才恢复年画出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好,农村经济繁荣,年画需求量大增,1980年达12.11万张,4.20万元。1984年共销售年画、历画、中堂、月历等460个品种,40万张,9万余元。1985年销售35万张,12万余元,比1980年增长了2倍,比1984年增长33.3%。
(二)发行方式
【门市】门市销售,是传统的也是主要的发行方式。主要业务为:
零售:50年代,门市零售由几千元上升到2万多元。到1965年后,增至3万多元。“文革”初期一度下降,后来有所递增,但幅度很小。1979年,零售额大幅度增长,达24.80万元,比50年代末增长了近10倍。1982年,零售额32.81万元,比“文革”前期又增长了近10倍。1985年零售额达60.02万元,比1982年增长了0.83倍。
陈列:解放初期,由于品种不多,除对连环画册和年画陈列有序外,一般图书陈列比较随便。“文革”期间,侧重马列、毛泽东著作的突出陈列。1978年后,随着图书品种的增加,始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按马列、毛泽东著作、政治理论读物、少儿读物、图片年画、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工业技术、农业技术、教学参考书籍、学生课外辅导书籍等分类标牌陈列。陈列品种县城门市部达5000多种。
新书预告:1978年以前,主要是对一些政治理论学习材料进行预告。1978年以后,设新书预告牌,做到每进一批新书,就及时张贴预告牌,一次少则几十种,多则百余种。
代办征订:解放初期,虽开展过征订工作,但不直接向读者征订。“文革”期间征订的都是大宗的政治书籍,带有一定的组织分配形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读者购书心切,纷纷上门预订,零星订户较多,1~2本订户不少,仅1980年就征订图书4万余册,码洋3万元。至1985年的几年间,仅县城门市部接待订户万人次,金额达10万余元。不仅坐店征订,还主动上门征订。
代办邮购:50年代就开展代办邮购服务,读者填写邮购代办单,交部分书款,由书店向该书出版地的书店或省店购回寄给读者。后一度中断。80年代出版业繁荣,品种丰富,代办邮购主要是通过读者写信与书店联系的方式进行。一位外地读者陈平成,自1983年就和县书店建立了邮购关系,开始一年5~8次,现在几乎一月1次,每次门市部同志都认真办理,从不失信,虽然该读者至今还未与书店业务人员见面。
送书上门:这是一项新的服务项目,是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改善服务态度的具体体现。自1979年以来,县城门市部为订户送书上门达2万余次,金额达7万元。有的大宗学习材料和学生辅导书籍,一批就是几板车,为批发客户送书至车站在50余次,金额达万元。
【批发】50年代初,只和少数几家私营文具商店建立了图书代销关系,批发折扣较高,数量很小。1956年,县书店与基础供销社普遍建立了图书发行业务,批发折扣为15%,批发数额有很大增长。1958年秋批发业务停止,1964年恢复,批发折扣10%。“文革”期间,一些图书过量发行,造成很大积压,直到1978年以后,批发业务才趋于正常。1979年,共批图书年画13万张(册),5.22万元,1980年达7.89万元。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个体、集体书店应运而生,书摊、书贩逐渐增多,批发客户和数额也随之增加,县书店挂起了批发招牌,负责全县的批发工作,批发折扣15%,经销不退货。1984年计批图书、年画11.10万元,1985年达28.78万元(不包括教材批发),约占全店图书、年画销售的42.5%,比1979年增长了4.5倍。
【计划征订】计划征订是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是解决图书积压的一种有效方式,进货有数,销货有路。解放初期,因条件限制,未开展计划征订工作。“文革”期间,虽开展了计划征订工作,但仍是因政治运动的需要,超量发行,批量报废,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978年以后,计划征订工作才走向正轨。对政治理论读物、学生课外辅导书籍和寒假作业、练习册及一般图书、图片,均进行计划征订。做到主动上门征订和热情接待零星读者征订。几年来,共接待零星征订读者不下3万人次,金额达2万余元。仅1980年就征订图书1025种,19.47万册,9.70万元,占当年一般图书销售的44%。
【宣传】图书宣传是图书销售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就宣传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文字、口头、实物宣传等。解放初因品种不多,读者可以自由选购,无需怎样宣传。60年代后期,品种渐多,宣传十分必要。在门市部,营业员口头宣传推荐,介绍图书内容,张贴新书报道,逢会现场宣传,效果甚佳。“文革”期间,从政治高度进行图书宣传,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实事求是,从读者实际需要出发,宣传方式灵活多样,宣传内容比较丰富,先后采取了厨窗、广播、演讲会、发征订目录、找内行教师推荐等多种形式进行图书宣传。每逢重大节日,便布置厨窗,陈列新书,美观大方,常年开放。利用广播宣传推荐图书,效果很好。通过县工会组织的职工读书演讲会进行宣传,效果更佳。
【流动供应】在城镇,始终坚持送书到机关、企事业单位、附近学校及有关会议进行流动供应。50~60年代初期,以门市部为主,每年达7~8次,每次达200~300元,全年约2000余元。1978年后,流动供应更活跃,业务更大,仅1981~1984年间,流动供应达8~9次,销售金额达5000余元,深受学校师生欢迎。
在农村,从50年代起,就配有发行干部,从事农村流动供应。那时农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全靠步行肩挑背驮;后虽配有自行车,但每次带书百来斤重,也够吃力的,一般多到学校吃、住,从不住旅馆。销量虽不大,但十分辛苦。“文革”期间,专职农村发行员,主要以辅导供销社业务为主,兼搞少量流动供应。1980年开始分配任务,规定每人每月下乡不少于20天。1980年,两人自销2.09万元,1982年2.55万元,1984年3.43万元,1985年,农村自销略有下降。
从1980年到1984年底,全县流动供应量逐年递增,1981年2.91万元,1982年5.02万元,1984年达7.92万元,比1981年增长了近1.7倍。
【租书】租书业始于1975年,那时由于书源少,不能满足读者需要,就开展了租书这一服务项目,以解决供需暂时矛盾。出租书约200品种,年租金约700元,仅保书本。1978年后,书源渐充足,品种渐增多,出租的品种亦相应增多,1979年1~6月份,就有文艺小说602册,连环画2465册,出租达1.37万人次,租金479.66元。后因县图书馆、工会图书室的开放,个体租书业的出现,1987年租书告以停业,历时7年。
(三)发行渠道
【个体、集体书店、书摊】1950年3月,先后在三桥、高河、月山等集镇上出现私人兼营的图书代销店。至1958年底,全县有私营图书销售点20个左右,“文革”期间全部取消。
1982年,随着图书发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县内又陆续出现了个体、集体书店、书摊。开始,绝大部分系农村小店在春节期间批点年画进行销售,数量有限。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个体、集体书店、书摊遍布全县农村。1983年,他们共计销售额约达2万元,1984年达4万元左右,翻了一番。这时全县已有集体书店、知青书店21个,个体书店、书摊56个,到1985年,他们年销售近10万元。这年3月,黄墩乡金山村书店个体户胡银贵,出席了省召开的个体户表彰大会,得奖金30元。他的发行范围达9村、1社办工厂、7所小学和1所中学,年销售约3000~5000元。万桥、石镜两乡所在地,均经过批准,分别挂起了私营新华书店的招牌。
【供销社】供销社是农村图书发行中一条重要渠道。1957年,月山、洪镇、腊树供销社就开始发行少量图书、年画,后逐渐扩大。到1965年,全县所有基层供销社都开展图书发行业务,网点遍布全县区、乡集镇,成为一支重要发行力量。“文革”开始后,马列、毛泽东著作大量发行,政治书籍较多,供销社发行量大增,1967年达7.80万元,1968年12.60万元,1969年11.50万元,3年计31.90万元。由于图书积压,1972年出现了批发负12万元,1973~1975年,基本稳定在2~3万元左右。1976年有所回升,1980年趋于正常,达9.30万元。1982年新安区、洪镇区课本交供销社发行,年销售达13.40万元。1984年3月中旬基层供销社发行工作会议后,推动了发行工作。1984年销售总额达21.70万元,占全县全年总销售额的25.65%。截至1985年6月,全县共有供销社售书点138个。
【县书店基层门市部】截止1985年底,县书店共有月山、高河、黄墩3个基层门市部,均系综合型。月山、高河两门市部,属全省县级店大型集镇门市部之列,也是全县农村发行的主渠道。发行量占全年销售的50%。
月山门市部,一直担负全区5个乡的供销社批发、辅导和自身的发行工作,并发放全区11所初、高中、25所小学的两季教材。长期以来,均是1人独挡一面,从1976年开始,先后曾安排2人到1980年才正式稳定下来。工作包罗万象,既要搞批发,又要搞辅导,还要搞流动供应,送书上门,主动征订等。销售额连年递增,1979年8.60万元,1983年增至11.62万元,1985年猛增至19.54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1.3倍。
高河门市部,负责全区共4个乡供销社批发、辅导和自身的发行工作。学校有初、高中15所,小学77所。自建立至1980年底,一直是一人负责。直到1983年才稳定两个人。坚持出满勤,营业时间十分正常,服务态度良好,当地群众送他一首歌谣:“人常在、门常开、扫地扫半边街。”1979年,该门市部被评为安庆地区书店系统先进集体。6月,在怀宁县召开了安庆地区集镇门市部现场会。这年,县店下达该门市销售任务为5.25万元,实际完成6.4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3%。1981年完成10.16万元,到1985年增长为21.34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2.3倍。
黄墩门市部,1979年建,一直是一人负责。全区有初、高中10所,小学45所,3个乡。1979年销售额为1.79万元,后逐年递增,1983年达6.51万元,1985年增至9.04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约4倍。
怀宁县1985年农村图书发行代销点一览表

怀宁县1952~1985年新华书店销售、利润、费用一览表

二、图书馆
民国11年(1922年),省政府教育厅将安徽省立通俗讲演所改为省立通俗教育馆,内分讲演、图书、体育3部。原址在清朝藩署(今白日青天)。民国17年改名省立第一通俗教育馆,馆址迁吴越街,这时通俗教育馆图书部有图书5000余册,杂志30多种,报纸16种,部内设有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和阅报室;还有两个巡回文库,分设于菱湖公园和森林公园。很显然,这就是怀宁图书馆的前身。
1949年11月,涂心明同志运米约250公斤到安庆,买回图书一二百册,95%是政治读物,外带几份报刊和一些小型宣传画。12月,石牌文化馆创建,在馆内创办了图书室,并经县公安机关批准启用“文化馆图书室”公章。腾出1间大房,摆4张方桌,几把椅子,添置一些书架、报架,就宣布图书室对外开放。借书工作自1952年开始。阅览室每日开放8小时,阅报处全天开放,中午读者最多。
1959年起,图书经费单独核算,文化馆图书室曾改名图书馆,未配馆长,亦未刻公章;“文革”前,与文化馆合并,仍叫图书室,直至1979年8月。
1979年9月,怀宁县图书馆正式从文化馆分离出来,启钤行文,成为独立单位,由文化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即馆长)兼图书馆长。次年配专职副馆长胡乡邦,1981年调程述东任馆长,1984年调江涛任副馆长,程述东任调研员。房屋分配:三楼阅览室约85平方米,二楼书库及外借处91.5平方米,一楼办公室24平方米,计200.5平方米。至1985年,全馆有副馆长1人,调研员、采编、基层图书馆辅导各1人,阅览室、借书处各2人,共8人。1985年统计,共有图书1.20万册,刊物8000册、儿童读物1000册,共计2.10万册。
三、档案
(一)机构
民国时期,无档案管理机构。中国国民党的党、政、军等各部门的档案各自设室保管,无统一管理的目标、方法和要求。
建国初期,县内主要档案分别由中共怀宁县委办公室和县人民政府秘书室管理,配有专职管理人员。
1958年12月14日,成立怀宁县档案馆,定编3人,库房2间,隶属县人委办公室,1959年改属县委办公室。
1963年12月27日,成立怀宁县档案管理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仍隶属县委办公室。
1975年3月22日,成立怀宁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档案小组,档案馆同时更名为怀宁县革命委员会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定编3人,隶属办事组。
1980年4月,撤销革命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同时成立怀宁县委办公室档案科,科、馆合署办公,隶属县委办公室。
1980年12月5日,成立怀宁县档案局,局、馆合署办公,定编5人,隶属县委办公室,1985年10月3日,改属县政府,定编7人。
(二)业务
档案局(馆)成立以后,主要业务是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各类档案和资料,指导文书部门进行文书档案处理和立卷工作。
【收集】1958年,就着手准备收集和接收县现行机关档案、撤销机关档案、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进馆。1959年接收第一批档案进馆,包括县委(各部、委、室)、县人委(各科、室)、撤销部分县直机关和17个区委、区政府等42个单位的档案共3594卷,图书资料1500册,三级党报400余本。
1977年接收第二批档案进馆,包括县委各部、委、办和政府系列的委、办、局机关“文化大革命”前的档案4715卷,图书资料2000余册。
1985年~1986年接收第三批档案进馆,共接收文书、专业档案9198卷。
至1987年底,共收集各类档案32个全宗,27个目录号,1.75万卷。其中有民国档案(复印件)223卷,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档案8375卷,各类专业档案8861卷,科技档案48卷,彩照档案4合,资料图书5754册。
【分类】县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分两类:一是县委全宗档案的分类,1957年以前的按年代~问题分的,1957年以后的按机构~年代分的;二是其它全宗均按机构~年代分的。以全宗为单位,将永久、长期和短期保管的档案分别存放保管。
档案分类排列的次序:重要档案在前,一般档案在后;纵合案卷在前,专题案卷在后;本机关案卷在前,上下级的案卷在后;永久案卷在前,长期案卷在后。
【管理】档案保管是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努力延长档案寿命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县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目前仍以土法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档案处在不断损毁的过程之中。据抽查,1957年以前5086卷档案中,需要抢救的有1763卷。其中需要裱托的1536卷,需要恢复字迹的763卷,1.60万页,240.35万字。
【利用】县档案馆在提供档案利用方面,主要是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制订了有关规章制度,如《开放历史档案实施细则》、《查阅档案审批制度》、《查阅档案登记制度》、《借阅档案登记制度》、《利用效果登记制度》、《有偿服务收费办法》等;二是编制了一套检索工具,如《卷内目录》、《案卷目录》、《全宗名册》、《全宗案卷对照表》、《档案接收登记簿》、《土地、房产所有证索引》、《阶级成份清册索引》、《干部处分人名索引》、《文件全引目录》等13种。
在档案利用方面,不但为党政领导在指挥工农业生产中及时提供档案资料,发挥了作用,而且为落实党的政策、纠正冤假错案、调整工资、转正定级、离休退休、解决土地、房产、山林等纠纷中提供了原始依据。开展编史修志以来,利用档案更为频繁,档案馆接待工作应接不暇,有时一天要接待几十人次,调卷几百卷。
怀宁县几个典型年份利用档案情况表


下一篇:第八节 新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