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面文物
(一)遗址
【黄龙遗址】位于皖水北岸、黄龙舌以西杨家嘴的三合圩内,为新石器时代水滨台地遗址。面积8000平方米,高出地面1~1.5米。1982年县文管所进行了调查试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发现墓葬7座,灰坑2个,清理出陶器、石、玉器等遗物22件。
【王家山遗址】位于小吏港西南皖水故道北侧,现小市乡受泉村,是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类型的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高出地面3米,为半月形台地,文化层堆积1.5~2米。遗址内涵较为丰富,暴露的遗物有石器斧铲、陶器鼎、豆、壶、球等,多为夹沙红陶,少数泥质灰陶或黑衣陶。经省文物工作队确认文化面貌与薛家岗属同一类型,对进一步探明薛家岗文化有一定价值。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墩遗址】位于三桥乡双塘村白洋湖西岸的山岗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
【孙家城遗址】位于育儿乡栗岗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一面临河,三面土城环绕,文化堆积散布城内。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7米。
【马家墩遗址】位于高河镇高河村,为新石器时代古河道畔的台地遗址。面积约3200平方米,文化层厚4米,上为商周层。
【朱山嘴遗址】位于石牌镇西朱山嘴,属皖河乡窖银村,为新石器时代古河道边的山岗遗址。长300米,宽100米,高出地面3米,总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属薛家岗文化类型。
【李小屋遗址】位于三桥中桥村,白洋湖畔的山岗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
【牛头岭遗址】位于万桥乡茶岭村茶树岭以东的杨家塅上,为新石器时代河畔高岗遗址。长500米,面积1万平方米,岗高7米。
【盆形遗址】位于金拱乡人形村沙河北岸,为商周时代河岸台地遗址,高8米,面积5000平方米。
【余家大墩遗址】位于育儿乡洪山村芭茅园东300米,为商周时代畈间高墩遗址。高2米,面积7000平方米。
【金钩挂月遗址】位于月山镇邹家老屋西北300米,为商周时代畈间山岗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陶器多夹砂灰陶,石器有大量的残石片。
【乌龟墩遗址】位于腊树乡安山村汪家墩以东200米,为由太湖而下的长河南岸台地遗址。高出地面3米,呈椭圆形,面积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为商周时代遗址。
【洞山犀牛化石出土点】位于月山镇黄岭村石门湖畔洞山,海拔100米。犀牛化石堆积在洞山北坡的一个连着裂隙的袋状型溶洞里。1985年10月,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清理,有完整的犀牛头骨和下牙床化石。头骨里上下牙床齿列也较完全,门齿、犬齿已退化,前血齿臼齿化,臼齿为嵴形齿,上下臼齿内谷构成“冂”形,下臼齿构成“E”形,由两个新月形构成。体大而壮,四肢短而粗。为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0万年。
【小市安徽龟化石出土点】位于小市乡茅庵村丁家花屋与潜山县接壤的山岗上。出土点为岗地上一片红土层。1971年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华南红层队调查考察时所发现。龟化石标本完整,背腹相连。个体较大,甲壳椭圆形,背甲凸起,前缘正中略后凹,后缘钝圆。背甲最大长度290毫米,最大宽度260毫米。标本现存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安徽小市龟化石迄今与国际国内所发现的龟化石有区别,初步定为龟科新属,是该科动物迄今最早的新种龟。其时代为中新世中期,大约距今7000万年。
【冶塘湖冶铁遗址】位于洪镇乡石库村冶塘湖畔。地形属小山环抱的盆地,东侧为狮象二山,称狮象把口,其间开口处水运连接皖河直入长江。遗址当狮象把口之内沿湖畔相连的蛇形嘴、汪家嘴、王家嘴等大小五个山嘴的山坡、滩地,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地面暴露物有铁渣、铁矿石和绳纹砖块,以王家嘴最为密集,文化层堆积0.5~1米厚。传说有公冶长墓在此。在遗址东面的东山和龙泉岭尚有铁矿坑遗迹,民间传说是秦始皇挖龙脉的坑,近年乡镇企业也在老坑附近开挖铁矿。汉时中国冶铁业高度发达,怀宁汉属皖县,《汉书·地理志》载“皖有铁官”,汉对皖县已设官专掌冶铁,冶塘湖是皖县的重要冶铁基地,是属汉代冶铁遗址。
【孔雀台遗址】位于小市乡小市港下街。孔雀台又称万年台,是“孔雀东南飞”的纪念建筑。据原有碑文记载:其台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末年,时为土台,元末改为竹棚台,明朝永乐年间建砖木台,清末加以扩建,始为今日的规模。
孔雀台是一座规模宏大、造型古朴的舞台,呈“凸”字形,宽、长、高均约7米左右,占地百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为舞台,下为住室。孔雀台主台凸出。庑殿式屋顶,飞檐翘角,每层有斗拱,雕梁画栋,气宇轩昂。台前着1对大红柱。台上彩绘天花,正中有藻井,藻井中彩绘鸳鸯l对。交头接耳。两边彩绘孔雀1对。后台左右两侧门头上绘有1男1女,为焦仲卿、刘兰芝画像。正中为枝叶交相复盖的古松、梧桐。整个台上,色调古朴,雍容淡雅,生动地再现了诗篇“枝枝相复盖,叶叶交相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意境。体现了焦仲卿、刘兰芝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和人民对焦、刘品德的赞美怀念。舞台两则为两间宽敞的化妆室。正中有两个大字匾,曰“兴飞”。两个大字酣畅淋漓,龙飞凤舞,精彩绝伦。惜在”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遗址和图片。
【太平军石牌城遗址】位于石牌猫山,皖河北岸,与上下石牌隔河相望。城址为相连的四个丘岗,中间一条狭长的洼地纵贯南北,面积约0.8平方公里。现存的遗迹为环城两条宽约2米、深1.5米的壕沟。群众传说西部有“金銮殿”(即指挥部),北部有炮台,中部有水井、兵工厂。据近年发现的房屋、兵器、炮弹等遗迹遗物,基本上可资印证。
石牌是安庆西部要隘。太平军三河大捷以后,西南战场失利,九江失守,危及安庆。保卫安庆,保卫天京西大门的战斗,猛烈展开。当围攻安庆的清兵多隆科被击退缩至宿松后,英王陈玉成布兵镇守石牌以及太湖、潜山,遏制清兵,保卫安庆。据史料记载,石牌城异常坚固,“上下均开炮眼,周围深壕3道,外护木城6道,桩签密布,驻军数千”。当英王在此布置守兵后,统兵攻往六安时,多隆科乘机袭击石牌,于咸丰九年(1859年)9月24日夜由茶棚岭潜至城下,“乘守军陷于疲惫,越濠爬沟,施放喷筒火箭”。守军奋起炮击,英勇抵抗至次日晨,城内起火,守军数千人牺牲,守将霍天燕荣、石廷玉被俘,石牌城陷落清军之手。
1985年12月怀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军赤岗岭营垒遗址】位于安庆集贤关外总铺乡永林村合安公路线西侧。是石门湖畔的平岗,现为一片杉木林地。
太平军九江失守后,安庆的得失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存亡”,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军战争史上保卫天京的一场重要战役。太平军在安庆外围石牌、潜山、太湖的战斗失利后,清兵进逼安庆城下,枞阳陷落,安庆即遭清兵合围,形势危急。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5月,陈玉成在第3次营救安庆,于集贤关外赤岗岭筑营垒4座,在菱湖北岸筑营垒13座,给围城清兵形成夹攻之势。当陈玉成率军至桐城,又至天京搬兵,请东主将刘仓琳统精兵4000守赤岗岭营垒。5月20日,曾国荃部将杨载福绕石门湖登岸围攻赤岗岭,刘仓琳奋起抗击,经7个昼夜战斗,杀伤大批清兵,打死了清副将苏文彪、都司僚宋耀、守备刘万荣等20余名将领。血战20多天,太平军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其中3个营垒被清兵攻破,守将李四福等3000余人壮烈牺牲。而刘仓琳仍坚守第一垒,抵抗如故,面对清军集中力量围攻,刘仓琳率部夜间突围至马踏石(今凉亭乡马踏石村),因河水上涨,不能渡河,刘仓琳和700多名战士被俘牺牲。赤岗岭营垒被攻破,加快了安庆的陷落。
【皖口】皖口,又名南皖口,即今山口乡山口镇,为古城址,是古代军事要地,三国吴嘉禾六年(公元237年)大将诸葛恪在此屯兵。南朝陈武帝为抗御玉琳作乱,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四月,遣镇北将军徐渡驻守,六月,临川王陈倩(陈文帝)在南皖口筑城,使徐州刺史钱道戢守之。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遣将由采石架浮桥过江伐南唐。南唐朱令赟自湖口以战舰、木筏东下,企图以断浮梁以援金陵。行至皖口。宋将行营步兵都指挥刘迂挥兵阻击,火烧战舰,朱令赟大败。
唐诗人李涉七绝《井栏沙·遇夜客》即作于皖口。
皖口,今为山口乡渔业村。自汉末至今1700余年,历经兴废,当年城池已不可辨认。上坡上下,自汉代以来的历代墓葬,大片成堆瓦砾、柱础、瓷片、古钱、民房墙壁上带有文字的城砖,向人们表诉着古城灿烂的千秋历史。
【中共高河区委机关旧址】在县城北50公里高河镇操氏宗祠。该祠原为清代建筑,现改为高河镇文新小学,部分原貌在。高河埠地处怀宁、潜山、桐城三县边缘的交通要道。1928年春,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到农村,中共党员操球回高河埠,在操氏宗祠办私塾,秘密进行建党和农运工作,9月建立高河区委任书记。组织发展很快,至1929年即发展党员37人,1930年就发展为8个支部。以学校为掩护,成立了“文字研究会”,宣传革命,建立农民协会,发动农民“抗租”、“抗债”。
1930年4月29日在区委领导下,以农民自救会出面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一千六、七百人的农民暴动,胜利地举行了抢粮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奸商的嚣张气焰,大长贫苦人民的志气。安庆中心县委十分重视,及时向各县发出号召:“我们要以高河区委工作推动他处工作的深入扩大”,高河区委改为中心区委。
【渡江战役五兵团驻地旧址】设在县城东北45公里的洪家铺(今洪镇乡)。兵团司令杨勇当时住在洪镇街刘姓住宅,是一座民国初年建造的旧式砖木结构楼房,前为店面,后为住宅,杨勇就住在后面楼近厨房的内宅,室外即为客厅,是当时用膳地点。现仍为刘姓居住,面貌尚存。
渡江战役,贵池至江西马当一段由第二野战军负责。二野所属第三兵团驻贵池至安庆以东;四兵团驻望江至马当;五兵团驻怀宁县境的安庆以西至望江一段。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计有十六、十七、十八3个军。十六军于4月6日先行进驻安庆西南、漳湖东北地区,即怀宁的海口洲至三益圩沿江一带;十七、十八军相继进驻洪镇周围三十里地区待命。4月13日兵团司令部进驻洪镇,兵团组织部队学习、练兵,发动群众,筑路开河,准备渡江;司令杨勇轻装便服,步行15公里深入沿江湖滨地带,察看地形,部署战役。
4月20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令。根据上级部署,21日17时50分,杨勇指挥突击队提前渡江,约1小时即胜利登陆。23日兵团司令部即离开洪镇渡江。
(二)古墓葬
【三祝墓群】位于三祝乡边缘的高丰、油坊、瓦窑村与潜山县余井、青楼乡马道岗接壤的丘陵岗地,约长5公里,宽2公里。墓群主要分布在赵家花屋、谢庄、丁家山、竹园、岭头、黄屋、占家垅及高峰队和平组等山岗,其中以赵家花屋、丁家山最为密集。
1986年4月,油坊、高丰两村农民在上述墓葬中,盗掘古墓101座,其中大部分系砖室墓,墓砖为麻布纹,几何形线纹。墓室大部分为墓坑长4~5米,宽2米的18座,长5米宽2米以上有前后室的16座,最大的一座长9米宽5.7米,呈形形,有前后室、耳室,为斜方格,几何纹砖砌成。计盗走和毁坏各类文物230余件,有彩陶壶、陶灶、罐、陶亭、铜碗、铜尺、铁刀、陶灯和各种铜镜32面。根据葬式和器物,系东汉至六朝时代的墓群。
【杨家牌墓群】位于金拱乡人形村沙河岸岗地。沿河长约1公里山岗,未见封土堆,多年来常有墓葬出现。1981年发现春秋土坑墓一座,出土青铜器有牺鼎、方纹鼎、匜、缶和玛瑙玦等。以前群众曾掘汉代砖室墓数处。岗上多处散有汉至六朝时代的几何纹、古钱纹墓砖和唐代墓砖,属春秋至汉唐时代墓葬群。
【燕形墓群】坐落月山镇黄岭村,属汉六朝墓葬群。不见封土堆。1984年黄岭村窑厂平土时发现多处汉六朝砖室墓,排列整齐,墓长多在2.5米至3米。墓砖纹饰为方格几何和古钱纹。
【担山墓群】位于月山镇骑龙村石门湖畔。面积1800平方米,无封土堆,多处暴露有汉至六朝墓砖,纹饰有几何形、麻布纹,曾出土陶罐、五铢钱。
【官铺墓群】位于秀山乡独秀山北麓官铺村。近来发现西汉土坑墓数座,出土连弧纹铜镜、铜灶、壶、罐等遗物。与此相距200米有封土堆墓2座,群众称大、小廓墩。由此向东200米有一片东汉砖石墓。
【侯园墓群】位于黄墩乡石林村程二房屋的村头岗地,有10多处圆孔石碑和刻有“古人墓”的石碑。70年代曾掘出砖石汉墓和石室墓,现有墓室石板,刻有粗劣的佛像和朝拜者形象。
【杨婆墩墓群】位于小市乡茅庵村与潜山县马道岗毗连的山岗,为高3米的封土堆,直径10米。周围一带岗地,70年代曾挖出汉六朝砖石墓多个,均已不见封土。属东汉至六朝时代墓群。
【茅竹嘴墓群】位于秀山乡西涧村独秀山北麓的茅竹嘴屋,面积约15亩岗地,遍布古墓葬。70年代农田建设中部分被掘。出土花纹砖万余块,并有铁刀、铜镜和各种陶器。
【汪祠堂墓群】位于洪镇乡杨山村汪祠堂屋南,面积约10亩的丘岗地,称“陵墓上”。岗上多处立有“古大人碑”小石碑,西侧坡地已明显暴露有3座砖室墓,群众建房曾掘毁唐宋砖石墓多座,出土有瓷器壶、瓶等。
【龙隔墓群】位于山口乡山口村南龙隔后山岗,处皖口古城以南,无封土堆,沿山岗坡脚部暴露多处汉至六朝砖石墓。1984年于龙隔水边取窑土,掘毁汉墓1座,出土有长柄铁刀、青瓷碗以及东汉五铢钱币。
【官山墓群】位于皖河乡窖银村,范围30亩,散布着无封土堆的南朝东晋土坑墓和汉唐宋砖室墓,上层迭压明清墓葬。近来基本建设开山挖土,已清理土坑墓和砖室墓多个,出土有青瓷鸡头壶、盘、罐20多件六朝遗物和唐、宋瓷器壶、碗、铜镜、铁剪等。
【邓石如墓】清代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墓葬,位于五横乡虎山村梅冲李庄墓地,为自北面金山而下的平岗,形如大鸟展翅昂首伏地,故称乌鸦伏地。墓为土冢,无碑,正面遥对故居龙山风水,墓前为丘陵环绕山冲,小河道横贯冲间,梯田层迭,流水潺潺。据《白麟邓氏宗谱》记载:邓石如葬乌鸦伏地,八世祖石太君墓右,十一世祖墓左,辛乙向”,合葬有潘、沈二夫人,有《完白山人潘、沈儒人墓志铭》,为李兆洛撰文,何绍基书册,曾国藩篆盖。山人之子传密“附葬考妣墓左”。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汝谷墓】位于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畔狮子口大桥左侧的纱帽山之巅,为夫妇合葬墓,海拔400米,有墓圹、墓碑(无字),正前墓圹石上浮雕舞鹤。距墓2米处立方形华表1对,高近2米,宽0.3米,左侧碑文:故光禄大夫予告都察院掌院左都都御史加之三级湓勤恪杨公漳汝谷大人之墓;右侧碑文:故诰封一品夫人杨母刘太夫人之墓。两碑均同样署:“经廷讲官太得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三等伯加十级张廷玉顿首拜题。”时间两碑均署“大清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即1747年)。两碑同署其两孙、曾孙、玄孙名。
【焦刘合葬墓】《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合葬墓,位于小市乡老街东侧的华山岗上,即今小市乡粮站前。《孔雀东南飞》中有“合葬华山旁”诗句,地名与诗句相互印证,符合历史事实,历一千余年,墓地已成荒丘。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已由当地乡政府重新修葺立碑,使已濒于毁没的历史遗迹得到了恢复。
【邓绳侯墓】位于五横虎形山,现属五横乡虎山村。墓碑篆书碑文:“故世伯邓绳侯先生之墓”,为著名书法家沈曾植题书。据传墓地设施十分堂皇,墓前有多层石砌拜台,并有石雕,气势雄伟,现已废,仅存土冢。
(三)古建筑
【圆觉寺塔】位于五横乡白麟村大龙山东侧(俗称柴山)半山间,山下为桐城县罗岭乡境。塔为楼阁式,6方6层空心,花岗岩条石砌成,周围以出檐翘角分层,覆钵式顶,葫芦塔刹。正面第二层开门,弧形顶,有两层石门,内层为单块堵截式,外层为双扇启闭式,现门环尚留有石门轴,最下层有地宫。总高7.61米,每层高宽有一定规律:第一层高0.70米,第二层1.5米,第三层1.68米,第四层1.18米,第五层0.74米,第六层0.68米,塔顶和塔刹高0.55米,地宫深1.5米;下层每方宽1.30米,上层每方宽0.60米。
塔前为长4.6米,宽5米的花岗岩石板地面,西侧按八字形立方柱华表一对,莲瓣华表两对。再前而依山开挖的两层土平台。塔后1米依陡山坡立高1.1米、宽0.43米石碑一块,上刻楷书两行:“明崇祯二年乙巳冬月吉旦,圆觉庵主持僧如洙等立”。由塔向西60米为圆觉庵,现已毁,石基脚尚存,因此塔后石碑实为建塔的碑记。圆觉寺塔的建造时间应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圆觉寺塔造型简洁挺拔,石块工整,棱角分明,檐角刻制精细,虽无纹饰雕琢,但线条明快,庄重清新,在明塔中别具一格。
【雪山洞、普陀寺】普陀寺位于洪镇乡冶塘湖东南长安岭的半山腰间,寺后有洞曰雪山洞,怀宁县人民政府1982年3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雪山洞,为寒武纪石灰岩溶洞,深50米,最高5米,曲折下行,宽广处如大厅,可容百人。洞内有依石壁雕佛象1尊,前置香炉供案。洞门面北,高4米,上有砖砌牌楼,高出洞口4米,3层砖制斗拱,正身横额楷书石刻“岩脱金身”4字。普陀寺依洞而建,为1座约300平方米的硬山式建筑。南北合面,两个3开间的佛殿,中隔天井,正殿背后直通山洞,寺门在两殿之间转折向西,门头横额“普陀寺”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所制。
雪山涧牌楼、普陀寺,传说始建于明,但无文字可考。民国4年《怀宁县志》仅云“雪山洞,有寺”。在已发现的碑刻中,最早为洞内石供案上刻有“雍正八年”字样,另有乾隆二十五年残碑上有“建洞门以建石楼”之句,寺内和门前壁上嵌的10余块重修碑记,最早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最迟为同治四年(1865年),因此,雪山洞牌楼与普陀寺的始建时间应在清初康熙至雍正年间。乾隆至同治百余年间,曾屡经重修,民国年间也进行过修整,并在东侧新建佛殿1座,已毁。此寺早年香火旺盛,百里香客云集。
【广王庙】坐落在小市乡良湖村。背负山峦,面向皖水,古朴雅静,别具风韵。建筑年代不洋,面积约300平方米。中殿设有广王大帝神龛,广王神像居于正中,右为二广王,三广王,左为小广王。广王神像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足履朝靴,俨然一副帝王偶像。
解放前庙内香火极盛,常住僧2至3人。每年农历2月间,广王大帝要到方圆百里内巡狩一次,农民称为广王会。足迹所至,涉及潜怀两县的小市、梅城、油坝、三祝等6个乡。广王所到之处,都要设台,陈列香几接驾,盛会3天,参加者数以万计。
据传,广王乃是后梁皇帝朱全温之长兄朱全昱,原系安徽砀山午里沟人。朱全温参加镇压黄巢起义的部队,战功显赫,被唐朝封为魏王,任四镇节度使,一跃而为晚唐后期独揽朝政的新贵。朱全温准备篡唐时,接长兄全昱到京师,委以重任,朱全昱不接受,回到砀山隐住山林。朱全温即位太祖后,有一次生病,很想长兄全昱来看他,派人到砀山请全昱,错传皇帝派人来捉拿全昱。全昱于是只身向南逃亡,来到皖水东岸的岗峦地带,定居下来,为当地百姓看病植树,做了不少好事。以后,他回到砀山,被太祖封为广王,死后又加封为帝,称为广王大帝。后人知道了这段逸事,特在朱全昱的栖身之所立庙,岁时享祀。广王神龛两旁有副对联,可资为证。联日:身隐砀山,生耻封王死作帝;灵昭皖水,功名及物德嘉民。当地文人谢鸿斌早在20年代也曾为广王庙题写一副对联,亦可作证:寄迹烟霞,砀山一角帝王贼;功垂民社,皖水千秋俎豆馨。
(四)石刻
【百子山新四军石刻】百子山地势险要,1943年秋,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开辟为抗日游击根据地,1944年秋,建立百子山区委,先后由王进臣、张伟群、姚奎甲任书记。当时百子山处于日军包围之中,敌情复杂,区委坚持发展抗日力量,组织地方武装,领导抗日锄奸。1944年夏初,刻“杀尽汗奸”(“汗”系“汉”之误)4个大字于岩壁,以动员群众,震慑敌人。
现石刻字迹完好,唯石壁为当地群众在近几年开采石料时所破坏。1983年3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维修。
【金鸡碑】位于洪镇乡学堂村。碑高1.1米,宽0.75米,白色石料刻成。碑的正文为“金鸡社令直之神位”,正文两侧冠“日”、“月”二字。上款“庚戌岁冬月吉旦众生祀奉”,下款为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员”杨文堂等25人姓名。碑边刻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
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或者上到明代。金鸡碑是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一项重要资料。1984年7月怀宁县文物普查中发现。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猖神庙碑】在金鸡碑南侧3米处。高0.9米,宽0.6米。碑额楷书横行“五猖□碑”(原注:“□”应为“庙”字)。正文4行,记述建庙立碑之缘由,后为捐款建庙名单20余人及款额。下款“大清嘉庆□□年大吕月立”,部份字迹不清。
【大龙山石刻】在大龙山南部龙湫池上下。“君恩山重”刻于龙湫池上方的三迭石上。三迭石,花岗岩三段迭成,一面临深壑,石高约10米。“君恩山重”4字,楷字直书,双钩刻石,字径1米,字体雄浑端庄。款署黄熙赞。
“忘归”二字刻在由龙湫而上的山中间巨石上,行楷横书,字径1米,字体浑厚,有飞动之势。黄熙赞书。
【石库道光水文碑】碑立于洪镇乡石库村马家楼田畈上,高0.5米,宽0.33米,碑文直式楷书阴刻“道光二十九年潮水至此”。左下方署款“斐辅仁立”。立碑者身份不详,石库一带多裴姓,应为当地人士。
石库地处皖河下游,皖河经此而下15公里于安庆入江,南岸为跨湖北、安徽两省的长江干堤——同马堤。因此,此碑系长江水文史的重要资料。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59年调查发现。
1973年长办复查时发现碑已被人挖走,当即查出,复立原址。1974年3月5日,长江流域规则办公室水文处曾来函安庆行署文化局索取了该碑的拓片资料。
1982年3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名人故居
【邓石如故居——铁砚山房】位于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邓石如一生浪迹江湖,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武昌辞别毕源幕府归来,次年营建房屋,以毕源所赠铁砚命名曰“铁砚山房”。其山房的形式和规模已无考。据邓传密在自书花园篆额跋语所叙,归时应有花园。现在的“铁砚山房”据《白麟邓氏宗谱》记载为同治六年(1867年)邓传密营建。
铁砚山房在群山环抱、清溪如带的龙山凤水之间的白麟畈上,因东有龟山,北有虎山,又称“四灵山水”。山房与明崇祯末所建邓八世祖堂西侧毗连,为清代封闭式四合院民居,计有房屋大小30余间,近1100平方米。正门面向西南,主体建筑为一条中轴线上3进穿斗式厅堂和西侧斋馆院落。第1进门厅,面阔5开间,进深1间,题邓传密手书“铁砚山房”匾;第2进“守元堂”,面阔6开间,进深2开间,明次间为大厅,西侧为右1、左2~3间木板楼居室,署邓传密临邓石如录书朱伯庐治家格言八扇屏;后厅“燕誉居”,面阔5开间,进身3间,明间为通道、楼梯,余为居室,邓传密手书匾额。过正厅,最后为仓房。前后厅除大厅外,均为木板楼,厅间天井均设穹顶过道。正厅东侧为厨房脚屋,西侧为斋馆院落,木板楼房8间,间有小院,设“求声馆”、“天极阁”、“抱翠楼”等,其间布置完白山人及何绍基、李兆洛等手书楹联、匾题、挂屏,别有一番境界。斋馆面西则为花园,并有荷池,面积1400平方米,3面围墙,由正厅向西围绕花园筑碎石甬道,至东北为院门,整个房屋布局严谨,封闭严密。旧时园内翠竹、金桂、银桂、木瓜、红梅、绿梅、牡丹、芍药等花木数十种,竹林森森,花香四季,情趣盎然。省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月楼故居】在皖河乡易河村杨家墩。杨月楼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初六日(1844年8月19日),是同治、道光年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继程长庚继任三庆班主,把京剧唱腔揣摩得更加完备、优美。其故居面貌不详。
【王星拱故居】位于育儿乡王家大屋,属育儿乡石塘村,为木枋架楼房3进,大门两侧置旗鼓1对,门前有半月形池塘,塘中旧时筑小亭。楼房今已改成平房,正门楼尚存,塘中小亭也于早年倾圯。
怀宁县文化遗址一览表

二、馆藏文物
(一)石器
【五孔石刀】长23.5~24.8厘米,宽10~12厘米,厚0.02厘米,近顶部着等距横列圆孔5个。泥质页岩,体扁薄,长条形,上窄下宽,通体磨光。平口,刃锋利。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与潜山薛家岗三期文化多孔石刀完全相同。(藏品号0740)
【石斧】长24厘米,两端宽6厘米,中间宽8厘米,厚6厘米。为灰褐色麻石制成,杵形,中间宽,上下略窄,断面椭圆略方,两面刃,通体琢磨规整。为商周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藏品号1080)
【石铲】青色石质,长梯形,平口、双面刀,单孔,双面钻,通体磨光。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藏品号0003)
【石】】长6.8厘米,脑宽4厘米,刃宽5厘米,最大厚度2厘米。黑色石料,通体磨光,长梯形,一面弧背,单面刃,锋利。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1977年黄龙新石器遗址出土。(藏品号0027)
【有段石】长14厘米,宽5.8厘米,段长3.7厘米。灰色石料,长条形,单面刃,通体磨光。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藏品号0007)
【石簇】有柳叶形、锥形、圆柱形、三角形4种,为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代狩猎用具。(藏品号分别为0026、0059、0033、0029)
【石镰】长17.6厘米,宽4~2.6厘米,厚0.6厘米,泥质页岩,刀身扁薄尖状,微弧,双面刃,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藏品号0024)
【马蹄形环形石器】扁圆形鹅卵石制成。直径10×9厘米,厚4厘米,外形似马蹄,对面斜穿孔,孔径两侧5.2厘米,中间会合处3厘米,可以两指入孔内与拇指相对,紧握手中作碾磨之用。新石器至商周时代用具。(藏品号0041)
(二)、青铜器:
【牺鼎】通高28厘米,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23厘米,折沿、鼓腹下垂、附耳、三蹄足,前着有角兽头,后着卷曲兽尾,耳饰点线纹,腹饰蟠螭纹一周,兽角饰重环纹,尾饰云纹。春秋时代炊器,1981年金拱乡杨家牌春秋墓出土,1984年参加全国文物珍品展览,入文化部《全国文物珍品集》画册。经国家鉴定为一级文物。(藏品号0320)
【云文鼎】通高27.7厘米,口径29.5厘米,腹径12.2厘米,折沿、直耳、鼓腹、圆底、蹄足。耳饰云纹,上腹饰云纹间以凸棱,下腹饰云纹为主的变体蝉纹。春秋时代炊器。国家鉴定为一级文物。(藏品号0321)
【匜】通高31.4厘米,长56厘米,腹径30.9厘米,口径3.5厘米,瓢形、折沿、圆底、三蹄足,兽形鋬手。腹饰蟠螭纹、凸弦纹,鋬手饰重环纹。春秋时代洗盥器。国家鉴定为一级品。1984年参加全国文物珍品展览。(藏品号323)
【盉】通高19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15厘米,流长2.7厘米,鋬手长14厘米,鬲形、袋足、盘口、短流,卷曲鋬手分为两截,素面。春秋时代酒器。1984年参加全国文物珍品展览。(藏品号0322)
【缶】通高24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31.5厘米,扁球形、素面、折沿、平底内凹,肩着半圜形系。平盖,半圜形纽。春秋时代盛器。(藏品号324)
【戈】拔微有脊,上斜,稍高于内,断面棱形,脊两侧有两道血槽,直内,内上着长方穿,栏侧4穿,胡均有刃,长16厘米,内长9厘米,胡长8厘米。战国兵器。(藏品号0963)
【矛】长20厘米,柳叶形,圆銎,散空直抵尖部,矛身断面呈棱形,骹一侧着桥形小附耳。战国兵器。(藏品号0945)
【剑】身长4l厘米,柄长3.5厘米。剑柄园茎内空,喇叭首,茎着二道凸棱,格着兽面纹;剑身棱形,脊两侧有血槽。战国兵器。(藏品号0964)
【连弧纹镜】直径15厘米,缘宽1.5厘米,圆形,素平缘,半球纽,连珠纹纽座。内区连弧纹,外区两周栉齿纹,其间为铭文带。西汉照面用具。(藏品号773)
【昭明镜】汉照面用具。圆形,素平宽缘,半球纽,连弧纹纽座。外区两周栉齿纹,中间铭文带,铭文;内清以昭明,光夫日月。直径9.7厘米,缘宽1厘米。(藏品号0654)
【马球图镜】菱花形,半球纽。直径19.3厘米,缘厚1厘米,半浮雕4匹奔马,4骑士骑在马上手持球杖击两球,形象逼真:一马4蹄腾空,骑士高举球杖,奋力夺球;一马后蹄扬起,骑士肩荷球杖,伺机击球;一马如临劲敌,前蹄腾空;一马昂首嘶鸣,骑士倒身向后,以球杖着地勾球。马球场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4马隙间衬花草、山峰。外区菱花瓣内饰花草纹。此镜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唐人打马球的盛况。目前国内出土极少。国家鉴定为一级文物(藏品号0741)
【八卦十二生肖镜】唐代照面用具。方形,浅凸缘,半球纽,直径15.3厘米。内区方格内浅浮雕十二生肖图,外区八卦图。(藏品号0159)
【宋纪年镜】葵边,桥形纽,镜面铸字3行楷书:湖州铸局练铜,乾道年间铸。镜体厚实,镜面黑色光亮,直径16.4厘米,省鉴定为二级品。(藏品号1071)
【五子登科镜】明代照面用具。黄铜圆形,方窄缘,半球纽,直径15.5厘米。镜背缘内细凸弦纹一周,镜纽上下左右着四方栏,每栏一字:五子登科,右上角着“邹英生包铸”长形戳记。(藏品号0147)
【铜权】元代法码,黄铜铸造,方环鼻,上鼓腹,束腰,喇叭形足,饰弦纹两道,平底。腹部一侧阴刻楷书“至元十六年”,一面刻“□□路”,字迹锈蚀不清,通高10.3厘米,重125克。(藏品号0752)
(三)陶器
【陶鼎】新石器时代炊煮器,黑皮灰沙陶。侈口,束颈,鼓腹下折,圜底,鸭嘴形足,腹下部饰弦纹三周。通高16.5厘米,口径14.7厘米。形制与薛家岗文化三期陶鼎相同。(藏品号0352)
【陶网坠】新石器时代渔猎用具。硖沙红陶,枣核形,两端尖,长6厘米,腹部着深槽一周,便于系索。(藏品号0550)
【陶纺轮】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夹沙红陶,圆形,中着圆孔,断面梯形,素面,直径上5厘米,下6厘米。(藏品号0380)
【陶球】新石器时代遗物。球形,直径3.5厘米。泥质陶,半黄半灰色。球面等分4份,着圆孔6个,孔间3道线纹相连,空处满施戳印纹,空心,腹中有陶子,摇动有声。(藏品号0344)
【陶鸟形器】商代遗物。夹砂灰陶。形似蹲鸟昂头、翘尾,头部无眼嘴,只开口作流。腹空。制作较粗,系手工捏成。为盛酒祭祀之用,(藏品号0316)
【陶灶】东汉明器。灰陶船形,内空,上有2釜。船头作小圆柱内室稍高于灶面,作为烟囱;船尾部为灶门,开有孔。釜为折肩环腹小平底,灶长37.5厘米,宽18厘米。(藏品号0603)
(四)瓷器
【青瓷鸡头壶】南朝遗物。通高33厘米,腹径19.8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14.6厘米。盘口鼓腹,双系,腹下部内收,圆柱鋬手高出口门,短流着鸡头。上腹着印花垂莲纹。灰胎,青灰色釉,厚润,下半部露胎。(藏品号0365)
【白瓷人形注子】北宋酒具。白胎通体施白釉,高22.2厘米,腹径9.4厘米,流长8.2厘米,为手捧朝笏伫立。朝觐的文官像。头部束发插簪,面着胡须,身着宽袍,大襟广袖,神态静穆,有上疏言事之状。壶身圆直,腹为驱干,头顶为壶口,朝笏作流,背着双系把手,造型与实用、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于一体。国家鉴定为一级品。曾选送北京参加“中国文物精品”展览,并选入《中华文物精华》大型图册。(藏品号0373)
【影青瓷灯】宋代照明用具。高足杯形,素面,上部假腹浅盘灯盏,中着灯芯圆柱,下部为喇叭形高圈足,遍身施釉。通高7.7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6厘米。(藏品号0483)
【影青瓷净水杯】宋代宗教活动用具。侈口,呈荷花瓣形,直腹高柄,莲瓣形足,细白色薄胎满釉。(藏品号0104)
【瓷枕】唐代生活用具,椭圆形,黑褐色釉,白胎,底露胎,平面素面,两端各漏釉一块,枫叶状,以作纹饰。长16厘米,宽10厘米,高7厘米。(藏品号0064)
【青花凤纹罐】明代用器。直口鼓腹,下部内收,白瓷青花,腹下部分直格内着卷云纹。腹部缠枝花底纹衬托凤鸟4只,凰鸟为之尾展翅,肩着如意纹,口沿回纹,纹饰具有浓厚的元代遗风。通高13厘米,腹径12.5厘米。(藏品号0421)
(五)玉器
【玛瑙玦】春秋时代装饰品。环形,缺口,六棱体,稍扁,素面,白色半透明,通体莹晶透亮。1套计4只,依次由大而小,体径0.8~1l厘米,环径分别为3.4、4.4、4.6、5.3厘米。(藏品号0332)
【玉环】新石器时代装饰物。方体环形,磨光,不甚规整,平面留有锯痕,淡黄色,光泽稍退。直径8.5厘米,体宽3.5厘米,厚度不一。(藏品号0354)
【玛瑙花佩】白色玛瑙,圆形,花边,平面凹雕,三层花瓣,晶莹透亮,直径7厘米,厚0.8厘米。(藏品号0202)
【玉璜】明清时代装饰品。半月形,两端虎头纹,器身由横竖条纹构成虎皮状。长5厘米,宽1.5厘米。(藏品号0195)
【玉带板】清朝服饰。白玉桃形,深雕龙纹,背面3组对穿小孔,直径6.2×5.6厘米,厚0.8厘米。(藏品号0614)
【玉猫】清代摆件。新山玉,圆雕,黑白两色玉料,白色雕卷卧猫卷尾,口衔鱼一尾,后背部上着一只黑色小猫,两脚抓住白猫背脊,形象逼真生动。长5厘米,高2厘米。(藏品号临0001)
【玉带钩】服饰品。白玉,卧S形,兽头,尾部有纽,长8.5厘米。(藏品号0199)
【玉烟壶】清代烟具。白玉中含赫色一块,扁蛋形,上端小圆孔口,无颈。遍体浅雕梅花,赫色玉雕成大牡丹花一朵,附着一侧,直径6×4.5厘米,厚3厘米。(藏品号0203)
【并蒂莲翠簪】全绿色翠,两只圆雕,莲蓬并蒂,银脚,翠长1.5厘米。(藏品号0204)
(六)书画
【邓石如篆书联】木刻,长195厘米,宽44厘米,小篆。联文“事比于则,文周于用;居保其望,出嗣其休”。隶书款,上款“仲甫集句”;下款“嘉庆乙丑天中节完白山人邓石如书”。此联为山人谢世之前四个月所作。(藏品号0002)
【追养继孝匾】原为邓氏宗祠匾,长255厘米,宽89厘米。隶书“追养继孝”,字径46厘米,无款,双钩镌刻,字体浑厚苍劲,神彩飞扬。邓氏宗祠建于乾隆五十八年,此匾应作于这年。(藏品号临0003)
【名登天府匾】邓氏宗祠木匾。长250厘米,宽89厘米,字径34厘米,匾文“名登天府”。行楷书,阳刻上款:乾隆岁次甲寅秋日谷旦;下款:三世祖内黄令瑾公支后裔敬立。是为邓石如代族人所书。
【邓士源墓志铭】石灰石,长宽各55厘米,双面镌刻,一面为盖,一面正文。盖文篆书:“故高士邓士源墓志铭”,正文行书16行,289字,为邓石如撰书。(藏品号0958)
【《庄子让王篇》】条屏残幅(二幅)纸本,长112厘米,宽29厘米,幅3行,行12字。行书款:“庚午夏季,暑雨初霁,节书庄子让王篇于位思斋”,。春亭贤弥甥守府属少伯邓传密,时年七十有六,钤朱、白文印各一,白文“邓传密印”,朱文印“邓伯子字守之号传密”。(藏品号0959)
【“朱子家训”隶书屏】木刻,邓传密临完白山人隶书。阴刻8扇屏风,现存6扇(残中间两扇)。长175厘米,宽35厘米。每扇4行,行20字,计602字(现有522字),字径7厘米。邓石如隶书3行:“乾隆五十有八年,岁在昭阳赤奋若嘉年月,家祠新移白麟畈上,落成之日,敬书此篇于厅壁,以式族人”。
【《守艺堂)匾】木刻,长207厘米,宽60厘米,阴刻“守艺堂”3字,李兆洛行书。字径30×40厘米,尾隶书跋。9行69字,文曰:“昔在元候,笃行纯备,子十三人,各守一艺,整饰闺门,为法后嗣。人无行则堕,不知理则昧,堕乃匮家,昧乃自弃。明理莫如治经,勤业莫如笃志。迪前人光,在尔继嗣,登斯堂音,庶求无愧。”隶书款:疆圉作路之岁立秋前一日制。传密。
【“旧德承家”匾】木刻,长260厘米,宽60厘米,行书阴刻,正文字径40厘米。楷书上款□□癸丑年嘉□□□,下款□□使者慎洋毕沅题。字体刚健雄浑。匾已残损,款字不全,癸丑年即乾隆五十八年,是邓氏宗祠建造之年,毕沅为邓氏宗祠落成赠送的贺礼。
【李兆洛行书联】木刻,两副七言联,双面刻字。一联曰:“画里发眉惊旧梦,眼前头角见宁馨”;另一联曰:“故人已逐华阳鹤,世业宜珍大令鸡”。(藏品号0397)
【查士标山水卷】纸本,全长600厘米,宽22厘米,画心长81厘米,宽19.8厘米。画面平岗野水,茅亭小舟,笔墨清绕,意境萧疏。画后有查士标行书玉题诗:“寒山木落草犹青,路转岗回着小亭,间棹一舟浮野水,斜阳影里白苹汀。”款曰:士标,钤“士标”,朱文小印。画幅装裱考究,前有洒金引首,翠镶轴心。(藏品号0230)
【陈同礼花鸟纨扇】绢本,直径25厘米,荷叶亭亭玉立,下有白色荷花,小鸟展翅飞翔其间。右上款“仿白阳山人画意,仲赓老前辈大人指正,传陈同礼”。白文小印“同礼”。(藏品号0252)
【郑珊山水纨扇】绢本,直径25厘米,画面立体竹树成林,巨石相依,间有小亭,远山平迤,若隐若现。上方款:林亭远山曲,仿南田本为仲翁先生大人雅鉴,八十岁郑珊。小印;朱文“雪湖”。(藏品号0253)
【郝漱玉山水纨扇】绢本,直径25厘米,层峦迭嶂,树木森森,溪水由山间而出,山下房宇隐约,溪上有桥。款:家有石谷真迹父亲大人命鉴,女漱玉谨画。(郝漱玉,清进士郝仲赓之女)。(藏品号0252)
怀宁县馆藏文物一览表


三、胜迹
(一)观音洞
是一个神奇莫测的境地,在独秀山下。民国4年《怀宁县志》作了如下记述:“洞在山底,有水,冬不涸,夏不溢,潮汐应时子午,为知其为江脉、海脉也。”洞口有“天生观音石像”。据亲身涉足者介绍,在步行近1公里的洞段中,有宽敞的厅堂,有宽窄不一的石巷,有齐膝深浅的小河,有广盈五、六百亩的水塘,有曲折隐现的溪流……怪石千姿百态,洞泉清澈见底,洞温四时宜人,盛夏清凉爽心,严冬温暖如春。由于洞中水塘出现,涉足者不敢妄行。至于纵深处的情况,如洞穴的长度,洞泉的源头,水塘的广度及深度,均不得而知。根据独秀山一带地形、地貌及地层的地质分析,蕴藏在洞内的定有更大的奇观异景,洞穴深远旷大,富有旅游价值,急待着手规划开发。
关于观音洞的传说纷纭,奇异多彩,令人神往。有说在远古时代,这里是一片浩瀚的西海,海底有座仙山和仙洞,西海观音菩萨就住在这座仙山、仙洞里面,后来秦始皇鞭山填海,西海枯竭,仙山仙洞托出了地平线。至今洞中还有观音菩萨的真身呢!有说观音洞是西海的海眼,深远无际,直通长江、东海。有说洞中有金牛、玉马、大龟、巨鳖,还有的说洞泉之水是仙水,长饮此水,不生的妇女能生孩子,青年人能长寿百岁,老年人能返老还童。
(二)雪山洞(详见本节一目(三)子目),
(三)大龙山
雄踞长江北岸,离县城53公里,东径117°0′,北纬30°36′,海拔697米,周长约25公里,横跨怀宁、桐城和安庆市,约四分之三属县境,主要山峰亦在县境。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蜿蜒似龙,故名龙山,旧称“安庆府之镇山”。山势巍峨磅礴,与天柱山遥遥相对。“积翠棕江浒,崇冠吕蒙城”、“潜霍天柱远拱揖,白麟豹岭挟走趋”,是前人描写它的地理位置和磅礴气势的佳句,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故人称其美为“独不类他山”。
大龙山四季风光如画。春季繁花似锦,漫山飘香;夏季峰峦滴翠,泉瀑欢鸣;秋时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晶莹剔透。尤以其朝霞始升之际,遍山苍翠欲滴,远望云雾缭绕,峰峦隐现,咫尺异观,餐其容华,使人心醉,旧志称为“龙山晓黛”,为怀宁十二景之一。山南杏花村有杏林,杏花盛开,红映十余里。被称为“杏村春色”,亦为旧时怀宁十二景之一。
主峰三县尖,海拔697米。下有地维峰、白麟尖、豹岭等。地维峰又名龙景山,取其与天柱山对峙之意,故曰地维。山间怪石嶙峋,形状各异,有的形若飞虎,有的状似卧牛,诸如:三叠石、牛形石、仓门石、纱帽石、鞋袜石等,什么石猴、石狮、石磐、石仓、石树等,百姿千态,形象动人。这些罕见的怪石,不仅给龙山增添了神奇的景致,而且把游人带入了美妙的幻境。
自南循车津涧琴山,即为龙井山,巨大石壁下有深潭,称“龙湫”,又称“龙井”。石壁悬崖数丈,“雨过山岚净,鸣泉下深湫”(巡抚朱珪龙山诗),每当雨后,山水经石壁轰然直下龙湫,由车津涧下泻平地,多少年来,人们都愿“龙湫”流水不息,岁岁年年,在石壁上雕有佛龛,供奉龙王。
龙井山间有巨石高约10米,为三截迭成,清顺治推官黄熙赞亲笔书写的“君恩山重”4个大字,双钩镌刻,气势雄伟。又在其上大石上书刻“忘归”。6个大字,至今完好。由龙井山直下,登临三县尖,可览四面胜景:浩瀚长江,安庆古城,如在足下;极目远眺,数百里山川,尽收眼底。三县尖之险为白麟尖,在巨石林之间,有古寨遗址,寨墙均为长达两米的花岗岩石条砌筑,高约两米,绕白麟尖一周,称为李家寨。旧县志记载元未有李世珍筑寨,可能即此。
大龙山景色秀丽,自元末以来,官僚文士游览题咏,佳句甚多,已见于志书记载的有13首,其中有明时大理学家王守仁和安徽巡抚后为宰相朱连的佳作。旧时亭、榭、寺、观遍布,计有雨苍亭、孚泽亭、清溪亭、龙王亭、龙王庙、地藏庵、陶月庵、圆照庵、大乙观等等。圆照庵对面的苍岩上有醒目的摹岩石刻“龙山第一刹”,乃道光丁亥年马香谷楷书。圆照庵后,原有无量塔,建于唐代。而今塔庵均毁,惟存基迹,尚有碑记可考。庵前有两棵粗围4米的银杏,高耸挺拔,茂盛可观。
今日大龙山,由安庆地区和总铺、五横等乡建设了国营林场、集体林场,佳树翁郁,为这里人民提供丰厚的物质财富和清幽的环境。
(四)独秀山
位于县境中部,一山拔地,孤峰挺立,名曰独秀山。距县城32公里,东径116°47′,北纬30°37′,海拔365米,直径约3.5公里。陈独秀乃依山而名。
独秀山下有观音洞,有六十年代修建的观音洞水库。有千年以前的冶炼遗址,在陈家花屋右侧,面积近万平方米,露出地面的有各种陶片和铁渣,仅次于冶塘湖冶炼基地。
独秀山下,旧有寺庙数处。“法雨寺”据碑刻记载,初建于南朝梁,几经兴废,现仅存房子两进。前进修建于清同治年间,后进则为民国年间改建。
(五)百子山
位于县城西南42公里,东径116°55′,北纬30°35′,海拔437米。东抵东山脚下犁头尖(海拔355米),南是金鸡岭(海拔239米),西有西峰尖(海拔428米),北有笆斗山(海拔182米)与安庆市相连。
百子山是由县境中部独秀山经洪镇逶迤而来的一片环形深山。山名由来,传说不一,一说以其有百座山峰而得名百子,一说因山间旧有百子庙而得名。峰峦层迭,方圆数十公里。
《读史方舆纪要》对百子山作了重点记载,说此间“峰岩泉壑,蔚然生秀”,民国4年《怀宁县志》载:“由长安岭而东曰百子山,三峰矗立,秀出云表。”“百子晴岚”为旧志怀宁十二景之一,明末著名戏剧家阮大铖爱慕此山,自称“百子山樵”。山间群峰如簇,各具形状,有金鸡岭、笔架山、狮子山、球山。有一峰名吼天狮者,宛如昂首雄狮,仰天长吼。主峰西峰间,三峰并列,统领群山。天气晴和,山峦挺秀;若蒙薄雾,峰顶则云烟飘渺;若大雨初霁,峰岚一碧,飞瀑流泉,则又是一番境界。山间有大小石灰岩洞5个,最大的是金鸡洞,惜已毁。
百子山为在四山环绕中,形成的一狭长盆地。由狮子口进山,几经曲折,便豁然开朗,梯田层迭,村舍俨然,大有桃花园意境。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新四军游击根据地。岩石上尚有当年新四军“杀尽汗奸”(“汗”系“汉”之误)的石刻。
百子山与安庆市、大龙山隔石门湖相望,西南扼皖河入江之口,东西可控制怀宁的洪镇、月山和合(肥)安(庆)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控制沿江的前哨阵地。1944年中共百子山区委设此。区委机关住西峰尖下戴家老屋,为期一年多,先后由张伟群、姚奎甲领导。
(六)石镜山
位于县城东北34公里,东径116°51′,北纬30°37′,海拔284米。山脉来自独秀山,东为黄土山(海拔212米),西为大排山(海拔314米),南为金山(海拔433米)、海螺山(海拔289米)。
石镜山南有巨大石壁,其大如房,光明若镜,对面数十里外大龙山景色尽收镜中,由此而得石镜山名。“石镜涵空”为旧志怀宁十二景之一。明、清诗人作赋:“半峰县古明,尺影卡神洲”,“谁持天上月,转向此间来”。石镜,由于历尽沧桑,千百年来风雨袭击,大部分已斑剥不平,混浊不清,偶有完整小块,亦不盈尺,但仍可光照人影。
石镜山多系大理石、石灰石结构,山北为石子、石料、石灰石、大理石等建筑材料基地。海螺山盛产名贵药材辛夷(又名望春花)。据旧志记载:“惟海螺山辛夷,初春称望,其用较他产为良,价亦较他产为高。”
(七)冶塘湖:
位于县城东30公里处。背负大雄山脉的平岗山,在一组浅山群环抱之中,湖山成趣,绵延层迭,恰似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冶峰青蔼”为旧志怀宁十二景之一。
冶塘湖亦为冶厂湖。《汉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皖有铁官,宋时置舒州,监鼓铸铜钱。今湖外石库,铁屑堆积如阜,居民往往掘得古钱累千百枚……。湖西有畈,曰炼成畈。”此乃湖名之由来。
湖有通江水口两处,西为杨湖,东为狮象把口,即两山对峙,俨然一狮一象雄踞湖口。该湖为一座产粮、产菱、产藕、产鱼的宝库。
(八)麻塘湖
位于县城石牌以西两公里的官山之下,为浅山兼丘陵的内陆湖汊。面积10余平方公里。湖水清澈,水质优良,正常水深2至3米。
该湖如明镜一样镶嵌在浅山绿水之间。是天然的游泳池和理想的垂钓之地,更是举棹放舟的佳境,湖中有岛,岛上有庙宇一座,传为明崇祯三太子避难至此,削发为僧,圆寂后又建肉身供奉。怀宁县城规划,已将该湖划为园林区,略加营建,将可成为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
(九)石门湖
位于县城石牌东约50公里的月山区境内。为浅山群环抱一片平坦地形成的通江湖氵套,面积约116平方公里。
旧志载:“一湖烟水千山乱,峭壁双开万顷秋;红蓼滩头鸥鹭起,有人撑出打鱼舟;棹入蒹葭夜色清,前峰月吐半湖明;醉眸遥指回舟处,灯火疏林犬吠声。”此乃湖之历史面貌。而今半湖浅滩,万亩良田;半湖碧波,万担肥鱼。
石门湖山水最胜。右为大龙山,左为百子山。民国4年《怀宁县志》记载:“石门湖最据山水之胜,右大龙,左百子,每蓼花开日,扁舟载酒,不减放棹山阴,石门秋泛,亦县景之一也。”湖面东部宽阔。至百子山下,两岸夹山,碧波荡漾,间有鱼舟点点,一片诗情画意。明末进士阮子华,曾自晨及暮泛舟湖上,写诗曰:“山锁烟霞清吹发,波含逐日锦帆回。”两岸之间近年来架设了十几孔大桥,宽阔的混凝土浇筑的安合公路穿梢而过,石门湖的开发利用正在揭开新的篇章,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富饶的、风景宜人的游览区。
(十)小市港
旧名小吏港。旧志记载:“小吏港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位于县城北30公里,与潜山县隔河相望。今为小市乡政府驻地。
镇北旧有孔雀台,又称万年台,是东汉古诗《孔雀东南飞》的纪念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古朴。其台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末,时为土台;元末改为竹棚台;明永乐年间建砖木台;清末加以扩建,始为今日的规模。
孔雀台作为《孔雀东南飞》的象征,千百年来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访胜之地。“到安庆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每逢节日,此台则为当地人民演戏的场所。清末以来,许多名优都曾在此登台演出,其中有夏月润、齐之宝、汪玉珊等。因此,孔雀台在长江中下游名声远震。惜在“文革”期间被毁,仅存遗址和图片。
小市港古为水运港口,商贾云集,因年长日久,河道淤塞,渐不通航。周围农民多植园竹,织编竹席,远销全国各地。


上一篇:第五节 电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