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影队、院
电影是建国后新兴的事业。1958年9月底以前,由省文化局统编电影队,派往安庆专区一个大队,10多个小队,属专署文化科统一领导,轮流派往各县放映。1955年9月以前,派来怀宁的是第14、第15两个小队,基本固定在县内放映。1955年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凡已固定到县放映的小队,自10月1日起,交各县文教科兼管,指定专人负责。队名改为“安徽省电影放映队××县××队”,仍由省文化局统一编号。1956年9月,省文化局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增编100个小队,分到安庆专区的是第124~140小队,到怀宁的是124、125两小队。此时全县已有4个电影队,人员14人,由县文教科领导。
1957年6月,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报经上级批准,将电影队改名为“怀宁县电影队1~4队”;原第124小队改为第1队,固定在石牌镇放映;原第14小队改为第2队,固定在高河地区放映;原第15小队改为第3队,固定在洪镇地区放映;原第125小队改为第4队,固定在三桥地区放映。1958年,经县委批准,第1队固定在县人民大会场放映,启用35mm固定式放映机,正式成立怀宁电影俱乐部,并与在乡的3个小队合并建成联队,卢中华任第一任联队长。
1959年3月,将原2~4三个小队下放到公社,扩编成高河、红星、三桥、皖河4个公社放映队,后又增加月山、洪镇两个放映队。此时全县共有7个放映队。
1964年9月,电影俱乐部改名为怀宁县电影管理站,首任站长夏爱林。1969年12月,成立怀宁县电影宣传站革命领导小组,首任组长何保五。
1978年9月,县电影管理站改名为怀宁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首任公司经理潘筱林。公司一成立,即与电影院脱钩,自成电影事业管理机构。当时干部职工14人,含修配站4人。至1985年,除退休10人外,共有职工49人,设业务、计财、放管技术3股,经理佘加浩、副经理潘海泉。公司对各影院的主要业务为:向地区电影公司接交影片并转交各影院、队放映,并预排16mm月片;向各院、队收取片租上交到地区公司,外收管理费;查核各院、队放映收入情况;维修放映机具、鉴定拷贝完好情况;监证院与院之间订立的合同;掌握影票售价。
各公社普遍建立了电影放映队,建队时间先后不一。1981年秋后,各公社纷纷建立了电影院或影剧院。据1982年上期统计,已建的有洪镇、皖河“五·一”大队、腊树、高河、总铺、龙泉、小市、江镇、黄龙、大洼、平山、黄墩、三桥、公岭、秀山、月山、石镜、枫林、雷埠等共19座。以后陆续兴建的有皖河、五横、红星、育儿、金拱、三祝、温桥、凉亭8个公社和中心、培文、广成、黄舌、杨林、冶塘、四新、广村、引河、万福、上丰、虞山、新联、白麟、卢户等15个行政村影院;此外,还有江镇、黄龙、高河、总铺、石镜、万桥、三桥、月山、月山铜矿、拖拉机厂、弹簧厂等单位计11个放映队。至1984年下半年统计,全县共有60个放映单位。
全县千座以上的有1975年6月竣工的县影剧院(1220个座位)、1982年落成的高河影剧院(1004个座位)、1983年落成的皖河影剧院(1236个座位)3个。
二、放映
(一)场地、场次
1958年以前露天放映。石牌镇放映多在原工会(今电影院)广场,以绳索竹竿围场,售票放映。下乡巡回放映,两个小队,一队分往雷埠、天津、江镇、洪镇、山口、广圩、圣埠等区;另一队分往石镜、总铺、月山、高河、郑河、新安、三桥等区。其路途甚远又自带马达,故开始多在区公所附近或公路沿线露天放映。1958年国庆节,怀宁县电影放映队第1小队进入人民大会场放映,乃为怀宁县室内放映之始。直至1981年下期至1983年底,各公社皆有电影院,才先后改露天放映为室内放映,但设备都较简陋,座席用长靠椅或长凳,容量在800座左右,只县及皖河电影院备单人转面座椅。设座最少为温桥,仅480座。
放映场次,1956年以前,全县连广圩、圣埠两区共30余乡,每乡每月平均不足两场,故有些农业社一年看不到两三场,山区、腹地,如新安、五横等区乡更少。1959年有6个小队巡回放映,放映圈缩小,再加上在相邻大队之间跑片放映,故每个大队两月即可轮放一次。1972年以后,社社都有放映队,每个大队每月可看到一至两场。
(二)影片
县内最早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民国21~22年(1932~1933年)间,石牌商会邀请安庆电影院来石牌放映的无声电影旧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的纪录片,在上石牌筲箕山、下石牌陈氏祠堂前(今县体育场)各放映1场。1952年在广圩首次放映苏联无声影片《夏伯阳》。1952年冬,在石牌镇首次放映有声电影《中华儿女》。1956年9月,在县体育场(今文化馆)首次放映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975年7月1日,首次放映宽银幕及遮幅片。
上座率高的影片,首数国产片,次为进口片。在国产片中,由于怀宁县素称戏曲之乡以及观众口味,黄梅戏影片及武功片观众最多,尤其是广大农民。《白毛女》、《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平原游击队》、《刘三姐》、《洪湖赤卫队》、《三打白骨精》、《红楼梦》、《吉鸿昌》、《牧马人》、《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等,都极吸引观众,而黄梅戏四部大片,片片轰动;武功片《少林小子》、《少林寺》,亦场场爆满。《天仙配》观众达百万人次,《牛郎织女》仅石牌观众约6万人次,《龙女》观众达11.80万人次,《少林小子》观众达20万人次。
进口片,50年代百分之八、九十是苏联的片子,中苏关系变化后,上映很少。60年代初期,曾放映香港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夜半歌声》、《天涯情泪》。60年代后期,曾放映过多部阿尔巴尼亚影片。80年代,从《三笑》开禁,开始放英、美、法等国影片,但上座率都不高。日本爱情故事片颇受欢迎,部数也不少。始终进口,不曾长期中断的唯朝鲜及印度片子。
新闻记录片,加映于正片前,30余年一贯,“文革”中尤多。70年代以前,把映与不映新闻片列为评奖条件。
“文革”期间,向有“一部小说八本戏”之说。除“样板”外,好片只有《阿诗玛》、《李向阳》、《甲午风云》、《林则徐》等几部;次为“三战(新拍《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了了可数;而“极左”产物如《决裂》、《小将》、《春苗》等,毒流全县。
(三)票价
影票价,开始几年每票0.03元,彩色初出后每票价0.07元,团体票均按八折优惠。1964年《红楼梦》(上下集)因系热门片,每票价0.30元,一般票价为0.10元。1965年3月,某片票价0.20元;8月《箭杆河边》、10月《英雄儿女》以及1966年二三月《节振国》、《地道战》,每票价均为0.12元,《奇袭》每票0.15元。在“文革”期间,新片少,票价多为0.15元。1980年5月《荔镜记》、7月《七品芝麻官》、1981年8月《古刹钟声》、《陈毅市长》每票价0.20元,唯1981年3月《巴山夜雨》票价为0.10元。1982年8月某片票价0.20元。1983年1月《牧马人》每票0.20元。1984年9月《华陀与曹操》、11月《岳家小将》每票均为0.15元。1985年4月,《少林寺》票价0.23元,至1985年7月,票价浮动在0.25元。以后票价便急剧上升。
据以上票价变动情况看,浮动前最低0.03元,最高0.20元;其间有一年价差1倍者,有后数年低于以前者,即非一成不变,亦非顺次升值。其原因,皆与彩色与黑白片、热门与普通片、加与不加映新闻片有关,前者较后者票价高。
(四)拷贝类型
1958年建立电影俱乐部,始有一部35mm固定式放映机,直到1980年6月,尚有龙泉、江镇、山口、平山、秀山、枫林、万桥、五横、石镜、温桥等10个公社放映队仍用8.7mm影片,其余均为16mm影片。1981年,县文化局在全县组建文化中心社、镇,至1982年,除县电影院及龙泉(1981年10月起)、高河(1981年11月起)、总铺、三桥(1982年)、五横(1982年11月)、月山(1982年12月)、红星(1983年5月)、皖河(1983年国庆节)等9座电影院改为35mm影片外,其余全部换成16mm影片。
上一篇:第四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