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商户
明清时期,境内私营商户,有本籍和客籍。清乾隆年间,安庆成为安徽省会后,省内及浙、赣、湘、鄂等省商户纷至沓来,开店经商。徽商以开钱庄、当铺、绸缎庄、南货、笔墨、纸张而著称。浙商以开银楼为主。这些外来仕商。为“联嘉会,襄义举”,纷纷倡建会馆(包括公所、试馆)。他们利用会馆组织和权力与社会关系,以维护自身利益。民初,安庆设有省内外会馆14处之多。石牌有徽州、太平、泾县、旌德4个馆。当时在安庆的银楼、钱庄业,外省有湖北帮、江西帮、宁(波)绍(兴)帮;省内除徽帮外,还有宣(城)宁(国)帮、泾(县)旌(德)太(平)帮和庐州帮等。直至抗日战争前夕,才一并“寿终正寝”。
私营商户有行商、座商、牙行、摊贩等。其经营方式与特点各异。行商发迹最早,唐宋时,安庆附近已有行商踪迹,明清以后尤甚。行商一般无固定财产,仅有流通资金,在本地或外地进货,贩运他地去卖,其所贩运的货物单纯,仅二三个品种,其中以山货居多。如潜山之竹簟、伏苓,石牌之蔓荆子、南星(药材)、山芋粉,至德之柴炭、竹木,贵池之茶叶、桐油等,均集中于安庆,通过行栈成交与行商贩运,远至南洋群岛,近至上海、南京、九江等地。经营特点,灵活机动,善于观察市场动态,掌握商业行情(销路与价格),采购适销对路商品,快进快销,讲究经济效益,有利可图,亏本不做。安庆行商分跑申汉及乡镇两种。前者资金雄厚,跑上至武汉下至上海各码头;后者资金较少,肩挑贸易至徽州、贵池、望江、潜山及县内乡村。经营品种,申汉帮经营废五金、百货、土产等;乡镇帮多为小百货、针线、头绳、花露水、扣子等品种。座商有独资、合资,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部分由原来行商转的。其经营方式,有批发、零售、批零兼营、专业经营、综合经营及前店后坊等。规模大的商号在外埠还设有代办庄,对紧缺商品,能大量及时进货,快速运来应市。清末民初,安庆糖纸杂货业“荣泰和”号,批零兼营,开设“道生”杂货店,附设糕饼坊、烛坊,又做食盐、粮食生意,兼营山货行,代销美商美孚煤油,号称安庆糖杂业“四大商号”之一,左右安庆市场。徽商盛朝瑞先后在石牌开设“盛天长”号、“泰元祥”号,民国20年,又在安庆开设“盛三余”号,专事批发,并在上海、汉口、南昌等地委有代办庄和庄客。25年,“盛天长”号仅不动产即达20多万块银元。其经营范围之广,吞吐量之大,盖怀宁各镇商号。牙行一般有少量店面,少量资金,大部引用主户资金,索取佣金;也有露天设行,无固定财产、资金,专门穿针引线,代客买卖,收点手续费。摊贩无固定地点,流动叫卖。
抗日战争以前,全县私营商户约2700余家,主要集中于安庆,其次是石牌、高河埠。资本在万元以上者,约300余家。网点分布,安庆大致是批发商与牙行占面,零售店守点,服务性行业分散,糖杂、油号、花纱、盐号、酱园、京广、布匹等业的批发商都分布在西门外;牙行大部分分布在东西沿江一带;日需品或日用品零售店分布在街与巷之间及挂拐挂角、三叉路口;绸缎庄、服务店、花粉店、海味号,以及烟、酒、茶、食等业,是以官僚、政客、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等为经营对象,因此这些行业分布在城内四牌楼一带。石牌为水陆码头,抗日战争前,上下石牌共有商店、服务业400余家,大部分布在上石牌的河北街、四平街和下石牌的正街、前街、后街、汀字街。民国27年,日军侵占安庆后,怀宁东部地区沦陷,大部分私营商业倒闭,市场萧条。战后,各行各业虽有所恢复,然久经战乱,元气大伤,后因内战开始,通货膨胀,市面混乱,到解放前夕,全县仅有私营商业3500余户,且多是小本经营,呈半闭歇状态。
建国后,1950年安庆城区划出,县内仅存私营商户1233户,从业人员2223人,当时少数商户对国家的政策存有疑虑,停业歇业424户,市场一度呈现冷落,县政府贯彻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使私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发展到1399户,城乡市场出现了繁荣景象。1955年,全县私营商户1471户,从业人员2185人。其中商业1041户,从业人员1642人;饮食业248户,从业人员296人;服务业182户,从业人员247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大批小商贩和个体手工业者“一步登天”过早地进入国营、集体企业,一部分转入农业生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时只剩下172户。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把一些适合于个体经营的商户从国营、集体企业中划出来,同时恢复和发展一批个体手工业者,到1965年,个体商贩、手工业者恢复发展到235户。从“文革”开始到70年代中期,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干扰,个体商户、手工业者受到严重摧残,全县仅存6户,临近绝迹。县以下农村集镇出现了做衣难、理发难、修补难等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县内个体商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县个体有证商店和摊贩为956户,资金31.70万元。1983年增至1931户,资金68.39万元。到1985年发展到6321户,其中纯商户3618户,饮食业1719户,服务业784户,资金达340.70万元。
附:石牌盛天长商号兴衰始末
清光绪元年(1875年),太平县人盛梓元,别名三威,为避兵乱,迁居下石牌,在汀字街开设“盛天长”南北杂货号,管事郝尔康。光绪六年(1880年),又在上石牌开“泰元祥”南货号,管事曹镇銮、朱孟勋。到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时止,两店历时60余年。该店初时经营糖食糕点,资金甚微,后盛梓元结交太湖富绅,以王熙福堂名义,贷给纹银三千两。自此,资金周转灵活,业务扩大,然每年盈余仅够付息,故当时有三威无钱开大店之说。宣统三年(1911年),盛梓元去世,由其子盛朝瑞继承。民国10年,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委托盛天长号经销煤油。一次,该店贷栈大火,油桶爆炸,损失煤油40余担,而盛朝瑞向南京总公司报损200余担,从中获取暴利。民国20年,复在安庆增开“盛三余”批发店,亦作中转站。到民国25年,盛天长不动产已达20多万元(银元),人员增多,三盘店约有管事、朝奉、杂工160余人,有房屋七八处,还在石牌附近置有田地。
盛天长生意兴隆,积财致富,主要是经营得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抓货源,适时投放。每年新谷登场时,大量收购黄豆、芝麻、糯米、山芋粉、皮油等作原料及应市用;同时,派人到宿松复兴镇坐行收购瓜子约四五百担,运回石牌应市。这些农副产品,先以低价收进,后高价卖出,牟取高利。并在不少城市委有代办庄和庄客。如上海的周玉记申庄,南昌的大有纸行,汉口的吴鸿遇、胡伯英等,坐庄采购。一旦石牌缺货,只要发一封信,进口红糖、白糖,江西大表纸、黄表纸,萍乡、浏阳爆竹,汉口金针菜、木耳等即可源源运来。每年还利用水运之便,派人到大通和悦洲购进大盐(淮盐),每次运来500~1000包(以后改销精盐),年销约计万担。太湖弥陀寺、南阳河、潜山水吼、菖蒲,望江高士岭、新坝、鸦滩,以至英山各乡镇,均向该店批进。其资金之雄厚,吞吐量之大,盖怀宁各镇。
二是借石子铺路,经销、代销外商商品。该店经销美商德士古煤油,由南京用民船装来,每桶53加仑,曾一次装过500桶,以听油二千担作铺底,不收押金,随卖随报,不受价格长落限制,利润甚厚。又为英商代销白糖。该店与安庆中国银行和安庆恒大、大丰两钱庄亦有往来,资金存、贷皆易。
三是面向市场,开设“三坊一园”。“三坊”即纸坊、蜡烛坊、糕点坊,共有师傅、杂工70人,以江西运来大表纸,用铁钉打眼,作迷信品钱纸出售,年销数千担以上;手工制作照明蜡烛,及婚丧喜庆、出灯用红烛,有用金粉绘龙风烛、年烛,每年春节销百担以上;利用当地陈糯米粉,高级白糖,制成“顶雪糕”(冬月日产千斤)和酥糖。凡来石牌探亲访友者,均带回馈赠其他亲友。“一园”即酱园,有师傅、工人20余人,制作豆浆、酱油、豆腐干、千张、豆果、姜片等,黄豆年销数千担。
四是因地制宜,创办轧花厂。石牌邻近望江鸦滩,盛产棉花。盛朝瑞于民国24年后,从上海购来轧花机6部,打捆机1部,就地办厂加工籽棉、打捆,商标名曰“醒狮”牌,因其质量符合标准,远销上海,备受纱厂青睐,年产数百件。使用机械轧花时为怀宁第一家。
光绪年间,民国前期,交易先后以纹银、银元为主。该店每天营业额约在4百至8百元,腊月每天高达3千元。
“盛天长”号老板盛朝瑞,作为一个民族商业资本家,不仅善贾,且对于举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堪称慷慨大方,乐于解囊赞助。民国初年,石牌大小商店、作坊400余家,为维护商民(包括小手工业者)利益,成立石牌镇商会,并组织商团,有团丁10余人,枪10余枝,由各大商家出钱,“盛天长”号占三分之一。民国十四五年,公推盛朝瑞为商会会长。
民国16年,皖河上游山洪暴发,上下石牌一片汪洋,村庄冲毁,人畜死亡不计其数。盛朝瑞出面成立济溺会,雇用10余只小船,亲自督率,捞起尸体百余具,均用木板做棺收殓,葬于石牌猫山附近。其开支费用“盛天长”号占90%,每年清明祭扫。
民国23年,石牌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嗷嗷待哺,“盛天长”号出资,从上海购来进口碎米200包(合400担),开办粥场,每天千余灾民进食,历时4个多月。
民国25年,石牌创办电灯厂,总共资金5000元,“盛天长”号投资2000元。
民国27年,日军大肆犯境,江浙沿海首遭劫难,难民逃到石牌,被安排在当时前街孙家祠堂,“盛天长”号则凭难民证,每人发0.5元,以资救济。同年6月,日军进犯石牌,“盛天长”号首遭焚,连同石牌“泰元祥”号,房屋、货物(共约7万元)均付之一炬,从此破产倒闭。后盛朝瑞病逝于上海。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6年,其弟盛庭瑞从上海回到安庆,复开“盛三余”号。翌年,又在石牌恢复“盛天长”号;然而,终因苛捐杂税奇重,物价朝夕波动,资金不足,未能振兴起来。
二、国营公司
(一)百货公司
1950年,安庆贸易公司在石牌设立支公司,翌年易名怀宁县百货办事处。下设岳西、潜山、黄泥3个营业所及店前河、高河2个小组。在石牌设棉布、百货零售门市部3个、糖杂批发部1个,有职工53人。1953年,改称国营石牌商店,设高河、月山、老峰、洪镇、三桥、王河等10个批发网点。1954年,正式成立怀宁县百货公司,为独立核算单位。潜山、岳西营业所划出。县内保留高河、月山、三桥、洪镇4个分销处,增设医药门市部1个。1957年划进纺织品、医药两个公司。1958~1979年,几经变化调整,先后划出医药、糖业烟酒、石油煤炭,改综合经营为专业经营。1985年,共有职工181人,资金454万元,经营品种5132个,销售额1156万元,上缴利税39.33万元。下设高河、月山、黄墩3个分销处,文化用品、纺织品批发部各1个,安庆中转站1个,综合性百货大楼1个,零售门市部1个,联合仓库4幢,小型批发仓库2幢。
(二)糖酒公司
1949年解放初期,为怀宁县酒业专卖处,隶属县税务局,下设高河、老峰、洪镇、三桥、王河5个分销处,有职工13人。1954年成立怀宁县烟酒专卖公司。1956年增设月山分销处。1962年又增设石牌零售、批发部各1个及高河、月山、洪镇、黄墩4个烟酒分销处,1969年并入百货公司。1979年恢复并改称怀宁县糖业烟酒公司,下设高河分销处,安庆中转批发仓库。1983年卷烟划出后,更名为糖酒公司。1985年,共有职工64人,资金197.40万元,经营品种319个,销售额872万元,上缴利税17.84万元。下设批发部、零售商店各1个,零售门市部1个;高河、月山、黄墩3个分销处,安庆中转批发仓库1个。
(三)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1984年8月,从县百货公司分出组建而成。1985年,有职工34人,资金97万元。经营品种8000余个,销售额322万元,上缴利税9.82万元。下设批发部1个,综合零售和专业零售门市部各1个。
(四)烟草公司
1983年4月,从糖业烟酒公司分出组建而成。人财物三权属省烟草公司管理。1985年,有职工23人,自有资金15万元,卷烟销售量1.24万箱(6.20万件,每件50条),销售额1163万元,上缴利润33.50万元,税金5万元。下设批发部、分销处各2个。
(五)盐业公司
1950年,为中盐安庆支公司石牌办事处,统管潜山、太湖2县业务。1953年以后,由各县自行经营。县内盐业先后由食品公司、供销社经营。1979年始成立盐业公司,有职工10人。1985年,职工增至17人,资金25万元,专管食盐,销售额176万元,上缴利润2.41万元。下设批发部、调拨处各1个。
(六)食品公司
1953年,为石牌食品收购组。1954年改称营业所,有职工123人。后经两次调整,到1956年,始成立怀宁县食品公司,下设6个收购站、45个供应点、5个转运库。1958年并入商业局,1961年恢复。1975年增设水产组,1979年划出。从1973~1980年的8年中,业务稳定,年平均销售额1177万元,利润27.59万元,税金36.19万元。此后,市场逐步放开,业务清淡,特别是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销售额下降到589万元,发生亏损,财政补亏96万元,上缴税金仅为10.53万元。1985年,共有职工357人,资金108万元,经营品种以生猪、家禽、禽蛋为主,莱牛次之。下设食品站3个,食品组28个,经营部1个。
(七)水产公司
1961年成立水产供销经营处,翌年改称水产供销公司,由商业系统改属农林系统。1969年并入商业系统,1979年划出,复属农业系统。1983年以前,为财政补亏企业,后取消鲜鱼派购,改为盈余自保。1985年,共有职工31人,经营各种水产品,资金184万元,销售额887.50万元。下设收购组3个,零售门市部和中转小组各1个。
(八)医药公司
1955年以前,中药材、西药分别由供销社、百货公司经营。1956年成立医药公司,有职工12人。1957年改名中药材公司,西药复归百货公司经营。从1960年起恢复原名,统一经营中、西药。1985年,共有职工103人,经营中、西药1310个品种,资金131万元,销售额352万元,上缴利税6.21万元。下设高河、月山、黄墩3个收购站,1个收购部,2个批发部,1个批发点和1个零售商店、2个零售门市部。
(九)石油公司
1961年以前,石油、煤炭由百货公司经营。在石牌、高河两地各设1个批发处。1961年成立石油煤建公司,与百货公司合署。1979年从百货公司分出,下设高河分销处,秀山、猫山2个油库,石油、煤炭批发调拨部(组)各1个,有职工46人。1983年,煤炭划出后,改称石油公司。1985年,共有职工52人,资金46万元,经营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4个品种,销售额280万元,上缴利税21.33万元,下设分销处、批发站各1个,加油站2个,油库2个,拥有油罐39只,总储存容量930吨。
(十)燃料公司
1983年从石油煤建公司划出,1985年,组建燃料公司,职工16人,经营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煤,资金33万元,销售额138万元,上缴利税4.90万元。下设中转站、销售点、煤库和煤球加工厂各1个,总库存量4000吨。
(十一)木材公司
1955年成立,隶属县计划委员会。1963年改属物资局,后复属县计委。1983年改属林业局。1985年,共有职工28人,经营木、竹、柴、炭,资金60万元,销售额48.50万元,上缴利税3.90万元。下设中转站1个,木材总库存量1100立方米。
(十二)农业机械公司
1969年成立,前身为农业机械管理站,兼营农业机械产品。1970年属县工业局,后易名农业机械供应站。1978年改称农业机械公司。1984年改属农业局。1985年,共有职工29人,经营大、中、小型拖拉机内燃及配件,资金15万元,销售额182.18万元。1984年以前,为财政补贴企业,后改为自负盈亏,微利自保。下设营业部、门市部各1个。
(十三)物资综合公司
前身为县生产资料服务公司,1963年成立。与县物资局合署办公,政企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有人员8人,资金45万元,主要经营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轻工材料、建筑材料等计划物资,年销售额百余万元,下设转运组1个。80年代初期,除承担计划内物资的调拨供应外,同时组织计划外物资,参与市场调节。随着经营业务的拓展,1983年改称县物资综合公司。1985年底,实行政企分开,撤销。旋即在县物资局下设立金属机电、化轻工建材两个独立核算的专业公司,共有职工46人,经营四大类2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350万元,利润6万元。
三、供销合作社
怀宁县供销合作总社是1950年由群众自愿集资建立起来的。建社初,有区社7个,基层社12个,职工95人,自有资金3.95万元,社员股金0.39万元。1954年,改称县合作社联合社,10月,又易名县供销合作社,基层社调整为21个,零售网点155个,购销额为1596万元,占社会购销总额的71.3%。这一时期,主要为国家代购代销粮油,收购棉、麻、茶、茧、药材、猪禽蛋和废品,经营竹木柴炭、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日用品,开始领导农村初级市场。1957年,通过调整,全县设石牌、月山、高河、广圩等8个基层社,购销网点152个,自有流动资金128.70万元。翌年,国合商业合并。1961年县供销合作社恢复,社员10.90万人,按区、直属公社设基层社10个,分站27个,购销网点增加到210个。1962年进行清股扩股,密切了同农民的关系,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1966年农副产品收购额达1166.70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利润增至123.11万元,为60年代最高年份。“文革”期间,股金分红中断,利润全部上缴,“官商”作风滋长,销售额下降,1969年利润降至75.30万元。1978年恢复县供销合作社,下设城关、皖河、黄龙、三桥、新安、高河、月山、洪镇、红星、广圩10个基层社,1979年利润回升到181.81万元,居安庆地区各县首位。
1983年,县供销合作社实行体制改革,改“官办”为“民办”,再次进行清股扩股,落实老社股16.60万股,股金37.50万元,补发红利9.70万元,扩股3.40万股,股金6.90万元。1985年,社员发展到近20万人,股金46.37万元。
1985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各类机构402个,1265人。其中企业管理机构12个,237人;企业经营机构389个,1020人;仓储运输机构1个,80人。在企业经营机构中,有农副产品采购(供应)机构13个,80人;工业品批发机构21个,101人;零售机构300个,737人;其它经营机构55个,102人。自有流动资金640.86万元,固定资产705.80万元。主要经营棉、麻、茶、土产、果品、日用杂品、化肥、农药、药械、塑料薄膜、中小农具等,代购蚕茧、畜产,回收与加工废旧物资,组织工业品下乡。全年农副产品收购额1064.30万元,分别比1952、1978年增长4.64倍和3.2%;商品零售额3323.60万元,分别比1957、1978年增长17倍多和13.4%;实现利润98.24万元,分别比1952、1978年增长14倍和12%。
县供销社联合社根据各个时期的业务分工设置直属专业经营机构。各专业经营机构,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一)棉麻公司
1965年5月成立,为棉花收购、加工、销售的工商一体化企业,主要经营品种有棉花、棉短绒。1985年;有职工421人(其中临时工282人),固定资产111.3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31.58万元,销售总额753.60万元,实现利润42.48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20.12万元。下属石牌、河口轧花厂2个,棉花收购站6个。
(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1965年5月成立,主要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建材、土产品、日用杂品、工业品等7大类500多个品种。1985年,有职工37人,固定资产29.86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0.18万元,销售总额443.60万元。实现利润4.26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2.08万元。下设批发部、零售门市部、驻安庆业务组等3个经营网点
(三)综合贸易服务中心、土产日杂公司
1984年成立,前身为土产杂品公司(1965年成立)。改革开放后,为扩大经营业务,成立综合服务中心,与土产日杂公司合署,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统一核算,主要经营日用杂品、土产、蚕茧蚕丝、干鲜果、干菜及调味品、水产品、议价粮油、建材、农资、工业品、废旧物资等13大类400多个品种。1985年,有职工58人,固定资产46.5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7.68万元,销售总额431.46万元,实现利润4.15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4.05万元。下设安庆批发站、业务组和石牌批发部、零售门市部等4个经营网点。
四、合作商店、组
“对私改造”后,全县组织合作商店86个,合作小组21个,共有资金26.36万元,网点392个,从业人员1418人。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城镇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升级过渡为国营商业。1961年“调整”,恢复合作商店(组)61个,设网点202个,并进行全面整顿。
1969年,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错误口号下,城镇合作商店(组)全部封闭,资金收回,只留少数网点,属国营商业。1971年以后,又陆续恢复。至1978年,全县计有合作商店、组25个。几经折腾,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1240人减少到686人,营业场所缩小,流动资金不足,再加种种限制,经营不佳。
1978年以后,调整政策,取消对他们种种不合理的限制,降低了税率,增拨了贷款,改善了职工福利待遇,使其得到发展。1985年,共有合作商店24个,网点164个,从业人员603人,商品销售额377.69万元。
五、知青商店
1979年以后,城镇企事业单位开办知青商店。1985年共设网点72个,从业人员764人。除经销部分工业产品外,多经营服装、小百货、烟酒糖、副食品等。
怀宁县1980~1985年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人员数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