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怀宁商业历史悠久。南宋后期(1262年之后),安庆已是“商贾辐辏,百货骈阗”,成为府、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彼时休、歙、祁、黟、绩、婺山民,多向安庆迁徙,以谋生存。徽人多善贾,从旌德、休宁、绩溪等县贩运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土特产品来进行物资交换,复在安庆兴办缫丝坊,开设墨庄,经营徽墨歙砚“文房四宝”。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安庆已成一“帮”,时称“徽帮”。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6年),达到鼎盛时期,安庆较大的钱庄、当铺、绸缎庄、布店、纸坊、茶叶店、南货号等,多为徽商开设,后渐次延伸到石牌、高河,故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其资金雄厚,经营行业广泛,掌握金融、物资,操纵市场,执县内商业之牛耳。
鸦片战争以前,境内市场商品,仰赖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此后,海禁大开,外国货开始侵入,官僚买办资本取代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徽商。民初,随着外国货大量流入,外国资本主义者进一步以资本输出直接垄断巾场。在安庆设立公司、洋行、建筑货栈,聘请买办和代理商。当时有美商美孚、德士古、英商亚细亚石油公司、英美烟草公司、日本车糖公司、百立保险公司、德商谦信洋行(颜料),还有收购皮毛蛋品的和记、班达、茂昌、培林等公司。从而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在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对市场的争夺、垄断下,造成安庆商业单独畸形发展,行业臃肿,曾一度出现虚假繁荣,列为安徽“四大市场”之一。然而,好景不长,民国20~23年水旱灾害连续发生,导致农村破产,市面萧条,城镇许多中、小商号倒闭,仅安庆绸布业停业者即有公平、元大、查永昌等10余家。抗日战争期间,境内商路阻绝,各业凋敝。战后,商业虽有复苏,但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很不景气。
建国初,市、县分开,怀宁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指导下,加快发展国营商业,积极扶持供销合作社事业,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商业体系,使城乡市场渐趋繁荣。但从1958年以后,体制多变,影响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文革”10年,管理混乱,购销、利润指标均低于正常时期的平均增长率。1978年以来,逐步改革商业体制,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开放流通体制,从而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供销合作社商业为农村流通主渠道,集体、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各类商业并存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促进了商品流通。1985年,全县国营、供销、集体、个体有证商业,共有企业经营机构4735个,1.13万人。其中农副产品采购(供应)机构240个,572人;工业品批发机构36个,208人;零售机构4490个,1.03万人;其它经营机构69个,181人。国营、集体、个体有证饮食服务业,共有企业经营机构2576个,3826人。其中饮食业1756个,2599人;服务业820个,1227人。
1985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136万元,分别比1952、1965、1978年增长4倍、1.8倍和67.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268万元,分别比1952、1965、1978年增长15.6倍、4.7倍和1.6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