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怀宁是木、瓦、石工匠较多的县份,建筑业发端较早。清末,县城安庆就有营造商招聘木、瓦工匠,承建较大的土木工程。宣统元年(1909年),安庆木、瓦、锯、石工匠组织建筑行业公会,并建造鲁班阁。民国元年,县人丁仁连在安庆吕八街开办复兴祥营造厂,经营建筑营造业务。民国25年,据《怀宁县志略》载,全县共有木、瓦、锯、雕等工匠7000余人。抗战军兴,大批木、瓦工匠转农。抗战以后,虽重操旧业,但皆分散做工,无固定组织。建国后,由于管理体制多变,建筑业变化较大,几经调整,到80年代,初步形成以国营为骨干,乡镇集体为主力军,亦工亦农为补充的建筑大军。1985年,全县建筑业总人数为3.46万人,占总人口的5%。
在建筑业中,涌现的一批能工巧匠,成了众星拱月。老瓦工戴宗朝,有修塔专长,解放前,曾在江、浙一带专事修塔。1953年8月,他带领侄辈“一家兵”,承修在解放安庆战斗中被损伤的振风塔,百日修竣,使古塔恢复原貌。石镜乡石工吴绍应,擅石雕,曾先后为安庆迎江寺、天主堂及岳西烈士陵园、桐城文庙承雕佛台、石狮、石火炬、石龙、莲花荷叶边石栏杆、双龙盘珠等石雕。他雕刻的石狮,线条粗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凉亭乡石工袁炳根、陈孝来、朱家宽等,精于建造石桥,从1972年以来,领衔承建石结构公路桥72座,宿松二郎河、铜陵顺安两座公路大石桥,均出自他们之手。高河镇青年瓦工张世信,在一无吊装设备、二无高架材料、保证安全施工的情况下,用巧办法为安庆红旗水泥厂建起一座45米高的大烟囱,成为一项创举。
一、建筑队伍
(一)亦工亦农建筑队
建国初,木、瓦、石工匠,在农村上门做工;城镇亦有分散的木、瓦匠,遇有可做的工程,便三五成伙,八九结队,以技术高的上手师傅为首承揽,竣工后发资散伙。据1956年上半年县手工业管理部门调查统计,全县有木、瓦、石工匠3853人,每年一半时间务农,一半时间做工。1958~1967年,农村出现“左”的错误倾向,师傅带徒弟被视为“剥削”。手艺高的除一部分加入集体建筑组织外,一般均不敢带徒,以致后继乏人,木、瓦、石工匠越来越少。70年代后,农村经济开始发展,农民建房增多,但木、瓦匠的数量、质量均难适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恢复了师带徒的传统;加之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急需改善住房条件,从而推动了农村建筑队伍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个体木、瓦、石、雕、漆、安装亦工亦农建筑工1.73万人。他们趁农闲之际,二三十人,或五六十人,临时组织建筑班子,到县内、县外承建房屋和桥梁建筑工程。
(二)国营建筑公司
1949年刚解放,以陈凤堂为首的10名木、瓦工为县直机关修理房屋。翌年底,由县总工会牵头,成立生产自救委员会,以陈凤堂、潘邦华分任主席、副主席,组织石牌周围木、瓦匠为刚迁到石牌镇的县直机关修理办公用房。1952年初,改称建筑工会,隶属总工会,继而改称建筑工厂,先后吸收木、瓦、石工人300余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除完成县内月(山)石(牌)公路31座桥梁、228个涵洞和县供销社、邮电局两层楼房等建筑工程外,还承建了至德县城尧渡街800米长的平面石拱桥、岳西石关宾馆、桐城荣军疗养院和安庆专区合作干校、专署公安处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等。其中合作干校3000多平方米五幢、两层砖木结构楼房,被评为省级样板工程。1957年,正式改为县属地方国营建筑企业。
1958年,大办工业,基本建设战线拉长,建筑工人增加到1700余人,其中在册的1200人,分布在县内及安庆、东流、至德、贵池、桐城、望江、宿松等地。摊子之大,承建工程之多,前所未有。1959年2月,北京十大工程动工,县建筑公司在省统一选派下,派出胡义成、刘口勋、黄根杰、孙本坤、黄裕先、汪茂胜、王运丰、汪召意、王维全、冯玉潮、曹列开、江锡纯、陈杨立、冯圣炳等14名工人参加建设,并参与钓鱼台国宾馆石刻工艺施工。是年3月,该公司劳动模范王斗荣赴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1~1963年,“调整”期间,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建设工程大幅度削减,业务清淡,一大批职工精减下放。建筑公司由地方国营转为集体性质的建筑工厂。1964年交安庆专区建筑公司。
1970年,经县革委批准,从农村招收41名对口木、瓦工,重新成立全民所有制的县建筑工程队。1972年开始,先后承建总铺粮库、县种籽公司仓库、猫山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县医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门诊部大楼、县影剧院垮度20米结构比较复杂的较大工程。
1976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建办公楼开始兴起,建筑任务日益加重,县革委再次批准,从对口木、瓦工和下放学生中招收87人,成立集体性质的县建筑工程二队。将全民所有制建筑工程队改为一队。1978年,该队承建县城第一座百货大楼,竣工后,经省质量检查团鉴定,被评为“全县建筑一座标”。
1980年,在“发展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合”的方针指导下,两队合并,组建地方国营怀宁县建筑公司,实行统一管理。1981年,承建怀宁中学24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大楼,工程质量获全优。1982年改称怀宁县建筑安装公司。1984年初派遣19名工人赴科威特,参加我国承建的该国科研中心大楼工程。是年,该公司在企业整顿中,大胆改革,推行全方位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把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和责、权、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铁饭碗、铁工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实现工期短、质量好的目标。经对两次承建的47项1.91万平方米工程的回访,合格率为100%,优良率76.63%,全优率20.4%。1985年,高速度地建成县自来水厂高38米、容量150吨水塔一座。全年完成建筑工作量1.03万平方米,优良率为70.8%,产值154.7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266元,利润12.29万元,经地区批准,定为三级建筑安装企业。
(三)乡镇建筑队
1966年,高河公社全丰大队以搞副业为名,组成一支三四十名木、瓦工的建筑队,为高河周围维修公房、私房和承建零星土建工程,其收入交生产队,参加农业分配。1969~1970年,高河、皖河大队亦先后成立类似建筑队。1976年大部分公社以各自派出支援安庆石化总厂土建工程的民工为基础,成立了建筑队、施工队45个、1101人。经县计委批准的有皖河、高河、城关、长风、平山、石镜等6公社建筑队。这些建筑队初成立时,资金缺、设备少,只能承建结构简单的小型工程。1979年,农村社队建筑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全县社队建筑队增加到95个,2696人。其中经县计委批准的有老峰、白泽、枫林、红星、黄墩、山口、三桥、月山、江镇、万桥、洪镇、育儿、秀山等15个公社建筑队,计1079人。未经批准的建筑队不准进入城镇建筑市场承建工程。1981年,又经地区基本建设局审查批准了30个。至此,全县共有51个社队建筑队,在册人数为4417人。
1983年,县基本建设局开始对社会建筑队实行统一办理进城手续,统一组织调配,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审核工程预决算,统一专用发票的“五统一”全面业务管理。经资质审查,对符合标准的34个建筑队,发给营业执照,并帮助制订和建立安全、质量、施工程序和多项规章制度,不合格的17个队暂不准进入城镇承建工程,创造条件,等待审查核准。是年底,据20个建筑队统计,已拥有大型机械设备97台,五级以上技工817人。
1984年,皖河、高河、万桥、凉亭、月山、总铺等乡镇建筑队,均发展到300人以上,机械设备配套,可承建千人以上的大会堂、影剧院、12米跨度的仓库、6层以下的办公楼、45米高的工厂烟囱,其施工力量、技术装备,均基本达到公司级水平,原来不合格的17个队,经过完善,资质达到标准,经批准,发给营业执照。这样,全县51个乡镇建筑队,总人数为1.70万人,其中在册的6214人,分布在省内外27个大中城市,承建不同类型的工程。凉亭建筑队多雕工,庐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旅游区的石雕、石刻、多为该队所作。总铺、高河、莲花山建筑队以其见长,为安庆、贵池、东至、望江、太湖和县内20门砖瓦轮窑、水泥厂建造40多米高烟囱19座。全丰建筑队建造粮仓有绝技,近年为桐城、潜山、望江、东至、安庆、皖河农场及县内建造的161座粮仓,六合之内,永不泛潮。
1985年,全县乡镇建筑队完成建筑工作量41万平方米,产值达1542.17万元。其中石牌、高河、月山、全丰、凉亭、万桥、秀山、石镜、皖河、江镇、总铺等11个队,经报地区批准,定为四级建筑企业。
二、设计施工
(一)勘察设计
建国初,机关单位或居民建房,由经办人提出设想,再由富有建房实践经验的木、瓦工人,按其意图计算材料,制订施工方案,根本没有图纸。
1953年,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1952年有关扩大设计施工力量的指示,先后吸收安庆营造商汪振和、汪振家、檀亚奇,又从粮食部门调进汪孟舟等人,担任当时建筑工厂的设计工作。从此,稍大的工程,一律通过设计,按图纸施工。1954~1958年,设计岳西石关宾馆、专署公安处、石牌皖河饭店钢混和砖木不同结构的三层楼房,均达到标准。
1971年,县建筑工程队成立后,配备2名设计人员。翌年开始设计石牌供销社三面临街营业楼、县农机一厂24米跨度车间。1973年设计县医院2300平方米三层钢混结构门诊大楼。均是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免收设计费。对外不承担设计任务。1981年,县基本建设局设置了勘察设计专业机构——设计室,并取得安庆地区基本建设局颁发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书”。配备技术人员6名,其中大学程度2名,中专4名,开始对外接受设计任务,按规定标准收取勘察设计费。当年完成设计面积7558.8平方米,投资额59.40万元,收取设计费5800元。是年,添置光学经纬仪、水准仪、太平板仪、晒图机各一台,使勘察设计质量得到提高。1982年,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为丙级勘察设计室,并颁发了证书。
1985年完成工程设计262项,面积1.72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09.97万元,设计产值2.07万元。其中县政府五层半局部框架438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及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四层1200平方米医疗、办公楼设计,荣获安庆地区优秀设计三等奖。
(二)施工设备
50年代,瓦匠基本是瓦刀、泥桶加毛竹脚手架,石匠是钢钻、铁锤,木匠是斧子和锯,全为手工操作。上大梁,使用大木桩、粗力绳和土绞车。1958年,县建筑公司初次承建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时用木棍捣,钢钎戳,速度慢,质量差。是年始添置卷扬机、平板震动器、锥耳震动器各1台。1970年,县建筑工程队成立时,设备全无,施工时还是靠磨手掌皮、脚掌皮、肩膀皮。1976年始添置圆盘锯1台。1980年后,随着收入逐年增加,陆续购置了建高层建筑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到1985年,拥有水磨机、弯曲机、钢筋切断机、吸浆机、砂浆搅拌机、混凝土搅料机、井字架、龙门架、单背鹅头吊车等大中型施工设备28台。
乡镇建筑队大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施工机械设备。据28个建筑队统计,共拥有各类设备97台,其中以皖河、石牌、高河、月山、万桥等队较为齐全。
三、建筑材料及结构
(一)建筑材料
明、清时,“秦砖汉瓦”、“唐雕宋刻”在境内盛行。莲花庵、龙池庵、雪山洞等寺庙均建于此期。造石桥、竖牌坊,用糯米粥调石灰镶层嵌缝。农村建房多为青砖脚,土砖墙,椽子桁条,小瓦盖顶,木制门、窗。城乡富室宅第与祠堂庙宇全系青砖瓦房,飞檐对称。民国时期基本相似。1951~1956年,营业楼、大会堂、粮库、门市部等建筑开始采用红砖、平瓦、大跨度杉木人字架。1958年起,境内始使用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70年代初,楼板基本改木制为水泥预应力多孔板。大型公用建筑全部用水泥预制件或现场混凝土浇注。进入80年代后,大型市政建筑和职工宿舍楼除增添水、电卫生设备外,涂料、墙壁贴布纸、面瓷砖、大理石等装饰材料开始使用。而一般民房大都采用竹木、砖瓦、芦席、油毡、砂石、石灰、钢筋、水泥及水泥桁条等普通建材。
(二)建筑物结构
【公房】历史上的县衙、学堂、祠堂、会馆,式样各异,寺庙、庵堂,翘角对立。这类房屋庑殿式结构较多,一般以一组主体建筑为中心,配置其它附属建筑,组成一定规模的建筑。在布局方面采用两厢与中轴对称,座北朝南,分建筑之间常用廊庑衔接,建筑物一般为空斗砖墙,内用石础抱柱或硬山搁檩承重,门窗为菱花隔扇或镂空雕花,油漆则以红色为主。内屋为木椽望砖,屋面为小青瓦或筒子瓦。天津潭程氏宗祠,建于清光绪末年,为三进砖木结构古式建筑,两边厢房,中间天井。每进墙头12个飞马对称,瓦头封檐,屋脊上竖三层葫芦顶,墙壁描绘珍禽异兽。三开花门,中门外雕刻花草的石鼓立于两边,门头上嵌着“程氏宗祠”横匾,字体端正有力。第一进8根粗柱落墩,上有戏楼,4根柱头挂着木刻狮子。二三进8根柱头横档内,波浪式天花板上绘着花草与彩云。油漆装饰,款式庄严古朴。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怀宁县政府由安庆迁到石牌,新建办公用房为砖木结构“回”字形平房建筑,装饰简单,中间两块空基,四周1.5米宽走廊,大门楼一块板,与屋脊平齐。同一时期,卓湖中学校舍,为五排“日”字形砖木结构,中间两块花园,四周穿枋走廊。均较古式建筑,大大简化。
建国初,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和企事业单位生产、营业、办公用房,平房多,楼房少。1953年、1954年,怀宁师范、县委会、县供销社、县人民银行始新建两层教学、办公和营业楼,均为砖木结构,内外墙均为一砖实砌,楼层为木梁木楼板,楼顶为双坡式青小瓦,外墙立面为清水砖墙,平面布局则以内走廊为中轴。60年代,提出少建生产用房,压缩生活用房,因而没有新的变化。70年代,从节约土地出发,公用建筑逐渐以楼房为主,楼层也由原来两层增至三层以上,并出现了24米跨度的工业厂房。建筑物更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原来的木制屋架发展为钢型屋架、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屋架和组合式屋架。建筑物讲究朴素、自然、实用、宽敞和舒适,设计强调直线对称,层次错落和虚实对比,其方位尺度、布局配套、通风采光均予通盘考虑。楼房一般为外长廊,内长廊或内短廊,通道阳台或独立阳台,双跑式楼梯或双分式楼梯。平顶楼房取代了双坡式楼房,外墙多水泥砂浆、水刷石墙面和水磨石墙裙。水泥花格窗和玻璃钢窗开始应用于立面装饰,增强了虚实组合的变化,丰富了主体建筑造型的感染力。同时,房屋建筑重视防震抗震,在建筑物的基础处打木桩、绑扎钢筋网,或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基础梁;在每层衔接部浇注钢筋混凝土腰箍,或用钢筋混凝土浇注框架式,使腰箍与基础梁连结,以加强建筑物整体性能。
80年代后,城镇职工住房建筑有了显著变化,一般为单元性质,平房多为单户独院,楼房为一楼一底或二层以上的两户一梯、三户一梯,大、中、小套,每户都有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和室外阳台,并有了水电、卫生设备。
【私房】建国以前,城镇、乡村居民的私房房屋大体上分为3类:
第一类是富室住宅。清代、民国时期,官绅富商在城镇兴建了一些典雅凝重、宽敞华丽的私人住宅。此类建筑从审美、安全角度出发,平面布局一般为棋盘式,正屋多为三开间,中系“天井”、“二进”或“三进”,两侧厢房,以“天井”和正屋为中轴线形成对称。外墙为石砌或砖砌,“中进”、“后进”内部为木柱穿枋,小青瓦屋面。正屋架梁一般为13步水,厢房架梁7步水,板椽,开间8至10尺。正房、厢房脊梁顶部为小瓦竖铺。出于安全考虑,此类建筑都为青砖门面,石门坎,除正门外,四周门窗很少朝外,主要利用“天井”、“亮瓦”采光。
第二类是商家店宅。此类房屋建在街道两侧,房屋毗连,密度大,少数为两层木板店堂,三至四开间,铁门;一般店宅一至两开间,为响板门。门头上均有醒目招牌。住室和附属用房均在店铺后部,形成“多重式”,纵深伸展。一侧为天井或通道(也有两三家共用一条通道),一侧为住室。这类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敞开式店门。为了防火,两侧山墙高出屋数尺,俗称“封火墙”。建筑物内部结构为木柱穿枋。
第三类是居民住房。建国前,城镇居民多为砖墙瓦顶简易房屋;乡村以土砖墙为多,屋面有小青瓦和草(稻草、茅草)两种。内部架梁为五六步水,柱梁材料均为杉木。由于房屋矮小,通风采光差,阴暗潮湿。
50至60年代,城镇居民的私房无大变化。70年代起,部分居民对旧宅进行了改造或建造新宅。新建的住房均为砖墙瓦屋面,水泥地坪,一般两至三开间带披屋(作厨房等)。无论改建和新建住宅,都注意了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乡村多数农民移出大屋,建单门独户的土砖墙架梁、小瓦屋面的“黑六间”或中间抽巷的明三暗五的住房,前有晒场,后有猪圈。
80年代开始,居民私房大面积兴建,普遍采用砖木结构。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商户、手工业户、专业户的经营能力不断加强,自1982年起,在城镇兴建了一批“一”字型两至三层钢混结构,有雨篷和阳台,采光通风好,立面装饰比较讲究的营业建筑,有的为水磨石地坪,有的还采用了饰面砖。
上一篇:第二节 乡 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