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标准建制镇
(一)高河镇
古称高河埠,位于怀宁北部,合(肥)安(庆)与高(河)界(子墩)两条干线交叉处。据清道光年间《怀宁县志》载,高河埠已有市镇,“粳稻所出,泉货流通,颇称蕃盛。”清末民初,有大河通长江,商贾云集,舟楫如林,山货、稻米由此转运入江。当时仅有一条街,分三段,上街靠山丘,下街临河边,中间为安乐街,居民1200多户,商店300多家,日有千人进市,夜有百船返航,市场较为繁荣。民国27年6月,日军窜犯高河,一次烧毁140多家商店。尔后,又常遭其骚扰,民不安宁,仅有百户200多人常住,市场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面恢复,市场渐趋繁荣。
建国后,1954年特大水灾,下街、安乐街淹没50多天,房屋全部倒塌,灾后复建者甚微,只剩下149户。是年起,高河供销社、高河中学开始建起砖木结构两层营业楼、教学楼。1955年,兴建高河汽车站。1958年,专、县两级开始在这里兴建造纸厂、五金厂、百货分销处和旅社,给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1963年,金鸡笼电厂开始向该镇供电,镇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普遍用上电灯照明。此后,对街道进行三次拓宽、调直,迄至1985年,全镇共有街道4条,全长3550米,宽8~25米,为柏油、砂石路面。总建成区面积49.3公顷,房屋建筑面积为28.39万平方米。其中平房12.71万平方米,两层以上楼房15.68万平方米;公用建筑5.30万平方米,住宅14.24万平方米,生产性用房8.85万平方米。
(二)月山镇
旧名潘家月形,距安庆市22公里,位于合(肥)安(庆)干线与月(山)北(门坦)、月(山)平(山)3条公路的连接点。抗日战争以前,沿公路两侧仅有两家饭店,一家杂货店和一家屠宰店。抗战期间,成为日军据点,商店撤离,变为无人区。抗战胜利后,迁来三四十户、百多人,搭草棚,开饭店,摆茶摊,常住者不足20户。此后,除4户建起小瓦屋外,其余全为草棚,被称为“芦稷街”。
建国后,为月山区、乡政府所在地,一些基层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1953年,326地质队300多人进驻探矿。1958年,大办工业,安庆专区和怀宁县陆续在这里兴建一批工矿企业。由于月山周围,矿产资源丰富,随着不断开发利用,逐渐形成较为繁荣的工矿区。1968年,始建月山变电所。70年代,全镇普遍用上电灯照明。1978年开始,该镇建设突飞猛进,地、县厂矿企业和区、镇机关兴建一批钢混结构的三四层办公楼、职工宿舍楼。镇、村企业开始发展,临合安、月平公路两侧建起二三层楼房开店、办厂。从黑寺岭至范塘3公里多长的公路两旁除有9家地、县工矿企业外,镇村企业共有56家。合安公路纵穿镇内,为其主街道。为减轻镇内交通压力,决定沿河南岸,另辟1条20米宽的复道,为过境车辆通行。其它辅助性道路,初具雏形。至1985年,建成区面积为106.7公顷,房屋总建筑面积33.56万平方米。其中平房15.29万平方米,楼房18.27万平方米;公用建筑6.40万平方米,住宅16.36万平方米,生产性用房10.80万平方米。
二、集镇乡村
建国前,因政治、经济、地理方面的种种原因,境内历史上形成了一些乡村集镇,比较有名的有腊树、小市、三桥、黄墩、育儿、洪镇、江镇、黄马河、王家河(今属潜山)等。每个集镇仅有1~2条“扁担街”、“十字街”、“丁字街”,建筑多为矮小的瓦屋,石板街道或砂土街道。
建国后,对旧集镇不断进行改造,同时,又发展一批新兴的乡村集镇,主要有李店、平山、黄龙、清河、公岭、马庙、金拱、人形河、栏坝、万桥、戴店、总铺等。到1985年,除已划出和已废的外,全县共有乡村集镇18个。这些集镇大部分为区、乡所在地,由于配套的企事业机构的建立,成为区、乡的政治、经济中心。60年代,乘兴建公路之便,大多数集镇修建了砂石路面的新街道。70年代,沿干线的集镇街道铺上了渣油路面。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50年代初以来,各乡村集镇陆续兴建了医院(医疗所)、文化站、学校、影剧院、农贸市场等公用建筑。
解放前,县内农村历史上有(浅)山区和圩区之分,(浅)山区多聚居,瓦屋多,草房少;圩区居住较分散,草房多,瓦房少。建国后,农村房屋基本上是修修补补或就地改建。70年代起,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始新建砖瓦房,并出现集体建设“新农村”的范例。
平山公社大塅大队汤畈村,14户、68人,地势低洼,四周为农田,因潮湿,卫生条件差,人畜多病,庄稼多被畜禽糟蹋,产量甚低。1975年,在县科委和公社帮助下,进行农房规划,就近在杨家山荒坡上分两排“一”字形,建成座北朝南的新住宅,每户宅基0.5亩,单门独户,多为90平方米的“黑六间”瓦平房,厕所、猪圈、牛栏离开住宅10米以外,户有余基,家家有通道,对外还开通一条250米长、6米宽的“小公路”,原宅基开田地22亩,人均增产粮食150公斤,并利用宅前宅后空地栽植树木3630棵,竹园两亩,绿化覆盖率60%以上。1982年,县基本建设局派员协助该村进一步完善规划,把饮水塘与用水塘严格分开,使5个患关节病、3个患肺病的人逐渐痊愈。禽畜增加两倍,果木增加10倍以上。1984年被评为全县“文明村”。
皖河公社万明大队,共600户、2840人,分住在皖河同马大堤内14个村庄,户户相连、巷巷相通、人畜共住、日不见太阳、夜不见月亮,阴暗潮湿,卫生条件极差,影响人体健康。1976年开始,对田、水、林、路、电、住全面规划,从地理条件出发,按照耕种园田化、水利沟网化、排灌机电化、房屋行栋化的要求,分两年新开辟一条长1050米,宽6米的“小公路”,110户在两侧建房。又迁65户到沙洲废坝基上,实行两户连建。房屋疏散后,新村、老村,户户有余基,家家有晒场,住房也宽敞。还利用老屋基开田48亩,并修建机耕路5000米,开干渠8500米。路边、渠边、宅边植杉树3.50万棵,均已成林,整齐美观。1984年,受到省绿化委员会嘉奖,并颁发了奖状。
近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建、改建住房的农产日渐增多,标准亦愈来愈高,新建房屋大部分为“一”字形红砖瓦房。圩区建房更快,在近五六年内有3万户常住草房的农民住进了新建的砖瓦房,少数农户盖起了楼房。特别是县内沿合安公路一带农村,多为两层楼房。月山镇月山村毕山居民组20户,106人,全部建成钢混结构的两层楼房,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顶上有晒场,壁上有花墙。预制楼梯,钢管栏杆,玻璃钢窗,彩色装饰,宽敞雅致。这类小楼房,高河镇胜利村占60%,全丰村占18%。1985年,全县实有房屋1065.99万平方米,人均16.66平方米,其中10年来,新建、改建939.35万平方米。尚有11.65%未建房的农产,大都是原住房条件较好及老弱病残者。
下一篇:第三节 建筑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