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蓄水工程
(一)塘坝、塥、堰
塘坝、塥、堰是县内最原始、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重大。几千年来,农民一般在年末岁初,农事休闲之际,集中力量,取塘泥,培塘埂,堵涵洞,修涵闸,挖引水沟,挑山水坝,千方百计地扩大来水,力争多蓄水。年年如此,不召自从,基本形成例规。自明清以来,怀宁兴建各种规模的塘坝、塥、堰2.10万多个,面广点多。至清末民初,规模较大、灌溉面积较多的有:受泉乡的大洋塘、小洋塘,灌田300亩;大丰乡(今总铺乡)的女儿塘,灌田数千亩;受泉乡(今黄龙乡)金丝堰,在广渡桥上,引小吏港大河水,灌田数万亩;潜岳乡(今雷埠乡)响水堰(在王居山西)灌田8000余亩;受泉乡的冯家河、潘家河、双闸、颜家闸、油树湾,(今黄墩、三桥境内)自横山以西、子贡岭以北之水,总归于冯家河,至油树湾,下白洋湖,随河为堰,共灌田数万亩。
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县内浅山、丘陵地区,大力兴修塘坝、塥、堰,每年冬季开展群众运动,村村户户普遍行动,投入劳力70~80%。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参加兴修,领导兴修,浅塘挖深,加高培厚塘坝;小塘扩大,联塘并塘,面貌一新。据统计,自1950~1960年,兴修塘坝、塥、堰共投工1811.41万个,挖挑土3659.73万立方米,增加容量0.175亿立方米,占原蓄水能力的35%。“文化大革命”期间,面上的小型兴修,特别是塘坝、塥、堰的兴修,几乎停顿,导致倒埂、淤塞、渗漏。
目前全县有2.70万个塘坝、塥、堰。如经过清淤、挖深、增高塘坝,其容量可增10%,蓄水量可增700万立方米,可一次灌溉20多万亩,实属花工少、投资小、效益大的一项蓄水工程。
(二)水库
水库,是塘坝的发展。县内过去没有水库。最早问世的水库是黄墩乡黄山水库,建于1956年。
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全县大搞“水库群”建设。同时动工的有麻塘湖、皖埠、官山、赵山、磨山、硖山、豹冲、杨冲、黄岭、谷泉、龙凤桥、观音洞等12座水库。为保证水库工程质量,县水电局全力以赴,组成专门班子,负责后山地区小水库建设。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农民技术员培训班,训练水库施工员30余人。培训后,回到各自所在的水库工地,掌握土方工程施工。几座较大的水库工地如麻塘湖、官山、赵山、硖山、磨山、皖埠、观音洞等,除农民技术员外,并另派专职技干,负责技术指导。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与民工同起同落。各级党政部门重视水库兴修。以水利兴修为主题的县委常委会议,特于皖埠水库工地召开。会后,各常委回到自己的工作点,对水利兴修作进一步部署,于是群众又自发地兴办了一些小水库,如浩大、宋塘、圣丰、曹祠、大鹰冲等。水库工程,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现全县73座水库基本定型,总有效库容3159.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1.2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7.74万亩,双季连作,干旱无忧。
怀宁县1985年水库登记表


二、引水工程
县内引水工程,自1953年起至1979年止,先后建设了岩坡堰、乌石堰、花凉亭渠道、小市进水闸等。
(一)岩坡堰灌区
岩坡堰座落在潜山县源潭铺东南两公里的槎水河上,于河之东岸引水,灌溉潜山县棋盘乡和县内育儿乡丘陵地带的大片农田。
该工程始建于1953年,在槎水河中建滚水坝,于河的东岸建引水闸,利用老沟调整、拓宽,计开干渠长13.4公里,并在渠道上建泄洪、分水闸3座,建钢筋混凝土支架木渡槽1座。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达8180亩,双季保收。
1957年,对该工程进行扩建,灌溉面积增至1.47万亩。
1960年滚水坝西段被水冲毁50米(全长90米),1961年修复。1963年对该工程进行再次扩建完善。滚水坝按标准加固做足,渠道上的分水闸、泄洪闸,凡不够标准的,一律拆除按标准重建,并全部装上启闭机,以利管理。一座渡槽木箱,改为钢筋混凝土槽箱。扩建后,灌溉面积扩大到1.66万亩(育儿公社占8802亩)。该工程自1953年始建,到1963年最终一次扩建,先后所花费用,除土方、民力由受益单位自筹外,国家投资近10万元。
(二)乌石堰灌区
乌石堰灌区工程于1959年2月动工兴建。其主要工程布局为:
引水闸1座,口径3米,并建1米高的竹笼拦河坝。
干渠1条;自香堰起,经老岭头,至新安岭止。全长47.5公里,底宽2.7~3.8米,水深3.1米,流速0.4~0.81立方米,可引进流量12立方米/秒。水位高程,渠首60米,至新安岭为55.2米,直接受益面积20万亩。
支渠4条;小市支渠,自老岭头至小市港,长40公里,受益面积3.50万亩;马王庙支渠,自平塘至桂老屋,长20公里,受益面积9.30万亩;四松支渠,自太子墩至四棵松,长25公里,受益面积3.40万亩;月山支渠,自新安岭起,经麦元岭、斋人铺、月山、集贤关至肖坑,长77公里,受益面积16万亩。
整个工程任务:土石方180万立方米。其中炸石方28处,长1.17万米,石方15万立方米,红岩软石45万立方米;砌石方15处,长5049米,石方2.70万立方米;切岗13处,切深一般10米,最浅7米,最深18米。
这一工程战线长,任务重,难度大,跨县施工,安庆地区为首组织怀潜皖水乌石堰灌溉工程指挥部领导施工。县内高河、月山、三桥、新安4区,动员万余人远征,披星戴月,泥宿露餐,奋战6个月,完成填土3104万立方米,炸石3.20万立方米,软石3.40万立方米,干浆砌石2.10万立方米,凿隧洞4处,进伸长73米,共耗资37.80万元。
(三)花凉亭水库灌区
花凉亭水库始建于1958年,在太湖县城边的龙山宫建1座水坝,将发电尾水拦入总干渠,分别输送到太湖、宿松、望江、怀宁4县的丘陵地区,形成了百万亩以上的花凉亭水库灌区。其范围跨4县、12区、52乡、466行政村。总控制面积1195.91平方公里,其中怀宁县占125.42平方公里,全在皖河区境内。
1959年确定兴建花凉亭水库灌区工程,元月太湖、宿松、望江、怀宁4县民工万余人,动工开挖总干渠。当年10月,宿松、望江、怀宁3县退出,太湖县继续施工至1961年春停止。1961年10月,由安徽省水利电力厅第五管教支队接替施工至1965年夏止,完成龙山宫壅水坝第一期工程,建成冲沙闸、虎形潭渡槽、龙潭湖桥头泄洪闸、排涝涵3处,大小放水口22处,并开通总干渠27.5公里。1965年10月上旬,安庆地区成立花凉亭水库灌区工程指挥部,接办灌区工程。11月中旬,太湖、宿松、望江、怀宁4县全面动工。怀宁县1.20万余人(其中雷埠公社5000余人,腊树公社7000余人),分3处施工,在攻总干渠的同时,攻北分干渠和雷埠支渠,吃住在工地,奋战一冬春,完成土石方百余万立方米。1966年5月,总干渠、南北分干渠、雷埠支渠完工,5月16日放水。总干渠进水流量20立方米/秒,共灌田15万亩,1970年灌溉达20万亩。1971年按总干渠通过流量70立方米/秒的标准扩建,11月25日,太湖、宿松、望江、怀宁4县又动员上工。县内雷埠、腊树公社各5000余人上工,1972年春完工,当年灌溉效益扩大到52万亩(其中雷埠公社占0.65万亩)。
1974年,怀宁县重点开挖太怀分干渠,动员民工两万余人,11月中旬全面动工,县委书记谷德胜挂帅,县委副书记雷澍生坐阵,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和水电局长分工负责。民工按团、营、连、排、班编制,实行军事行动。指挥到哪里打到哪里,攻无不克。工地红旗招展,干群斗志昂扬。这期工程,在太湖县境内施工,渠线走向,穿插民房和耕地,民工吃住在沿渠线两旁人家,凡涉及到工程施工的一切有关事项,如挖压土地,拆迁民房,挪用工具,借居住房屋等,当地政府及干群,都给予方便,充分体现了当代农民团结治水的精神风貌。1976年春,顺利完成80万立方米土石方任务,太怀分干渠全线开通,长达22公里,基本形成花凉亭水库怀宁灌区的渠系网络。这项工程是通向怀宁灌区的咽喉渠道,可输送流量4.74立方米/秒,渠首水位高程37.1米(包括过水深2米),居高临下。到1986年止,经历17个冬春,除会同兄弟县完成艰巨的总干渠、分干渠计划工程总任务外,还完成分干渠以下的县内渠系及配套工程有:
【腊树支渠】自乌叉岭开始,接太怀分干渠向前延伸,经上张屋、刘屋北、郑屋、走马岗,再自史家新屋开始,沿原腊树三级站渠道,经腊树、汪家塝、丘圩闸、高奇站分水闸,到毛园止,全长12.35公里,挖填土石方13.75万立方米,建单项配套工程53处,灌溉面积3.58万亩。
腊树支渠线上有皖河分支渠,长6.5公里,灌溉面积2.49万亩;安山分支渠,长4公里,灌溉面积0.25万亩;高奇分支渠,长2公里,灌溉面积0.20万亩;群山分支渠,长6公里,灌溉面积0.20万亩。
【白石支渠】自太怀分干渠方家贤屋分水,穿过公路沿37米等高线,经龙塘、李后湾、李老屋、响堰、卧龙岭、塥缘畈、李家大田铺、戴家塘、聂凹,全长7公里,挖填土石方11.85万立方米,建单项配套工程4l处。受益面积:自流灌溉1.05万亩,提水灌溉0.34万亩。
白石支渠下有白石分支渠,长4公里,灌溉面积0.71万亩。
【王居山支渠】接太怀分干渠尾端,自油坊附近中心闸开始,穿怀太公路,经韩堰、查桥头屋、油匠岭、郝鲁屋、园美屋、郝中屋、彭屋、苏屋至推铺岭止,全长12.2公里,挖填土石方26.96万立方米,建单项配套工程123处。受益面积:自流灌溉0.95万亩,提水灌溉0.73万亩。
王居山支渠线上有健康分支渠,长4公里,灌溉1.44万亩。
【雷埠支渠】接太怀分干渠,自乌叉岭附近的油坊分水,穿过腊太公路,经圣秀屋、小中股、韩家中股、郝霞屋、郝玉屋、查家新屋、叶屋、余家小屋,全长14.4公里,挖填土石方40.05万立米,建单项配套工程64处。受益面积:自流灌溉2.10万亩,提水灌溉0.60万亩。
(四)小市进水闸
建于1970年,闸底高程18米,口径为2.5米×2米的双孔箱涵,可通过流量5立方米/秒,引皖水自流灌溉小市、三桥、黄龙3乡旁河圩畈区农田4万余亩。
三、提水工程(含机具)
(一)水车
在没有自流的条件下,低水高灌,积水排除,都需要有一定的工具,这便是木制龙骨水车。它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农业生产中,为了排灌的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一种提水工具。水车,或由人工操作,或借助风力、畜力来推动。县内无风力车,畜力车极少,普遍使用的是人力车。人力车有手摇或脚踏两种,手摇车一般由1人或2人手摇,俗称小水车;脚踏车一般由2人或4人脚踏,俗称二转头或大车。水车在建国前农户普遍使用。但提水高程小,一般仅1米左右,就是4人脚踏的大车,也不超过2米,且费力大,速度慢,效率低,远不能解决农田排灌问题。尽管如此,水车仍然是农用排灌的一种主要工具。农户中,有独家私有的,有连户共用的,全县约拥有十几万部。建国初期,1949~1954年,抗旱排涝,打人民战争,在一个抗灾工地上,往往出动大、小水车数百部乃至千余部,场面壮观。现在,排灌条件虽然大大改善,但龙骨水车仍在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对小面积、少水量的排灌仍不可缺少,故目前农村中尚保留有水车,但数量很少,全县不过4~5万部。
(二)机电排灌站
怀宁机电排灌事业在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思想的指导下,从无到有,从流动到固定,从低级到高级,从机到电,逐步发展。起步于1954年汛期。圩区庆州、长滩等地,使用单机15马力的小型柴油机流动排灌,马达轰声隆隆,响彻长空,老翁、稚童伫立观看,这是前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事。1955年冬,始建广成圩东站,固定安装国产“山东滩坊厂”生产的130马力柴油机6台,配带上海产PV型28英寸轴流泵,总流量3.1立方米/秒,排4万亩,灌1.60万多亩,是当时安庆地区唯一的一座大站。
50年代末60年代初,机械排灌站大发展,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地直厂、矿职工千余人来怀宁县,分别为腊树、高河、光明、曹螃建站开沟,在各方面的协助下,黄马、高河、白土坎、合林、永林、工农、月新、四五、茅庵、曹塝、光明、腊树、健康、高奇等站,先后建成,总装机31台套,1669.59千瓦,共计效益3.64万亩。至此,全县丘陵、山区基本形成了以水库为骨干,以机站、塘坝为脉络的灌溉网点,水利建设大为改观。
为解决圩区排涝问题,于1967年9月破土动工,在杨联圩筹建石潭站,揭开圩区建站的序幕。1968年春石潭站建成,连年受益。接着长滩、胜天、受泉、白莲、联山、红旗、江镇等处,相继建站。计装机31台,2591.17千瓦,排涝面积3万亩。
1958年金鸡笼火电厂建成投产后,农电兴起,月山、高河两区境内,规模较大的站,以及红星乡广成站,在60年代中期,由机改为电;1972年猫山建变电所,3.50万伏输变电主体和线路工程完成,江镇、红旗、联山、长滩、西洋、胜天、联合、杨联、受泉、茅庵等站,也紧接着改电;并分别于1973年、1975年、1978年在皖河公社增建潭子湖、万全、易河3座规模较大的电力排水站。从1983年开始,建成红星3.50万伏变电所和北闸站,专为农排服务。
至1985年,全县有机灌站3处,装机3台,124.30千瓦,灌溉0.34万亩;电灌站43处,装机67台,3720千瓦,灌溉7.69万亩;机排站16处,装机20台,1115.8千瓦,排涝1.44万亩;电排站45处,装机95台,7561千瓦,排涝8.98万亩;排灌结合的41处,装机89台,1348.9千瓦,排灌14.73万亩。全县机电排灌站计148处,装机274台,总功率:机械2094千瓦,电力1.63万千瓦;总受益面积33.18万亩,其中灌溉13.50万亩,排涝19.69万亩。
怀宁县1985年固定机电站登记表

(三)井灌
县内杨联圩是纯圩区,外河比降大,四周高,中间低,地面高程一般在16.5~20.5米(吴淞),易旱易涝,尤以干旱为害大。抗旱取水,还要出境拦河打坝,水大打不起,水小难解旱,掘井取地下水抗旱,是个好办法。1978年3月12日,在杨林村金狮片,正式开凿,打第一眼井,历时7天完成。井深12米,衬砌井壁透水管11米,井口不透水管1米,管径内为0.7米,外为0.9米。井壁透水管的外围,回填粒径8~80毫米的滤水料。3月22日,用S195型柴油机,带4进4出泵,抽水洗井,水位由地面下0.5米下降到5.5米,抽洗一天,逐渐回升,稳定在地面下3.5米。可供5进4出泵吸取,灌田百亩左右。至4月底止,在杨林村金狮片相继打了6眼井。
通过这6眼井,从破土施工,到成井出水的全过程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使用S195型8.83千瓦柴油机,配带5进4出泵,伸入井中,连续抽取360多个小时,水位一直稳定在离地面下3.5米处,说明地下水位高,水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
1980年春,在杨联圩的大畈、朝阳、植福、南山等地,先后连续打井23眼。机泵配套齐全,实用资金8.7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50万元。当年正遇上伏接秋120天不雨的特大干旱,机井发挥了作用,确保了3.30万余亩农田在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调动了打井灌溉的积极性。全县1978年打井6眼,1979年打井30眼,1980年打井50眼,1981年打井80眼,1982年打井115眼,共计打井281眼,初步形成了圩区井灌网络。
(四)喷灌
皖河公社庆洲村系重砂土的小洲地,易于受旱。2000亩棉田,常遭干旱威胁。虽有两所小型提水站,但水源无保障,且串田漫灌,不利棉花生长。如何解决水源,又促棉花增产,唯一办法是利用紧靠皖河、地下水源丰富的有利地理位置,挖井取水,进行棉田喷灌。
1979年,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从外地请来技术人员指导,先在村农科站附近,打了2眼试验井,井深12米,每小时出水量80立方米,使用安庆地区拨给的6台移动式喷灌机,当年遇旱试喷,效果良好,深受棉农欢迎。
接着,按照全面规划布点的井位,又在庆洲农科站附近打了2眼井,共完成4眼井,并将机械设备,就400亩棉田面积,作扇形喷洒组合,安装配套成龙,按棉花最大日平均耗水量5毫米和7天的灌溉周期,正式进行大面积喷灌,受喷灌的棉花,叶大茎高,桃壮苓多,生长旺盛,效益明显。在肥料、耕作技术、气温、干旱、虫害等相同情况下,与1978年对比,每亩增产皮棉20公斤(1978年亩产60公斤,1979年亩产80公斤),培养幅度为30%。400多亩增产8000公斤,增收2.56万元(按每公斤皮棉3.2元匡算)。
村农科站7.2亩棉田,亩产皮棉80.5公斤,比1978年亩产57公斤,亩增产23.5公斤,增产幅度为41.21%。
400亩棉田喷灌工程,从试验到受益开支经费3.60万余元(自筹2.30万元,地区拨设备折币1.30万元),每亩负担近百元。按亩产皮棉70公斤,一年即可收回成本。
四、防洪排涝工程
(一)河道治理
【皖河流域治理】皖河,自小市港入境,绕县西南,过城关东北,穿红星河口入长江,流经县内4区、1镇、12乡。石牌以上承受3系水(长河、皖水、潜水),系大别山区及丘陵平畈地带;石牌以下纳6支流(津冬河、易家河、江家嘴河、泥塘河、官桥河、杨树河),为一片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供垦植。但由于汊流多,水系紊乱,错纵弯曲,河床宽窄不一,最宽处达400~500米,最窄处只有200多米,且因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塞,河底高出两岸圩田,又多受江湖倒灌顶托,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是一条灾难深重的河道。
民国期间,也曾勘测皖河,拟于治理,但未能实现。建国后,省列入巢、滁、皖规划,组织实地勘测、调查,在摸清全面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于1955、1957、1969、1972年,对皖河流域进行了改道治理。
同庆圩改道:皖河工程处的李斌,率领技干10余人,上自乌石堰,下至石牌,沿河两岸勘测、走访,调查搜集资料,经多种方案比较,最后提出:堵塞同庆、杨联圩之间的老河,并在该河段的左岸,同庆圩的东边,另劈新河,以渲泄洪水。1955年2月破土动工,投入劳力1.68万人,实做40个工日,4月中旬竣工。计完成开河、筑堤挖挑土方8.44万立方米,新筑堤线长5244米,堤高20.91米,超过1954年洪水位0.53米;新开河一道,长4000米,可通过流量657立方米/秒,与原老河相比,提高泄洪能力3.6倍。为防洪水渲泄,流量加大,水位增高,相应整理、拓宽了下游有关河段,加固蔡兆、人定、顶成等圩堤线长2.83万米。该工程完工后,缩短了历年整修、防汛堤线8000余米,消灭险段13处,杨联、同庆两圩1.34万亩的农业生产,基本获得保障,白洋湖内3.40万亩农田,减轻了内涝,并为进一步治理白洋湖、建设解放闸,创造了条件。
皖河下游联圩改道:原则是并流改道,以利洪水集中渲泄;分开河湖,避免江潮倒灌。主要工程是:拓宽江家嘴河,堵塞易家河、五月午河、津冬河等汊流,并在沿河右岸联圩筑堤,与江堤相衔接。工程分两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自原万全圩的官坝头(即现同马堤官坝头零碑)起,沿老河主河(江家嘴河)顺流而下,至江镇止,并河筑堤。计开挖石牌至江镇引河长12.42公里,引河右岸筑堤长18.44公里;引河左岸(同丰、同固两圩)改线复堤长2.30公里;石牌至陈家牌之间4处堵口(易家河上、下口、五月午河口、津冬河口),长1.43公里;原万全圩官坝头至宝聚周家段,老堤培修长10.29公里;炸国屋山嘴红砂石长300米,做万全圩张家坝、庆洲、庆丰圩上脑块石护坡长1100米,并挖除新堤外、新河漕中的原有阻水老坝、中坝18条及河心沙滩,以及拆建房屋5156间。总共完成土方535万立方米,石方2.98万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自江镇起,至大泥湾止,继续开挖引河长0.78万米,筑堤长1.32万米,怀宁、望江两县有关江堤兴建、培厚长3.64万米。在联圩上游,原万全圩上脑建麻塘湖水库,刘湾以上建灌溉闸,在联圩下游,风浪特别大堤段,建块石护坡长0.53万米。自石牌起至河口止,堤身普遍栽上草皮,堤外脚重点段植柳100万株,以防风浪。继续完成第一期扫尾工程,如津冬河上堵口,观音庵开山,做排水坝和潜水坝,块石防护等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2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15万立方米。
皖河下游联圩改道工程,涉及潜山、太湖、望江、怀宁4县受益。由地区组织“安庆地区皖河下游联圩工程指挥部”,配备行政干部55人,技干及临时工220余人。各县成立指挥所,乡成立大队部,统一领导和组织施工,调集民工10万人,其中怀宁5.20万人,望江2.60万人、潜山1.10万人、太湖1.10万人。于1957年11月15日破土开挖引河,揭开皖河治理的序幕。在50余公里水利兴修战线上,头顶蓝天,脚踩泽地,日以继夜,风餐露宿,转战4个半月,于1958年3月底,胜利完成联圩改道任务。全部工程费用,国家投资619万元。工程效益显著:将51口大小圩联成1个大圩,使原来349.5公里(怀宁县50公里)的防洪堤线缩短为31公里;消灭恶劣险段68处,长2600米。每年最低可减少岁修土方任务100万立方米。
新联成的大圩内,有废堤长230公里,已全部利用种植,增加耕地1万余亩;大片湖滩可垦出12~15万亩,正常年景可保一季收成。
原易受洪水威胁的15万亩耕地(怀宁县8.50万亩),防洪(汛)能力大大提高。山洪可防1983年型(7月5日石牌水位21.13米),江湖可防1954年型(7月26日长江安庆水位18.74米);常年约5~7万亩受涝面积可减轻,河滩靠天收的0.80万亩可保一季收成。
皖水中游治理:皖水自乌石堰至河口,干流长38.2公里。由于水系紊乱,河道纵横交错,河轴迂回曲折,险工隐患多,且河道又属山溪性河流,陡长陡落,有时断流干涸,灌溉无水;又由于解放前,封建割据,乱立堤圈圩垦植,以邻为壑,人为地造成灾害。为解决灾害问题,必须进行治理,其工程为:
小市以下,改道河轴线长18.2公里。新建堤防及堵口长22.5公里,培修老堤9.5公里(顶宽30米,背水坡1:25,迎水坡杨林畈以上为1:4,以下为1:5);小市港以上切拐退建,开挖引河18处,计长7.5公里,底宽30米。
排涝建筑物,建小型涵管33处,较大排水闸小畈、油坝、同合圩3处。
进水建筑物,除建17处小型涵管外,还有小市进水闸(流量5立方米/秒,口径为2.5米的双孔箱涵,闸身长31.4米,闸底高程18米)。
全部工程总任务计有土方867万立方米,石方2930.30万立方米,混凝土302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22立方米。由于工程任务大,分两期施工:
第一期于1969年元月开工,1970年4月完工,完成土方557万立方米(怀宁县200多万立方米,潜山县355万多立方米),石方1677立方米,混凝土302立方米,钢筋混凝土722立方米。完成单项工程有小市进水闸和小畈、油坝同合圩等处排水闸47座,改建小畈排水站1个。同时,拆迁民房1000多户,7000多间,全部进行了安置。
第二期工程于1970年10月动工,1971年元月完工。完成土方310万立方米(潜山县177.94万立方米,怀宁县132.06万立方米)。
皖水中、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属潜怀两县受益,系安庆地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成立了“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治理皖水工程指挥部”,两县分别成立“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治理皖水工程指挥部怀宁(或潜山)指挥所”。破土动工初期,动员6万民工上工地(潜山县3.20万人,怀宁县2.80万人)。工程全面铺开后,两县全面动员,共调动10万民工,奋斗3个冬春,完成治理任务,基本达到工程设计能力:防洪面积148.3平方公里,保护耕地面积13.80万亩,改善排涝面积6.0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80万亩,新增耕地500亩,缩短堤防线51.5公里,消灭险工260处,长1.35万米。这一工程的实施,结束了皖水广阔圩畈地区多灾多难的历史。经1983年洪水考验(1983年7月5日石牌历史最高洪水位21.15米),石牌以上大小圩口安然无恙,圩内农业生产基本平稳。
珠流河改道:属小市、三桥、黄龙3乡共同受益,以小市乡为主,组织领导施工,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自上官桥陈家湾圩拐起,至太平堰止,长5442米。1972年冬开工,计完成开河、筑堤土方45.45万立方米,炸石3万立方米,砌石698立方米(内条石63立方米),钢筋混凝土65.83万立方米,并建成桥、涵、闸等单项工程21处。用工约13万个工日,耗资约7.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万多元。
第二期工程自太平堰至解放闸,长3628米,计完成开河、筑堤土方35.94万立方米,炸石2万立方米,砌石862立方米,钢筋混凝土22.39万立方米,用工约9万个工日,耗资5万元,国家补助4万元。
改道后,小市、黄龙两乡原有6口圩并成一个万亩大圩,建成高产保收农田8000亩,增加垦植面积800亩,缩短防洪堤线8000米。
【沙河流域治理】泥河(育儿河)改造:泥河是大沙河一支流。自龙王庙芦峰(育儿乡境内)入口至张家老屋(育儿乡境内)下250米处出口,流经育儿乡的郑河、泥河、龙岭、合一和金拱乡的团结等5个村。河道弯曲,河面宽窄不一(阔处50米,窄处不过20米),泄洪不畅,一场暴雨沿河3500余亩稻田经常受淹。1965年冬,动员1万民工,予以治理。按10年一遇标准,自龙王庙至司鼓墩,沿马庙山脚,调整河线5公里,裁弯取直,拓宽河面平均达50米,底宽35米,平均深2.5米,河底坡降1/3000~1/5000。实做土方20万立方米,1966年春完成。并建双孔排涝闸l座,灌溉堰(张灌堰)1座,7孔长40米机耕桥1座,受益面积800亩。
南获圩改道:南获圩处菜子湖梢,居大沙河下游。大沙河尾部原有的老河,自马踏石起,至南获圩下脑一段河床,形如“之”字,弯弯曲曲,极不规则,一旦暴雨,洪水不能渲泄,倒灌入三鸦寺湖,影响怀宁、桐城两县6个乡沿河圩内湖滨的农田,加重堤防抗洪压力。安庆地区组织怀、桐两县,动员受益单位1万余民工,于1971年冬开始,将这一段狭窄、弯曲不规则的2000多米河线,予以改道,劈开南获圩。新河线走向自南获圩上脑入口至南获圩下脑出口长1000多米,河宽100米,于1972年春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将南获圩以下凉亭公社的夏家圩从大沙洲上退建200多米,让出耕地200余亩,从而加大了过洪断面。
高河治理:高河起源于秀山、枫林两乡,其上有两条丘陵山溪:一为秀山河,来自独秀山北麓,长约11.5公里;一为枫林河,来自新安岭东侧的分水岭脊,长约14.8公里。两溪流于秀山乡的双河口汇合,流经杨白团、高河埠老街、马墩、蜈蚣桥、毛人桥、下三鸦寺湖,再注入菜子湖。下流长15公里。全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双河口以上,丘陵山岗起伏,地面较高(一般海拔50米),河道坡降大(约1/1000);双河口以下,属三鸦寺湖梢较为开阔的平畈区,地面较低(一般海拔15米),河道坡降小(约1/3000),且弯曲、狭窄。每当山洪暴发,河水急遽下泄,湖水不断上涨,双河口以下,沿河两岸漫溢,泛滥成灾,合安公路常被淹没,交通中断,危害工农业生产。清末民初,高河水运曾一度发达,百石(dàn)以上的大船,畅通无阻。黄马、高河是当时运输线端货物集结的山镇闹市。以“优质”驰名省内外的高河大米即由这条运输线运往安庆,销售长江沿岸大小城镇。后来河床逐渐淤塞抬高,常常泛滥成灾,河上运输也随之消失。1977年冬进行治理,拓宽河床,调整河线,裁弯取直。自杨白团起,至边鱼靠坝止,新开河7公里。新河底宽:杨白团至马墩长4公里为60米,马墩至大王埂长3.6公里为80米,大王埂至边鱼靠坝长2公里为100米,边坡均为1:2。边鱼靠坝以下7公里,基本利用老河槽,适当拓宽取直,利用开河土方,沿河两岸筑堤,自上而下,堤顶高程18~19米,顶宽3米,边坡1:2。高河全区动员1.75万人上工,实做120多个工日。完成土方11万立方米,石方7500多立方米。完成建筑物有:闸19座,机电排灌站11座,装机容量970千瓦/16台。该项工程实施后,将原来的谢山、红旗、高河、钱家、白马、巩固、永丰等7个圩计5700多亩,合并为南北两口大圩,南圩1.20万亩,北圩0.20万亩,增加耕地面积0.60万多亩,并缩短防洪堤线5.6公里(现为8.4公里),原有圩口基本无防御能力,现提高到可防十年一遇的标准(相当于内湖17.5米的水位)。
【皖埠河治理】黄墩乡皖埠水库下游,有两条区间溪流。一为皖埠河,起自皖埠,流经黄墩公社岗脚、浒泊桥,于磨形桥上分两支,复于桥下汇合;一为老埂河,起自老埂,靠近南边山脚,蜿蜒伸展,于浒泊桥下,与皖埠河合流,泄入白洋湖。该两河河床浅窄,坡降平缓,河线弯曲,河湾及低洼处,常年积水,杂草丛生,是钉螺滋生、繁殖的优越环境,扩散、蔓延甚广。全流域有螺面积1634亩。虽经多年灭螺除害,但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在多年兴修灭螺的实践中,认识了该河流的特性,掌握了钉螺生活规律,从而提出了填旧、开新、灭螺、治水兼顾,全面治理,彻底解决。1972年12月1日正式动工,上3500个民工。一方面将有螺的老沟老河全部填平,既可埋杀钉螺,又可作为耕地,种植旱粮作物;一方面调整排灌水系,沿冲两旁,靠近丘陵岗脚,各开1条新河,撇洪排水;并随地形起伏,沿河自上而下,适当建堰,节节拦蓄,达到自流灌溉。新河,亦名南河,自林水桥起经王阶、暖水寺、刘屋、小杨港山嘴,至大麦河堰上止,全长3450米,挖挑土14.58万立方米;一名北河,自林水桥下起,经浒泊桥至月石公路上止,与三桥乡金闸村接壤,全长5268米,挖挑土方12.75万立方米。南北两河共建堰11处,人行交通桥17座,公路桥1座,进水闸1座,灌溉涵67处;采运块石2414立方米,条石100多立方米,完成土方27.23万立方米(填老沟河土方除外)。全部工程费用17.37万元(群众自筹12.51万元,国家补助拨款4.86万元)。1973年3月底全部完工,彻底铲除了1634亩的钉螺,改善灌溉面积2500亩,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
【秀山河治理】秀山河,属秀山乡,居观音洞水库下游。干流起自观音洞水库,流经虎沙堺、过路滩、南泥堺、引马堰至双河口,与蒋楼河汇合后,经高河埠老街东南,下三鸦寺湖。另有沟套10余处,均围绕干流错纵迂回穿插,构成了丘陵区的沼泽地,终年阴潮湿润,钉螺寄生,布满大沟小套,有螺面积7500亩,妨碍人民身体健康,影响农业生产。
根据全面规划,划片分工,统一行动的原则,于1972年11月20日开始,上民工4000人,在有螺区大打灭螺兴修的人民战争。根据区间自然水系,按规划要求,改河、填沟、塔桥、建闸。计裁弯取直、拓宽、改道新开沟、河有观音洞河,自上而下,河底按15、17、20米不等的标准拓宽,长达16.54公里,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新开中沟一道长2.12公里,宽10米,深1.2米。利用开沟土方,两边筑坝,并建涵闸24处。此外,根据划分的4片小水系,分别整理,新开4条新沟渠:中河水系开渠4公里,底宽3米,深2米,建涵闸11处;金隔水系开渠2.5公里,底宽4米,深2米,建涵闸8处;余濠水系开渠2公里,底宽3米,深2米,建涵闸5处;四涧水系,将中沟尾端的立沟渠,适当调整了3公里,废除老涵斗,新建23处。全部工程1973年3月底结束,完成土方27.53万立方米,石方0.43万立方米,实做工日32.82万个,耗资17.50万元(自筹11万余元,国家补助6.48万元)。灭螺7500亩,改善灌溉1.27万亩。
【万福河治理】万福河源于石镜乡,全长10多公里。入万桥乡后,又有泉水塘、女儿井两股泉水及沿河上下两岸大小63条沟渠排水注入。泉水河来自秀山乡土桥村,贯穿万桥乡的泉水村、高河乡的长征村。此两河来自螺区,又迂回穿插秀山螺区而下泄。1972年11月中旬,高河、万桥两乡,发动3500多人,在区灭螺兴修指挥所统一领导下,联合作战,采取口袋战术,先外后内,先治沟,后改干流;冬修抓面,春修抓线,一个冬春开沟49条,并利用开渠土方平老沟74条。与此同时,备运了桥、涵石料千余立方米;春修一开始,即集中全部兵力于万福、泉水两河,自上而下,左右两岸,全线铺开,裁弯取直,将新开段取出的好土,填筑弯曲河段,深埋钉螺;利用老的河段,自河底向下普遍铲除一层1米深的老土,不留1只钉螺。1973年3月底结束,计完成土方18.47万立方米。石方1002立方米;建单项工程46处,其中:涵闸15座,滚水坝10条,人行桥19道,护岸2处,长570米。实现了计划效益:灭螺1.28万亩(万桥公社8430亩,高河公社4400亩),改善灌溉面积1.08万亩(万桥公社7430亩,高河公社3400亩)。
(二)圩堤兴建
圩堤历史悠久,也是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利用江洲、湖滩、河畔较为高出的肥沃土地,圈圩立堤,进行垦植。清乾隆年间,筑三桥白洋湖口郑家圩;道光年间,在皖河右岸,大塘湖周围,建成说、周道、朋成、宝聚、广丰等圩;咸丰年间,建彭西圩;同治初,建同兴、柯家等圩;光绪年间,复于皖河右岸,大塘湖周围,增建五丰、五邦、双合、勤富等圩;同时,又在皖河上游两岸,高河、三鸦寺湖区周围,建新民、赛宝、永丰、吉庆、天宝、团固、日新、一心、同乐、一姓、巩固、孙家、永兴等圩。在长江北岸,道光年间建官洲圩。咸丰年间建培文圩。民国元年建万全圩堤,民国14年建广成圩。截至1949年,全县有大小圩270多口,堤线总长390多公里,保护面积13万余亩。
过去圈圩立堤,系地主、豪绅或一姓之族长,笼络人民,各据一方,势单力薄,所筑堤坝矮,标准低,防御能力不大。就是官、商合办的广成圩,也是如此,1925年建,1926年破(黄家塘)。接着1931年大龙潭圩、1933年双福塘圩、1935年叶家潭圩、1949年中心路圩均遭溃破。鉴于此种情况,遂于1947~1949年,在西江菖蒲夹,先后退建两次,建堤长6150米,让出耕地面积近千亩。全县圩堤在正常年景下,可获一季收成,稍遇天年不测,则收成无望。1949年,当安庆长江水位17.28米时,全县圩堤溃破殆尽。
1949年冬,人民政府即以主要精力,以工代赈,动员全县人民,投入堵口复堤,经过一冬春的努力,除堵筑所有溃口外,对各重点堤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加高培厚。一个兴修年度,就完成土方350多万立方米。以后,年年岁修加固,自1949年至1987年止,累计做土方约3600多万立方米。随着水系的调整和区域规划的实施,将原有许多分布不合理的小圩,进行了联、扩、并,提高了标准,增强了防御能力,促进了生产。如皖河上游同庆圩改道,将大小杨林畈、草滩、卓生、马场、同庆等圩联成一口1.30万余亩的杨联大圩;皖河下游联圩改道,将51口小圩(怀宁县17口)联成一个皖河大联圩(即同马大堤);高河改道将7个小圩并为南、北两口大圩;并在湖区增建了高河农场圩、五星圩、高湖圩、黄马圩、月山区农场大圩、总铺农场圩、皖河大塘湖西圩、洪镇的东圩和西圩。1985年,全县计有1000亩以上、5000亩以下的圩28口,堤线长107.09公里,保护耕地面积5.06万亩;5000亩以上、10000亩以下的圩6口,堤线长56.64公里,保护耕地面积4.53万亩;10000亩以上的大圩6口,堤线长89.2公里,保护耕地面积12.19万亩,现有圩堤防洪(汛)能力,分别为:沙河流域及湖区周围的,可保当地最高历史水位;皖河流域的,可防1983年型洪水位(石牌21.13米);长江水系的,可防1954年型江水位(安庆水位18.74米)。
怀宁县1985年千亩以上圩堤登记表


(五)防护
【护坡、护岸】在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均是采用临时措施,每当河水上涨、汛期到来之际,则使用稻草挡浪,挂柳批溜。如遇堤段崩塌,即打桩下障。在50年代后期,除汛期延用上述临时措施外,每年岁修,集中财力、物力,在杨联、胜天、万全、受泉、白莲等较大圩口,首先在恶劣险段,施做固定性的竹木护坡、护岸及批水等工程。杨联圩下游坝险段长150米,1956年建竹、木护岸,县里拨出专项木材10立方米(杉木),毛竹3000公斤,还有相应用量的铅丝、元钉;万全圩的千门口,迎溜顶冲,建200米长批水,用木材(杉木)13立方米,毛竹4000公斤,以及相应用量的铅丝、元钉。诸如此类工程,全县百余处,每年需用木材近千立方米,毛竹上万担,耗费器材量大,有一定局限性。到60年代,由于水系调整,情况有了变化,一般采用块石防护,做永久性工程。1963年,金拱乡白莲圩,县里一次拨款2万元,拨给平板车30部,组织受益群众运块石900多立方米,做护岸长300多米,护砌高程19.5米,20余年仍完好无损。黄龙乡杨联圩唐家铺至葛家湾1000米堤段,外脚滩地最窄处仅15米,抛投块石固脚,第一年抛块石2000多立方米。红星乡广成圩北埂,面向七里湖、八里湖、石门湖,汛期江水上涨到13米以上,全浪程有几十公里,以块石砌护。自1965年至1983年,已砌护长8300米,护高11~17米,使用块石1830万立方米。同马堤自官坝头起至巨网止,有防护工程6处,其中巨网段一处长3400米,1978年冬至1979年春建成护坡,用块石3.54万立方米,可挡浪15.6~17米的浪程。
【官洲保坍】巨网乡保婴村官洲,耕地近万亩,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有“金洲”之称。但由于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主流直冲官洲头,造成大面积崩塌,崩岸线长达6745米。自50年代初期起,开始逐步条崩;1958年以后,条崩窝崩间歇交替进行,越来越凶,迫使堤防多次退建。一口万亩大圩,最后只剩下800余亩。但崩岸仍在继续发展,任其下去,势必危及培文、广成圩直至安庆市、安庆石化厂的供水设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予以确保。经多次报省、地和长办,派员实地勘测,批准官洲保坍工程。遂于1958年10月开始,抛投块石保护。后结合沉柳治窝,抛石护嘴,效果更好。沉柳、抛石保坍一年年进行,从未间断。仅自1968年至1985年止,国家先后投资399万多元,群众自筹资金13万元,抛投块石56.50万立方米,沉柳11.45万组,稳定护线长5000米。
【堵筑西江】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75年以后,大胆地提出了堵筑西江口的设想与方案,经上报批准实施,国家拨款45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1979年元月1日破土动工堵筑。广大干群全力以赴,投入这项工程。不到3个月,就完成一道长850米,填高19.3米,底宽69米,顶宽4米,内外坡1:1~1:2的西江大坝工程。完成填筑土方45万立方米。西江大坝筑成后,将四面临水的保婴、培文与农场、同马大堤沟通。一道长1.20万米的天然子江,一变成为养鱼的好河套,每年汛期后,可捕捞成鱼5~6万公斤。
【防护林带】江水圩外滩宽阔,风浪险恶,必须营造防护林带,以防风防浪、缓流沉淤。皖河下游开河、筑堤工程完成后,于1958年春即组织营造防护林,经过二三年的精心养护,均已成林。现同马堤外,有防护林带长1.50万米,宽25米,计有柳树40万株;红星广成圩南埂防护林带长1.10万米;宽20米,计有柳树15万多株。上述两防护林带,长势旺盛,枝茂叶繁。
(六)方塘充填
圩内方塘,特别是江水圩内的方塘,在汛期时,由于堤外水位高,压力大,持续时间长,外水内渗量逐日增加,最易导致破圩失事。因此,堤内方塘不应允许存在,应尽可能设法填平。过去使用人力充填。如同马堤石牌段棉织厂、小桥、千门口3处填塘,集中几千劳力,历经几个冬春,从外河取土挑进圩内,效率低,速度慢,花费大。最好是进行机械充填。1979年,报经省水利厅批准,调用蚌埠疏浚充填船,由长江开进皖河,从同马堤与广成圩堤衔接处开始,自下而上,一段一段的充填。船上装有2000马力的大动力机,并配带搅拌机、挖泥机和泥浆输送机。当开动主机时,搅拌机、挖泥机的搅刀即伸入皖河河床,混水搅挖泥土,并随水搅拌成糊状后,传递至输送机,由长长的管道,越过坝顶,输送至圩内方塘。先后连续6次充填,列入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共拨款806.42万元,充填长度9346米,填平方塘面积1032.52万平方米,实充土方409.55万立方米。疏浚船工作近9000个小时,平均每小时工作量500平方米,相当于1000多人一天的工作量,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效率。
怀宁县1949~1987年完成水利工程工作量统计表

怀宁县1949~1987年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统计表


怀宁县1949~1987年水利工程建设效益统计表

怀宁县一九八五年主要水利工程现状图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