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怀宁县地处南北气流交汇地带,常受季风影响,气象多变,降雨不均,汛期雨量集中,又由于面临长江,大沙河绕东北,皖水、潜水、长江绕西南,所承受的客水流域面积远远超过全县流域面积,加之腹部河湖交错,地形破碎、复杂,山、丘、圩俱全,不可避免地形成各种程度不同的水旱灾害,据史志记载,自1330年至1985年的655年中,先后发生大小水旱灾害144年次,平均4~5年一遇。其中水灾90年次,平均7~8年一遇,大水灾24年次,平均27~28年一遇;旱灾54年次,平均12年一遇;大灾害26年次,平均25~26年一遇。
自1949年至1985年的37年中,水灾5年次,累计成灾面积122.23万亩;旱灾11年次,累计成灾面积217.59万亩。从成灾年次和面积看,全县旱灾的威胁是主要的,水灾次之,风、雹、地震、蝗灾则依次次之。
一、水灾
汉·永光五年(前39年),大水毁坏民田屋宇。
唐·大和四年(830年)夏,江水溢,淹没数百户农田。
唐·大和七年(833年)秋,大水害稼。
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八月,水害稼。
宋·开宝四年(971年)六月,水涨,坏民田舍。
宋·元丰元年(1078年),山水暴涨,损田稼、溺居民。
宋·乾道三年(1167年)六月,水坏苗稼。
宋·庆元五年(1199年),大水害稼。
元·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安庆属县皆大水,淹没田亩3500顷。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夏,大雨水涨,田禾半没。
明·景泰五年(1454年)大水,乘舟入市,逾三月始平,淹没居民无数。
明·天顺元年(1457年)五至七月大雨,田舍淹没无数。
明·成化十年(1474年)大水,五至九月,人皆乘舟入市,海豚随水登于江岸,蛇入室。
明·弘治二年(1489年)蛟龙出谷,山洪暴发,房屋漂流。
明·弘治五年(1492年)大水。
明·弘治六年(1493年)大水。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大水,蛟出、山洪暴发,漂流房屋无数。
明·正德五年(1510年)大水害稼。
明·正德六年(1511年)大水害稼。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怀宁、桐城、宿松、望江四县大水,免租十之三。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五月,怀宁、桐城、宿松、望江四县大水,免租十之四。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四月,怀宁、桐城、宿松、望江四县大水,免租十之十。
明·嘉靖元年(1522年)九月大水。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水。
明·隆庆三年(1569年)夏大水。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大水害稼。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夏大水,淹没田禾无数。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霾雨连旬,市行舟,百年少见。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霾雨连旬,大水,怀宁、桐城、宿松、望江淹没田亩无数,市皆行舟,是年水灾,数百年未有。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水大涨,安庆南门水深三尺。
清·顺治四年(1647年)夏大水,大饥荒。
清·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初七大雷雨,怀宁、桐城、潜山、望江山洪暴发,淹没田舍无数。
清·康熙二年(1663年)秋大水,江潮入市,十一月始退。
清·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十五日深山龙起,山洪暴发冲田舍,淹溺居民无数。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大水。
清·雍正八年(1730年)秋大水。
清·乾隆廿四年(1759年)大水。
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六月大水,入城南门。
清·乾隆卅一年(1766年)夏大水。
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夏大水,九月大水,平地四尺深。
清·乾隆卅五年(1770年)夏秋大水。
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大水。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夏雨连日,山洪暴发,田地被淹。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闰五月十三,山洪暴发,毁民田舍无数。
清·嘉庆五年(1800年)夏大水,毁民田舍。
清·嘉庆九年(1804年)夏大水。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闰五月十三日,蛟水暴发,毁民田舍无数,怀宁、潜山决堤成灾,人畜淹死无数。
清·道光二年(1822年),三至七月份霾雨,江水异涨,毁民田舍无数。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三至七月霾雨,江潮上涨,毁民田舍无数。大饥。皖、潜二流,失其故道。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秋皆大水,淹没田禾,坍塌房屋。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秋大水。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夏、秋大水。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发大水,沿江两岸,一片泽国,淹没田园无数。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大水,深达4尺。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夏,长江一带,连日大雨,城内深丈余,淹田屋无数,数百年来无此大水。
清·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大水。
清·咸丰六年(1856年),从古历三月到八月,连续降雨150天,颗粒无收,榆树皮、观音土充饥。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大水。
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大水。
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水,沿江圩堤多溃。
清·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蛟水起英山、霍山,水由潜山漫溢太湖、宿松、望江、怀宁等邑,淹没田舍,人畜死亡无数,赖赈以济。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济圩长江大堤溃破成灾。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水,广济圩、长江大堤溃破。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一日,连降大雨,江潮陡起,圩堤溃破,圩田淹没,一片汪洋,尽成泽园。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6月26日夜,风雨大作,积水淡黑色,稻黄而杆黑腐,收成大减,大荒。
民国2年(1913年)春后降雨成灾,江洪并涨,至6月底不退,田禾淹没殆尽,数百万灾民,颠沛流离,乞食无所,皖督电报政府,拨银5万元赈济。
民国4年(1915年)5月21日大水,堤溃;6月份降雨602毫米,酿成大水灾。
民国7年(1918年)5月大水,23至27日连降大雨,堤坝尽溃。
民国8年(1919年),安庆霾雨兼旬,潜、太山洪暴发,水势较1882年尤大,怀、望等15县遭灾。
民国16年(1927年)5月大雨,连续18天,上至小市、三桥,下抵望江之西圩一带,一片汪泽,水深丈余,白洋湖朝天闸冲垮。万全圩顶脑的官坝头溃破,淹死400余人,倒房千余间,毁田3万余亩,水冲沙压农田1.5万亩,怀宁、潜山、太湖、望江、宿松5县成灾,省财政厅余厅长拨款5万元急赈。
民国20年(1931年)7月底至8月中旬,潮水上涨,连雨20多天,安庆水位高达17.07米,堤坝全破,洪水倒灌至皖河石牌上15公里。
民国24年(1935年),广成圩溃破,淹没农田41万亩。
民国25年(1936年),江水上涨,安庆水位达17.7米,沿江一片汪洋,7月4日,广成圩破,灾区涉及13县,灾民30余万,淹没田亩41万亩。
民国27年(1938年),闰7月山洪暴发,破圩无数。
民国31年(1942年),3月大水,月雨量320毫米。
民国37年(1948年),大水破圩,安庆水位16.67米。
民国38年(1949年),7月,长江中、上游连降大雨,7月7日安庆水位达17.28米,石牌以上圩堤全破,红星广成圩6月6日上午10点在中心路决口溃破。全县受灾面积23.30万亩。
1950年,从古历4月1日至5月9日,连续降雨40天,大水。
1951年,7月中旬,连降大雨7天,山洪暴发,河水陡涨,60%圩堤溃破,受淹面积12万亩。
1953年,6月17日起,连日降雨,石牌水位达20.55米,全县溃堤107个,占总数83%,受灾面积19万亩。
1954年,5至8月初,连续降雨,5月份降雨411.3毫米,至7月份共降雨1425.4毫米,8月1日,长江水位高达18.74米,全县溃圩203个,占86%,受灾面积16.60万亩,倒塌房屋15万间,死伤214人,遭受历史上百年未有的大水灾。
1955年,6月山洪暴发,石牌水位高达20.89米,河堤全溃,淹田20万亩。
1960年,5至6月份受洪水袭击,形成夏涝,成灾面积30万亩。
1964年6月23日,全县连降雨量370毫米,溃破圩堤38个,14万亩农作物被淹,6万亩遭毁灭性灾害。
1969年,正当早稻开镰,连续暴雨,据石牌站实测,6月下旬降雨158.2毫米,7月上旬降雨132.8毫米,7月中旬降雨277毫米,3次降雨568毫米,占全年雨量36%,石牌水位达20.15米,安庆水位达17.95米,中小圩堤漫顶溃破154个,受灾面积31.40万亩,无收面积19万亩;倒塌房屋4732户,13048间。
1973年,l至3月份有61个雪天,4至5月份低温多雨,6至7月份雨量集中,山洪暴发,洪涝灾害后,又出现20天阴雨,粮、棉大减产。
1975年,6月下旬连降暴雨,受灾面积达40万亩,成灾面积达34.50万亩。
1976年,5月18日,县内大部地区普降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6小时雨量达200毫米,聚雨成灾,15万亩农田受涝。
1980年,春季低温多雨,6至8月连降大雨,降雨1200毫米,夏秋季受灾面积47万亩,倒房2192间,伤4人,死1人。
1983年,6至7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江水倒灌,石牌水位达21.15米,溃破圩堤150个,受灾面积19万亩,倒房1.30万间,伤245人,死21人。
二、旱灾
宋·淳熙七年(1180年),四至九月不雨,大旱。
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大旱。
元·元统二年(1334年),自春至秋8个月不雨,大旱。
元·至元二年(1336年)春、夏无雨,大旱,大饥。
明·成化二年(1466年)大早,饥荒,江淮人相食。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旱,大饥。
明·正德四年(1509年),大旱。
明·嘉靖二年(1523年)秋季大旱。
明·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以后大冬旱。
明·嘉靖八年(1529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大旱。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大旱。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自夏至秋,5个月不雨,大旱,民饥,米价腾涌,死者枕藉。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从夏至秋,5个月不雨,大旱饥荒,米价涨,死无数。
明·万历九年(1581年),大旱,人相食。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大旱,瘟疫严重。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春夏不雨,湖坡干裂,河井干枯,禾苗无收。灾连数十里,大饥,瘟死者盈野。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秋不雨,大旱。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旱饥,人相食,尸积如山。
清·顺治三年(1646年)四至八月不雨,湖底干裂,籽粒无收。
清·顺治九年(1652年)四至八月不雨,大旱,颗粒无收。
清·顺治十年(1653年),大旱。
清·康熙十年(1671年),春、夏、秋3季无雨,大旱饥。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自六至八月不雨,大旱。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自五至八月不雨,大旱。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旱,奉旨发粟赈济,蠲免钱银。
清·乾隆四年(1739年),自春至夏,大旱,禾苗枯死,水稻无收。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夏旱,至秋始雨。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至六月不雨,中旱。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大旱,奉旨赈恤。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大饥荒,人相食,奉旨赈恤,次年米价腾贵。
清·嘉庆七年(1802年),七月至冬不雨。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大旱大饥荒,奉旨赈恤。
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至八月不雨,大旱,赤地千里,斗米千钱,饥民嗷嗷,食榆树皮、草根殆尽。
清·咸丰六年(1856年),自四至八月不雨,赤地千里,斗米千钱,饥民嗷嗷叫,食榆树皮、叶殆尽。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旱,五至八月不雨。
清·同治十年(1871年),冬季大旱。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夏旱。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到腊月无雨,大旱饥,人有食观音土者。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至冬百日无雨,大旱。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旱。
民国22年(1933年),秋,江北干旱。
民国23年(1934年),5至8月百日无雨,籽粒无收,干旱严重,民食榆树皮、观音土。
民国24年(1935年),沿江以北,3至9月偏旱,禾苗受损,粮食减产。
民国33年(1944年),全省春夏大旱,旱情尤以宿松、怀宁严重。
1953年,大旱,受灾面积18.60万亩。
1958年,5至7月降雨不足60毫米,秋季大旱,22.46万亩禾苗枯死。
1959年,6月4日起全县102天少雨,43万亩受旱。
1960年,秋旱,成灾面积30万亩,减产7500万公斤。
1961年,春少雨,夏旱,库塘干涸73%,34万亩受灾。
1964年,秋旱,8至10月份80天降雨量只有39.3毫米,晚秋1.70万亩受旱。
1965年,从7月17日以后少雨,19万亩受旱。
1966年,7至9月份少雨,受旱面积23.86万亩,成灾面积16.75万亩。
1967年,伏秋旱,7至10月118天只降雨118.6毫米。
1976年,5月下旬起,连续3个月未下透雨,虽然开展三七高炮人工降雨作业,但旱情仍然严重。
1978年,大旱,7至9月持续高温少雨,人畜饮水困难,受灾面积39.10万亩,成灾面积18万亩。
1979年9月中旬,秋旱少雨,至12月中旬,百日仅降水26.4毫米。
1981年,4至6月未下透雨,塘、塥干涸2800处,受旱面积14.70万亩。
1983年,8至9月少雨,干涸塘塥4000处,20万亩粮、棉断水减产。
三、风、雹灾
汉·元初四年(117年)六月大雨,雹。
汉·大康十年(289年)腊月雷电大雨雹。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二月大雷雨雹。
明·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十五,大雷雨雹。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至日大雷雨夹雹。
清·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份大雷雨雹。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四月雨雹大如鹅卵,坏禾麦。
清·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十四雷鸣雨雹。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月初五大雷雨夹雹,三月初四狂风暴雨,坏房无数。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四刮飓风下冰雹,房屋倒塌无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腊月十二日大风雷雨夹雹。
清·宣统二年(1910年)大年三十雷雨冰雹。
民国元年(1912年)6月26日夜风雨大作成灾。
民国3年(1914年)8月30日大雷电雨雹。
民国4年(1915年)3至4月,两次冰雹,大如鸡蛋,小如豆粒,菜、麦、房屋坏毁无数。
1959年4月29日,月山公社小元、横塘两村连遭冰雹袭击,降雹半小时,雹大如鸡卵,地面六、七寸厚。
1959年9月29日,石牌地区降雹8分钟,雹径1厘米,伴随雷雨大风,秋季作物损坏严重。
1972年6月12日,石牌、皖河、月山等地区,伴随8级大风下雹,小如豆粒,大似雀蛋,水稻、棉花受损。
1975年5月30日,金拱公社七里岗一带,遭受龙卷风袭击,中心风力12级,石磙被刮动,高压线折断,房屋刮倒,伤多人,死1人。
1983年4月18日,育儿、金拱等18个乡遭受冰雹袭击,雹大如鸡蛋,小似蚕豆,枫林乡鹿苑村一妇女拾一雹重1.6公斤,秧苗损坏70%。
1983年5月14日,全县普遍遭受暴风雨袭击,阵风8~9级,持续13个小时,刮倒、刮毁房屋2万间,伤110人,死亡4人。
1985年5月5日,三桥、凉亭等4乡8村,遭龙卷风袭击,中心风力11级,持续1小时,树木连根拨起,高压线杆被刮断,刮倒房屋1800间,伤9人,触电死亡3人。
四、地震
县境处于郯庐大裂带与长江破碎带之间,郯庐大裂带自东北至西南,横贯全境,据史料记载,从1335年到1985年的650年中,先后发生地震28次,平均25年1次。
元·至元元年(1335年)十二月,安庆路怀宁6级地震,所属太湖、潜山、宿松3县同时震。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初十日地震有声。
明·弘治十年(1497年)五月,天明地震。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五月,鸡鸣时地震。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六月初六地震。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初六地震有感。
明·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二十八日地震,房宇倾动。
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地震有声。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十一日,东北境4.5级地震,怪风折树、转石。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十四日地震有声。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地震有声。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
清·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十八日地震。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冬地震。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七月地震。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冬地震。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七月地震。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秋夜地震。
清·光绪三年(1877年)地震。
民国6年(1917年)2月初一始,月内地震2次。
民国7年(1918年)2月12日,安庆(怀宁县城)地震。
民国23年(1934年)3月18日,安庆地震,房屋被震甚烈,由北向南,历时10秒。
1977年3月27日,江镇发生2级地震。
1981年2月15日,李墩发生2.8级地震。
1981年11月22日,10时48分58秒,在县境皖河农场附近(北纬30°23′,东经116°52′)发生2.1级地震;是日20时48分20秒,在同一地点附近(北纬30°24′,东经116°52′,)发生2.4级地震,当地有感。
1983年1月4日洪镇发生1.4级地震。
1985年8月13日,新安区一带发生2.1级地震。
1985年11月15日,石镜发生0.8级地震。
五、蝗灾
晋·大兴二年(319年)蝗食秋麦。
元·至元元年(1335年)怀宁蝗灾。
明·景泰五年(1454年)六月安庆蝗灾。
明·天顺六年(1462年)安庆蝗灾。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八月蝗灾。
清·嘉庆三年(1798年)五月始蝗至冬不绝。
清·嘉庆四年(1799年)蝗灾。
1951年夏,113个乡,15万亩发生蝗虫。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