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成果评选与奖励
1978年起,县科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技术改造奖励条例》,对全县已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了鉴定、登记、评选、上报与奖励。1978年至1986年间,以各种形式,奖励较为突出的科技成果、优秀学术论文共158项(篇)。
二、《枞阳科技》期刊
1978年,县科委举办的不定期学术刊物《枞阳科技》创刊,1980年底停刊。3年时间共发行《枞阳科技》4期,累计发表科技论文及本地区的科技知识小品120余篇。该刊除县内发行外,还赠送了22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
《枞阳科技》刊载主要学术文章一览表

三、主要科技成果
(一)棉花新品种“74——79”
棉花新品种“74——79”,是农业技术员丁六月和吴祥和于1974年从“鄂光棉”原种中发现的自然变异单株,其特点是铃大、结铃性好,经室内试种,经济性能优异。翌年,该棉种与“鄂光棉”进行种植比较,其丰产性能保持原状,并超越“鄂光棉”。后进行系统定向选育,到1978年种性基本稳定。一般单株成桃18个左右,成桃率达35%,霜前花蕾占85%以上;单铃重5~6克,绒长达30~32毫米;衣分率一般可达39%~41%。种籽顶土力强,出土好,苗期长势旺盛,基本上适应沿江重点产棉区的不同土质和地力。经安纺二厂棉检室1979年初步检验认为:“棉花‘74——79’纤维长度、细度、强度均为上等,工业使用价值高,可纺60支以上的细支纱”。棉花“74——79”同当家品种“鄂光棉”进行种植比较后,显示出优越的产量优势,亩产皮棉高达110.75公斤,比“鄂光棉”亩产皮棉77公斤增产43.8%。棉花新品种“74——79”引起省、地科委及省棉科所的重视与支持。1978年,省、地科委将“74——79”列入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并参加省内品种区域性示范试验。1981年统计,“74——79”播种面积38000多亩(县内32000亩、外县6000余亩),均获得大幅度增产。这项科技成果于1980年通过省级鉴定,获省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1982年获安庆地区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高光效育种试验
1980年,义津公社农科队科技人员,从作物水稻种子中筛选出COZ补偿点较低的单株,培育出低呼吸、高光效的新品种。农科队科研人员利用同室效应的原理,建立密封罩进行筛选。罩的支架为钢筋结构,外罩为聚酯薄膜,罩长101厘米,宽51厘米,高55厘米,以1∶1的苯酚四氯乙烷加温粘接薄膜。底盘为铁皮结构,筛选罩用kmo加潮锯末生烟,并以水密封。试验品种均经过万琴r射线辐射处理,在汕优6号F2杂交稻中初选7株,在约12万株秧苗筛选过程中,仅汕优6号杂交稻就选出4株,获种子57粒。
(三)以磷增氮,以氮增粮
1963年,县科技专业干部协同麒麟区科技人员,通过大量论证分析,认为种植红花草需要施磷肥。这是因为磷不仅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而且还是根瘤菌繁殖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及早施磷,能使花草生长茂盛,而充足的花草氮肥又能促进粮食增产。经麒麟区农田广泛试验,结果粮食增长显著,从而使这项科研获得成功,并在全县推广。
(四)“枞阳黑猪”的提纯、复壮研究
“枞阳黑猪”是枞阳县特有的地方猪种,饲养历史久远,肉质细嫩,是远近闻名的瘦肉型良种猪。据《桐城续修县志》记载:“豕俗名猪,浑身黑色,耳大而垂如菜叶、颜大而纵纹,鼻齐如截,双孔在前,上唇连鼻,下唇薄,其毛疏浅,项有硬鬓,故谓之钢鬓,趋下喜秽,食而不洁,体重行钝,皮薄味胜。自濠寿来者皮厚不美,故有乡猪、淮猪之别。”“枞阳黑猪”骨架小,体重受到自身生理限制。为改变这种状况,1958年以后,畜牧科研人员,先后从外地引进“巴克夏”、“约克夏”、“长白猪”等7个新型猪种;新猪种个体较大,成肥一般重达200公斤以上。科研人员将新型猪种与“枞阳黑猪”交配,培育良种后代。经20年的提纯、复壮与科学喂养,使“枞阳黑猪”体重明显增加,并保持“枞阳黑猪”特有的地方素质。
(五)液化石油气钢瓶的研制
1978年,枞阳县轻工机械厂科技人员研制YSP——10公斤液化石油气钢瓶。1979年,合肥液化石油气筹备处、合肥锅炉厂、向阳厂等有关单位在该厂召开技术鉴定会。在鉴定会期间,审查了技术资料,验证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对产品进行水压、气密、爆破、模拟跌落等方面的试验,并通过X光射线进行检查。检测结果表明钢瓶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1981年,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这种钢瓶于1983年11月获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
(六)过江电话水线的架设
1970年5月,邮电部门科技人员在洋棚渡口下游180米处,成功地铺设过江水线。
水面铺设主要是采用浮船牵引沉放方法,水线登陆后,理直并埋入江心洲堤内进入分线箱,后用铝芯塑料护套电缆连接。这条线根据塑料电缆性能和江岸变化情况标准,至少可使用30年。这项科研成果,由枞阳县邮电局杨善旺撰文,刊在1977年《电信技术》第六期上。
(七)骨科研究
1979年,县医院骨科医师王新普,首次用三翼钉内固定加吸自然钢,治疗颈骨折及断关节获得成功。他的这项科研论文,于1980年发表在全国中西医综合杂志《中华医学》第二期上,后被收入安徽省中华医学分会编的《安徽省骨科学术论文汇集》,此文获安庆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八)太阳灶的研制
1983年,县农村能源实验站田国强、王新发试制成功“碟形折叠式太阳灶”。此项产品与技术填补了安庆地区在这个项目中的空白,并获安徽省新能源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