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元、明、清代驻军
元朝末年,义军四起。自称汉王的陈友谅派其大将赵普胜,扎寨浮山。与此同时,浮山西南1.5公里处为屯兵山,朱元璋部下奉国将军徐达屯兵于此,与赵军对峙。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徐达在浮山击败了赵普胜。同年,赵普胜又屯兵于枞阳镇,扎水寨于莲花湖;后败于朱元璋义军之手。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今枞阳县境马踏石、源子港、六百丈3处,设立巡检司。每个巡检司设巡检1人,官阶九品,配兵丁12人。
明朝末年,义军首领张献忠率部进入桐城县(含今枞、桐两县)境,来来去去达10年之久,曾进攻浮山寨,毁坏了方以智故居——在陆山庄。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七日,张献忠进驻枞阳镇,设立老营、中营、前营、后营等4营,并夺取敌船百余艘,招训水手,扩大水师营。之后,向西北进军包围桐城,后失利,撤出枞阳。
清顺治五年(1648年),枞阳镇和汤沟镇均设有陆汛。枞阳镇有把总1人,汤沟镇设外委1人,两处共有步兵19人。另在今枞阳县境设江防9处,即柘家湾、铁板洲、三江口、新开沟、汤家沟、丘家埠、下埠头、老洲头、六百丈。各江防均有水兵营派炮船把守。陆汛与江防都设有烟墩。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军攻下安庆后,枞阳一带为其根据地。太平军曾于该地与清军和当地团练多次发生战斗。
咸丰七年(1857年)、八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会集各镇守将,先后两次在枞阳镇望龙庵召开军事会议。会后分头行动,先后解除了桐城、安庆、天京之围。
咸丰十年,清提督杨载福、候补道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枞阳驻军,湘军曾国荃从孔城进攻枞阳,得胜后长驻白鹤峰,守枞阳,堵截安庆太平军。
二、国民政府驻军
民国27年(1938年)11月,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第十三游击纵队司令部设在桐城,其中一部分军队驻扎在今枞阳县境的枞阳、义津、汤沟等镇。
民国28年,国民党桂系四十八军副军长区寿年率一七六师(区寿年兼任师长)进驻桐城,所辖五二八团(团长周雄)驻扎今属枞阳县的周家潭。
民国29年10月,桐城县军事科收编东乡(今属枞阳县)土顽丁爽飞、章淦、江子龙等所属大队。后来,国民党桂系将其编成第五战区十四游击支队,陈华章任支队长。是时,每乡均成立乡警队,每队10~15人不等。今属枞阳县的东南两大乡将所属小乡的乡警队组编成2个营,编入驻枞阳的刘东雄自卫团。
民国34年11月,国民党四十八军一七六师、五十八军的十一师和一八三师先后在桐城县(含今枞阳县)境内驻防。
三、人民政权驻军
民国27年(1938年)秋,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成立,很快建立了一支游击队,黄静寰为指挥官,指挥部设在横埠黄家山黄家祠堂。次年,指挥部转移到小岭(今白柳乡)一带。民国28年11月,成立桐东抗日游击总队,林立为总队长,活动于陈瑶湖、六百丈一带。民国29年1月,黄静寰奉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孙仲德之命,在桐庐县(今属枞阳县)扩军500余人,编成4个连。同年5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连活动于陈瑶湖一带,收编了方瑛部100多人,成立“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独立大队”。同年7月,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三营参谋长林维先率1个营到江北,与江北的桐东独立大队合编为第三支队挺进团,林维先任团长。
民国30年2月,皖南新四军军部200多名战士在“皖南事变”中突围后到达桐东水圩(今属枞阳县),15日转移到三公山。3月,林维先团长率挺进团主力西进大别山。5月,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1000余人,在团长谢忠良的率领下分批到达三公山,团部驻扎在三公山麓的井边村(今属枞阳横埠)。11月,国民党军五二八团围攻三公山,该部队撤往无为。民国31年2月,林维先部下张平回桐东,重建桐东游击大队,大队长是鄢庆林,黄建华为政委。
民国36年3月,桐庐游击大队成立。是年秋,该大队扩编成桐庐县基干团,次年改为桐庐独立团。同年中共桐庐工委和桐庐办事处成立,工委书记是余平。
民国3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的2个支队由饶守坤、陈定一、黄先等率领进驻桐庐县(枞阳县前身)。
民国38年3月,桐庐县全境解放,二野三兵团第十一、十二军和三野七兵团第二十军、二十一军以及南下的非军事人员近20万人抵达桐庐沿江一带。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设在枞阳镇陈氏祠堂,二野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在此指挥渡江战斗。4月10日,十一军的三十三师移驻铁板洲。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后,桐庐县大队所属3个连、7个区干队留驻枞阳,属安庆军分区领导。1950年9月,县大队改编为公安连。1951年2月,公安连扩编为独立营;同年12月,改为野战部队,调赴朝鲜作战。是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湖东县人民武装部成立。1960年10月,枞阳县公安中队改编为县中队,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系列,属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75年11月,县中队隶属县公安局;1982年,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66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6547部队进驻枞阳,参加“三支两军”工作,1975年后撤离。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131部队奉命进驻枞阳,协助6547部队进行“三支两军”工作,1973年后撤离。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3516部队奉命进驻枞阳县破罡区松园乡至今。1973——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040部队(基建工程兵)分驻枞阳、破罡、会宫、将军一带,执行矿产普查勘探任务,后改归地方。
四、日伪驻军
民国28年(1939年)1月,日本侵略军头目大禾田,率领日军50余人侵占枞阳镇,兵驻陶公祠,后移至百步云梯(现广播站一带)。日军强令民夫在百步云梯、四方亭、白鹤峰、射蛟台、幕旗山修筑碉堡,另在百步云梯修筑高约10米的炮楼。同年夏,日军侵占汤家沟,在汤家沟大桥头包皮山修筑碉堡和炮楼。日军占领枞阳镇后,成立维持会和大明会,两会成员帮助日军站岗、巡逻和向地方征税等。
民国30年夏,汪伪部队第一方面军学兵营1个连约70人进驻枞阳。随后日军撤出白鹤峰、四方亭、射蛟台、百步云梯4个碉堡,该连进驻碉堡,连部设在陶公祠。下半年,日军撤出幕旗山,该连派兵进驻幕旗山碉堡。维持会下设警察所,其任务主要是配合汪伪部队站岗巡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