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水泥厂该厂地处沿江,位于画山南麓,建于1970年,地方国营企业,隶属于县城建局。建厂之初,征用土地107.56亩,先后投资207.6万元;1976年,建成投产,拥有固定资产45.55万元,当年生产325标号、425标号水泥共1510吨,产值10.57万元。1989年,厂有职工296人;厂地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为326.8万元;年产水泥2.5万吨,产值137.1万元,实现利税61.1万元。此外,拥有石灰石矿山1座,蕴藏量达1.7亿吨,且品位高,质量优。
县元钉厂该厂位于城关镇跃进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该厂系麒麟区石婆农具社和城关镇新华街道制钉厂合并而成,时为1971年。初名“工农制钉厂”,厂址设在城关镇新华街,生产1.5寸和2.5寸两种规格元钉,年产量40吨。1972年5月,改名“枞阳县元钉厂”,有职工39人,固定资产1.03万元,生产1、1.25、1.5、2.5寸四种规格元钉,年产量50吨,产值6,79万元;次年产量猛增到150吨。1976年,厂址迁跃进街,增加3寸、4寸两种规格元钉生产。1978年,固定资产原值4.18万元,有职工46人,元钉年产量205吨,产值20.35万元。1982年投资10万元,更新设备,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2.62万元,职工增至57人。1985年,元钉产量739吨,原值74.76万元,实现利润15.76万元;通过外贸部门,向美国出口元钉200吨,创汇20万美元。1986年,将“芦席社”、“禽蛋厂”并入,投资26万元,添置专用设备11台,新增建筑面积1402平方米。1987年,厂房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拥有拉丝机、制钉机、刨光机、鞋钉机、磨刀机等专用设备50台,固定资产原值50.37万元,有职工76人。
县陶瓷厂该厂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的小缸窑,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前身是县小缸窑厂。据《毛氏宗谱》载,其一世祖毛公,原籍江西瓦水坝,祖传冶陶技术,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中武举,领总兵职镇守寿春,因战乱兵败,携家南逃,在枞阳河北岸的天峰山下定居。毛公发现该地湖滩泥料粘性强、含沙量大、品质好,适宜制陶,于是自制泥坯、自烧自用。后发展为窑业,子孙承袭。所生产的黄泥缸、缸灶、火钵、火球等窑货,自成一格。产品由菜子湖运销桐(城)、庐(江)、怀(宁)、潜(山)等县;东出长江口,上达安庆、彭泽、九江,下抵池州、无为、芜湖等地,享誉省内外,历数百年不衰。但其生产规模,一直停留在个体手工业水平上,虽有个别富户,能雇三五个工人,亦难脱家庭手工业的窠臼。每遭天灾人祸,窑业停产,纷纷挑起窑货担子,走乡串户,以陶器换取稻麦,人称之为“窑花子”。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互助合作,窑业得到振兴,窑民安居乐业。1954年,组成3个窑业互助组。1956年,合并为窑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小缸窑从业者达162人,生产土陶制品有90多种、81.6万件,出现了兴旺发达的局面。1961年8月,成立“枞阳县小缸窑厂”,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固定资产约有5万元,职工有140人,为县手工联社下属单位。1962年,该厂建起烧釉货的土龙窑,生产50多个品种,其中龙缸以其古雅、实用驰名县外。1977年,投资3万元,建成了釉货机械化窑泥生产线,结束了手工制釉陶泥的历史。1979年,该厂总产值21.6万元,销售收入23万元,利税总额3.31万元,均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厂址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土龙窑31座,年产土陶制品52.36万件,总产值18.93万元,销售收入20.73万元。是年底,枞阳陶瓷厂建成主厂房3300平方米、42米高烟囱1座、6孔素烧推板窑2口、20孔釉烧推板窑2口,安装大小机械50多台。次年,生产出第一批釉面砖。1989年底,厂区占地面积1.9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9221平方米,拥有釉面砖生产机械61台(件)、窑炉5道,以及发电机组等;固定资产原值189.17万元,净值158.94万元;有职工238人;有成型、焙烧两大车间,生产釉面砖22.2万平方米,产值157.11万元,利润总额13.63万元。
县轮窑厂该厂位于城关镇望龙庵西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1956年3月,县创办“枞阳县戚矶砖瓦厂”,有平房5间、瓦房3间、马蹄窑2口,采取土法上马,牛踩泥,人掼坯,马蹄窑焙烧。是年产青砖120万块,产值4万元。次年,购置了28马力锅炉机和小型制砖机,开始生产砖。1971年,该厂通电,购买了小型制砖机组和一套电动摩擦制瓦机组,结束了人力制砖瓦坯的历史。是年产砖232.18万块、大瓦84.68万片,产值18.69万元。1975年7月,厂址迁至望龙庵西北,定名为“枞阳县轮窑厂”。1977年10月,24门轮窑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砖50万块、大瓦为400万片。当年产砖650.95万块,瓦246.57万片,产值48.33万元。1985年,第二座轮窑(18门)建成,设计年生产能力砖为1500万块、瓦为400万块。1988年冬,县轮窑厂投资近50万元,购置了液压挖掘机、装载机及翻斗车,制坯生产实现机械化。1989年底,厂地面积为43.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62平方米,拥有电力摩擦制砖机组、450型制砖机等专用设备22台(套)、电机、车床、锅炉等通用设备35台,固定资产原值138.22万元,净值66.87万元;全厂职工有261人;年生产砖1288万块、瓦2703.4万块,产值93万元,利润16.98万元。
县塑料一厂该厂系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1970年,县服装厂厂长率4名技术人员到屯溪塑料厂学习铸塑技术,回县后首次试制一批合格的塑料鞋底。1972年,购置平吹机3台,生产农用薄膜150吨,生产塑料鞋底28.8万双。1973年,正式成立枞阳县塑料厂,厂址在城关镇沿湖路。1975年,生产塑料制品有鞋底、薄膜、布塑耐油劳保鞋、水瓶壳、条料等。1978年,该厂职工有138人,年产值达106.24万元。80年代初,因未能把握机遇,产品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导致生产下降,1985年亏损3.5万元,翌年4月停产。1986年,县二轻局将该厂分为“县塑料一厂”和“县塑料制品厂”。1987年,县塑料一厂年产值56.23万元,实现利税3.93万元。1989年,厂有职工110人,有各种吹、压塑料设备.29台,固定资产原值83.17万元,工业总产值160.47万元。
县塑料二厂该厂位于城关镇跃进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该厂前身为“东方红工艺社”,主要是制作毛泽东主席石膏像。1969年后,石膏像停做,决定制作注塑柄牙刷。1970年国庆节前,生产出第一批注塑柄尼龙丝牙刷400支。1972年9月,经主管局同意“工艺社”与“竹器社”合并,更名为“枞阳县牙刷厂”,并以竹器社所在地的跃进街为厂址。为扩大生产、提高质量,厂派两名模具工到苏州塑料九厂学习模具技术;学习人员回厂后,年产浦江牌牙刷9万支,试销安庆百货站。1975年,省推广保健牙刷,厂派人到上海取回保健牙刷样品,自制模具3付,购置注塑机1台,试制保健牙刷成功,填补省内保健牙刷生产的空白。时该厂拥有固定资产4.69万元,职工72人,牙刷产值17.73万元。1978年,生产黄山牌(注册商标)各类牙刷181.94万支,其中主要是保健牙刷,总产值为44.16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1980年底,牙刷产品由商业部门包销转为企业自销,产量下降。1985年,投资30万元,研制出自己的产品——雅致牌系列牙刷。1986年,牙刷厂改名为“枞阳县塑料二厂”,生产各类牙刷100.5万支,产值24.12万元。是年还开发了新产品磁力写字板,因技术不过关,于次年下马。1987年,通过横向经济联系,与武汉市长江牙刷厂协作,开始生产H35剑牌、H22大桥牌出口牙刷。1987——1989年,计生产H35剑牌、H22大桥牌(长江牙刷厂注册商标)牙刷1350万支,由武汉长江牙刷厂出口,创汇105万美元。1988年,根据外商需要,引进了武汉长江牙刷厂的生产技术,研制出雅致牌系列牙刷。是年,该厂添置雅致模具8副、栽毛机10台、平毛机3台,增建厂房650平方米,生产雅致牌系列牙刷70万支,次年产量增到220万支。1989年底,厂地面积有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拥有注塑机、挤出机、电烘箱、植毛机等牙刷生产专用设备44台。厂内设注塑、整理、栽毛、整装、打字、包装等6个车间,生产各类牙刷709万支,出口650万支,产值170.2万元,实现利税15.23万元,创汇5万美元。同年12月,雅致牌(注册商标)AS885型牙刷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县造船厂该厂位于白鹤峰东侧。建于60年代初期,前身为水上运输社轮驳大队;1982年,改为造船厂,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交通局。70年代中期,该厂建造木货船、水泥船和改造各类钢质船舶,先后建造了100吨级驳船38艘、旅游船4艘、拖轮10艘、航监艇4艘及各种客运渡船、航标船、挂机船40余艘,修理了大小钢质船舶100余艘。1988年,试制成功“安徽8号”港航监督艇,填补了安徽省航监船舶制造的空白。1989年末,全厂占地面积8020平方米,厂房面积2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4.6万元,净值39.3万元,企业流动资金73万元,年产值128万元,利润16.5万元。厂内设船体、木工、金工、锻工、修配等5个车间,职工有127人。
县毛巾厂该厂于1949年创建,位于城关镇王家塘,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1970——1982年,毛巾由商业部门包销,生产稳步发展。1983年,毛巾转为企业自销,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1984年停产。1985年,毛巾出口市场看好,10月,通过横向经济技术联系,引进增白工艺,生产出口全白毛巾4.5万条。1986年开始,毛巾大量出口。1988年,出口毛巾299.9万条,成为省生产出口产品的重点企业之一。1989年底,厂地面积为1473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523平方米;有职工464人,设印染、准备、织造、后整4个车间及4个仓库,有各种织机102台、两条漂染生产线、一条印花生产线,固定资产原值244.2万元,净值215.2万元。
县棉织厂该厂位于城关镇“五七大圩”,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1984年11月,在“五七大圩”建了厂房,从江苏常熟购回14台旧织布机,生产打包布。是年5月,定名为“枞阳县棉织厂”。1987年,生产打包布12710米、油毡7078卷。1988年,增加新产品毛巾、蚊帐布。1989年,厂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85平方米,职工17人,主要生产打包布和毛巾。固定资产原值13.56万元,净值11.86万元。当年产值7.6万元,销售收入15.88万元。
县针织厂该厂位于汤沟镇新华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该厂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汤沟针织丝线合作社”。1958年,易名“汤沟针织厂”。1961年,与其他企业合并为“汤沟针织缝纫社”。时有正式职工25人,固定资产0.8万元,当年产值2.35万元,产品有纱袜、花绳、手套、成衣。1977年末,职工35人,拥有花绳编织机lO台、丝球机3台、织带机7台、缝纫机35台、锁边机3台、捻线机2台、织袜机28台、房屋210平方米、固定资产3.5万元;当年产值15.63万元,产品有花绳、手套、线球、灯芯、卡线等。1985年,易名“枞阳县针织厂”;1988年末停产,其人员撤至枞阳色织厂。
县毛纺厂该厂系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经委,坐落在城关镇下枞阳陈家湾幕旗山之西麓,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为6116.74平方米。1986年11月筹建,技改投资278万元。1988年5月1日,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设备有各种机器27台和锅炉1座。1989年底,职工237人,生产826晴纶针织绒线201.22吨、824腈纶线20吨。固定资产原值730万元,全年总产值440万元,利润34.09万元,上缴税金9.01万元。
县羽绒制品厂该厂系集体所有制,位于陈洲乡先进村,隶属县经委。该厂占地面积为1.1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86年4月,定名为“枞阳县羽绒制品厂”。1987年初,建成投产,生产设备有67台(套)。1987年4月,承包给江西九江市芙蓉羽绒厂经营。1989年,该厂自营,计生产羽绒被6885床、各种羽绒服装1022件、羽绒枕芯402对、标准羽毛绒100多吨。年底,职工有50余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近100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
县苎麻纤维厂该厂位于长河乡戚矶村,1986年建成,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枞阳绳索社”。1958年,该社扩大为“枞阳县麻纺厂”,有职工70余人,主要生产麻绳,年产值8万余元。1961年改为“枞阳县麻纺社”。1986年9月,安徽省副省长邵明建议县内发展苎麻加工业。县利用原化肥厂旧址,兴办苎麻纺织厂,由供销社承办。1987年4月,苎麻厂一期工程动工,先后派人到株洲、铜陵等地厂家,学习苎麻脱胶、梳理工艺。1988年4月,脱胶车间价值64万元的设备安装就绪,及时投产,生产精干麻,质量符合标准。6月,正式成立“枞阳县苎麻纤维厂”。9月,梳理车间价值79万元的设备安装成功,10月投产,生产精干麻条,质量达到部颁标准。1989年8月,县决定将该厂由县供销社划归县二轻局主管,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1989年底,厂地面积为7364.7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7713.43平方米;厂内拥有专用设备56台(套)、通用设备17台(套),设脱胶、梳理两大车间,化验、检测设备齐全。全厂有职工350人,固定资产原值有279万元,净值254万元;年生产精干麻76吨、麻球55吨,落麻75吨,产值127.6万元。
县印刷厂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经委。1954年2月,县供销合作总社于汤沟镇有偿接收一家个体印刷店,定名为“湖东县供销合作部社印刷厂”。因遭受特大火灾,于同年底,随县政府迁枞阳镇。时该厂有职工12人,固定资产原值勤2000元,生产工具仅有石板4块、切纸拖刀若干反,印刷装订均为手工操作。1955年,添置3部小号圆盘机,从事部分活字印刷。1957年,划归枞阳报社,主要承印4开《枞阳报》,兼社会零印业务,以厂养报,厂名为“枞阳县报社印刷厂”。1958年,购进4开平台印刷机2部,8开圆盘机3部,全部活字铅印,并有铸字机,逐步进入生产机械化。1963年5月,更名为“地方国营枞阳县印刷厂”;在80年代,已发展成能独立印刷各种账表、书刊和简易商标的企业。36年来,累计完成各种印刷品132.6万件。现厂址位于城关镇胜利街,建筑面积338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32台。1989年底,厂部设办公室、经营科,下辖3个车间,有职工50人,固定资产原值25.1万元。
县糖果食品厂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前身为“糕饼坊”、“糕点厂”。系1955年1月,由城关地区14户个全手工业作坊业主,自愿组成的。1959年9月,经手工业职社与商业局协商,①将各自所属的糕点厂和糖果厂合并,成立“枞阳县糖果食品厂”,隶属商业局领导。1962年初,经主管部门划定场地,重建新厂。厂址位于城关镇西南侧,占地面积7463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为5463平方米。主要设备有远红外线炉2台、切糕机2台、糖果3台、调粉机2台、冰棒机1台、饼干机2台、烘箱机1台、锅炉及饴糖真空熬糖设备1套。1989年前逐年产量累计:糖果3841.47吨、糕点8370.18吨、冰糖485.52吨。1989年底,全厂职工总数68人,固定资产原值55.4万元。
县香肠厂该厂位于白鹤峰南侧,属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商业局。1986年建厂,当年投产。厂地面积为2390平方米,有职工32人。主要产品:香肠、板鸭、再制蛋、冰棒等。1989年,生产香肠79.6吨、板鸭1.4万只、再制蛋1125万枚,销售收入275.8万元。板鸭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9年12月,该厂产品被评为省,地优质食品,并颁发证书。
县酒厂该厂系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经委。位于城关镇下枞阳街道长江边,交通方便,水质优,宜于酿酒。1956年底,县组织18名干部筹建,利用原民生小学旧址做厂房,投资4.13万元,于1957年建成投产。当时有职工229人。有个房144平方米、仓库14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221台(件),建厂初期,以传统酿造工艺生产少量的大曲。1975年,生产一部分封缸酒。1985年,生产汽酒,小看槟酒、屠苏酒和乳浆酒出新品种,1989年底,全厂有职工147人,固定资产原值110.39万元,房屋建筑面积7413平方米,历年产量累计65°白酒为14229。5吨,封缸酒108.44吨,汽酒509.88吨位,药补酒10吨。
县皮鞋厂该厂位于城关镇光明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局。1955年,新体缝纫社设皮鞋小组,职工5人,从事修旧业务。1958年,该小组发展为“制鞋车间”,生产布鞋。1971年,制鞋车间迁至光明街,成立“枞阳县制鞋社”,有固定资产0.9万元。1979年,生产布鞋1.7万双,同年制作皮鞋,并改名为“枞阳县皮鞋厂”。1985年,通过横向经济技术合作,生产胶粘皮鞋。1987年,投资6.3万元,生产永牌皮鞋。1989年,厂地面积19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全厂职工77人,拥有专用生产设备350台(件),固定资产原值10.16万元。厂设制帮、配底两车间和设计室,年生产永牌皮鞋3.18万元,产值53、98万元,利涧总额3.29万元。
沟鞋厂该厂创办于1957年,位于汤沟镇,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建国初期,汤沟鞋厂设备简陋,制鞋人员少,布鞋多以手工制作,造型旧。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该厂努力革新,增建制鞋车间3个、烘房数间,日产布鞋600双,年产量可达200万双以上。所生产的男女各码杂色布鞋、男女船型各码布鞋、男女毛呢面料各码布鞋、女式圆拱面各码绣花鞋、杂色面料各码儿童布鞋,做工考究、款式新颖、穿着舒适、美观大方。产品主销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河北等省市。1981年,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先后出口香港、墨西哥等国家。1989年,全厂职工148人,产值为17万元。
县柴油机厂1958年5月,枞阳县中心机械厂建立,属地方国营,隶属县经委。1973年,该厂为省定点柴油机生产厂家,改名为“枞阳县柴油机厂”,拥有铸工、锻工、机械3个车间和农具、轴承、锅炉3个附属厂。1958年底,该厂分为“县农具机械厂”(即农机一厂)、“县矿山工具厂”、“县轴承厂”,自主经营、独立核算。1970年,县农具机械厂由城关街道迁到王家亭石岭村境内,利用原县农干校的基地进行扩建而成。建厂初期,设备有135套。主要生产小农具、小工具和生活小用具,大都是手工生产铁木制品。60年代初,试制12马力柴油机和电动机,以及玉米脱粒机、小钢磨、打稻机等。60年代中期,开始批量生产的定型产品有SFQ30A饲料粉碎机、3K一9水泵、32K摇臂钻床。1973年,该厂改为县柴油机厂,主要生产柴油机。80年代,以生产砖瓦机械系列产品为主,辅以73型挂机、增氧机、打稻机、晴雨伞杆等。1989年底,全厂职工249人,固定资产原值194.5万元。厂部设政秘、生产供销、技术检验和财务计划4科,下辖铸工、锻工、金工3个车间。1989年总产值131.11万元,利润1.6万元,上缴税金12.47万元。
农机二厂1967年3月,在原中和炉辅旧址设立的汤沟农机修配组改成县农机二厂,属地方国营,隶属县经委。1969年,建成新厂,占地面积52亩,房屋建筑面积9055平方米。1973年3月,将桂坝修理车间迁至厂部。1988年底,逐年累计生产:江淮12型旋耕机12136台、压面机1849台、江淮40型脱粒机2115台、轧花机148台、机动三轮车735辆、车床67台。1989年底,该厂职工有89人,固定资产原值为82万元。
县农机三厂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初名为枞阳县农机管理站牛集维修站,建于1969年6月;1973年3月,更名为“枞阳县农机三厂”。该厂建厂初期,以机械维修为主;1973年以后,以制造为主,修理为辅。1973——1976年,试制品有手动压瓦机、山芋洗粉机、744型人力脱谷机,年产值14万元左右。1977年后,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1978年初,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生产合金粉,当年投产,产值为23.22万元。1981年以后,以生产砖瓦机械为主,其次生产农用机械、加工机械。1985年5月,发展横向联系,与安庆塑料机械厂联营生产ST——OF一45B型塑料电缆线辅机,年产值为36万元,利润2.74万元。主要产品累计产量101合金粉725公斤、301合金粉1288.5公斤、打稻机3094台、电缆线辅机6台、山芋洗粉机59台、带桶打稻机5台、大瓦机3台、耙耖97台、四轮拖车10辆、电动打稻机15台。1989年底,全厂有职工49人,固定资产原值42.4万元。
压力容器厂该厂位于城关镇正大街南侧,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前身为“枞阳县机具社”,成立于1966年9月,以修配农机具为主,年产值不上10万元。1968年,生产弹花机、平瓦机。1970年,改名“枞阳县机具厂”。试制G6132车床、绞泥机、船用挂机等。1977年,改名“枞阳县轻工机械厂”,主要产品有平瓦机、弹花机、车床、绞泥机、学生圆规等。1979年,为谋求企业发展,学习液化石油气钢瓶生产技术,并购置专业生产设备,试制出YSP一10型液化石油汽钢瓶,经过安徽省19个单位的代表的技术鉴定,同意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省内压力容器制造的一项空白。1981年1月,进一步试制YSP一15型液化石油气钢瓶,经过安徽省27个单位代表的技术鉴定,认定“产品符合部颁标准”。是年,计产YSP一10、YSP一15两种型号的钢瓶1.1万只。1983年11月,白鹤牌(注册商标)YP一10、YSP一15型液化石油气钢瓶,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4年,产量达1.05万只。1985年,企业经过制造资格审查,取得二类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1986年3月,改名“枞阳县压力容器厂”,投资40万元进行技改,年产钢瓶2万只。1987年,产量为2.82万只,创历史生产最高记录,产值180万元,实现利税32.35万元。1987年12月,两种型号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再度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9年底,厂地面积为6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拥有中频感应炉、刨光清理机、静电喷漆装置、远红外线烘箱等专用生产设备16台(套)和车床、冲床、焊机等通用设备88台(件),以及X射线探伤仪、超声波测厚仪、光学硬度仪等检测设备;固定资产原值115.08万元,净值73.97万元;全厂职工有136人,厂内分设备、附件、钢瓶3个车间及内修小组;年生产钢瓶2.59万只、灶具1100台,产值170.93万元,实现利税50.15万元。是年,枞阳县被服厂因资不抵债,由县压力容器厂兼并,接收职工18人。
枞阳县1989年县属部分厂家基本情况表单位:万元

枞阳县1980年前下马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