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农业资源丰富,经营项目多,农作物栽培品种约520个,植物、药材等品种约2000个,畜禽品类约35个,淡水鱼类约150种,野生动物约130种。据《桐城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版)载:“据湖山民,水耕火耨,有渔稻之利”,属自然农业经济区。
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落后,加之县境水患频繁,故农业发展缓慢。1949年,乡镇工业极少,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极为贫困。
新中国建立后,广大农民经过“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期间,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逐步提高防洪防涝能力。50年代起,县境大规模围湖造田,扩大耕种面积,1967年可耕地由70.1万亩增至93万亩;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和创新,讲究科学种田。70年代后,区、乡级农机站有65个,农技干部有139人;农田基本建设日臻完善,粮食生产逐年增长。80年代,因农村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乡镇工业、新建农宅、交通道路等项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土地平均年递减在2000亩左右。为解决人多地少问题,县境农作物复种指数每年均有增长,其中1989年比1949年增长59.4%,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34.5倍。粮食增产使畜禽饲养业逐渐兴旺,1989年畜禽总量为50.1万头(只)。林业生产常抓不懈,木材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增加。渔业在采用科学技术中得到发展,全县利用水面23万亩,鱼类年产量6854吨。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1989年,乡镇集体和个体企业有76373个;农村劳动力为35.74万人(女性劳动力14.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业生产的有26.5万人;农业总值为18382万元,人纯收入为343.07元;新建住房、企业用房均有较大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