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天花
清末民初,民间采用病人“痘痂”加人乳,接种健康儿童预防天花。县内业“痘科”者,历史上曾超过千人以上,一般都系“家传”,以许、刘、项3姓为多。冬季收取“痘痂”至春季多往合肥以北的徐州、苏北邳县、铜山一带施行种痘术。足迹遍布凤阳、和县、泗县、濉溪、宿县、肖县、庐江、灵璧、蒙城、全椒等3省3市10余县。群众习称“苗郎中”“花先生”。民国初年开始,其中也有人使用“牛痘苗”接种。建国前夕,尚有这类医技人员300余人。由于人民政府免费推行普种牛痘,传统的“插苗”市场越来越小,直至无人从业。
民国七年(1918年),民间医生程焕彩,从外地购回牛痘苗,推行欧美种痘新法。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卫生院开始在城关儿童中进行免费种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程岭乡肖田、下田、程田3个自然村局部流行天花,患病95人,占总人口29.4%,死亡24人,死亡率为25.3%。
1950年秋季开始“三年完成痘苗普种”工作。1951年全县患病51例,死亡11例。30多年来,经反复进行痘苗“轮种”、“普种”,天花在我县绝迹。1984年起停止使用痘苗。
霍乱、副霍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复兴沦陷区的日本国入侵军及汪伪军,曾接种“霍乱”预防菌苗。
1950年,开始对下水道工作人员,粪便垃圾管理人员、医务、饮食行业人员、水上居民及经常外出人员进行霍乱菌苗接种。
1963年,县医院建立肠道专科门诊,同时按对象使用霍乱、副霍乱疫苗。1977年县建立“防治抢救医疗队”,并同时在复兴、二郎、城关三个卫生院建立肠道专科门诊。
1984年9月在二郎、复兴发生两起副霍乱疫情,及时采取就地治疗、隔离、封锁,有效地防止了病疫扩散,3例患者均脱险。
白喉
1952年,开展白喉类毒素菌苗接种。1954年9月,县首次发现病例。1964年,县境内均有散在性发病,许岭区长湖公社发病人数占全县患者总数56%。1974年全县患病118人,死17人。1978年夏,高岭公社新田生产队出现暴发流行,半月内发病12例,死4例。历年进行疫苗接种累计127.6万人份,发病率逐年减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53年,宿松县发现病例。1966年1月,许岭暴发流行,发病人数高达1574人。1967年1月~4月全县大流行,发病5111人,死191人,县财政拨款1.8万元,补助经济困难病者。1972年,开始使用“流脑提纯菌苗”接种,并辅以呋喃西林、黄连素液滴鼻,食用生大蒜等法预防。1980年,发生局部流行,全县患病1923人,死37人。自1981年,年均发病人数被控制在40人以下。
百日咳
宿松县常见儿童传染病。每年均有局部流行或散在性发病,3~4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最高年患儿达4403人。自1957年开始使用百日咳菌苗作基础免疫,白喉类毒素作加强免疫,共接种12.88万人份,1975年以后发病率有明显下降。
麻疹
俗称“种麻”,县历史上每年均有流行。1957年,全县患病6877人,死88人。1962年,患病15179人,死161人。1969年,开始重点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因用量过小,人群获免疫水平低。1978年,再次出现流行高峰,患病11775人,死19人。近16年中,共接种疫苗71.9万人份,1980年以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趋不稳定。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宿松县1963年开始报道病例。1969年,首次发放小儿麻痹症糖丸预防。1974年,全县发现病人43人,为本病第一个高峰年份。当年1~5周岁儿童服用“糖丸”11万人(份)。1980年全县发病35例。其中佐坝、许岭两地发病较多。此后,把2月至2岁龄婴幼儿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认真按照免疫程序服用小儿麻痹症糖丸。历年发放“糖丸”累计135.74万人(份)。1984年后没有发现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
宿松县1964年在利新农场发现首例病人。1971年至1973年,滨湖地区的复兴、程营、汇口、洲头、套口、长湖、新兴及“三师”(华阳河农场)、利新(九城畈)农场等地连续发生蔓延。后发展到全县5个区11个公社,三年全县发病805人,死36人,多为20~30岁男性青壮年。此病以黑线姬鼠。褐家鼠等13种野(家)鼠为病毒媒介。1973年省防疫所,在我县复兴地区进行鼠类密度调查。结果:野鼠密度为13.6%,其中黑线姬鼠占98.78%,后每年均有散在性病例发生。
钩端螺旋体病
1971年,宿县首次发现3例病人。1972年,在九姑、凉亭、程营、城关等地普查,证实钩端螺旋体病存在,同年,进行钩端螺旋体菌苗注射及中草药煎服预防发病。
1973年5月上旬,程营公社西湖大队,参与排涝社员一周内发病28例。后经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并逐年加大“钩体菌苗”注射范围,发病率明显下降。1977年后基本控制了发病。
狂犬病
1971年至1972年,县九姑、复兴、程集、凉亭先后发生狂犬伤人。县立即组织人员赴当地进行狂犬疫苗注射,被伤106人中,未接种疫苗5人均发病死亡。1981年至1984年,全县被狂犬咬伤了18人(次),发病25人全部死亡。全县组织灭狗,狂犬病迅速得到控制。
上一篇:第一节 卫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