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校舍
建国前,全县仅县立中学和27所乡办中心国民学校校舍为公有,其余学校校舍均系群众捐助或归宗祠。1952~1960年,校舍主要用寺庙旧器材,群众献工,师生搬运砖瓦建立起来的,国家少量拨款补助。1953年,县新建校舍34间。1954年,复兴、汇口两区学校全部被水冲垮,沿湖沿河校舍,也遭水淹,暴雨侵害。省拨款9.8万元帮助灾区重建校园。1955~1957年,宿松中学建教学大楼1幢,平房4幢,计1700m2。1956年新建宿松师范,地区拨款8万元。1957年至1961年,新建和扩建了花凉、九姑、凉亭、程集等初中。以后,校舍逐年有所增加。小学建校费用以集体为主,国家少量补助。1980年至1983年5月,采取“三结合”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先后新建校舍891间,面积2.3166万平方米,改建717间,面积1.8642万平方米。1983年,因受风、雹、洪、涝灾害,全县倒塌校舍122间,占现有校舍的19.9%,严重危房2319间,计6.8389万平方米,占现有校舍的34.9%。由于校舍大部分是拆旧房修建,“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献料做学校,房料质量差,致使各校危房普遍存在。据1984年统计,全县校舍总面积19.62万平方米,危房达3.82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9.5%,按部颁规定,全县中小学校舍缺13.97万平方米,通过“三结合”改貌和“集资办学”,1984年,全县区乡新建校舍853间,宿松中学、宿松职业高中、宿松师范各建一幢教学大楼,面积2736m2。以后,全县新建校舍950间,改建1130间。1985年全县小学校舍13.67万平方米,中学校舍7万平方米。
校教具
课桌凳:建国前,全县小学课桌凳,绝大部分学生自带,其他教具极少。建国后,随着中小学数量的增加,校教具逐年添置。“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办中、小学,课桌凳损失严重。1980年以来,全县中小学添置课桌凳6000余套,据1985年统计,全县除学生自带的桌凳以外,小学有双人课桌2.6万张,双人条凳1.43万条,中学双人课桌9138张,双人条凳7961条。
教学设备:1966年以前,中学教学设备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学实验仪器、物品、亦有少量动、植物标本。这些设备,经过“文化大革命”所剩无几。以后逐年添置,但适应不了教学需要。大部分中学物理、化学实验无法开展。1980年以来,县教育行政部门拨给教学仪器及物品,在县城、程集、复兴、汇口、九姑、许岭、凉亭、二郎、陈汉、佐坝等区、镇所在完全中学、职业高中设立10个实验中心,配备22万元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不含房屋),供全县初、高中学生定期做系统实验,各初中、高中亦有少量的实验设备。
上一篇:第一节 经费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