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古文学创作
宿松县山川秀丽,景物宜人,古文学创作多为游记及写景诗。在县内影响较大、创作丰盛的文学家为清代朱书,其以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终。他除参与《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的编纂外,并著有《仙田诗在》、《评点东莱博议》、《游历记》、《杜溪文集》等书。《杜溪文集》1700年由戴名世作序在金陵刊行,集中了不少记、序、书、传、诗赋,描写境内名胜古迹和人物,可谓一方文献,具有一定文学学术价值。方苞、戴名世称其“文章雄健”、“才气横绝一世”,为“百世之人”。
早在三国时期,县人王蕃就著有《考度论》。南宋时,郝杰著《匡复编》。明代金忠士著《旭山集》,方际明著《太平府志》,田有年著《十三经纂注》。清代张牧仁编的《书苑拾遗》,石渠阁的《北江诗文集》、石广均的《亦园文集、诗钞》,吴贺模的《大竹山樵存稿》,赵世道的《东寅堂诗草》,石长信的《国史馆五臣列传》,其他还有吴泰、王翰、张光裕的诗歌,余大中、石颂功的考据,方应屏的星翰文稿,罗遵殿的章奏笺牍,段光清的笔记散文,张鼎的戏曲等在明清两代,均各盛一时,有的诗文录入《明诗综》和《钦定四库全书》,有的遗稿在建国后正式出版。
在长达2400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有不少诗人、文学家来宿松县游览、栖留憩息,如战国屈原,东晋陶渊明,南宋谢灵运,南梁萧统,北魏郦道元,唐代张说、李白、张旭、顾况、卢同、罗隐,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南宋陆游、朱熹、谢枋得,元朝虞集、揭傒撕、吴澄、王思任,明代刘基、解缙、杨溥、李东阳、王守仁、汤显祖、章世纯、史可法,清朝王士祯、朱彝尊、方苞、袁梅、黄景仁、洪亮吉、阮元、曾国藩、彭玉麟等,都为宿松的山川风物和民情,留下不少动人的诗文。
民国十年(1921年)版《宿松县志·艺文志》载文艺名人296家,文艺著作341部,其中经类53家,59部;史类42家,49部;子类45家60部;集类156家,173部。
现代文学创作
1919年“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种新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很快传播到宿松。杨学源自编自唱《穷人调》,受到贫苦人民欢迎。廖瑞荣、叶光欧自编自演文明戏,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对宣传民主自由、男女平等,抨击权贵,揭露苛政,唤起民众反帝反封建,颇具魅力。徐文藻在反抗“四·一二”大屠杀的声讨会上,写出“厉声骂党贼”的对联。严仲怀在徐文藻、钟国汉遇难后,写出“碧草青青血染红”的悼亡诗。杨学源写的《牧牛者的哀歌》、《总算你踏进了人间》等诗文,都大义凛然激荡人心。抗日战争年代许岭私塾先生胡性存写下《国难吟》6首,悲愤地记述了1938年农历7月1日“寇陷县城”的惨景;当日本侵略军惨败后,他写下“六十万人一弹葬,日本帝国已板荡”、“黄童白叟满康衢,歌颂盟国将与相,四顾安然泰宇清,心自宽闲诗自放”的诗句,抒发了作者对寇倭的憎恶和对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
当代文学创作
《老青年三上岳西》(作者尹江震)1959年发表于《安徽文艺》,为宿松县闯入省级刊物的第一篇小说作品,“文革”十年,县文学工作者先后创作了一些反映革命斗争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作品,在《安徽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小说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1980年至1983年,县文化馆编印了3期《小孤山》文艺刊物,为本县作者提供习作园地。发表了140多名业余作者的200多件作品,计33万多字,扶持了一批文学新人,1985年,宿松县作者王锡中小说《夙愿》,在大型文学刊物《中国作家》上发表。
载于1957年7月《安徽日报》的诗歌《放牛娃》(作者王振寰),是宿松县第一篇在省级报纸上发表的诗作。1959年,国庆10周年之际,县部分区乡,举行了《赛诗会》,一些农民走上了赛台。1984年,“县政协”成立“松滋诗社”,先后编印《诗选》4辑,收格律诗和自由诗560多首。本籍在外地工作人员中,有黎光祖1983年4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黄山百咏》,贺东久1984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带刺刀的爱神》。
1951年6月戏改小组成立后,便组织专业人员改编了《天仙配》、《武家坡》等传统剧目,并创作了《新事新办》、《地主三个脸》、《不法石宣廷》、《童养媳许金莲》等现代戏剧。其中《地主三个脸》获得上海《戏曲》专文赞誉,被称为华东地区的“天才创作”。1956年,改编丁《浪子抛球》、赴北京汇报演出。《卖杂货》(作者黎承刚、李洁五)剧本,1957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县剧团相继创作了《秋芬嫂》、《人定胜天》、《李三姑》、《苏文表借衣》等剧本上演。1980年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能大嫂》(作者史培发)剧本后,新编的《双莲记》(作者吴行龙等)、《凤凰展翅》(作者殷耀林)和改编的《陈氏救夫》(作者黄志皋)相继出版。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