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鼓书
宿松鼓书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宿松县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鼓书艺人遍及全县。鼓书说唱道具简单,不择场地,易普及,鼓书艺人活动范围甚广,既可登台为百十听众表演,又可人室为几个人说唱。1951年10月,县人民政府组织鼓书艺人,开展业余说唱。1963年,县文化馆组织干部“挑文化担子”下乡,带着鼓书艺人走村串户,以说唱形式开展文艺宣传。1977年12月,举行全县鼓书会演,在此基础上鼓书艺人进行统一登记、考核和发证,组成了一支60余人的曲艺队伍。
黄梅戏
黄梅戏源出湖北省黄梅采茶戏,与江西南昌采茶戏具有支源关系。相传清乾隆末叶(1776~1795年),湖北黄梅一带,接连遭受水灾和旱灾,农民无以为生,相率外逃。一部分逃至安徽的宿松、太湖、怀宁等地,其时用以谋食的方式,有打花鼓、打连厢、唱道情等,其中亦有唱采茶调或民歌小曲者……流传既久,由此在安徽打下基础。进而成为一种二小或三小戏的演出。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是鄂皖交界处的两个县,即使黄梅不遭受灾荒,其采茶戏流传到安徽也是极为便利的。因为黄梅戏的基本唱调,也是打锣腔,当地或称之为二高腔。民国十年版的《宿松县志》首先有黄梅戏的记载:“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邑青年子弟,每逢场作戏时亦或有习之者……”。
清末民初,有人以唱戏为业,组织小戏班,在县境内巡回演出,亦有去湖北黄梅、江西星子、九江、彭泽、安徽望江、怀宁等地演出。并一度献艺于沪、汉各埠,采茶黄梅戏也由鄂皖边境的宿松逐步发展到怀宁、安庆。并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后,形成以安庆为活动中心。宿松在传播黄梅戏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县内各小戏班多上演《韩相子化斋》、《乌金记》、《三宝记》、《送香茶》等。50年代多演出《打猪草》、《春香闹学》、《闹花灯》、《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西厢记》、《白蛇传》、《珍珠塔》、《十五贯》、《孔雀东南飞》、《穆桂英下山》、《大审玉堂春》、《画皮》、《刘介梅》、《白毛女》等;70年代演出《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80年代恢复了黄梅戏的传统剧目演出,如《窦娥冤》、《陈氏救夫》,并排演新编历史剧,《皮秀英四告》、《双莲记》等。
文南词
1850年前后,宿松县民间出现了灯歌、灯舞,杂以插白和情节,逐渐演变成一种灯戏。二十世纪初,这种灯戏与流行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民间说唱艺术“文词腔”相结合而发展成舞台戏曲,称“文南词”。当时,是以小戏、折子戏为主,如《想郎》、《美女游江》等。
建国后,文南词得到了发展。1958年,县黄梅戏剧团内设文南词小组,收集记录、整理传统剧目40多出,以及各种唱腔和音乐曲牌,并上演了《苏文表借衣》、《王婆骂鸡》、《秋江》等剧目。其中由江丽娜演唱的《秋江》,已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灌制成唱片和磁带。1978年春,文南词现代戏《印》参加地区会演获得创作、导演、音乐等方面奖。至今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浪子抛球》、《卖茅柴》、《纳蓑衣》、《卖杂货,》、《卖草墩》、《纺线纱》、《做鱼网》等十多出。
灯彩
龙灯在城乡游演,进入各家各户演唱灯彩。灯彩调子押韵,语言通俗。内容多为吉祥语。建国初期,人民为了庆祝翻身解放,在分田分地的日子里,灯会热闹,灯彩丰富,表达了农民的内心喜悦。“文革”十年,灯会被指责为“四旧”,这项传统游艺活动消声匿迹。70年代末,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灯会、灯彩风行一时,且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场面壮观。
宿松县流行灯彩,在内容上可分开门彩、堂屋彩、送子彩、十送彩、福寿彩、新屋彩、剪龙须彩、撞龙彩……真可谓名目繁多,下举数例,以现端倪:
开门彩
黄龙来了笑盈盈,府上开门接我灯。
我今不是为别事,送福送寿到府门。
堂屋彩
黄龙来了游一游,低低茅屋撞龙头。保佑今年年岁好,
新做瓦屋九重楼。左边造起金银库,右边造起积谷仓。
金银库里装财宝,积谷仓屯万年粮。自从今晚游龙后,
荣华富贵与天长。
十送彩
黄龙头上一点金,送福送寿到府门。一送老者多福寿,
二送少者多儿孙,三送学生登金榜,四送姑娘受皇恩,
五送五谷仓仓满,六送六畜免灾星,七送七星高照,
八送八幅罗裙,九送九九长寿,十送十福来临。
山歌
山歌在宿松县民间流传甚广,旧时以情歌占主要成份,如《十想》、《十二个时辰》、《十月飘》、《十八摸》;其次亦有表现民间生活贫苦山歌,如《穷人调》、《壮丁苦》;也有叙事山歌,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黄善女对金刚》、《董廷记》等。
1968年,许岭区文化站干部,根据我县山歌曲调,创作了表演唱和歌舞《一根银针,一把草》、《颗粒归仓》、《手拿雨具送亲人》参加地区文艺会演,并被选送省音乐会,上了电视屏幕。1980年以后,陶演等又改编创作了不少具有我县山歌风韵的歌曲,如《你说呀说呀》,《农家最爱丰收花》、《小斑马》、《草子开花一片兰》、《蓝桥汲水》、《田埂小路》、《黄梅一曲动乡情》。1982年,殷耀林还成功地创作了山歌剧《凤凰展翅》。
附:童谣、俗歌四例
早打铁
早打铁,晚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夜铁。夜铁打到正月正,我要回去玩花灯。花灯玩到清明后,我要回家种黄豆。黄豆开花绿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放乖,我把你寻个好婆家,堂前吃饭婆洗碗,房里梳头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间插朵牡丹花,牡丹花里一对鹅,一肩飞到二郎河,二郎河里姊妹多,不做生活板唱歌。站到唱,脚又酸,坐到唱,嘴又干,倒一碗开茶泡心肝。



棠梨树
棠梨树,开白花,有女莫寻河沿下。日里撑船打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一夜织到五更头,翻倒灯盏泼脱油。泼坏郎的青丝袜,泼坏姐的丝包头,姐到河边去漂纱,落掉戒指满河查,过路的大哥捡到把给我,来来往往一杯茶。
骑马登登
骑马登登,骑到舒城,舒城吃碗面,一肩赶到县,县里吃碗粑,一肩赶到家,家里喝碗茶,堂前叫一声爷,爷不应,打一声罄,罄不响,告保长,保长不讲礼,打脱保长的嘴,保长不讲话,打脱保长的下巴。
撒帐歌
撒帐东,帘幕深围烛影红。新郎新娘来相伴,画堂日日是春风。
撒帐西,锦带流苏八幅齐。揭开便见婵娟面,洞房一对好夫妻。
撒帐南,织女牛郎配风鸾,良辰吉日鹊桥会,一胎生下两儿男。
撒帐北,嫣然一笑眉间色,芙蓉帐暖度春宵,嫦娥喜遇蟾宫客。
撒帐中,鸳鸯交颈戏芙蓉,从今百年歌好合,红罗帐里乐融融。
丝弦锣鼓
丝弦锣鼓,又名“断丝弦”,是一种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伴奏的民间吹打音乐,始传于明朝,在宿松县流传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它专为民间婚、丧、喜庆以及做清明、出庙会、大型灯会等游行作前导演奏,亦为灯歌、灯舞伴奏。乐队庞大,最盛时期,正班有64人之多。
曲牌共有30余首,可分3类:一是打击乐和丝竹间奏的断丝弦曲牌,有《金丝荷叶》、《断荷叶》等3首;二是锣鼓曲牌,有《八歌洗澡》、《水底鱼》、《么二三》、《四点清》等20多首;三是丝弦曲牌,有《老八板》、《小四板》等5首。
丝弦锣鼓,除使用乐器外,还有扁皮鼓、马锣、的号、冬叭锣等特别乐器。
丝弦锣鼓旧时十分盛行。建国后,随着各氏族集中做清明和出庙会的停止,民间婚丧喜庆的简约,而逐步消声匿迹。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这项文艺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