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药。县经营中药,历史悠久。晚清时期,县中药店就很普遍。民国以后,中药店又逐步发展。建国前夕,仅5个集镇统计,较有名气的中药店就有34家:城关11家、许岭7家、凉亭3家、二郎7家、陈汉6家。
1956年10月,全县共有中药店76所:城关8所、凉亭6所、陈汉9所、复兴14所、九姑12所、破凉8所、许岭13所、程集6所;从业人员76人,流动资金2.7474万元。
1978年全县国营、集体(包括区、乡医院、村办合作医疗),个体经营的中药店(柜组)共有480所。
西药。民国时期,宿松城关有人用一种西药制成的眼药水,为一些人治眼病。稍后,宿松红十字会使用盘尼西林(青霉素)针剂为人治病,当时药价昂贵,每注射一针盘尼西林,价值大米一担。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本县人苏一心在城关设立红疗医院,全部使用西药。抗日战争前,宿松人李续生在城关南门设立续生医院,全部使用西药。抗日战争时期,县城乡人民使用西药日趋普遍,中药店都兼营西药。
1956年后,成立了县医药公司,中、西药受医药系统计划支配。中、西药分计划品种与小计划品种,计划品种又分中央管和省管两类。计划品种的进货则由系统内层层分配,分级调拨。如计划品种,原则上规定到安庆地区医药站进货,县里另开进货渠道,须征得安庆医药站同意,方可进行。地产药材的收购,亦同样按上级公司下达的计划(含品种、数量、价格)收购,按计划自留与上调。
1984年,西药和中成药实行厂、商挂勾,产销结合,开展横向联系,县级公司可以享受厂家给予的优惠价,给医药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0~1985年,县医药公司共购进中、西药2810.6021万元,销售2908.6978万元,获利润54.0322万元,上交国税32.2076万元。
1984年,县对中央管、省管、县管的三类中药进行调整:除甘草、麝香、厚朴、杜仲等,需要调拨分配外,其余全部自由进销。对于伪、劣、变质霉烂、过期失效药品,政府督促主管部门采取不定期的清仓鉴定办法,及时予以报废、销毁。到1985年止,共销毁这类药物36种,价值2.0096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