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驿铺
明清时代宿松的邮驿设施即初具规模。明崇祯六年(1633年),宿松枫香驿(今柳溪乡)有草棚14间,草房4间,瓦房1间,差马62匹,差夫24名;清雍正十二二年(1734年)有差马60匹,马夫37名,差夫24名,年支银3930.96两。此用费标准一直维持至清末。
驿站每60里一置。枫香驿当时是县内较大的驿站,它东通江浙、西连湖广、北达京都。
驿站以下设铺,称铺递,每10或15里设一铺。全县设12铺,共有铺司、铺兵49人,铺递线路3条。
1、以县前铺(县城)为起点向东北廷伸,依次每10里为1铺、十里铺、油房铺、赤土铺、仙田铺、枫香铺(站);
2、以县前铺为起点,向东有二十五里铺、长岭铺、荆桥铺、直达望江界行铺;
3、以枫香驿为起点,向西依次为:仙田铺、丰家铺、凤凰铺、墨烟铺、寨子铺,直至湖北黄梅停前驿。
邮班路线
1905年至1917年,无固定邮班。1917年后有步班邮路3条,贯穿县内各邮政代办所,邮路全程190公里。
1949年有步班邮路4条;1952年全县邮路7条总长328公里。
1953年撤销黄梅邮路。
1955年宿松至太湖步班改为委办汽车邮路。
1958年开通宿松至合肥自办汽车邮路,1960年停开,1964年重开至今。
1964年撤销太(湖)至宿(松)邮路。
宿松位于省内干线邮路合(肥)宿(松)路终端,境内长达30公里。
1956年至1980年,复兴区邮件报刊,由芜湖至九江的水上轮船邮路转运。1980年始由县内摩托车邮路承运。
1985年全县有邮路50条,全程2710公里。其中:县内干线邮路3条,县城市内邮路3条;农村没投递逐日班邮路44条,隔日班邮路6条;自行车邮路37条,步班邮路10条,摩托车邮路3条。
邮运及投递
1949年以前,邮运投递均为步行,全仗人力肩挑背驮。县内农村投递只送至代办所,所以下未设投递路线,邮件由用户上门领取或以捎转方式送至用户。
1949年至1953年太(湖)——宿(松)邮路仍是步行肩挑。每天清晨即挑担出发,担头上挂着马灯,上午10点以前赶至太湖,下午4点左右自太湖挑着邮件返回,晚上10点以后方能赶回。由两位邮递员轮班往返。
1953年始有自行车送邮,首先用于太——宿邮路。1955年太宿邮路改为委办汽车邮运,自行车才用于县内邮路投递。至1970年县内凡能通行自行车的局、所、投递点,均用自行车送邮。
1971年宿松作为全省实行县内邮运摩托车的试点,开始使用摩托邮运,并逐渐由两轮摩托发展至三轮摩托,而后又使用小汽车送邮。
1985年县邮电局有双轮摩托4辆、小汽车2部、三轮摩托4辆。主要担任宿松——复兴;宿松——长铺——许岭——下仓;宿松——佐坝;宿松——陈汉等县内干线邮运。
城关镇内投递至1978年一直只有1条邮路;1979年划为市东、市西两条投递线路;1985年划为市东、市西、人民路3条投递线路。为自行车投递,每周7班。邮件报刊投递到机关单位和居民户。1985年日平均投递点交户达800户,日平均投递邮件报刊5500件。
农村投递按照“五定”(即定路线、定里程、定投递点、定出归班时间、定投递人员)原则,执行排单签收制度。即在一条路上选择5—7个固定盖章点,投递人员每到一点须经收件单位签章,以证明该投递员已投递到点厂直至跑完应投递线路的全程。
宿松县地形复杂,有山区、丘陵、湖区、平原,因而农村投递有多种邮运形式。
山区一般采用步班投递,每条邮路长22—27公里。1985年有山区步班邮路10条,其中的6条是邮电局自办邮路;每周6班投递的邮路5条;每周3班投递的邮路1条。4条委办邮路为每周3班投递。
丘陵及湖区用自行车投递,每条邮路长40至50公里。1985年有该类邮路26条,每周6班,雨天跑半班,晴天跑全班。
平原地区亦为自行车投递,每条邮路长45至55公里。
1985年有该类邮路8条,每周6班。
上述邮路贯穿全县村级单位和3%的村民小组。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